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林华宝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林华宝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林华宝人物简介
·林华宝
林华宝,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返回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50年代开始探空火箭的研究,60年代开始从事卫星回收系统的研究,参加了中国全部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在工作中他潜心尽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为重大卫星技术的解决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作为主要完成之一获2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林华宝,祖籍福建莆田,1931年5月29日生于上海。父亲曾是中学教师、校长,后在一家教会书店任职员。母亲小时侯是莆田黄石育善堂的孤儿,后为家庭妇女。1937年,全家从上海迁至重庆。兄弟姐妹8人,林华宝排行第六。有一个哥哥在抗战期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林华宝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一家生活,家境贫寒,生活困难。靠亲友接济和兄姐负担,完成小学到中学的学业。林华宝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习惯。
他就读的重庆南开中学,这是一所管理严格、师资力量雄厚、学风好的学校。他在这所学校无论是学业还是思想品德、身体锻炼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在数、理学习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1950年9月,林华宝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2年转入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结构专业二年级继续学习。
1956年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始学习和研究航空结构力学理论。很幸运,刚参加工作的林华宝,就有机会接触钱学森、郭永怀、郑哲敏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当时常有苏联科学家来访问、讲学,林华宝作为俄文翻译,在工作中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他们的高尚为人和严谨治学精神,使他受益匪浅。
1958年他奉调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组织的空间技术队伍(五八一组),进行高空地球物理火箭箭头结构的研究。从此与空间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年底调上海机电设计院,先后任探空火箭的结构研究室工程组长、结构设计室副主任,进行火箭的结构设计、力学分析和试验。
1965年,上海机电设计院迁到北京,成为七机部八院(后改为七机部五院508所),林华宝继续进行火箭结构的研制工作。1970年开始负责返回式卫星回收分系统的研制。
1988年开始,任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组织领导新型返回式卫星型号的研制。他为返回式卫星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85年、1990年两次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政府津贴。
199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勤奋好学,不断深入航天工程的各个领域。深入工程实际,组织解决了多个返回式卫星的工程技术问题。他潜心研究学问与技术,无论是用俄文进行学术交流,还是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都表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多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和专著。
他待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淡泊人生,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和工程技术人员打成一片,有事和大家商量,做大家的知心朋友。
用探空火箭开拓中国空间技术之路
1956年8月,林华宝从苏联学成回国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即在钱学森、程世佑等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步入中国的空间事业。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因陋就简,在修理车间利用废旧压床改装为静力试验设备,进行T7系列探空火箭的力学试验。
1963年,林华宝作为中国第一个高空生物试验火箭箭头的负责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研制工作。他们争分夺秒,刻苦攻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火箭箭头的设计、制造和环境试验。
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是在探空火箭技术的基础上,装上新的试验载荷——大白鼠生物舱,在飞行过程中进行动物高空生理反应试验,通过数据获取系统和摄像系统,记录试验过程。在当时这些都是新技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他带领大家克服一道一道难关,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解决了生物舱的密封和在振动条件下大白鼠心电图遥测信号紊乱等技术问题。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发射成功。火箭飞行高度70多千米,按预定轨道飞行后安全返回地面。
1965年开始,林华宝作为结构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投入返回式卫星专项火箭技术试验的研究。例如航天照相胶片的高空摄影试验,红外地球敏感器的高空技术试验等。1969年夏天进行了Y6技术试验火箭的发射。林华宝带队与试验人员和基地试验部队一起,背着干粮和水壶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进行试验产品的回收工作。当天凌晨出发,下午5点才在沙漠深处发现试验火箭的回收体。搜集处理完回收产品,已是晚上8点多的时间了。由于没有携带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信号弹打完,回收人员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这时水和食品都已用完,饥、渴、冷、累困扰着试验队员。林华宝和部队的同志商量后决定,一定要尽快走出沙漠,否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与危险。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战,终于在第二天早上6点钟走出沙漠,与前来接应的基地人员汇合,最后胜利完成了这次回收任务。
