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宋健人物简介

Posted 控制论

篇首语:活着,如同生命中最后一天般活着。学习,如同你会永远活着般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宋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宋健人物简介

·宋健



宋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控制论科学家。60年代初留学苏联回国从事导弹事业,在多种航天型号与控制系统研制以及航天科技工业管理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理论基础深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特别是在人口控制论、科学与社会系统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5~1998年担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主管全国的科技、环境保护等工作,为我国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宋健,1931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朴实的木匠,母亲是一位忠厚、善良、勤俭的农家妇女。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父母却尽力支持子女读书,并教诲子女刻苦自立、诚实做人。这些都对宋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5岁入小学,由于时值兵荒马乱年代,加之家庭生活拮据,读读停停,靠顽强的毅力于12岁时考入胶东文荣威联合中学。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使他逐步懂得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参加了八路军,后被调到威海市政府工作。1947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调赴胶东建设学校学习。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需要大批干部接管城市,他又转往华东财办工矿部工业干部学校学习机械制造。他的强烈求知欲望,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刻苦精神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博得了领导和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1951年5月,被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1952年暑期,又经组织推荐,考取了赴苏联的留学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俄语后,1953年8月,入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炮兵系二年级学习。

知识无穷境,奋斗无穷期。他不满足炮兵系各科的学习,三年级后,他又考取了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的夜大。学到真本事报效祖国的热望使他有使不完的劲,日夜奔波于包曼高等工业学院和莫斯科大学之间,早起晚睡,和时间赛跑,经过4年多的努力,他先后获得了包曼高等工业学院和莫斯科大学的两个大学毕业文凭,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荣获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的金质奖章。

根据国家的安排并经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的推荐,他大学毕业后留下继续读研究生,拜著名控制论科学家费列德包姆为师。不到而立之年的宋健更是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不知疲倦地耕耘。在攻读研究生的同时,兼做包曼高等工业学院自动控制专业的助教,还要继续攻读莫斯科大学数理力学的课程,聆听庞特里亚金等数学大师的讲课。

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宋健先后完成并发表了6篇科技论文和研究报告,较深入地研究了他激直流电机的双参数最优控制问题,提出了双参数最优控制的理论,并完成了实物试验。他还提出了最优控制的等时场理论,成为当时世界上早期研究这一理论的几位学者之一。期间他还参加了最优控制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了研究报告,赢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他的研究成果,有些还被他的导师费列德包姆院士收录在《最优控制系统理论》一书中,这些成果至今还对从事这一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60年10月,他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论文答辩,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根据组织决定,载誉回国。1961年,他同在包曼高等工学院时的同学王雨生结为伉俪。20多年后的80年代末,包曼高等工业学院决定授予宋健科学博士学位,并由苏联最高学位委员会颁发了科学博士学位证书,再一次肯定了他在控制论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1961年初,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开始从事导弹技术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航天部)副部长等。还先后担任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技术职务。他曾参加和参加领导地空导弹、反弹道导弹导弹、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试验卫星通信工程等的研制工作,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孜孜不倦地继续控制论的研究,并卓有成绩。

70年代后期起,他即开始尝试将控制论应用于社会系统的研究,自此,他在人口控制论、科学与社会系统论等多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正由于他在航天事业、控制论领域及交叉科学领域的贡献与成就,他多次立功受奖,并获得多项技术兼职和荣誉技术职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1980年获国防科委国防科技成果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年,钱学森原著、由宋健主持修订的《工程控制论》获全国优秀科技著作奖;1987年,他主持研究的人口控制论及人口发展稳定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还获国际数学建模学会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1989年,获苏联宇航奖。1980年,被评为七机部劳动模范;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还被批准为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先后被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并担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他还是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的访问教授,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他还是墨西哥工程院和阿根廷工程院通讯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0年荣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人文科学博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4年,出任国家科委主任,1985~199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负责领导全国的科技工作,以其勤奋和敬业的精神,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88 ~1998年他还兼任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主任,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及国际合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1998年后,他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继续驰骋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征程中。

地空导弹研制中的骨干,反导武器研制中的技术负责人



1961年初,他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时,正值研制地空导弹的关键时期,凭借他在最优控制理论方面的基础和熟练的俄语水平,他参加领导了地空导弹仿制和自行设计的地空导弹控制系统等的研制工作,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解决了多项技术关键,经过反复的研究、探索、试验,完成了控制系统的仿制和研制任务,保证了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的研制成功,并适时装备了部队,提高了我国的防空能力,多次击落了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壮了军威和国威。

他在领导地空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中,非常重视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将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解决了初制导的快速引入问题。在他担任主任的研究室设立了理论组,从事领导研究课题和技术理论研究工作,他组织理论组的有关人员,并由其主编撰写了《导弹控制中的坐标变换》一书,不仅对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而且对其他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都是有重要作用的工具书。

