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童大埙人物简介

Posted 铁路

篇首语: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童大埙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童大埙人物简介

·童大埙



童大埙,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长期从事铁道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及教育工作。是我国铁道工程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铁道线路养护维修实现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他注重实践,解决工程难题,丰富教学内容。编写了《铁道工程学》等多部教科书。为铁路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童大埙,1911年8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家庭世代以小商贩、手工艺为生,薄有田产,兄弟姊妹9人,他为长子。因不善经营,家道中落,加之人口众多,入不敷出,生活相当困难。

1915年,4岁的童大埙即进崇明桥镇初级小学就读。1919年毕业后考入创建于1896年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级小学预备班就读。学校以勤、俭、敬、信为校训,要求学生把“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尊敬师长、诚信待人”作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附小十分重视师资阵容,讲课清晰而有条理,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3年,童大埙直升附中学习。附中学制为4年,所设的各门课程均较其它同类学校为艰深,任课教师均为国内知名人士,要求非常严格,这为他日后进大学听外籍教师授课、阅读外文书籍以及出国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期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他参加了游行,并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行经南京路时,队伍被逼后退,亲见十多位爱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经过这次血的洗礼,他进一步认识到国弱受人欺和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增强了发奋学习、富强中华的意志。

1927年,童大埙直升大学本部。当时正值北伐胜利,南京政府成立铁道部,南洋公学改名为部属上海交通大学。他原来的志愿是学习电机,后响应政府号召,改学土木工程。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曾获民六奖学金,还利用课余时间在附近正风中学兼课,所得酬金,用于继续攻读,借此也锻炼他的教学才能。

1931年7月,童大埙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分配北平平绥铁路局工作。先被分配至第一工务段西直门工程处实习,期满后升工务员,改调张家口工务段工作。

1934年春,童大埙参加了在北平清华大学内北平试区举行的第二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考试,当时报考铁道工程的人数很多,而录取名额仅一名,竞争相当激烈,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童大埙在英国留学三年,前二年半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就读,进工学院土木系当研究生,这是一所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导师是颇负盛名的A.J.S.Pippard教授。享有英国皇家学院院士(F.R.S)的荣誉称号。1937年春,童大埙通过答辩,获帝国理工学院校长授予的工程硕士(M.Sc)学位。结束三年学习生涯后,经驻英大使馆及驻德大使馆介绍,先后在英国各铁路公司及德国各铁路局参观考察,获益良多。

1937年夏,童大埙应长沙国立湖南大学之聘,任土木工程系教授,讲解多门铁道工程课程。7月底从英国出发,经巴黎、罗马到威尼斯搭乘意大利邮轮Count Verdi号回国。不料在印度洋途中,从广播获悉,“八·一三”事变突然爆发,淞沪处于炮火之中,乃改从香港登陆,经广九,粤汉,湘鄂铁路到长沙湖南大学报到。

1939年春,湘鄂吃紧,湖大西迁辰溪,师生星散,被迫停课,前平绥铁路局长沈昌出任昆明叙昆铁路工程局局长,邀童大埙前往共事。童大埙只得告别教育工作,于1939年秋携眷赴昆明,先后任叙昆铁路工程局副工程师,历任滇缅铁路工程局正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央设计局交通组专门委员及昆明滇缅公路油管工程处副处长等职务。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童大埙进教育部任高等教育司帮办之职,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

童大埙于1956年在同济大学任教期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上海同济大学民盟支部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常务委员,现为民盟上海市委顾问。1959年12月,童大埙被提名为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以后又被选举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从第七届委员会开始,改任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理事,现为该社名誉理事。1980年上海市铁道学会成立后,童大埙被推选为第一届及以后各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现为该会荣誉理事。

此外,童大埙曾被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聘任为第三及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还曾先后被聘任为上海市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授职称评审组成员及工科院校办学水平试点专家组成员等。

童大埙于1987年9月在上海铁道学院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后被土木工程系返聘为教授,仍兼轮轨系统研究所名誉所长职。1995年,上海铁道医学院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改称上海铁道大学,童大埙又被指派为校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4月27日,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更名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他先后为 《辞海》(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北京)、《土木建筑工程词典》(上海)、《现代科学家传记》(北京) 编写有关条文和文章。

童大埙于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先进工作者。1992年由国务院颁发证书,享受政府发给的特殊津贴。

