知名人物 薛迪庚人物简介

Posted 印花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薛迪庚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薛迪庚人物简介

·薛迪庚



薛迪庚,印染工程技术专家,特种功能纺织品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所研制的系列止血纺织品为国内首创,具有国际水平,荣获国家发明奖和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在绿色纺织品的研究开发上也颇有建树。

薛迪庚,1928年12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自幼由祖母抚养,生活清苦。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居上海,日军侵占租界后又回常州,先后就读于上海武定小学、上海育才公学和常州正衡中学。1949年毕业于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同年进入上海丽明印染厂工作。当时上海甫告解放,工厂墨守“洋行配方”生产和凭经验处理技术问题,没有工艺规程,管理混乱,质量很不稳定。加上美蒋封锁,使原来依赖进口的染化料供应中断,严重影响生产。薛迪庚及时向工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员工素质,并探索用科学手段建立各项技术管理制度,使生产秩序渐趋正常。他还根据当时市场需要,改装旧设备、采用新工艺,使硫化蓝布连续轧染获得成功。1956年调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工作,1959年参加筹组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从此踏上漫漫科研路,先后任染化组组长、印染室主任直至总工程师,于1998年退休,科研生涯长达40年。进入21世纪后,他仍退而不休,继续着他的探索和追求。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创办初期,我国印染工业还比较落后,有许多设备和技术还要从西方引进。解放后虽号召破除迷信,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但仍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少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创新。薛迪庚尝试采用生物化学的新工艺代替高温强碱的传统生产方法。在从事研究的同时建立一支印染生物催化的专业研究队伍,准备进一步开发纤维素酶、果胶酶、色素酶、过氧化物酶和还原酶等产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研究被迫停止。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技大发展的春天。薛迪庚加快科研步伐,想努力追回流逝的时间。他广泛采用新材料发展系列特种印花产品,在实践中深切感到纺织工业变革不多的原因之一在于产品功能的局限。鉴于此,他利用近代化学技术和医药现代理论先后开发多种止血纺织品以及医用舒解衣着用品。这些研究成就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薛迪庚应邀先后赴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日本和美国进行专业演讲和技术交流。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而我国当时印染生产排放的废水成为污染环境的最大祸源之一。为此,薛迪庚开始探索无水印染生产工艺。他与同事们开发的天然纤维织物转移印花成果引起欧洲一些国家的重视,他们不仅来华实地考察,还邀请薛迪庚前往交流和试产。随着年龄的增长,薛迪庚越发意识到事业要后继有人,因而应邀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为印染科研培养新人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创新探索,薛迪庚取得丰硕的成果,创下突出的业绩。1978年被评为北京市科研先进工作者、轻工部科研先进个人,1988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9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移植生物新技术,革新印染前处理



20世纪80年代,印染生产趋向高温漂染工艺,目的是加快反应,提供连续生产条件。这种生产的负面影响是生产环境和安全条件恶化,织物损伤较大,而且对设备的要求较高。薛迪庚拓宽思路,除弊创新。他认为若采用近代生物催化技术,不但反应快速,不需要高温工艺及高温生产设备,而且作用酶的专一性不会损伤织物。他首先采用真菌蛋白酶对丝织物进行前处理研究取得了成效,继而又发现用巯基酶在柞绸上更有显著作用。原因是柞丝上含有大量尿酸钙,采用传统的皂碱法脱胶不但脱除率低,而且会形成大量钙皂沉积在织物上,造成手感粗硬、色泽晦暗;而用酶法处理不但脱除率高,且手感柔软,白度可显著提高。在棉布前处理方面,当时采用碱氧法,连续煮练漂白工艺已趋成熟;但退浆工序采用酸碱法,不仅退浆率低,织物损伤多,而且反应时间长,难以衔接生产。薛迪庚等科技工作者经过反复筛选,最后用一种芽孢杆菌产生的β型淀粉酶(即BF—7658酶)连续退浆成功。这种酶作用迅速、完全,可以获得较高的退浆率,而且对织物安全无损。当时我国没有酶制剂供应,薛迪庚和同事们着手研究BF—7658酶的工业化生产,以满足印染厂的需要。BF—7658酶很快全面用于生产,由此也推动了我国酶制剂工业的建立。该产品的生产目前已遍及全国,广泛应用于印染、食品和酿酒行业。

广用新材料,发展特种印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材料不断被发现和利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薛迪庚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这种趋势,他充分利用首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进行各种新材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的协作下,他采用近代固体物理中的光致发光技术开发出夜光印花工艺。这种印花的特点是,可以使印花织物在有光与无光的环境中变换图案和色泽,使原本静态的表面变为动态效果,织造出“昼夜转换”、“孔雀开屏”等图案新颖的花布。这种花布在黑暗中发光明亮、安全无害,可用于制作消防、环卫工人和矿工的标志性服装。他与冶金、化学和晶体物理等有关部门合作,开发仿珍系列印花产品。如:金光花布、珠光花布、钻石光花布和宝石花布等。我国生产的金银类花布和宝石花布,一般采用铜锌合金粉和铝粉。由于不耐高温,所以不能通过热定型工艺;而且日久容易泛暗,丧失光泽;而仿珍印花中的金粉和银粉采用晶体外覆钛膜,耐高温和氧化,光泽经久如新。又如钻石印花,利用光的畸变反应,效果逼真。薛迪庚又利用空气中的湿度变化,开发独特的湿敏性变色印花产品,这种印花布的色泽变化反差较大,具有可逆性。其湿敏性涂料不仅可用于织物印花,还可用于纸张印刷、绘画,并能用做防伪标记,1990年该项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993年获国家发明奖。

