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郝瀛人物简介

Posted 铁路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郝瀛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郝瀛人物简介

·郝瀛



郝瀛,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在铁路勘测、选线设计等领域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是铁路选线学科的开拓者之一,铁路建设可行性研究和铁路建设经济评价的探索者。他从教50年,编著大量教材,对铁路选线学科和课程建设作了开创性工作。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为国家培育了大批铁路建设高级技术人才,对铁路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郝瀛,1928年1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42年至1945年就读于河南开封高中,1946年至1951年在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51年、1952年、1953年三次赴朝参加抗美援朝工程队,修建军用机场,任工区主任。1953年回国后,在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从事铁路选线设计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铁道系助教、讲师。1958年至1960年在唐山铁道学院勘测设计总队任勘测队长,参加通县古冶线、滦县青龙线、文登成山线的勘测设计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他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1994年退休后,仍被返聘在教学科研岗位,辛勤在教坛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兼任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铁道部线路站场科技情报中心顾问、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组成员等职。198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首次教学优秀奖,1987年获首次教书育人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宏宇优秀教师奖,1993年、1997年两次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获詹天佑教学成果专项奖,1999年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和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被中国铁道学会授予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同年获得第五届詹天佑铁道科技成就奖。

三次赴朝抗美 荣立战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具有优良爱国革命传统的唐山交大学生,爱国激情空前高涨,热情宣传抗美援朝,积极捐钱献物,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根据唐山市委指示,郝瀛与所在的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四年级全班同学,于1950年11月参加了唐山修建军用机场的技术监理工作。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经过两个多月苦战奋斗,不仅完成了土建工程任务,而且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1951年3月25日根据铁道部滕代远部长指示,唐院组建了抗美援朝工程队。作为队员的郝瀛,非常珍视祖国赋予自己的光荣任务,为了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决心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工程队3月26日到达丹东,郝瀛、田坚懋被先遣过江,到平壤和上级联系。敌机轰炸扫射,汽车只能夜间灭灯行驶,有一次途中郝瀛曾随车翻入山沟,另一次在汽车冲下陡崖时跳车脱险。工程队于4月中旬全员到达朝鲜顺川浣里的战地机场工地,与天水、上海到达的机械筑路队组建为空军第六工程队,袁仲凡任队长。工程队在美机的俯冲扫射下,进行机场测量;敌机扫射跳入防空壕,敌机离去继续测量;机枪弹头翻起的尘土,洒满全身,在掩体土堆中摸出的机枪弹头,还热得烫手。因长期吃炒面缺乏蔬菜,郝瀛等很多人得了夜盲症,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了机场的测绘设计任务,确保顺川机场于4月23日开工。38军承担施工任务,工程队员配属各团,成立4个工区,郝瀛任第二工区副主任。每天夜幕降临上工,凌晨收工,除在团部听取各营汇报并向指挥部汇报情况外,还要分配任务,分析进度,并要保证工程质量,准备施工材料,几乎昼夜连轴转,艰辛备尝。5月3日下午两点美军10架B29轰炸机轰炸机场,郝瀛被杀伤弹炸伤,注射预防破伤风针后,照常工作。工程队员和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敌机不断扫射轰炸下,加紧施工,使顺川机场于8月初建成。

1951年10月中旬,工程队赴介川修建另一机场,50军承担施工,郝瀛任第三工区副主任。当时由于我方空军实力增强,在高射炮团的保卫下,白天也可施工。郝瀛头顶箩筐,在定时炸弹不断爆炸的炸弹丛中,绘制本工区的炸弹分布图,以拟定挖掘引爆计划,他站在拖拉定时炸弹的汽车踏板上,指挥司机的行进路线和拖拉速度。敌机日夜扫射轰炸,但在部队战士的英勇奋战下,机场仍于11月中旬胜利建成。完成顺川、介川两机场修建任务后,唐院抗美援朝工程队受命于12月1日乘汽车凯旋回国。

