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徐兰如人物简介
Posted 导弹
篇首语:愿你纵踩淤泥,也要心向光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徐兰如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徐兰如人物简介
·徐兰如
徐兰如,导弹总体和科研管理专家。曾主持研制无控固体火箭,取得初步成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参予领导仿制近程导弹“1059”,并负责弹头装药、引信的仿制和订货工作。后受命主持中程导弹方案的探索和论证。此后,从事导弹的研制和科技管理工作。1966年后,主管三线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工艺布局以及投产前的生产准备,为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科研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三线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兰如,1918年3月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邵伯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系前清的秀才,英年早逝。父亲曾是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后因病失业在家。家庭生活拮据。
徐兰如12岁那年,全家迁居扬州城。他也进了江都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进入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预备班,并以优良的学习成绩直升高中。扬州中学在江苏省是一所知名的学校,不仅注重教学质量,也重视体育锻炼。当时,学校曾有规定,体育不及格要留级。三年的高中教育,他得益匪浅,不但获得了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炼就了一个健壮的体魄,直到晚年,仍然精神饱满。
1936年秋,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翌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他随学校到了重庆。1938年夏,兵工学校大学部为培养制造兵器方面的人才,招收已学完大学理工科二年的学生入学,学制三年,全部公费。徐兰如既出于一腔抗日的激情,也考虑到在异乡的生活来源问题,报考了该校。在校三年,两年接受书本知识,半年军训,半年实习。1941年毕业后,分配到陕西兴平31兵工厂,修理枪炮和制造手榴弹等轻武器。1944年春,转到重庆21兵工厂,在总工程师室工作。
1944年冬,兵工署选派50名优秀技术人员去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学习兵工勤务。徐兰如是其中的一个。他重点学习轻兵器。他在阿伯丁的试验场陈列馆参观时,见到了从德国缴获的V-2火箭和几种大炮弹、火箭弹,拓开了眼界。后来,在沈阳设计旋转稳定式的火箭弹就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
1945年,日本投降后,随即回国,在南京兵工署火箭科工作,主要是读译美国的火箭资料,编译出版了《钢的粒型》、与人合写《新兵器与兵工勤务》。此外,还发表过几篇介绍火箭和无座力炮的文章。在此期间,他受在刘邓大军中做情报工作的叔叔影响,认清了蒋家王朝覆灭的前景。1948年,兵工署撤迁台湾时,他下决心留下来等待解放。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二野军械部通知兵工署留在南京没有走的人员报到上班。徐兰如于这年5月1日,穿上军装,开始工作。8月,随二野进军西南,在军械部任副科长接管各兵工厂,组织各厂现有武器(重机炮、无座力炮等)装备进藏部队。1950年,调中央技术管理局。一个月后,派往沈阳724兵工厂任技术科副科长。1954年,调二机部二局技术处任组长。
1957年1月,奉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设计师室(六室)工程师、一分院材料研究室(七室)副主任、一分院总体设计部(一部)副主任、中程导弹总设计师,一分院科技部副部长、七机部一院技术部部长。1964年参加三线基地建设,历任062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四川省七机局副局长、总工程师。1983年回京,任航天部一院科技委委员,直至1989年离休。
新中国第一代火箭弹的诞生
1950年4月,徐兰如奉调到沈阳724厂时,正值该厂试制的A3式火箭弹(射程为4000米)遇到了问题。在靶场试射中散布极乱,固体推进剂也发生过几起爆炸。工厂很是着急,成立了由7位专家组成的火箭弹研究小组,组织攻关。徐兰如是这个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吕去病)。他们很快投入故障分析,弄清了引起爆炸及散布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室压力过低,双基药柱未加安定剂,导致燃烧不正常,喷射的火焰很不稳定,活动式尾翼也难保证火箭弹稳定飞行。随即拟定固体火箭弹的修改方案:改用斜倾式多喷管,得到旋转稳定,改善了射击精度;同时,加大药面比,以保持在低温时的燃烧室压力达到稳定喷射。并在李乃暨主持下,推进剂中加了安定剂和软化剂,控制压制过程的温度,得到稳定燃烧的推进剂。设计成旋转稳定式固体火箭弹。
