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高岱人物简介
Posted 氧化铝
篇首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高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高岱人物简介
·高岱
高岱,氧代铝生产技术专家,具有中国特色的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完成非饱和碱比配方理论和应用、生料加煤排硫理论及应用、熟料窑快速转窑提产及防止结圈、熟料窑烧成温度自动控制和窑外烘干预热焙烧氧化铝等课题。为我国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理论、工艺及设备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岱,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岱崮乡,故以岱为名。幼年随父到北平(今北京),194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青年时期,高岱便立志于振兴我国当时尚是空白的轻金属工业,在学校期间,他与冶金系的有识之士潜心学习轻金属冶炼技术,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轻金属冶炼专业人才。1951年毕业,到云南锡业公司实习。1952年7月,高岱来到我国正在兴建的第一座氧化铝厂——山东铝厂(现为山东铝业公司),被分配到中心试验室,进行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基础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氧化铝生产的实验室试验和半工业试验,为建设我国第一个碱—石灰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工厂提供了设计参数,为大规模生产选择了技术条件。
1954年2月,山东铝厂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投产试车一次成功,焙烧出第一批氧化铝。随后,氧化铝一期工程全面竣工。这期间高岱从中心实验室调到了氧化铝厂参加试生产工作。在制定操作规程、试车计划、对职工进行培训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试生产实践中,他总结出了必须控制配料铁铝分子比大于0.08的经验,提出了“快速转窑、强化煅烧、消灭结圈、提高产能”的建议。1956年氧化铝二期工程投建后,高岱又回到中心试验室,潜心研究并成功应用了非饱和碱比配方理论,完成了石灰配料与石灰石配料的对比试验,进行了生料加煤试验研究。
1978年,高岱的熟料窑新型换热器和熟料窑烧成温度自动控制两课题的试验研究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增产降耗效果显著。1979年至1989年,高岱主要进行了被誉为“窑后一把火”的窑外烘干、预热试验,该课题被列为国家攻关项目,半工业试验结果证明,该成果可使熟料窑产能提高1倍,热耗降低30%,1989年通过了部级鉴定。1981年1月,他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氧化铝生产环保会议,发表了《利用赤泥生产水泥》等4篇学术论文,并在会上用英语做了半个小时的中心发言,受到了30多个国家与会者的好评,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37年的科研工作中,高岱共完成科研课题84项,发表论文16篇,出版专著1本,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在工程技术方面有突出贡献奖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为第一个氧化铝厂的建成投产废寝忘食
山东铝厂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殊誉,也有与共和国同步创业的艰难曲折历程。其前身是日本侵略军勘察建造的年产6万吨氧化铝的淄博南定工场,全部基建工程尚未完工,1945年因日军战败投降,使其从淄博掠夺铝资源的梦想落空。1949年,人民政府华东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开始在这块殆近废墟的土地上恢复筹建冶炼总厂。1950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全国有色金属会议的报告,批准在旧址上恢复建设氧化铝厂。1951年6月,设计能力为3.5万吨氧化铝的一期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建设氧化铝厂对刚诞生不久的共和国来说是一个全新课题,是建设者战天斗地、刻苦钻研、自力更生的过程。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为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技术人员四处搜集、参照化工厂、碱厂的某些技术、工艺,连续地进行试验。
刚刚到厂的高岱看到的是热火朝天进行建设和研究的场面。他被分配到负责氧化铝生产技术研究的中心试验室。满怀豪情和壮志的高岱一头扎到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工厂的建设中。他一边与技术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四处搜集一切与氧化铝工艺有关的资料学习、抄录笔记,血气方刚的高岱不知疲倦,晚上常常学到深液。他主要参与完成了熟料配方及其烧结技术的试验室试验和半工业试验。在所有试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次试验,到1953年底,提出了碱比为1.0,钙比为2.0的熟料饱和配料方案,确定了熟料烧结的技术条件,并确立了熟料溶出、脱硅、分解、蒸发等整套工艺。他们的试验为建设我国第一个碱—石灰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工厂提供了设计参数,为大规模生产选择了技术条件,为工厂试车投产奠定了基础。经过实际的锻炼,高岱成为了掌握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理论、工艺的内行,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掌握该技术的科技人员。