立志创新,开发新功能纺织品



纺织行业长期以来吸收新技术少,变革不多,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功能上开拓较少。薛迪庚立志创新,开发新功能纺织品,走出一条科研新路。他利用纤维接枝变性技术等手段,遵循凝血机制理论、生物竞争理论和微循环理论等,先后开发出可溶性止血纱布、吸收性止血绫、消炎性止血网、消痒内衣裤和抗冻疮袜及手套等医用舒解纺织品。尤其是前两种产品,织物上没有任何添加物,止血作用完全是纤维变性后产生的功能,经国内外近3万例临床验证,止血效果良好,对凝血机能障碍患者,更具有独特的止血功能。可溶性止血纱布荣获1983年国家发明奖、1986年第35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吸收性止血绫荣获199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消痒内衣裤从试穿结果看,有效率在80%左右,解除了老年人瘙痒症的困扰。抗冻疮袜及手套经3年的试穿与测定验证,能预防和治疗冻疮,有效率在85%左右。以上医用及舒解产品共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

立足绿色,探索无水印染工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印染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所有的污染源中以排放污水最为严重。印染污水的特点:一是排放量大,一个年产亿米的印染厂所排放的污水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居民用水量;二是成分复杂多变,治理相当困难,达到要求较低的二级排放标准所需的治理费用与同量的城市自来水价格相当,是印染工厂的沉重负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印染生产主要采用水相反应,但其反应不完全,染浴中残留的染料和助剂也需用水来洗涤清除,因此印染生产难以杜绝大量污水的产生。只有采用无水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日益突出的矛盾。转移印花是一种气相反应工艺,它不仅图案精细而且全无污水排放,属于绿色印染工艺;但这种工艺当时只适用于玻璃化温度比较明确的合成纤维织物,不能用于应用广泛的天然纤维织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薛迪庚对转移印花用于天然纤维织物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先是丝绸,继而是纯棉和麻类织物,均取得一定成效。1996年薛迪庚应德国TTD和荷兰Campo两公司的邀请,前往两国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在国内,该项成果现已应用于印染、服装和广告行业。

著书立说,培养人才



薛迪庚工作50多年来,注重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及时总结研究规律和经验,先后出版8部著作(其中2部为合作),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百篇,平时应报刊之约写作短文更多。在上海企业工作期间,从事还原染料应用实践较多,逐步掌握了这种染料的复杂应用工艺,将平时积累的经验形成理论后写成《还原染料棉布印染法》一书。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涤棉混纺织物,由于生产技术难度较高,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掌握,薛迪庚夜以继日地完成《涤棉混纺织物的染整》一书的编写工作,促进了该项技术在全国的普及。为推动纺织新产品的开发,薛迪庚先后编著出版了《新颖印花》、《纺织品的功能整理》、《现代纺织产品开发》和《织物的功能整理》4部专著。薛迪庚还十分重视科普工作,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切合实用的科普书籍《穿衣知识一百问》。

1989—1998年,薛迪庚受中国人民大学商品系的邀请,担任研究生导师,合作培养高级技术和经济复合型人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1999—2002年,他又担任北京服装学院兼职教授。在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薛迪庚亲自为新分配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授课,提高他们的应用研究能力。

年过古稀的薛迪庚如今仍在纺织印染科研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着。他把自主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融入了40年的科研生涯。历史已跨越到21世纪,薛迪庚正以更广阔的视角关注着当代前沿学科的发展、关注着纺织的明天,并继续着他的探索与追求。

简 历



1928年12月30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46—1949年 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学习。

1949—1956年 上海丽明印染厂技术科负责人。

1956—1959年 北京市纺织工业局工程师。

1959—1993年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染化组组长、印染室主任、总工程师。

1989—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导师。

1999—2002年 北京服装学院兼职教授。

主 要 论 著



1 薛迪庚.可溶性还原染料卷染府绸.染化,1954(5)

2 薛迪庚.真菌蛋白酶脱除丝胶研究.纺织通报,1959(10)

3 薛迪庚.耐温酶退浆.纺织技术,1962(1)

4 薛迪庚.还原染料棉布印染法.中国财经出版社,1966

5 薛迪庚.无水印染.染料工业,1975(2)

6 薛迪庚.分散染料的泳移.纺织学报,1979(2)

7 薛迪庚.夜光印花研究.染料工业,1983(1)

8 薛迪庚.涤棉混纺织物的染整.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

9 薛迪庚.气相法转移印花.丝网印刷,1984(1)

10 薛迪庚.变色印花.染料工业,1985(4)

11 薛迪庚.钻石印花.印染,1986(1)

12 薛迪庚.S—100吸收性止血绫研究.印染,1988(3)

13 薛迪庚.具有舒解功能的抗冻纺织品的研究.印染,1989(6)

14 薛迪庚.S—102消炎性止血网研究.纺织学报,1989(12)

15 薛迪庚.特种涂料印花研究.国际涂料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1990(2)

16 薛迪庚.具有舒解功能的消痒纺织品研究.印染,1991(5)

17 薛迪庚.天然纤维织物的转移印花研究.印染,1997(7)

18 薛迪庚.织物的功能整理.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19 薛迪庚.现行染整生产技术的不足与改革探讨.染整技术,2001.23(2):10—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