经过1950年大半年的试验、研究、改进,初步掌握了使用双基药柱作为固体推进剂的火箭弹设计制造规律。此时,抗美援朝急需反坦克武器,于是在此基础上,1951年一季度,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135式90(毫米)火箭弹及其发射筒研制成功。这种火箭弹弹重5.5千克,最大射程1000多米,能击穿105毫米厚的钢板。试射成功后,立即成批生产,运往朝鲜前线,打击美国侵略者的坦克。
1952年,我国第一代炮兵用的火箭弹诞生了〔后命名为427式102(毫米)火箭弹〕。这种火箭弹,不仅性能稳定,而且射程比A3式火箭弹远1000多米,达到5000米。年末,又在427式102(毫米)火箭弹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成功488式102(毫米)火箭弹,射程达到8000米。
以上这两种火箭弹和反坦克火箭弹均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威力。为此,国家兵工局致信嘉奖,火箭研究小组获一等奖,每人奖金1000万元东北币。徐兰如并获1952年度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
1953年,724厂为推行军工产品制式化,停止火箭弹的研制,开始仿制苏式122榴弹及其引信。随后不久,徐兰如即调往二机部二局。
研制无控固体火箭弹
1958年9月,徐兰如在组建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的同时,又受命研制一种无控的固体火箭弹。这种火箭曾被命名为“上游二号”。
为了控制沿海各岛屿间的航道,国防部五院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研制一种射程为40~50千米的无控固体火箭弹。由于徐兰如曾在724厂成功地研制过火箭弹。因此,这项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到他肩上,并由他牵头组织队伍。他把曾在724厂火箭研究小组一起工作过的成员李乃暨、谢光选请来,共同设计、试制、试验。
当时,“1059”近程导弹的仿制工作刚刚开始,各方面都在紧张地工作。要研制“上游二号”就要解决研制队伍、办公地点和生产、试验场所。从结构强度研究室、发动机设计部、化学推进剂研究室和总体设计部,加上材料研究室抽出几个技术人员在二营门里一个四合院的一角开展设计论证工作,提出了设计方案。这枚固体导弹的主要指标为:全长3700毫米,直径324毫米,全弹重550千克,最大射程48千米。钱学森院长听了汇报,并做了具体指示。
这发弹是在211厂几个车间制造、装配的。固体双基药柱是由李乃暨亲自到245厂设计定制的。
为满足发动机试车的需要,在云岗试验站后山上建造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的试车台,并用一个内径1.5米的混凝土下水道管作为测试掩体。准备就绪后,第一次发动机试车开始点火,燃烧正常,到接近3秒钟的时候,发动机外壳不耐高温,突然爆炸,没有烧完的药柱飞出10多米远。第二次试车,发动机壳体内涂上了耐高温的涂层。试车圆满成功。
1958年底,徐兰如率领参试人员携带4枚无控固体火箭弹到兰州部队一个炮兵射击场。经过准备、测试、检查后,于1959年3月,第一枚上游二号无控固体火箭弹点火发射,一切均很顺利。前线观测所传来捷报。火箭弹命中目标区,射程45千米。但进行第二枚试射时,火箭弹点火后,即在发射架上爆炸。随即查看现场,收集残骸,准备回京分析故障,改进设计。通过试射证明,设计方案基本正确。
为集中精力仿制“1059”,徐兰如回京后,即被告知,总结后即刻结束“上游二号”的工作。
参与研制战略导弹 探索论证实践
徐兰如为研制战略导弹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
P-1的反设计 1957年,徐兰如初到国防部五院时,两枚P-1教学弹刚从苏联运来。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拆装、测绘、反设计。徐兰如带领总设计师室结构组的几位设计人员进行这项工作。他们先是拟定了拆装的工艺程序,然后确定安放场地和编号造册登记办法。分解工作按原定要求进展很顺利。接着又组织测绘、测试工作,并与二机部四局六所合作对每个零部件作了材料鉴定。测绘测试完毕后,又按原样进行再装配。整个分解再装配工作,历时8个月。了解了P-1导弹的全貌和各系统主要部件、组件的构造。经过拆装,导弹完好无损。尔后,一枚交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枚交给北京航空学院供教学使用。
仿制P-2近程导弹 1958年5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新技术协定,国防部五院开始部署P-2近程导弹(中国的代号为“1059”)的仿制工作。第一步是翻译图纸资料。徐兰如在材料研究室组织室内人员及刚从苏联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夜以继日地参加翻译工作。不久,调总体设计部主管技术工作,并协助设计部主任、“1059”总设计师梁守槃同志处理仿制工作中的大量技术问题。当时的设计人员大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在翻译图纸资料过程中,边翻译、边学习。资料译完后,进一步组织设计人员学习消化图纸资料,要求不放过每一张图,每一条线,每一句话,要弄通、弄懂。并根据五院和分院要求,组织设计人员下厂配合生厂、跟班劳动。有了学习的基础,他们对解释图纸、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超差、代料问题,均能逐步胜任,而且还在实践中学习工艺技术,具体理解设计的工艺性的重要之处。这对于设计队伍的培养、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仿制工作,就是按图索骥,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料太多,材料的品种、规格不全,大伤设计和制造部门的脑筋。徐兰如就协助分院主管领导和总设计师组织有关人员找工厂、找材料研究室和物资供应部门逐项研究,提出了代料的清单。实在解决不了的,或通过有关部门适当进口,或在国内有实力又有权威的部门、大专院校安排试制。