战严寒酷暑,斗风霜雪雨,在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以惊人的速度,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自力更生地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纯烧结法生产工艺的氧化铝厂。1954年2月山东铝厂氧化铝生产一次试车成功,并焙烧出了第一批氧化铝。此时年轻的高岱为自己的辛劳付出获得了成功而兴奋不已,进一步激发了他为新中国的氧化铝事业贡献终生的激情。
由于知识面广,工作成绩突出,试车成功后,高岱从中心实验室调到氧化铝厂烧成车间任技术员,负责从原料准备到熟料烧成的各个阶段的技术工作。他负责制定操作规程、试车计划,并对车间工人进行培训,为氧化铝试生产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我国的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理论和工艺的形成是一个在生产中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工厂投产不久,作为技术员的高岱注意到影响熟料烧成正常进行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做窑衬的耐火砖很容易被烧坏,需要经常停窑换砖,严重影响熟料的烧成,而它又是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基础和关键。年轻的高岱心急如焚,他查找资料,认真分析配料比例,细心观察烧成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高岱从我国高硅低铁一水硬铝石铝土矿的特点出发,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从配料与熟料烧成的关系中发现氧化铁有降低温度的作用,经过多次试验,他总结出了配料要控制铁铝分子比不低于0.08的方案,从而改善了熟料的烧成性质,使窑皮容易生成并形成保护层,极大地延长了回转窑的运转周期。这一规律成为以我国低铁铝土矿为原料,利用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一个重要特点,一直沿用至今。
在氧化铝生产初期,出现的另一个难题是熟料窑的严重结圈。结圈后,会影响窑内热场的正常分布,导致熟料质量下降,严重时需要停窑打结圈,使窑的产能降低。高岱通过总结生产经验,针对我国铝土矿的特点,结合物料粘结形成窑皮和结圈的机理,经认真分析研究,大胆提出了“快速转窑,强化煅烧,消灭结圈,提高产能”的建议,将熟料窑由原来不可逾越的每分钟一圈提高到每分钟两圈、两圈半、三圈……科学被发现以后往往显得很简单,但这在当时是一个冲破传统理论的大胆尝试,要加速转动几十米长的大窑,需要很大的胆量和勇气。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将熟料窑转速定在每分钟两圈半。高岱的建议解决了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技术中的结圈难题,使熟料窑的产能进一步提高。高岱的两项建议为山东铝厂氧化铝一期工程的当年达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发展我国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呕心沥血
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是高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显著特点。山东铝厂1954年投产时采用石灰配料,但投产不久,援建山东铝厂的前苏联专家提出“去掉石灰炉,采用石灰石配料,用熟料窑气进行分解”的建议。在当时,由于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人家的建议就是“圣旨”,没有充分根据很难提出异议。凭借自己对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的全面掌握,高岱不迷信专家,他认为专家的建议实行起来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行试验验证。在高岱等人的据理力争下,厂领导同意做对比试验。他马上组织人员在中心试验室进行了石灰配料与石灰石配料、湿法窑烧成、窑气分解的试验。试验表明:采用石灰配料,熟料易于烧结,窑的产能比石灰石配料提高38.2%,原料磨产能可提高1.7倍,煤耗降低9.5%,成本降低17%,为继续采用石灰配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避免了更改工艺造成的巨大浪费。现在谈起当时哪里来的勇气敢跟他们叫板,高岱说:“要说有勇气,关键是当时的领导跟同志们的支持,还有一点就是搞技术不能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一定要搞明白。”他正是凭着这样一个信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1954年7月,山东铝厂正式投产以后,熟料饱和配方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不仅赤泥沉降性能不好,经常发生膨胀,而且氧化铝和氧化钠的损失比较大。1年以后,为了减少损失,提高净溶出率,高岱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观察、测定、研究改善熟料的饱和配方。经过无数次的测定、分析、对比,到1957年底,一种适应山东铝厂矿石特点的碱比为0.95±0.02、钙比为2.02±0.02的低碱高钙配方正式用于生产,使氧化铝的净溶出率从74.26%升高到92.43%,而且赤泥的沉降性能有了显著提高。经过30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该配方是适合我国矿石特点的,是山东铝厂碱—石灰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课题的负责人之一,高岱在这个配方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4~9月,当高岱忙于寻找新的熟料配方的时候,铝厂科研人员半工业化试验成功的流入法喂料、湿法烧成课题在氧化铝厂进行工业试验时遇到了难题;流入法喂入的料易倒料,且易在熟料窑尾形成结圈,严重影响熟料的烧成。高岱急生产所急,针对存在的问题,立即转入料浆喷入法喂料试验,经过反复研究,大流量喷入法喂料试验成功,并在生产中使用。生产实践证明喷入法喂料、湿法烧成使熟料窑较前增产150%。高岱为该方法的顺利应用,为保证熟料质量、提高窑产能做出了贡献。
