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张煦人物简介
Posted 通信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张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张煦人物简介
·张煦
张煦,通信科学技术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积极开拓者之一。从教50余年,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著述颇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科研和教育人才。为使我国通信建设事业逐步现代化,锐意进取,献计献策,积极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作出了贡献。
张煦,字艾西,汉族,1913年11月6日生于今江苏省无锡市。1934年以电机系电信门优异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旋即进入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35年秋,张煦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6—1937年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物理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生课程,193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暑校学习和做实验,1937—1938年到贝尔电话系统实习。1938—1940年重回哈佛大学,师从著名学者、电子管技术先驱者E.L.Chaffee教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张煦分别于1937年和1940年获得哈佛大学科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
在20—30年代,交通大学的工科在国内享有盛誉,号称东方MIT,考入的诸生大多怀有光荣感和使命感。张煦在校期间,学习主动认真、刻苦钻研、虚心听从老师指导,每晚必到图书管看书复习,考试成绩优良,为毕业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和继而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体育运动和集体活动,张煦也积极参加。每逢课余及节假日,在篮球场上或乒乓桌旁,在周末校际足球大赛的啦啦队里,在全校学生英语竞赛场内,在吴淞抗日宣传小分队和赴南京请愿抗日的火车里,都可以见到年轻而又活跃的张煦。交通大学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的教学传统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给张煦的心灵中埋下了要终生铭记老师教导,为母校争光,为祖国出力的种子。
赴美留学给张煦的学生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他深感机会难逢,应格外从严要求自己,务必学好真本领,为祖国建设做一番事业。张煦对学习真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多多益善。每天学习时间常达16小时,在实验室操作时,自行设计题目,调集仪器进行测量和摄影,有次因劳累过度而进医院休养几天,出院后又再接再厉投入实验。生活上膳宿简单俭朴而有规律,和许多同学一样坚持“四不”即不抽烟、不饮酒、不打牌、不跳舞的习惯。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一直坚持到老。为了自勉,他虔诚地在宿舍里张挂了电报、电话、无线电三位发明家莫尔斯、贝尔、马可尼的大幅照片。
促进张煦奋发上进的还有十余年来流诵于他及其同窗好友中的如下格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向余年稚,今已壮矣,毋自信聪明,怨无知遇,毋徒知收获,不问耕耘。“、”人的幸福,主要发源于立志崇高事业,又寄托于实现理想而作的不懈努力。”他认为中外先哲留下的这些格言对于激励治学与修身的作用,不仅对青年人很有帮助,就是对中老年人也具有积极意义。张煦之所以能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做到在学术上掌握方向,不断进取; 在思想上热爱祖国,培养后辈; 在精神上奋发向前,不畏挫折; 在作风上处事公正,待人宽厚,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求虚荣,是与他奉这些格言为座右铭并加以力行分不开的。
1940年秋,张煦留美学业甫告结束,随即束装回到正处在抗日烽火中的祖国大后方。在1940—1945年期间,先后任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特约教授和金陵大学兼任教授;1949—1956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教授,并任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兼任教授;1956—1978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1978年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和名誉系主任,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点导师,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 “上海交通大学光纤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被国家教委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0年,张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今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拨乱反正后,张煦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
不倦地拓展我国通信科教事业
张煦在从事通信科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50余年时间里,通信科学与技术发生了重大演变。这种演变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从电子管过渡到晶体管,从分立器件过渡到集成电路,从微电子技术引伸到光电子技术; 二是从模拟通信过渡到数字通信,即从频分多路 (FDM) 的载波电话过渡到脉码调制(PCM)的数字通信;三是从铜线电缆过渡到光纤光缆,即由电通信向光通信发展; 四是计算机在通信中的应用,使机电式纵横制交换机过渡到电子式储存程序控制交换机(SPC),模拟交换过渡到数字交换,电路交换过渡到分组交换; 五是话音、数据和图像等各种信息业务的数字信号被综合一起传输和交换,又因通信与计算机越来越密切的结合,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通信网将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B-ISDN) 为目标。