1952年4月19日,唐院第二批抗美援朝工程队由郝瀛所在的土五班20人和土木系1948级学生王润霖等20人及12名教工组成。5月2日入朝,为修建谈判用的开城机场进行准备。因“美李集团”拖延和谈,8月1日工程队奉命回国,郝瀛所在的第二分队在阜新修建军用机场,郝瀛任第一工区主任,完成任务后,转赴北京参加铁道部临时建筑处的房屋建筑工作。

1953年3月郝瀛回校后,分配在铁道系任助教。7月25日唐院第三批抗美援朝工程队成立,由土五班郝瀛等6人、土木48、49级王润霖等11人、铁道、桥隧50级沈大元等10人以及教职工6人,共51人组成。工程队于停战协定签字的7月27日凌晨过江,日夜兼程,于30日抵达开城,并立即投入修建机场的战斗。郝瀛任第一工区主任,8月底机场胜利建成,郝瀛等还去板门店参观双方遣返被俘人员的活动。9月12日工程队胜利返校。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唐院连续3年由大学生分3批组成工程队,开赴朝鲜战场,郝瀛是有幸三次入朝的五人之一,分别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和其他4人荣获朝鲜军功章。经过三次抗美援朝的战斗锻炼,经受了生与死的重大考验,提高了思想觉悟,增长了能力才干,养成了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为郝瀛后半生的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打下了良好基础。

唐院是全国唯一的组织在校大学生、成立抗美援朝工程队入朝战斗的高等院校。唐院大学生在朝鲜英勇顽强奋战,出生入死,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歌,体现了国际主义的道义,树立了知识分子的榜样,发扬了该校在“五四”运动时期被革命先驱蔡和森誉为“爱国学生之楷模”的优良传统,为我国近代教育史增添了新的光彩。

为铁路选线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铁路选线设计是铁路建设的首要任务,关系重大,影响深远。高等学校的教材是此项工作的入门基础。郝瀛几十年来,一直潜心于铁路选线设计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强调学习前苏联,普遍借鉴和采用前苏联选线设计理论。当时,郝瀛在选线设计教学和实践中特别重视“既要体现苏联的理论体系,也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归纳提炼我国现场实践的宝贵经验,也要反映我国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进步,并要做到不断有所收获,有所前进”。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内共出版5次《铁路选线设计》统编教材。1959年,郝瀛参加《铁路选线设计》“绪论”一章的撰写并参加了由教师、学生、现场技术人员的三结合编写工作,得到学习和锻炼。1962年他编写《铁路选线设计》中五个章节,并完成全书的修改定稿工作。1978年、1987年的《铁路选线设计》教材,郝瀛均任主编并撰写部分篇章,该教材分别获国家教委的优秀教材奖和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国家级重点教材《铁道工程》,由轨道,路基,选线三部分组成,他任主编并撰写部分章节,该教材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

郝瀛编写教材十分严肃认真。在拟定编写大纲、统一技术名词、规范专业符号、审阅协编初稿时,总是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力争精益求精,使教材在体现我国特点,反映先进技术、总结现场经验、归纳科研成果、贯彻少而精原则上,逐步充实完善。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叙述精练、文字通畅、深入浅出、易学易懂上,不断前进,受到师生欢迎。一直为全国铁路高校所采用,全路工程技术人员也普遍把教材作为重要参考文献。据不完全统计,5种版本教材发行近3万册,在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材的成就是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郝瀛在此项工作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作出了积极探索,具体表现为:

(1)1962年郝瀛执笔编写统编教材《铁路选线设计》,在“总论”一章就概括了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和勘测设计的发展,阐述了选线设计课的任务与学习要求,同时贯彻爱国、爱路、爱专业的教育思想。

(2)1978年他将“主要技术标准”作为规划铁路能力的要素,按通过能力、牵引质量、行车速度3个方面,阐述主要技术标准的作用与影响,以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铁路能力的本领,并加深对主要技术标准的理解。