为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开基创业
在完成一系列返回式卫星的单项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后,返回式卫星进入设计和制造阶段。回收分系统是返回式卫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林华宝服从组织调动,从结构和力学方面转入返回技术领域。
1970年开始,他先后作为返回技术研究室和研究所的负责人,领导和组织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回收分系统的研制。回收分系统有许多关键技术要解决,例如回收的系统设计,降落伞高空开伞的强度问题和在尾流区开伞的可靠性,返回过程与落地后的搜寻定位等等。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制定了卫星着陆段技术方案和工作程序,对回收分系统包括回收控制、标位装置、火工装置等各种部件进行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最后研制了可靠性很高的回收分系统。
当时降落伞的强度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空投试验中累累出现伞衣被冲破的现象。林华宝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按现代充气理论进行了开伞动载分析计算。在空军部队的支持下进行了大量的空投试验。组织分析空投试验的遥测、光测数据,做了一系列风动试验,最终使这个问题从理论分析计算到试验验证上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1975年,中国返回式卫星飞行试验首次获得成功。回收分系统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也存在设计上的不足。该系统经过修改设计后,1976年下半年进行了返回式卫星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林华宝组织大家完成发射场技术区的工作后,匆匆忙忙奔赴千里之外的卫星回收区,实施卫星回收任务。12月10日,回收舱按预定程序安全返回地面,这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回收技术得到充分的考核,当他乘直升飞机赶到回收舱落点现场,从直升飞机上看到降落伞连着完好无损的卫星回收舱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技术终于突破了! 这一天是他终生难忘,心情最激动的一天。
将返回式卫星技术推上一个新台阶
1988年,林华宝担任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在组织指挥原有返回型号卫星研制发射的同时,负责中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
中国返回式卫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基础技术已日臻完善。但如何提高星上系统的技术水平,如有效载荷和控制等分系统的技术水平,是总设计师和设计者们面对的重要问题。提高返回卫星对地观测有效载荷的地面分辨率,提高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增加轨道维持能力,以及提高卫星测控系统的能力等,都是新一代返回式卫星要解决的问题。林华宝在抓好卫星总体设计的同时,与卫星有关分系统设计师一起,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卫星所获得的成果达到世界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
1992年7月,林华宝带领返回卫星研制队伍,参加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发射当天,他组织大家在发射塔架上完成卫星临射前的各项工作,直到“30分钟准备”口令下达,卫星发射前的全部工作就绪,他才与大家一起,从发射塔架顶层走下来,进入发射中心控制室,等待最后的点火起飞命令。这次发射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卫星在轨工作正常,飞行16天后按计划安全返回地面。
接着,1994年和1996年又进行了该型号卫星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发射,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尤其是第三次飞行试验,除了完成卫星的主任务外,还搭载了多项科学试验设备。卫星的试验载荷在重量上几乎增加一倍,林华宝组织大家细心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各项试验都获得成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卫星的能力,取得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飞行试验都好的成果。返回式卫星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关键技术指标赶上了国际上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林华宝在技术上的不断进取、工作上的深入实际是分不开的。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在完成第一、第二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后,他继续在返回式卫星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积极组织研制队伍,开展后续新型号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为返回式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保持研制队伍的稳定而呼吁、奔走。极力推荐合格人才尤其是年青一代到卫星的设计岗位。作为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他带出了一支工程素质和作风都比较高的返回式卫星研制队伍。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997年林华宝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集中精力进行返回卫星系统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担任返回式卫星工程总师后,他积极组织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测控及地面应用各大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技术协调,古稀之年仍奔波于各地,来往于工程的各大系统之间。作为博士生导师,在工程任务繁忙之中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在取得工程成就的同时,为航天事业培养了人才。
简历
1931年5月29日 生于上海。