张煦从40年代起就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倦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我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无偿地帮助有关行业的电子/电信企业、工厂、研究所培训人才和指导这些单位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开发工作,成效卓著。
40年代先后开出的“无线电工程”、“长途电话工程”和“电话传输”等课程,虽然限于条件,只能局限于课堂讲授,由于他及时掌握了通信技术中刚问世的三大经典著作: 达林顿的网络综合,波特的反馈放大理论和仙农的信息论,呈现出了不凡的讲课功力。
50年代,张煦主要讲授载波电话方面的课程。他还结合教学编著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上、下册)、《多路载波电话》等12部高等学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其中《长途电话工程》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长途载波技术的教科书,对建国后发展载波技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通信论简述》(译)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在信息论领域的优秀科技书。张煦还积极响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号召,到上海通信设备厂向技术人员讲解载波机设计原理和长途电话电路设计原理,参与分析苏联OB3型明线载波机,并指导他们设计明线载波电话终端机。该厂从引进外国设备演进到自力设计制造,记载了张煦的智慧与辛劳。南京有线电厂(734厂)和绵阳有线电厂(730厂)也都记载有他下厂为技术人员讲授载波机设计原理课程的事迹。张煦的这种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无偿地送向科研生产第一线的行动,从此成为他从教生涯中乐于承担的社会义务。
60年代初期,半导体技术日渐成熟,产品已达到实用化阶段。国外正在用晶体管来替代许多通信设备中的电子管。敏锐地看到半导体技术将对通信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张煦,率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出了 “晶体管电路”课。他据以编著出版的 《晶体管电路分析》和 《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这些教材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上海邮电管理局、邮电部眉山邮电通信设备厂及研究所、杭州通信设备厂、四机部新乡无线电厂(760厂)、铁道部上海通信工厂都因而先后邀请他去为这些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高级技术工人开设关于晶体管电路的系列讲座或讲授晶体管载波机设计原理,所到之处均深受欢迎。眉山厂的技术人员深感张煦的讲课有助于该厂主持研制我国首台同轴电缆1800路晶体管载波机工作的开展。其影响所及,起到了推动我国通信载波机从电子管式渡向晶体管式的作用。
70年代初期,数字通信技术初露锋芒,出现了替代原来模拟通信载波电话的趋势。张煦转而讲授数据传输,翻译出版了 《数据通信原理》、《数据传输》和《通信传输系统》三本美国名著。其中 《数据通信原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当时国内渴求这门新知识者甚多。先后邀请张煦前去讲课的计有四机部属下的石家庄17与19研究所,南京714厂,上海仪表局通信设备厂,上海科技大学,上海铁道学院等,所到之处,均极受欢迎且效果良好。其中石家庄两家研究所还在听课结束之后,向张煦赠送了题有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字样的镜匾。
70年代末,中年时期历尽坎坷但报国之志未泯的张煦也迎来了和煦的春天。1978年秋,他调回上海交通大学任教,虽然时已年逾花甲,却壮心未已,精神抖擞地踏上了开创光纤通信研究和应用的新征程。
80年代初,光纤通信技术刚在国外兴起,一向关注国外科技发展趋势并使之极早为我国所用的他,看出了这项新技术对于发展我国通信事业的深远意义,乃尽自己所能立刻并持续不懈地采取行动。一是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继之编撰出版了 《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两本专著,还主编出版了 《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输系统设计》、《光纤通信技术词典》三本书。二是建立上海交大光纤技术研究所,领导开展并参与诸如光纤光缆、光有源和无源器件、光电子集成、发送及接收终端机、模拟电视系统及数字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组网技术,以及相干光纤通信和密集波分多路光纤通信等课题的研究; 这个研究所的实验室后来被扩建为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在新闻大楼用国产电子产品建成的光纤局域计算机通信网络国家验收后被定为示范工程。三是针对国内通信行业领导层中不少成员安于已建成的多路模拟通信系统、从而对发展光纤通信技术持审慎或观望态度的状况,先是单独出马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委员会作介绍性报告,再是约集上海市有关专家学者通过上海市光纤通信办公室和通信学会的组织安排,经常去上海科学会堂作专题报告。四是先后应邀到传输研究所、电话局、通信设备厂等基层组织作专题讲演,所到之处均受听众称道; 有一研究所还向他赠送了一幅上书“已是桃李满天下,还为四化育群芳”的奔马立轴。五是积极撰文广为宣传,十余年来,他已在不少学术期刊或中级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他的涉及光纤通信的《信息高速公路》一书亦于年前出版。
循着50来年、特别是建国46来年我国通信领域科教事业发展的轨迹,无论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教材的更新,载波通信设备的换代,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过渡,微波通信与光通信的配合,电通信向光通信以及各类通信业务的综合与成网,都可程度不同地看到张煦为之用心和用力的步履。
热心为“四化”建设献计献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张煦对关系到国家“四化”建设进程的方针政策甚为关注,认为尽自己所长,觅机向有关领导部门坦言陈述自己的见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4年,国家科委政策局在北京召开通信技术政策讨论会。应邀参加此会的他在有国家计委、科委和通信广播主管部门有关领导成员参加的大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其要旨有: ①我国电信建设应以三个新的为主 (数字通信,光纤传输和程控交换) 代替三个旧的为主(模拟通信,电缆传输和机电交换);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充分发挥通信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有利作用,除了加快公用通信建设步伐之外还应有引导地发展与建设专用通信系统;③吸收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时不能放任自流,与国外厂商合作绝不能有损国家主权; ④加紧督促国有工厂加速工艺革新,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质产品。这个发言由于很富针对性而受到重视。