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研制反弹道导弹的导弹武器系统,他作为技术负责人,担任组建研制机构与队伍的工作。当时的客观条件,包括技术、物质基础和科技队伍的实力等都非常有限,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夜以继日地工作,边组建、边开展研制工作,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反导体系研究、关键技术预研和反弹道导弹导弹研制中,都取得了进展和成绩。

正当其满怀激情为反导事业拼搏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无端受到批判和审查。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与过问下,他同一批航天科技专家得到了保护,他被送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避难。在那偏僻的荒漠中,远离家人和同事,尽管有些寂寞,但却给这位学子提供了又一次学习的机会,他学习和思考导弹与航天的科技问题,还自修了天文学、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和高速空气动力学等,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1970年重返北京,继续主持反导弹导弹的研制工作,带领有关科技人员进一步完善和完成了反导弹的总体设计、分系统设计,并完成了一种反导弹导弹的模型弹,独立回路弹的试制与飞行试验任务。

钻研最优控制理论,修书撰文硕果累累



宋健从苏联回国后,受钱学森、华罗庚、秦力生等科学家和领导的委托,在数学家关肇直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建了控制论研究室,他兼任该室副主任多年,并亲自承担研究课题,该室在最优控制理论、偏微分方程控制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重要的贡献,该室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是主要完成人之一。

1963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经钱学森、关肇直等科学家荐举,宋健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他与韩京清共同完成的《线性最优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得到了世界各国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

1964年,钱学森把修订《工程控制论》经典著作的任务交给了宋健。他在繁忙而紧张的导弹科研工作中,利用夜晚和节假日进行修书和撰写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精心组织并亲自动手撰写和审改,终于完成了这部从40万字增至120万字的浩瀚的修书工程,由科学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发行。钱学森高度赞扬宋健:“他作为一位科学家,富有研究才能;作为一位技术家,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钱学森在序言里写道:“工程控制论这一新版的作者们,正是这一时期锻炼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控制理论科学家们。他们,尤其是宋健同志,带头组织并亲自写作定稿,完成了工作量的绝大部分,是新版的创造者。”这部巨著获得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著作奖,这也是对钱学森、宋健等对发展控制论所做重要贡献的表彰。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控制论领域孜孜以求地探索着。1975年,《中国科学》第二期上发表了宋健等著的研究报告《带有常微分控制器的分布参数控制系统》,报告的外文版发行后,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关国家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纷纷来信索要单行本。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他对“高维函数和流形在低维可视空间中的最优表达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证明了一系列定理。学术界广泛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对高维复杂系统的粗粒化、系统模拟和计算数学提供了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宋健以上述研究成果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及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控制论教学方面的一个新的突破性成就。

在完成中国航天80年代前期三项重点任务中的突出贡献



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我国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到来了。1980年,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的他被任命为核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导弹的第一副总设计师,在此岗位上,他竭尽全力协助总设计师黄纬禄适时地处理和决策各种技术问题,尤其是他非常注重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现场解决问题。他对完成中国航天80年代前期三项重点任务之一的由核潜艇发射固体弹道导弹任务,做出了贡献。

1981年,他升任为航天部副部长,分管计算机及通信卫星等方面的工作。1983年9月,试验通信卫星工程开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发射工作,他亲赴西安卫星测控通信中心,参加领导和组织试验通信卫星的测控工作,特别是亲自领导和参加了卫星飞行控制专家组的工作,组织制订了多种故障模式的对策方案。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升空,由于长征三号三级氢氧发动机第二次点火后出现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他同有关的专家、科技人员反复研究讨论,最后决定并实施对故障轨道上的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卫星的轨道成为圆轨道,赢得时间进行了卫星控制及通信等多项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984年4月8日,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被送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当其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后,位于准同步大椭圆轨道上的卫星出现了热失控的故障,十万火急。他同工程总设计师任新民、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等科技人员,昼夜奋战,进行分析研究和计算,果断地制定了解决热失控的方案,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圆满地排除了故障,卫星成功定点并投入试验和在轨运行。至此,我国战略导弹与航天技术80年代前期三项重点任务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战略导弹与航天技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由于他在完成三项重点任务中的业绩与贡献,1984年,他荣立航天部一等功,并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开拓



7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由50年代初6亿增长到1975年的9.2亿,引起了人们的忧惧。宋健萌生了一个新的科学思想,即将控制论应用于社会系统的研究之中。1978年开始,宋健带领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学习了社会人口学、人口统计学的有关内容,运用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我国人口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人口增长方程,定量分析了人口发展的动态过程,重新定义了人口学的各项指数,提出了我国人口的百年预报,提出了人口发展过程的稳定性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并证明了“人口总和生育率双向极限定律”,解决了定量人口学中的这一关键问题。随后,宋健等又为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出了区域人口预报。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长的建议,为国家制订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定量的根据,起到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宋健等在人口学方面先后出版了6本中、英文专著,建立了人口控制论学科,在我国这一领域开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先河,使社会人口学成为一门精确的定量科学,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人口科学研究的典范,这对解决人类居住的地球人口超载问题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80年代起,他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向着更深、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对我国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如他指导用定量方法研究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的财政补贴、物价和工资改革等问题,对系统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了数十种政策的模拟计算,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决策支持。