1950~1952年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肄业。
1952~1956年 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1956~1958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58~1965年 上海机电设计院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
1958~1965年 七机部八院(后航天部508所)任室副主任、副所长、返回式卫星回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1988年至现在 航天部(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技委常委,研究员,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返回式卫星系列首席专家,返回式卫星工程总师。
主要论著
1 王希季,林华宝,李颐黎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
2 林华宝.火箭结构力学讲义.上海科技大学,1962~1963
3 林华宝,张志敏.平面圆伞两级开伞过程分析.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1(1)
4 林华宝,王其正.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ass Loading on the shockEnvironment. The Shock and Vibration Bulletin,1984
5 闵桂荣,林华宝.中国的返回式卫星.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0
6 林华宝,李颐黎.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Gliding Parachute Trajectory with Dead-band and Non-proportional Automatic Homing Control. AIAA-91-0843,1991
7 朱仁璋,林华宝.Misra dynamics of Tether-Assisted Reentry Vehicle Systems AAS-93-349.Advances in the Astronautical Sciences,1993
8 林华宝,冯学义.The Obit-Maintenance for a New China’s Recoverable Satellite. Journal of Brazili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Science,Special Issue,1994
9 China’s New Recoverable Satellite Recovery System.AIAA-95-1554,1995
10 王希季,林华宝,苏莲凤.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材料科学试验.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5
11 Recent Advances in China’s Recoverable Satellite Technology IAF,1995
12 林华宝.中国返回式卫星.国际太空,1997
13 林华宝.The Contribution of Space Technology to Development. Symposium on Economic Benefits of Using Spa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Graz,Austria,1998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林康侯生平故事简介,林康侯历史评价,林康侯怎么死的?
林康侯,名祖溍,以字行。1876年12月10日(清光绪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上海。父亲林景周,为上海著名绅商。林康侯少年时就读私塾,二十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898年戊戌变法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师
历史人物 林朝英简介 林朝英怎么死的 林朝英和王重阳 林朝英和王重阳谁厉害-
中文名:林朝英 别名:朝英,英妹 国籍:南宋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古墓派 主要成就:开创古墓派,天下一等一的高手 代表作品:神雕侠侣 心上人:王重阳www.cha138.com
林永升林永生字钟卿,出生于福建福州,曾入学福州船政后学堂,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深造,之后成为经远舰的管带。甲午海战中,经远舰被日舰击沉,林永升中弹破脑而亡,清政府追赠他为太子少保。林永升简介>林永
人物志 吉斯林 生平事迹简介,吉斯林个性品质,吉斯林怎么死的?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吉斯林(VidkunAbrahamLauritzQuisling,1887—1945),挪威国家统一党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挪威首相。因其在大战期间与纳粹德国积极“合作
中文名:张啸林 别名:张小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慈溪www.cha138.com 出生日期:1877年(清光绪三年) 逝世日期: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职业:青
热情如火吼如雷,俘虏生还气不隤。恨病折磨难杀敌,回家探问亦招灾。穗城喋血乌云堕,沪渎逢春旧雨来。两卷遗编容我读,怅然怀念惜英才①。这是董必武一九六二年四月写下的怀念谭寿林烈士的一首七律。谭寿林是广西早
林文龙个人资料 林文龙(FrankieLam),1967年12月19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番禺。香港电视剧演员,曾就读东华三院小学及威灵顿英文学院。1987年参加《超级新星》选举而加
陈荫林陈荫林,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的胞弟,湖北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陈荫林,名森,号荫林,湖北省黄冈县陈宅楼村人,生于1898年6月24日。兄弟姐妹共十人,八男二女,陈潭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段玉林在洪湖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他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是湘鄂西苏区和红军创始人之一,是湘鄂西人民爱戴的卓越领导人。段玉林,又名书甲,一九○○年生于湖北省石首县北二区叶家垸(港子村)
悲惨的海员生涯一八八七年农历九月,林伟民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三灶岛西洋田村(今属珠海市三灶公社鱼月大队鱼堂生产队)。他原名林兴,年纪稍长时,立志要为国为民干一番伟大的事业,遂改名为伟民。林伟民的父亲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