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周启澄人物简介
Posted 细纱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周启澄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周启澄人物简介
·周启澄
周启澄,纺织教育家、纺织科技史学家。曾担任《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近代纺织史》的统稿。独著和参与集体编写《纺纱原理》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科研成果“变换齿轮优化选配”在上海两家纺织机械厂推广应用。
周启澄,1923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1935年考入宁波效实中学,1941年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宁波,在小学和中学当教员。1947年8月重新报考交大,进入纺织工程系学习。1949年1月参加“上海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0年6月,大学毕业,周启澄被派往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工作。一年半后,奉调纺织工业部,担任陈维稷副部长秘书。1954年夏,报考留苏研究生,于1955年9月到莫斯科纺织学院学习。1959年5月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华东纺织工学院任讲师、毛纺教研室副主任。1960年开始指导研究生。1965年5月,被任命为纺织工程系副主任。
1974年开始,周启澄和毛纺教研室的教师们一起,参与和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上海第五毛纺厂“三结合”的科研组,研制B583型毛纺细纱机。与此同时,周启澄还应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要求,给研制毛纺机械的设计人员开毛纺设备的系列讲座。
1977年,陈维稷副部长组织编写《中国纺织科技史(古代部分)》,周启澄参与了编写。成书时,周启澄负责统稿。1981年完稿,198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不久,其中织造部分由德国人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1992年《中国纺织科技史(古代部分)》英文版出版,在北京和纽约同时发行。1998年该书获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又获钱之光科技一等奖。1981年在陈维稷组织和主持下,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周启澄担任纺织史和综合两个分支学科的主编。1983年完稿,1984年出版。
1981年,周启澄被任命为纺织研究所所长,1986年被评为教授。同年,纺织工业部何正璋副部长发起编写《中国近代纺织史》,周启澄担任编委办公室主任、总论篇和地区篇主编、全书总统稿组组长。此书数易其稿,到1997年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1998年该书获得第四届全国纺织优秀图书一等奖,周启澄被中国纺织总会授予突出贡献奖。
周启澄在教学之余,除了积极撰写科技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外,还参加了集体编写的多部学术著作和辞书。如:《纺纱原理》、《毛纺学》(下册)、《辞海》(1979年、1989年、1999年各版)、《纺织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化工百科全书》(第17、第18卷)、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19、第21卷)、《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等。
长期从事纺织科技史和纺织经济史研究
周启澄在《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编写中,付出了五年多的心血,起草的书稿有绪论、第三编第一章、第三编第三、第四、第五章部分内容、结束语和附录Ⅱ,对一些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历史分期原则,周启澄提出,应当按照纺织科技本身的特点,而不能硬套社会科学界的说法。纺织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演进,因此,可以按手工机器、动力机器的产生,划分大段。
周启澄把中国古代纺织的创造归纳为十大发明:育蚕取丝、震荡开松、多锭纺车、以缩判捻、手工程控、多种织品、缬染技艺、特种整理、细密分工、公定标准。
文献记载,汉以前的绫机,50综者50蹑,60综者60蹑,三国马钧都改为12蹑,而纹样依旧千变万化。周启澄分析后,认为汉以前是蹑与综一一对应,而马钧的改革是改为二一对应。因为12蹑中任选2的组合,有66种,正好符合50—60综的要求。王桢《农书》中有水转大纺车图,曾经有人做过复原,但是不知道怎么运转。周启澄在编书时,绘出了可以转动的复原图。
周启澄发现,英语China一词,是由法语Chine而来,其发音如“希呐”。英语对中日战争称Sino-Japanese War,这里的Sino也发“希呐”音,这是来源于拉丁文Sinae,实为汉语“丝(Si)”之音变。古印度语称中国为Cina,日语称中国为Shina(支那),也与上述拉丁语同源。
周启澄还提出了纺织生产三次飞跃的论断:第一次约2500年前发生于中国,是手工机器化,以后花一千年左右流传到全世界;第二次约250年前发生于西欧,是动力机器化,以后花100年左右流传到全世界;现在正在酝酿第三次飞跃,就是纺织生产的信息化。
周启澄编写《中国近代纺织史》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在这过程中和以后,深入研究了纺织产业经济问题,做出了一些新的论断。