1956年,在进行低碱比配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同时,高岱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了生料加煤的研究。试验表明:生料加煤3%~9%后,窑内的结圈较容易脱落,提高了给热效率,使物料预热良好,窑产能提高15%~30%,且有排硫降低碱耗的作用。但在生产应用中,这种效果很不稳定。到1962年,奇怪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氧化铝生产:熟料性质多变,经常有熟料溶出后赤泥性质变化的情况发生,时而变黑,时而变黄。赤泥变黑时,则溶出系统一切正常,而发黄后则会引起赤泥性质恶化,不易沉降,从而引起沉降槽跑浑、冒槽,不但使槽产能降低,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导致企业生产能力锐减,损耗增加。
针对这个影响企业生产的关键,科技人员组织了多次攻关,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部分技术人员把它与1956年进行的生料加煤试验联系起来,导致生料加煤这一重要技术的应用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但是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其中的道理。1972年,厂领导把这个问题交给高岱解决。他带领课题组人员跟踪生产变化,翻阅了企业筹建以来的有关技术资料,采集样品分析研究。经过1年多的探索和重复验证,高岱发现熟料中含量不到百分之一的二价硫化物是影响熟料质量和赤泥性质的重要因素,只要二价硫化物的含量大于0.25%,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试验中高岱发现二价硫化物的含量不是简单地和生料中加入的煤量成正比例变化,而且和熟料烧成过程中的火焰情况也密切相关。因为二价硫化物是还原产物,必须靠烧成带具有一定的还原条件来保证。他向熟料窑看火工人介绍二价硫化物的重要性,并亲自看火操作,为工人们总结出了短火焰烧成的操作方法。生料加煤和熟料中二价硫化物含量关系订入操作规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证明,问题得到了根治。高岱的工作使生料加煤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技术成为我国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为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技术进步奋斗不止
山东铝厂设计能力为25万吨和35万吨的四期、五期工程分别于1959年4月和1960年2月完工。但由于当时“高指标”、“浮夸风”的影响,不仅未达到设计效果,而且造成生产管理严重混乱。1961年山东铝厂氧化铝产量由18.5万吨降至11.8万吨,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降到历史最低水平。高岱由中心试验室调到氧化铝厂参加整顿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山东铝厂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进行“填平补齐”工程,到1966年,氧化铝产量超过了25万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赶上或超过了当时世界同类生产方法的先进水平。正当高岱振奋精神,为新中国第一座氧化铝厂发展而忘我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高岱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车间劳动改造。艰难困苦没有动摇他振兴我国氧化铝工业的决心。他在劳动中坚持学习并一直在考虑改进烧结法生产技术的方案,在推进该技术方面,他进入了一个在熟期。
熟料的烧成是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关键,因此熟料窑的看火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熟料的烧成温度范围只有五六十度,再加上喷入法喂料和配料成分的波动,使看火工不得不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烧成带,一边调节燃料,既费心又费力。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提高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水平,是高岱搞科研工作的动力源泉。1978年他开始了熟料窑自动看火、自动调节燃料课题的试验,下决心解决这个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技术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操作难题。高岱是一个氧化铝工艺工程师,对仪器仪表和自动化知识知之甚少。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又开始学习起这方面的知识。他跑遍了全国各地,与同行研究解决方案,许多人认为课题难度很大,国外都没有搞成,国内就可想而知了。