总体设计部在下厂过程中,除了解决缺料代料问题外,还要处理加工过程中的超差问题。为使这些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徐兰如他们研究了处理超差、代料、更改设计等技术问题的办法,规定了签发技术通知单、更改单的手续,制定了一套简易可行的制度。
总体设计部在仿制生产中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组织各项大型试验工作,例如靶场合练、靶场测试、发射等等。为使试验工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他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一套试验程序,对试验操作人员(包括操作部队)进行培训。
1959年3月,国防部五院还任命他为“1059”弹头装药与引信的订货负责人。
1960年3月,总设计师梁守槃调发动机过程研究所。总设计师这副担子就自然地落到了徐兰如肩上。这年8月,苏联撕毁了协定,撤走了专家,中断了一切供应,给仿制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国防科委、国防部五院和一分院主管领导下,群策群力,发愤图强,顽强拼搏,完成了最后的工作。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己制造的近程导弹“1059”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
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 在60年代初,人们都在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在仿制有了眉目之后,就考虑如何开展自行设计,增加导弹的射程。决定在近程导弹“1059”的基础上,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和比推力,液氧箱改为单层薄壁结构,尾段结构由钢材改为铝合金,并采用小三角尾翼。由于没有充分掌握总体设计的规律,加之没有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这枚导弹,在抢时间的气氛中从设计、生产、试验,只经过一年多时间,便送往靶场试射。1962年3月,首次试飞失败。作为总体设计部技术副主任,在总设计师的通盘安排下,参加故障分析,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没有认识弹体应作弹性体来考虑,弹性振动与姿态控制系统耦合,导致飞行失稳;发动机强度不够,由于额定推力试车次数太少,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在故障分析中得到深刻的教训是:方案要充分论证,地面试验必须充分。经过修改设计后的中近程导弹于1964年6月再次试验获得满意的结果。
独立研制中程导弹 早在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就曾提出要研制地地战略导弹。1958年11月,国防部五院党委四级干部会议上,提出在确保仿制近程导弹的基础上,完成研制中程导弹的任务。此前,主要是进行方案探索和论证工作,并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这包括采用什么样的推进剂,弹体直径多粗为好。采用什么样的推进剂关系到推进剂的贮存、运输设备以及试验环境等问题;导弹直径又与运输条件、运输工具以及工装制造关系密切。
1960年2月,成立中程导弹草图设计组。3月,任命徐兰如为中程导弹总设计师,当时,仿制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着,对中程导弹还是提出了各分系统的技术要求,如发动机四机并联,单机推力为20吨,采用硝酸、混胺作推进剂,弹体直径定在2.25米,并给工厂下达了生产任务。
一年后进行质量复查,发现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归纳起来有十大关键,诸如,命中精度、方位瞄准、头部防热、全弹振动等等。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决定暂停试验件生产。
1962年3月,中近程导弹首次试射失败后,为集中力量查找故障原因,进行修改设计,研究院决定把中程导弹的研制改为预研,着重解决发动机和惯性器件的预先研究。徐兰如的主要精力也随之转到了中近程导弹的故障分析上。
导弹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者
1962年3月以后,徐兰如就在研制的组织管理上下功夫。他在分析中近程导弹首发试射失利中,深刻体察到:研制导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套程序、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指导原则共同遵守,是办不成事的。国防部五院在临潼花了83天,总结了几年来的研制实践,制订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暂行条例(草案)》(简称70条)。他认为这是导弹研制工作中的一部大法。他在总体设计部带头认真贯彻,用70条的精神,编制了研制程序方块流程图,并用于中程导弹研制工作安排上。他还应用70条,制订出图纸资料管理制度,确保资料的及时分发、更换与保管。他在设计管理中,注意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协调设计与研究、设计与生产、设计与试验的关系。