1986年,中国科学院在征得国务院同意后由其技术科学部组织一些学部委员对国家建设的几项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报告。张煦受托研究“通信的合理结构”这项专题。他先在两次学部扩大会议上作了发言,旋即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征询了国内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写成了一篇题为《通信技术、经济与政策》的咨询建议,全文长达5万字,主要内容包括: ①政企分开,即全国的通信行政管理机构与公用通信经营企业分开,以使公用通信能够更好地依“四化”建设全局的需要加以发展和改进对用户的服务,并使适应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管理自动化需要的专用通信得以迅速而合理地发展。②通信领域的技术改造势在必行,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过渡使两者兼容最为有利;电缆传输向光纤传输过渡时,近期应令微波传输与光波传输相结合,使卫星通信、微波接力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建设协调地展开; 在使纵横制交换向程控交换过渡时,前者不应立即淘汰,而可以使之在众多的中小城市发挥作用;无线移动通信应大幅度发展,计及未来的“无线接入”,应令移动的无线通信机接入固定的有线交换网; 加强计算机和微处理器在通信中的应用,要十分重视软件的研究开发。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信器材或生产线要有通盘计划,应强调自力更生,鼓励国内制造业革新工艺和变革管理结构; 当前亟需在国内集中力量形成光纤通信产业和程控交换产业,逐步提高其国产化程度。征诸近十年后的今日,其见解之深广,令人叹服。1988年,张煦因此受到国家科委、计委和经委的联合表彰。1990年,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全文印行了他的这份专题报告。
严谨治学 辛勤笔耕 勤勉育人
张煦一直认为: 教书和育人两项工作实质上是分不开的,既教书又育人是每一个人民教师的基本职责; 大学教授应该利用讲课讲得好,赢得同学信赖时,抓紧机会,对同学的思想品德多加引导,使同学德智体育全面发展。半个世纪以来,他时时严于律己,处处为人师表,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两副担子。他亲授的学生近千人,他们之中不少已在我国通信或电子行业以及教育战线的有关部门担任或曾经担任过所长、总工程师、教授、系主任或院长等职务,有的还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岁月虽流逝,但学生们对他们的这位老师的印象仍非常深刻,至今师生间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张煦在讲课前认真备课,开讲前必编印出讲义; 讲课时既注意技巧,又善用启发方式。一位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他门下受业的学生有次回忆说:“张先生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常在油灯下编撰讲义,刻写腊板。课前认真准备,讲时归纳演绎,条理系统,深入浅出,生动易懂,深受学生称道,”“讲课着眼于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启发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50—60年代,他经常在课余约学生个别交谈,引导学生怎样提高道德修养、待人接物。1978年调回上海交通大学后,曾连续5年代表全校教师在迎新大会上向新同学作了充满殷切希望的讲话,要求同学们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对于归他指导的研究生,他还强调培育科学道德和团队精神对于他日投身社会的重要意义。
张煦严谨刻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许多熟悉他的师生中是有口皆碑的。他常向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他认为: ①治学要适应技术发展趋向,力求快速前进; ②治学既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又要深入钻研专业; ③治学要与培养学生相结合,教学相长。他的这些出自肺腑的切身体验和据此写成并由1984年的《高校战线》发表的《五十年的治学经验浅谈》,受其教益者远不止于他亲授的研究生和奉他为导师的中青年教师。
与张煦严谨治学相辉映的是笔耕甚勤。从1951年至今,为着推进我国通信科教事业,他先后发表了近140篇文章,独力编著或翻译的47本教科书和科技参考书已正式出版了20本,由他主编的三本专著与词典也已先后问世。为了完成这些著作,他几乎耗去了大半生中的节假日。他早年的学生对他的著作和文章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出书既多又快又好”;“框架逻辑清楚,文章阐释精辟,用词严谨,译名准确”; “对新中国自行培养第一、二代通信工作者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张煦对育才的良苦用心,还反映在殷望现职教授要甘于勤俭、多作贡献的倡言上,包括对新提升的教授或副教授,已负起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行政领导职务的中老年教授,如何在教学、科研、育人、管理和参与社会活动上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的希望,以及如何为已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发挥余热提供条件的建议。全面反映他的这种观点的《浅谈理工科大学教授的时代责任》的论文,在1990年一经《电子高教研究》期刊发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院校的教育研究类杂志纷起转载。其中一个刊物还为之写了一个编者按语:“由于作者长期在教育战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切身感受很深,文章处处流露着对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感情,几十年的辛勤耕耘,说到深处感人肺腑,既有期望又有切实指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其影响之深广,由此可见一斑。
早在60年代,张煦就已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他调回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不久,就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慕名前来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逐年增多,曾有一年录取了6名。作为学术带头人的他,为了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及加快培养中年正副教授成为学术接班人,他在本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选择学术造诣高、教学认真负责的中年骨干教师担任副导师,组成指导小组,协助他培养博士研究生;这个群体在他的率领下,已经培养出博士生18名,尚有在学博士研究生2名。