(3)1962年修订并编写《线路设计规范》的条文时,将线路标准的拟定原则、依据、工程运营影响、定量证明等来龙去脉,做出了显著改进。在1962、1994、2000年3次统编教材中,均在内容编排、坡段设计对行车费用影响、桥隧路基地段线路综合设计等方面加以改进,建立了铁路院校认可的理论体系。

(4)在1962年的教材《铁路定线》中增加了横断面定线方法,水库地区定线原则。将河谷选线归纳为:岸侧选定,路基标高,坡度设计与河湾、山嘴地段定线方法。将越岭选线归纳为:垭口选定,越岭标高与隧道长度,越岭两侧引线方案。并用我国实例加以印证,使学生能较顺利地掌握定线的原理和方法。

(5)线路方案的经济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材,对铁路线路的局部方案,多采用偿还期法和换算工程运营费法进行经济比较,未考虑运量的逐年增长和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一些涉及面广的原则方案,多采用分期投资的经济比较方法,未计入计算期末工程设备的余值或残值价值,也未考虑线路方案长度不同收入不同的因素。他于1986年撰写了《铁路线路方案经济比较方法商榷》一文(刊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系统地介绍了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经济比较方法,并将“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专列一章系统地反映在1988年10月出版的《铁路选线设计》教材中。

(6)既有线拨距与第二线线距的计算方法,前苏联教材都是利用角图原理计算的,既不直观,也不便于理解。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用渐伸线长度概念,推导出既有曲线的拨距计算公式,写出短文,得到王竹亭教授的赞许。1979年他担任《铁路选线设计》教材“既有线改建与第二线设计”一章的编写,在教材中首先编入了用渐伸线计算拨距、用三角解析法计算线距的方法。1988年教材又介绍了线距计算的坐标法和三角解析通式,总结归纳了我国既有线改建与第二线设计的平面计算方法。

(7)在贯彻少而精原则上,他也作了重大改进。各次版本的字数,都不断得到精减。1959年为95.0万字,1962年为79.01万字1979年为54.6万字,1988年为42.6万字,1999年《铁道工程》的“选线”部分,包括全书绪论在内,仅27.6万字。

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的探索者



1. 对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研究填补了我国铁路空白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初。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如何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用之于铁路领域,是郝瀛首先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钻研的。1987年国家计委编印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奠定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1988年受铁道部科技局委托,研究并编出《新建铁路可行性研究编制细则(大部分为经济评价)》,经4个设计院专家评审,虽然得到称赞,但认为条件尚不具备,只能参考借鉴。1988年他编写了“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全文约3万字),被中国铁道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刊登于《铁道工程学报》1989年第二期。1989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项目部委托西南交大(负责人为郝瀛)和华阳工程咨询公司编制出《新建铁路经济评估细则》。

在此基础上,1993年由何展(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项目部主任)、郝瀛主编的《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由铁道部计划司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项目部颁布实施,成为全路进行经济评价的依据,促进了全路经济评价的规范化。

1997年他主持铁道部科技司的科研项目《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并经专家鉴定通过。同年由何展、郝瀛任主编、郝瀛任编写组长的《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第二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印发,并由铁道部计划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项目部、国家开发银行环保评审局发布实施。此项工作作为“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评为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在铁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起了开创性作用

铁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铁路建设决策的基础。1983年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1984年铁道部颁布了《铁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项目决策科学化的开端。郝瀛以极大的热忱,对这门实用性学科,进行不断学习消化、钻研摸索、反复实践,并在科研、教学、现场实践中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日臻完善,作出可喜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开始撰写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的论文。有的刊登在杂志上如“编制铁路可行性研究的建议”、“重点发展铁路的几点思考”;有的被评为中国铁道学会的优秀论文,如“铁路规划的战略思考”、“西部铁路建设雏议”;有的选登在论文集中,如“更新设计思想”、“客运量预测方法”。参加的铁道部科研项目有“铁路固定设备与移动设备的协调配套”、“提高客运速度研究”等。