注重实践 解决工程难题



童大埙大学毕业后在北平平绥铁路局工作,平绥铁路是原京张铁路的延伸,当时已通车至包头。京张铁路是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不依靠外援,全部自力更生的一条铁路。其中关沟段之险及勘测设计构思之巧,常为世人称道。在上级领导的热情鼓舞下,童大埙不仅努力做好工作,还业余走遍铁路沿线调研,完成2篇论文。一是“平绥铁路沿线钢板梁桥的加固问题”,二是“铁路沿线的坡度削减问题”,受到路局的重视,经评审,分别获得全路最高一等奖和三等奖,并颁发奖杯作为纪念。时隔60余年后的今日翻开童大埙的旧作,当年论文关注的铁路沿线钢板梁桥的加固问题依然存在,所提出的加固方案也还有现实意义。童大埙收集了大量现场资料,指出铁路路基不需要“尽量”加宽、边坡不需要“尽量”减缓,应该有一个合理宽度以及根据路基填料的内摩擦角决定的边坡坡度,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投资。

童大埙认为从事土木工程的人,除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必须有实际的经验,他教导同学要下到生产第一线,向生产工人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同济大学讲授铁道工程课时非常注重课程实习,无论条件多差,每次实习他都带队前往,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给学生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许多是他的学生,但他从来不摆老师、教授架子,平易近人地和大家一起讨论,耐心地解答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每次带学生实习都细心地观察施工人员的操作,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钻研新的施工工艺,认为参加学生的实习对他自己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听过他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说他的讲课永远是“新鲜”的。

“文化大革命”后,童大埙已年过古稀,但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倍地工作,把失去了时光重新补偿过来。1981年,杭州艮山门车站试铺三开道岔,由上海铁道学院做现场测试。三开道岔是为解决调车场长度不够而设置的道岔设备,技术难度比普通单开道岔大,且在我国铺设得不多,没有足够的试验数据和铺设的经验。为了了解三开道岔存在的问题,童大埙不顾其他老师的劝阻亲临现场,参加了测试的全过程,并对三开道岔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历时两周的测试试验很成功,得到了铁道部的嘉奖。这次试验是我国铁路在运营现场对三开道岔所做的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测试,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次现场试验数据和铺设经验,对以后如芜湖铁路轮渡等三开道岔的铺设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小半径曲线磨耗问题一直是困绕既有线正常运营的难题,特别在三大干线上,客货运输非常繁忙,但是线路标准并不高,有多处小半径地段存在,有的地段新钢轨上道3个月就成了重伤钢轨,需要更换。童大埙认为小半径曲线磨耗问题既有车辆的问题,又有线路的问题。1986年上海铁道学院和济南铁路局共同在济南局管内进行小半径曲线磨耗整治试验,童大埙深入试验线路了解试验的具体情况,和试验组共同讨论,提出曲线的圆顺度的好坏直接影响曲线钢轨磨耗,并提出改变轨底坡等措施以改善轮轨接触条件,试验研究取得了成功。

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交通运输手段相适应,童大埙多次提出既有线铁路,特别是干线铁路行车速度应该提高,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他分析了我国轨道结构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外铁路经验,认为现有的铁路设备如道岔、小半径曲线略加改造,行车速度就可以提高。他同时呼吁,根据中国的国情,中长途客运应该发展高速铁路,这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他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积极呼吁建设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

辛勤耕耘 致力铁道工程学科发展



大学刚毕业在张家口工作期间,童大埙就在当地高等职业学校兼课,讲授英文及数学,一方面解决了当地师资缺乏的困难,也锻炼了他日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分析讲解能力。

留学英国回来,童大埙在湖南大学担任三、四年级有关铁路方面的课程,如铁路测量、铁路工程及铁路养护等的讲授及辅导工作。面对莘莘学子,他精心备课,默默试讲,唯恐稍有疏忽,误人子弟,课余同学都爱到他宿舍和他切磋当日的课程,亦师亦友,相处得非常融洽。一年过去了,大家都对他的教学工作相当满意。校长皮宗石还对他作了额外加薪的鼓励。

童大埙在叙昆铁路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任测量队长,进行线路的最后勘测定线工作,工作时断时续,因而有大部分时间在威宁整休,钻研教材,撰写论文,并为来段实习的大学生进行辅导。

1941年底,叙昆铁路全面停工,童大埙受聘任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负责土木系高年级路工组学生的教学及辅导。他认真编写教案及准备讲授提纲,深受学生爱戴。这也为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写教科书作好了前期准备。

1949年秋,童大埙受聘任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主讲铁道工程的多门课程。重执教鞭,是童大埙的夙愿。当时各大学的专业教材,或借用国外,或自编。后者由于缺乏参考书和实践经验,往往失之偏颇。他认为必须全部自编,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编写成“铁路曲线及土方”、“铁道工程学”及“隧道工程学”等3本教科书。白天上课,晚上整理书稿,边讲、边写、边改,同时融入了铁道部最新颁布的规章,于1951年至1953年分别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情撰写的第一套铁道工程专著,深受读者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学习俄语的高潮,童大埙经努力自学,能阅读并翻译一些俄文书刊。他应出版社之约译了《苏联铁路员工技术手册五卷》等。以后又编写了“铁道线路业务及机械”一书,内容多取自前苏联大学教科书,同时融入了中国实际资料。为高校及现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童大埙先后担任土木系教授,铁道工程系副系主任,1956年被正式评为二级教授。1959起被任命为铁路、道路及桥梁工程系(路桥系)系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童大埙被迫离职,隔离审查长达10个月之久,直到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才重上讲坛。1973年,在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