周启澄在《中国近代纺织史》绪论中,详细分析了世界产业革命首先从西欧开始的原因,主要在于世界市场大规模的扩容,是市场流通促进纺织生产的超常发展。中国市场流通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扩大,科技发明缺乏大量投产的迫切需要。例如多锭大纺车早在宋代已经出现,但后来得不到推广,就是证据。周启澄发表了论文《出路在于流通》,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被收入几本论文集。
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近年知识经济呼唤声中,受到不少人的蔑视。周启澄认为,在中国现阶段,劳动就业还是突出的困难,必须正确对待“劳动密集”型生产。他发表论文《不能忽视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呼吁。
优化组合设计,制作细纱张力便查表
纺织机器为了适应不同工艺的要求,往往采用变换齿轮来调节多档速度。原来,一档速度用一个齿轮,需要有许多备用变换齿轮。多机台的车间,如细纱和织布车间,往往要有专门的库房堆放备用齿轮,造成资源和查找时间的浪费。周启澄潜心探索,发现用优化方法设计,只要12只就可以达到变换93档均匀分布的牵伸。周启澄还做了组合优化的理论分析,写成论文发表。此成果先后被《棉纺工程》、《纺织机械设计原理》、《机构分析与设计》等高校统编教材所引用。1982年通过鉴定,获纺织工业部科研四等奖。此后,研究又有进展,1991年写成《变换齿轮选配原理及应用》,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此成果由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应用到各型的棉、毛、麻、绢等细纱机;由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推广于新型针梳机上。
细纱张力是影响细纱断头的主要因素。定量测定,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而且一般工厂不易掌握。周启澄经过分析,发现细纱张力与气圈波长的平方成正比;而波长是可以目测的,因为从导纱钩到气圈最大半径的垂直距离,正好等于波长的四分之一。如果事先做好一张便查表,从目测的波长,很快可以查出张力来。周启澄还提出“张力长度”的概念,即张力乘以纱的支数,从而在便查表中,消去了纱支的变量,使同一张便查表可以适应各种纱支的需要。此成果后来获得意大利比耶拉科技大奖赛提名奖。
进行科普创作,传播生产技术实用知识
为了帮助纺织厂现职技术人员进修,1983年周启澄着手起草《纺织染概说》,1985年出版。书中包括宏观问题和发展历史,纺、织、染、整技术要领,企业管理要点,还介绍了服装面料、装饰材料、产业用品三大门类纺织品的商业品种。这本17万字的小册子,到1993年,先后印了4次,中国纺织大学当做“纺织概论”课程教材。1990年,此书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评为全国纺织系统优秀科普作品。
20世纪80年代后期,周启澄为了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的需要,编写了问答体科普文章,以《话说毛纺》的篇名,在《纺织科普》报上连载了一年半。1991年编成10万字的小册子《话说毛纺织》,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包括毛纺宏观问题和简史、原料、初步加工、纺、织、染整、产品、工厂设计等267个问题。此书在1994年全国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时,评得二等奖;1997年又由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
1994年起,周启澄带领毛纺织染教师先后为江阴三毛集团、上海恒源祥绒线公司、浙江神州(毛纺织)集团、江阴倪家巷集团毛纺织厂、张家港普坤毛纺织集团等多家乡镇企业举办毛纺织专科班,为这些企业培养本地技术干部。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1987年5月,周启澄收到日本“世界织物会议筹备委员会”邀请,赴日做“中国提花织机的历史和现状”的报告,引起日本朋友的浓厚兴趣。当时他们还不知道中国早已有比《天工开物》所描写更先进的技术,所以,听了周启澄介绍的现存于南京、苏州的环形花本大花楼机,称奇不已,纷纷表示一定要到中国仔细看看。通过这次访日,周启澄结交了不少日本朋友,以后几乎每年要接待几批来华考察的日本专家。
1992年春天,韩国某大学讲师要来中国师从周启澄攻读中国纺织史博士学位。1995年,那位讲师毕业回国后,被韩国三家名牌大学聘请去开设中国纺织史博士课程。她和韩国导师合写的关于中国古代纺织品的韩文专著,也于1998年出版。此后,陆续有国内外青年攻读纺织科技史博士学位;有2位留学生进入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
发挥余热,与时俱进
1994年底,周启澄离休,但当时编书和指导博士生的任务还在,他一如既往地工作着。除了科技创作外,他还写了文章,回忆1957年在莫斯科受毛泽东接见,听了“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的报告,并多次向青年学生宣讲。进入21世纪,他指导博士后科研人员与大企业合作,进行天然染料在开发毛纺织生态产品方面的传统技术二次开发研究,获得国家863项目资助。几十年来,他发表了中、俄、英文期刊论文90余篇,个人及参加集体编写的学术专著19种26卷、册,培养毛纺硕士生16人、纺织史硕士生6人、博士生7人。
简 历
1923年3月31日 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
1941年9月—1942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42年7月—1947年8月 宁波星荫小学等校教师。
1947年9月—1950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学习。
1950年6月—1951年2月 青岛第八棉纺织厂技术员。