1964年,他调科技部任副部长(1965年改任七机部一院技术部部长)。当时,正是修改设计后中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增程和两弹结合试验工作进入紧张时刻,他协助部长和院领导,按70条要求,参加计划调度工作,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1965年3月,研究院组织2000多人参加导弹技术发展途径的大讨论,发扬技术民主,各抒己见。徐兰如在这次大讨论中,坦陈自己的观点。随后,又为实现院党委在大讨论基础上制定的八年四弹规划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徐兰如十分重视诸如工艺技术、质量、标准化等技术基础建设工作,切实做好诸如机动、技安、仪器仪表管理与维修、图纸资料以及图书信息、资料档案等技术保障工作。为研制第一线履行技术后勤兵的职责。
为大三线建设出力
1964年下半年,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为确保国防尖端科技工业的安全,国防部五院开始组织第二基地建设。徐兰如随周吉一副院长等组成选点组,为大三线踏勘选点,先后到陕甘川青38个县,跋山涉水,行程一万多公里。许多地方都是贫瘠的边远山区,一些山村,不仅没有通铁路、公路,就是普通的乡村小道也不通。汽车开不进去,就徒步行走。在定点天水和凤州后,徐兰如就根据实际情况,同有关部门一起提出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在项目确定后,又在定规模、定标准、定进度、作预算上下功夫。1966年,邢台地震后,考虑到天水是地震区,中央同意改在四川达县建点。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同建设部门一起,实行“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徐兰如满腔热情,投入大三线建设。十年动乱中,造反派造反、停工、军管、复工、修改建设项目。徐兰如在这十年中,始终在三线,坚守岗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工作。70年代中期,为加快三线基地建成投产,他又为各厂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准备工作。基地建成了,这里也有徐兰如的辛勤劳动和奉献。
徐兰如在航天系统30多年的工作中,不计名利,甘当配角。多次变换单位,变更工作内容,只要事业需要,他都努力去把工作做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工作认真细致,注重质量,尤其是文字工作,更是反复修改,务求严谨、准确。在工作中,他大胆使用年轻人,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指导年轻人正确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因而深得年轻人的好评。
简历
1918年3月 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即今扬州市)。
1936~1938年 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肄业。
1938~1941年 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学系毕业。
1941~1944年 陕西兴平31兵工厂、重庆21兵工厂技术员。
1944~1945年 赴美阿伯丁兵工学校学习轻兵器。
1946~1948年 南京60兵工厂工程师、兵工署火箭科技正。
1949~1950年 在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在军械部任副科长。
1950年 中央技术管理局工程师。
1950~1954年 沈阳724兵工厂技术科副科长。
1954~1956年 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技术处组长、三级工程师。
1957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总设计师室工程师。
1958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上游二号无控固体火箭弹总负责人。
1958~1964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程导弹总设计师
1964~1966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科技部副部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技术部部长,国防部五院科技委委员,七机部科技委委员。
1966~1982年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062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四川省七机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1983~1989年 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科技委委员、顾问委员。
1989年 离休。
主要著作
1 徐兰如.治好“重复症”,用好人、财、物,进行体制改革,迎接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讨论会文集,1984:14~22
2 徐兰如.学会两种技术,确立一个思想.航天工艺技术30年回顾与展望,1986:53~58
3 徐兰如.建厂十诫.材料与工艺专业组讨论会文集,1986
4 徐兰如.论新科技创业.国外导弹与航天运载器,1989(7):70~77
5 徐兰如.踏遍青山——062工程选点踏勘记事.四川航天局巴蜀神剑,1995
6 徐兰如译.火箭推进的原理、固体推进剂火箭.兵工月刊,1950(11):46~62,1951(5):29~38
7 徐兰如译.热处理之原理与应用,火焰与电气表面硬化法,肖特法及杜柯法.1949
8 徐兰如等译.柔性制造系统手册.北京:宇航出版社,1987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