20世纪70年代以后,童大埙深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如铁道工程,先进国家已经从传统的轨道结构向新型的轨道结构发展,并对轨道力学从轨道本身发展到轮轨的相互作用,计算荷载从静态、准静态发展到了动态和随机性,分析方法也从解析法发展到了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为急起猛追,童大埙组织教研组同仁翻译出版了美国Princeton大学编辑出版的“轨道力学及轨道工程”论文集,以认识各国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并结合其他有关资料,为研究生开设轨道力学选修课。童大埙是将轨道力学引进我国的先行者,用数学、力学、实验力学方法研究铁路轨道,为我国铁路大提速以及高速铁路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在同济大学及上海铁道学院工作期间,童大埙曾先后培养了7名研究生,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他的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后来都成为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的骨干,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年过七旬的童大埙依然上讲台给研究生和教师讲授轨道力学、专业外语,亲自给研究生批改译文,审定文章,还带领研究生到沪宁线、杭州艮山门试验现场参加实践。

1984年,童大埙受铁道部高校专业教材编委会的委托,主编《铁路轨道》新教材。为集思广益,特请西南交大王其昌副教授、北方交大颜秉善教授及上海铁道学院王午生副教授为协编。打破了以往按部件排列的顺序,参照当时世界轨道学科的最新成就,包含了轨道力学、轨道评价、轨道检测等内容。1988年初出版发行,受到各界的好评和铁道部的嘉奖。以后为了适应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并促进对外学术交流,他又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全部翻译成英文。这是我国铁道工程专业第一部自编正式出版的英文教科书。

1984年,他所在的上海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和机械车辆系合作,筹建了铁路轮轨系统研究所,由童大埙担任名誉所长,轮轨系统研究所在机车车辆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在当时部属院校之间也属创举。

童大埙认为机车车辆与轨道组成的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理解和分析除了用轨道力学的理论作基础外,还必须用试验研究的数据进行验证。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并组成精干的试验队伍经常到铁路现场做测试。为此,他不顾年迈体弱,从试验台、模拟轨道的建设,仪器设备的选择,无不事必躬亲。使上海铁道学院轨道结构试验室的模拟轨道试验台具有和现场铁路相似的轨道结构参数,并能在X、Y、Z三个方向施加动静荷载的功能,在当时全国铁路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即使以现代的观点看还是比较先进和实用的。

在从事轨道科学研究的同时,童大埙也充分认识到在现场从事普及工作的必要性。1976年南昌铁路局准备在上饶举办一次工务人员学习班,童大埙应邀亲赴上饶担任教学工作。教材临时编写,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边教边练,如有疑问,可以随时质疑,务求学懂为止。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童大埙编写了“铁路轨道基本知识”小册子,深受全路广大工务工作者的欢迎,发行量逾5万册。1997年又发行了第三版。

刚直不阿 光明磊落



童大埙一生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为了自己的事他从来不向领导提出任何要求,但为了工作、为了学生,他敢作敢为。1959年起,他被任命为铁路、道路及桥梁工程系(路桥系)系主任,在此期间,为培养铁道工程专业人才的部属与非部属学校应具备同样的工作条件而不断呼吁。因为当时非部属学校有铁道工程专业的只有同济大学,对同济历届毕业生各路局均有好评。在一次周总理在沪召开的高教界座谈会上,童大埙慷慨陈词,强调部属与非部属学校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应受到同等待遇的必要性,如参加铁道部召开的有关教育及科研工作会议,分配教育及科研任务,及时收到有关制定及更改各种规范及规程的文件,密切与各路局之间的联系,保证现场参观实习的实施以及师生出差应享受同样的免票待遇等等。总理嘱咐秘书一一记录,并答应回京后研究解决。事后,他提出的各项建议,先后均得到实现。总理的热情和关怀,使同济大学路桥系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童大埙从1945年底参加教育部工作一直到1949年5月离开为止,先后为教育部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办理1946年全国公费留学生的统考工作,二是主持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对各高等院校善后救济物质的储存,分配及发送工作。胜利完成这两件大事,虽然名义上他是为南京政府效劳,但客观上却为新中国造就了一批人才和为各高等院校争取到一批适用的仪器设备。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为粉饰太平,决定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出国考试,由教育部主办,各省市提出需要的报考学科及名额,一切大政方针均由留学生考试委员会决定,事务性工作由直属的办公室办理,童大埙被指派为办公室主任,深感责任重大,如履薄冰,不敢稍有疏忽,当时考试分8个区进行,报考学生逾千人。报名工作结束后,办公室必须根据考试学科门类及应考人数,在上级领导下做好各门课程的命题,印制及密封试卷的制作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保密性强。不容许在任何环节或任何人员手上发生泄密或徇情事件,为此他为工作人员制订各自的工作守则,明确职责,并尽量增加内部的透明度,少数工作还必须由童大埙一人经手,保证万无一失,考试结束后,全部试卷运回南京,进行评分,登记及考试总分的统计工作,最后由考试委员会在超过录取分数线的试卷中,进行拆封及最后的选拔工作,根据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决定录取人选,公开发表,这次考试被录取的出国留学生近百名,其中大部分学成回国,为新中国效劳,也有少数仍在国外,作为华裔学者,继续为祖国增光。童大埙在这次组织考试过程中,因工作认真,成绩显著,受到教育部晋升一级的表扬和行政院的明令嘉奖。