热心学术交流活动
张煦热心学术交流是与他对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钟情密不可分的。其投入之深,80年代以来尤为突出。在参与国内交流方面,除了曾在连续四届的全国光纤通信学术会议和上海通信学会年会上作大会报告,并在世界通信年上海大型学术报告会上讲演之外,还为国内多种学术或技术期刊撰写了数十篇文章,仅从已于本文“主要论著”部分列出的17篇文题,不难看出它几乎涉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所有方面。
在国际交流方面,他除了用英文在国外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中国光纤通信发展前景》、《中国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生培养》、《中国光纤通信研究的进展》 (其中前二篇已在 “主要论著”部分列出) 等文章,又先后在我国北京、南京举行的中日、中英光纤通信会议及其它国际通信技术会议上作报告之外,还于1980年赴美访问了几所著名大学及贝尔研究院、Crawford Hill光纤通信研究所;1985年赴威尼斯参加国际光纤通信学术会议后,又作为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的客人,访问了伦敦地区的几所著名大学及工厂、研究所。相应地,他也在上海接待了数十位来访的著名外籍教育家、科学家和光通信专家,如顾毓琇、葛守仁、刘必治、郑钧、张可南、蔡振水、高锟、厉鼎毅,田炳耕、李天培、林请隆、朱柏濂等华裔学者,以及伦敦大学的米德温特(J.E.Midwinter)、柏林工大的彼得曼 (K.Peterman)和加州柏克莱大学的梅塞谢米特(D.G.Messerschmitt)等。张煦的这些国际性多边与双边学术交往,既使国外、境外同行多层次地了解了我国在通信科研与教学领域、特别是光纤通信科教领域的进展与成就,又从中吸取了许多利于发展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知识和经验,很有成效。
张煦是我国较早投身大学通信工程教育的著名教授之一。 50多年来, 他即使曾身处逆境凡20余年, 其积极探索, 锐意进取,努力实践, 辛勤育人的素志从未稍坠, 而且老而弥坚。 他的这种为发展我国科教事业贡献其毕生精力的精神, 值得今人和后人学习。
简 历
1913年11月6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34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门毕业。
1934—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36—1937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
1938—1940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科学博士学位。
1940—1945年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特约教授。
1949—1956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教授及其它三所大学兼职教授。
1956—1978年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
1978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博士点导师。
主要论著
1 张煦.长途电话工程.上海: 华东电信出版社, 1951.
2 张煦. 无线电工程 (上、 下册) . 上海: 龙门书局, 1951—1952.
3 张煦. 多路载波电话.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56.
4 张煦. 长途电话电路设计基础. 上海: 科技出版社, 1957.
5 张煦. 载波机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65.
6 张煦. 数据传输基本原理.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铁道学院等油印,1977.
7 张煦.现代通信的发展前景.世界通信年上海大型学术报告会, 1983.
8 张煦. 光纤通信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5; 修订本.1989.
9 Zhang Xu.Prospects for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in China.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86 (4): 18—24.
10 张煦. 光纤通信系统.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7.
11 张煦. 电子技术向光子技术的进化. 科技导报, 1987 (4) .
12 张煦. 卫星通信和星际通信的技术趋向. 电子科学技术,1988 (7—8).
13 张煦. 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和应用前景. 电子学报, 1988, 16 (4) .
14 张煦.卫星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和光纤通信配合建设的前景,电信科学,1988 (7) .
15 张煦.单频激光管技术的进展, 国外激光, 1988 (9) .
16 Zhang Xu.Graduate education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1988 (8) .
17 张煦.单模光纤设计和性能的进展.光纤与电缆, 1989 (1) .
18 张煦.相干光纤通信技术进展, 光通信研究, 1989 (1—2) .
19 张煦.多路光纤通信研究的进展. 电子技术, 1989 (9) .
20 张煦. 光纤通信网技术发展. 光通信技术, 1989 (3) .
21 张煦.通信技术、经济和政策.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咨询报告,1990.
22 张煦.光纤通信网异步转移方式的发展. 光通信研究, 1990 (3) .
23 张煦.光纤通信在长途网应用的前进方向.光通信研究, 1990 (4)
24 张煦.无线个人通信机接入有线交换网的发展可能.电信快报, 1990(9).
25 张煦.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向, 电子技术, 1990 (9) .
26 张煦.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趋向.电子技术, 1990 (11) .
27 张煦. 卫星通信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联系问题, 电信快报,1991 (1).
28 张煦. 光纤通信技术.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1.
29 张煦.现代通信技术和大学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续集)1993.
30 张煦. 信息高速公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