1986年郝瀛受聘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项目部专家,先后参加集(宁)通(辽)、福(州)厦(门)、秦(皇岛)沈(阳)、成(都)昆(明)电化等铁路的可行性研究评估;主持过达(县)成(都)、达(县)万(县)、隆(昌)泸(州)、泸(州)叙(永)、普(济)乐(坝)、南(川)水(江)、筠连(金沙湾至巡司场)、普(济)巴(中)、资(中)威(远)等10多条铁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均担任专家组长,受到有关单位的普遍赞扬。

根据科研成果和参加评估的实际经验,1985、1988、1990年3次编写《铁路可行性研究》讲义,1992年加以修改完善,出版了《铁路可行性研究》教材,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该教材是我国早期这门实用性学科的专著,多次为铁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选读,起到创新和开拓作用。

业精于勤 严谨治学



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从青年才俊至耄耋寿星,从助教讲师到知名教授,郝瀛在铁路教育战线躬耕半个多世纪未曾离开过讲台,培养了大量铁路建设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把思想品德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是郝瀛治学思想的基本特色。他认为,爱国才能爱路,爱路才能爱专业,爱专业才能爱学校,爱国爱路爱业爱校,是学生成为铁路高级专业人才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爱国爱路爱校爱专业的思想,郝瀛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写过一些这方面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多次向学生做过铁路发展、优良校风、专业介绍、入学教育、毕业赠言等报告。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不断用典型事例介绍渗透这种思想。1984年为政治师资干部班开出“中国铁路建设”课,把三个热爱的思想较系统地揉合于讲课当中,得到学员的好评。1985年整理成讲义,经过几届干部班试用修改,1987年编写出版了《中国铁路建设》一书,获四川省十年优秀图书铜帆奖。1998年经过充实提高,编著出版了《中国铁路建设概论》,成为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教材,受到各方面的好评,获铁道部第四届优秀教材特别荣誉奖(一等奖)。

“业精于勤”是郝瀛治学的重要特色。他学的是英美教材,要教的是前苏联理论,开始讲课时,遇到不少困难。于是每上一堂课,就书面写出小结,列出本次课堂发现的问题,拟定下一堂要改正的举措。如讲课时不能完全表达讲稿的内容,就在写出讲稿后再闭目默想一遍,叫作“过电影”;如讲课时板书杂乱,就另写一张板书提纲,照提纲书写;如重点难点,就写出两种讲法,讲课时一种不行再用第二种;如各章各段开始,采用小结、举例、提问、明确目的要求等办法,把学生思路引导到讲课内容上来。这样经过多番努力,讲课就逐渐得心应手;讲到结论和要点时,看到学生点头认可、认真记笔记、心情舒畅愉快时,他感到讲课是一种享受。他由此体会到:讲好课保证同学听懂并不困难,但要使学生真正学到手,老师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作为学科领衔教授,为了把课教好,他先后编写了十几本适用于各种教学需要的讲义,首先编写了习题集和自学指示书。作为教研室主任,他和教研组老师一起,多次修订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示书,收集绘制大量图纸,并累积了一整套完备的教学法文件。1991年铁路选线设计课被评为西南交通大学唯一一门专业课的“一类课程”。

“严谨治学”是郝瀛治学的主要特色。他不仅在课堂中对习题、作业、课程设计的配合等每个教学环节严格要求学生,还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几个同学对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他经过认真思考,发现教材或讲课不够全面或论证不够深入,就及时补充到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在批改作业中,觉察到某同学学习态度和方法有待改进,就在他的作业本中夹上规劝的纸条,两三次后,该生也在作业本中夹上了他个人的书面检讨。一个回校看望老师的校友,谈起在校时郝瀛对他的严格要求很感激老师,他当时感到委曲,但后来在工作中却尝到了甜头。