1951年2月—1951年11月 青岛纺织技训班、青岛纺织局人事处技术员。
1951年11月—1954年9月 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秘书,技术员。
1954年9月—1955年8月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俄文。
1955年9月—1959年5月 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学习,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9年5月—1994年12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改名中国纺织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纺织系副主任、纺织研究所所长。
1994年12月—1997年1月 离休,返聘指导留学博士生。
1997年1月— 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改名为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0年8月起指导博士后。
主 要 论 著
1 周启澄.针筒细纱机加工羊毛与化纤混纺时的合理牵伸参数.纺织工艺学(俄文),1960(1):78—85
2 周启澄.粗纺梳毛机上加工羊毛与化纤混纺时的纤维损伤.纺织通报,1960(1,2)
3 周启澄.化纤混纺配料设计.纺织技术,1962(6):1—8;(8):24—31
4 周启澄.变换齿轮选配最优化Ⅰ,Ⅱ,Ⅲ,Ⅳ.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80(3):1—14,1980(4):21—36;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5(Ⅰ):67—79;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0(4):46—52
5 祝柏荣,周启澄,杨冠军等.毛纺学(下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1
6 周启澄,高汉玉,刘柏茂等.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HISTORY OF TEXTILE TECHNOLOGY OFANCIENT CHINA,Beijing,New York: Science Press,1992(由财经学院教授译成英文)
7 周启澄.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纺织史,综合分支学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8 周启澄,赵文榜,陈浦.纺织染概说.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5
9 周启澄.1511M型织机纬密齿轮优化设计.纺织学报,1985(5):40—44
10 周启澄.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纺织教育,1986(2)
11 周启澄.变换齿轮选配最优化Ⅰ,Ⅱ.中国纺织大学学报(英文版),1988(2),1989(2):76—86
12 周启澄.中国提花织机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纺织大学学报(英文版),1988(4)
13 周启澄.细纱张力目测法.纺织学报,1990(1)
14 周启澄.话说毛纺织.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修订版.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7
15 周启澄,徐乃曾.变换齿轮选配原理及应用.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
16 周启澄.宏观市场规律和上海毛纺业的前景.上海毛麻科技,1991(3)
17 周启澄.微型气圈环——降低和稳定张力的有效措施.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4(1)
18 周启澄,高章博.重振纺织雄风必先走出误区.中国纺织,1995(4)
19 于修业,周启澄,姜繁昌等.纺纱原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20 周启澄,高汉玉,孙中兰等.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21 周启澄.再论重振纺织雄风必先走出误区——评托恩模式.中国纺织,1997(4):7—10
22 周启澄.出路在于流通.中国纺织,1997(10):35—37
23 周启澄.宏观市场规律和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模式.中国纺织大学学报(英文版),1999(1):90—91
24 周启澄.毛精纺轻薄型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现代纺织技术,2002(2):9—12;江苏纺织,2000(2):13—16;上海毛麻科技,2000(2):26—30
25 Zhou Qicheng. Principles and Chief Technologies in Developing Light-weighted Worsted Fabrics.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WoolTextile Research Conference,Aachen Germany,2000,11
26 周启澄.把企业工作重心转向抓创新.中国纺织,2000(10):11—13
27 周启澄.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下册:40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