他还将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撰写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方法》的论文,明确阐明:“对社会现象中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数学描述,用定量方法来描绘它的状态和过程,这表明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科学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他还给科技人员提出了“实现社会科学研究从描述科学向精密科学过渡”的任务。他的这些学术思想在我国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和震动,也给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他在未来学、科学学、管理学等方面发表了多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90年代以来,他深有感触地发现,埃及古代文明史脉络清晰,记载明确,而我国的古代史,尤其是夏、商、周的起始年代至今仍含混,没有确切的说法。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激励他去揭开这千古之谜。1995年12月,他与国务委员李铁映共同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首次“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部署和探讨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途径。他在研读大量古代史料的基础上,组织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进行了研究,1996年5月,他发表了《超越疑点,走出迷茫》的学术论文,在我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在这一领域研究处于沉闷、平静的气氛迸发出了新的生机。经过170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的共同努力,于2001年公布了西周共和元年以前800多年的纪年。新闻媒体赞颂“断代工程有新的突破性进展。”

在高层科技领导岗位上尽职尽责



1984年,宋健出任国家科委主任,后又升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分管全国科技工作。1985年,他提议并成功地主持实施了“星火计划”,旨在动员全国的科技界以各种方式到农村去播撒科技星火,大张旗鼓地在农村传播科技知识,开展科技扶贫,发展以科技为主要支柱的商品经济,全面提高广大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化农业。1988年,他倡议并主持制定了“火炬计划”,旨在加速发展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走向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星火”与“火距”两项计划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普及科技知识,促进高新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健力主加强科技基础研究工作,倡导加速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他主持制订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健是一位勤奋朴实,敏捷严谨的科学家。勤奋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整体,这在宋健的学术生涯和各种工作中得到了验证。他聪颖好学、思维敏捷,他又非常勤奋刻苦、坚忍不拔,数十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向实践、向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全方位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是他科技知识造诣深、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得心应手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宋健朴实、平易近人,这位农民的儿子尽管官位不断升迁,但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和共产党人的品格,他不仅十分尊重老一辈的革命家和老一代的科学家,遇事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对同一辈的和年青的科技工作者,也一视同仁,平等地讨论问题,坦诚地交换意见与见解。

他还是惜才、爱才和育才的楷模,早在航天系统担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时,他经常和年青的科技人员促膝谈心,就一些技术问题交流看法。对新分配来所、室的大学毕业生,他都要亲自谈话,了解情况和本人的专业意向后再分配具体的科研任务。当时,他的领导工作和科研工作已经十分繁忙,可他仍挤时间备课,给年青科技人员讲授专业知识。80年代至今,尽管领导重任在肩,他仍在航天系统和清华大学兼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亲自选定课题,亲自辅导,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布置研究任务,千方百计地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因此,他深受广大年青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的爱戴与敬重。

现在他仍担任着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和其他多项社会职务。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而忘我奉献着。

简历



1931年12月29日 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1958年 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

1960年 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960~1970年 任中科院数学所控制论研究室副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导弹控制研究室主任。

1960~1980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技术研究院设计师,副总设计师。

1971~1978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学研究室主任。

1978~1981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1979~1983年 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现为常务理事)。

1980~1984年 任航天部通讯卫星发射定点总指挥。

1980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1981~1984年 任航天部副部长,总工程师。

1982~1986年 任中国人口学会副理事长。

1983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化控制与系统工程卷主编。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成员。

1984~1987年 国际自动化控制协会常务理事。

1985年 墨西哥国家工程院通讯院士。

1985~1986年 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5~1987年 任中国系统工程协会副理事长。

1985年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访问教授。

1986年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永久荣誉教授。

1986~1988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86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988~1998年 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

1988~1998年 苏联莫斯科国家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4年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院“数学之友”荣誉会员。

1994年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 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6年 美国休斯敦大学人文科学博士。

1999年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现任职务: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信息与控制研究院教授,中国自动化协会与中国系统工程协会理事。

主要论著



1 宋健.导弹控制中的坐标变换.国防科技编辑部,1963

2 宋健等合著.工程控制论(上、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 Song Jian.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s&Prospects.New World Press,1981

4 Song Jian.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ntro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Science press,Golden and Breach,1984

5 宋健.人口规划与控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 宋健等合著.人口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7 Song Jian.Population Control in China,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aeger,USA,1985

8 宋健.人口控制论方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85

9 Song Jian. Population System Control.Springer Verlag

10 宋健.科学与社会系统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1 宋健.论科技兴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 宋健.宋健科学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3 宋健.在推力和阻力作用下火箭横向振动分析.国防科技报告.GF-23778.国防科委情报所,1981

14 宋健.人口生育率的双向极限.中国科学(B辑),1991(5):505~511

15 宋健.高维函数和流形在低维可视空间中的最优表达.科学通报,2001,46(2):977~984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