郝瀛对铁路建设的关注和热爱,还表现在论文撰写和参加学术会议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撰写的论文多为线路设计标准和设计方法,其中有6篇刊登于《铁道学报》、《铁道工程学报》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上。还编写了《铁路高速行车》、《铁路牵引重量》、《提高铁路建设投资效果》等述评,其中《铁路高速行车》是铁道部“铁路列车重量、速度和密度的发展”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该课题1984年获铁道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后,他主持和参加高速铁路、客运提速、摆式列车、地方铁路固定设备与移动设备协调配套等10多项课题的研究,得到各方面的好评。撰写的论文,包括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铁路规划与设计,高速铁路、客运提速、西部铁路等方面,约60余篇;被中国铁道学会和铁道工程学会评选为优秀论文的有11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有22篇,收录于各种论文集中的有31篇。此外,他还协编了《铁路规划与机助设计》、《高速铁路土木工程》、《线路工程》等教材。并担任《中国铁路百科全书、工务工程卷》的副主编和选线分支的主编,他担任主编的《土木工程建筑大辞典·交通运输工程卷》于2006年出版。

如今,年逾古稀的郝瀛,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关心铁路建设,关心教育事业,尽力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一直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以及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专家组成员,进行调查研究,向学校献计献策。1999年获“老有所为奉献奖”、2003年获“五好老人奖”。

简 历



1928年1月11日 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

1942—1945年 河南开封高中学习至毕业。

1946—1951年 国立唐山工学院(1952年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至毕业。

1951、1952、1953年 三次参加铁道部抗美援朝工程队,在朝鲜修建飞机场,任工区主任。

1953—1954年 唐山铁道学院铁道系助教。

1954—1979年 唐山铁道学院铁道系讲师,曾兼任铁道系秘书、铁路选线设计教研组副主任、代主任。

1958—1959年 唐山铁道学院勘测设计总队任勘测队长。

1979—1986年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选线设计教研组主任。

1986—1994年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选线设计教研组主任。

1994年 退休。

1994—2000年 学校返聘。

主 要 论 著



[1] 郝瀛.曲线上限制坡度折减问题商榷.铁路工程,1957(4).

[2] 郝瀛.隧道内限制坡度折减等有关问题商榷.铁道工程.1959(7).

[3] 郝瀛,等.国外铁路高速行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述评.铁道部科技情报所,1965.

[4] 郝瀛.传统角图法理论基础商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79(2).

[5] 郝瀛.铁路选线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

[6] 郝瀛.曲线传统拨距法的误差分析.铁道学报,1984,6(1).

[7] 郝瀛.中国铁路建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8] 郝瀛.铁路选线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9] 郝瀛.铁路选线方案经济比较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8(1).

[10] 郝瀛,陆君明.新建铁路经济评价方法探讨.铁道工程学报,1989(2).

[11] 郝瀛.发展高速铁路的几点思考.西南交通大学校庆论文集(交管类).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1.

[12] 郝瀛.高速客运专线的经济效益问题探讨.西南交大高速铁路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2.

[13] 郝瀛.铁路可行性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14] 郝瀛.高速客运专线速度目标值的探讨.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修订研究文集.1993.

[15] 郝瀛.铁路规划的战略思考.中国铁道,1995(9).

[16] 郝瀛.铁路固定设备与移动设备的协调配套.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论文集.1995.

[17] 郝瀛.发展四川铁路的战略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校庆增刊),1996.

[18] 郝瀛.京沪高速铁路运输模式的技术经济分析.西南交大校庆论文集(土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6.

[19] 郝瀛.京沪高速铁路曲线半径问题的探讨.西南交大校庆论文集(土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6.

[20] 郝瀛.提高客运速度的技术条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6(5).

[21] 郝瀛,等.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第二版).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2] 郝瀛.中国铁路建设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23] 郝瀛.铁道工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4] 郝瀛.西部铁路建设刍议.加入WTO后中国铁路的改革发展与技术创新论文集.200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