促进学术交流 增进国际友谊



1982年10月,童大埙应美国铁道工程协会(AmericanRailroad Engineering Association)的邀请,赴美参加该会在新奥尔良城(New Orleans)举行的年会,并在会上作题为“Dlstributlonof Temperaturehresses along the Continuously Welded Rails”(焊接长钢轨的纵向温度应力分布)的学术报告。当时,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一些铁路高校与现场合作对此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试验,取得了不少为国际瞩目的成果。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童大埙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几经易稿,还拍了大量照片,如长钢轨的焊接、储存、运送以及养护、维修的全过程,有的照片须深夜在现场拍摄,工作非常艰辛。为了取得良好的发言效果,童大埙反复推敲,力求言简意赅,口齿清楚,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后,童大埙在台上作报告时非常得心应手,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美国铁道工程协会执行董事施奈札(L.T.Cerny)先生还亲自授予该会大型重金属会徽一枚,作为纪念。报告全文刊登在该会1983年第692期会刊上,并被邀请为该会的海外会员,在此期间,童大埙还受铁道部的委托,出席在ColoradoSprings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重载铁路会议,并承留美同学戴忠及旧金山圣荷赛大学Venuti教授的邀请和陪同,先后访问了有关大学和试验基地,既开拓了眼界,又结识了一批新老朋友。

1994年5月,童大埙应日本友人冈田宏的邀请,偕同夫人一起赴东京参加法政大学举办的一次高速交通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前景的发言。现在,由冈田宏和日本法政大学广冈治哉教授共同发起的中日高速交通研讨会,自199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上海铁道大学及东京法政大学举行,成为制度,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简历



1911年8月2日 上海市崇明县。

1915—1919年 崇明桥镇初级小学学习。

1919—1923年 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称)附属高级小学学习。

1923—1927年 上海南洋公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7—1931年 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获毕业证书及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31—1932年 平绥铁路西直门工程处实习生。

1932—1934年 平绥铁路张家口工务段工务员。

1934—1937年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获毕业证书及工程硕士学位。英国及德国铁路参观考察。

1937—1939年 长沙国立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1939—1942年 叙昆铁路工程局第八总段副工程师、第卅一分段长、滇缅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室正工程师。

1942—1944年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兼中央设计局交通组专门委员。

1944—1945年 昆明滇缅公路油管工程处副处长。

1945—1949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帮办。

1949—1973年 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铁路、道路、桥梁工程系(路桥系)系主任。

1973—1987年 上海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轮轨系统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7年9月 退休。

1987年9月 返聘为上海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校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5年5月 返聘为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

2000年4月 返聘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论著



1 童大埙. 铁路曲线及土方. 上海: 龙门联合书局,1951.

2 童大埙. 铁道工程学. 上海: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1.

3 童大埙. 隧道工程学. 上海: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2.

4 童大埙. 俄华土木工程词汇. 上海: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3.

5 童大埙,毛经权. 铁道线路业务及机械(上).上海: 科技出版社,1956.

6 童大埙,毛经权. 铁道线路业务及机械(下).上海: 科技出版社,1956.

7 童大埙,毛经权. 苏联铁路员工技术手册五卷三册(中译本).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5.

8 童大埙,毛经权. 苏联铁路员工技术手册五卷五册(中译本).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6.

9 童大埙主编. 轨道力学及轨道工程 (中译本).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10 童大埙,毛经权. 铁路轨道基本知识.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77.

11 童大埙主编. 铁路轨道(高等学校教材).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12 Tung Da Xun. Railroad Track(铁路轨道英译本).上海: 上海铁道大学出版社,1989.

13 Tung Da Xun.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Stresses along the Continu-ously Welded Track(焊接长钢轨温度应力的纵向分布). American Rail-road Engineering Association,1983.692.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