高岱不信这一套,他一边请教身边的仪器仪表和自动化专家,一边设计试验方案。为寻找窑内温度的测量方法,他先后做了十几次试验,由于当时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他的许多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反复失败,诸如“不懂装懂,胡捣鼓”之类的风言风语接踵而来,就连许多平日对他尊敬有加、跟他称得上是老朋友的看火工人也流露出对他不信任、厌烦他在窑上做试验的情绪。但是高岱没有放弃,更没有退缩,失败了从头做起。高岱守在看火口旁,冒着40℃的高温,和看火工一起观察、记录、研究。经过几年的时间,通过对自己收集的大量资料和众多的参数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他试验成功了用光电比色高温计测定熟料窑烧成温度的方法,确定了通过调节喷燃料的多少来控制窑温的最佳方案,设计组装了一套调节烧成温度和燃料的自动调节装置,并试验成功,打破了熟料窑不能单参数自动控制的常规,实现了熟料窑温自动控制的课题。不但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而且稳定了熟料窑的操作,延长了耐火砖的寿命,降低油耗1.5%,实现了高产、优质、低耗。这在当时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技术中是首创。
为了使山东铝厂的氧化铝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了使我国的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技术进一步发展,1979年底,高岱破天荒地提出了被称为“窑后一把火”的窑外烘干预热课题。该课题是针对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热耗过高这一最大缺点提出的。这在当时是连外国人都不敢想的事,许多专家都持怀疑态度,但是他的想法得到了当时的厂长的支持和鼓励。并在198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拨款11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项目开始后,年近六旬的高岱干劲不减当年,常常是连续几天吃住在现场,高岱设计了窑外烘干预热窑。20多米高的试验台他爬上爬下几千次,从试验室研究到单体模拟试验,他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经过4年多的刻苦攻关,1984年在北京建材研究院的立筒预热器上进行了扩大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1985年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铝冶炼技术开发中心受总公司的委托,在厂里召开了由14个单位的专家参加的技术审议会。会议认为窑外烘干、预热试验选题正确,方向对头,对于降低我国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能耗具有现实意义;其半工业性联动试验条件已经具备;该项目可以使氧化铝能耗降低40%,同时可以使熟料窑提产50%~100%,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其后进行的两年多的扩大试验证明,这项新工艺确实有使熟料窑大幅提产和降低热耗的优点,应用后熟料窑的产能提高1倍,热耗降低30%。试验的成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技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近40年来,高岱始终站在生产科研第一线,急生产所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难题。1985年,已经61岁的高岱,仍旧担任国家重点课题负责人,带领年轻科研人员在科研一线攻关。1985年12月,高岱参加了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联合国铝冶炼环境保护学习交流会。1989年退休后,担任山东铝厂技术服务部顾问,一边帮助解决氧化铝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一边总结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几十年的经验,给年轻的科研人员讲课。高岱为人随和,谦虚谨慎,既是年轻人尊敬的长者,又是他们的朋友。他常常对年轻的技术人员说:“搞技术工作除了要有恒心外,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要着眼于解决工作的一个个小问题。另外一定要搞好各种关系,取得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岱正在用行动来实现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新中国氧化铝工业的誓言。
简 历
1924年10月9日 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
1946~1951年 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
1951~1952年 在云南锡业公司实习。
1952~1989年 在山东铝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山东铝厂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等职。
1989年9月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高岱.用LZQ-150型气远传金属导管转子流量计计量生料浆 轻金属,1977(5):6~7,18
2 高岱.回转窑内物料的运动.轻金属,1978(3):1~2
3 高岱.烧结法氧化铝生产中熟料形成过程的几个问题. 轻金属,1978(3):3~8
4 高岱.熟料窑热工问题的讨论. 轻金属,1978(4):6~12
5 高岱.熟料窑烧成温度自动控制.轻金属,1980(1):5~9
6 高岱.石灰石烧结法生产氧化铝.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7 高岱.第三届全国流态化会议论文集·中空立筒悬浮预热器选型试验1984
8 高岱.中国氧化铝生产和环境保护.巴黎:联合国铝氧生产环保会议,1981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