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泊溪人物简介
Posted 模型
篇首语:真正有光的人,压的时间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灿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泊溪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泊溪人物简介
·李泊溪
李泊溪,发展战略和战略管理专家,化学工程专家。从事石油化工工艺设计,对顺丁橡胶的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性地把数量经济方法、系统工程理论和思想以及现代科学方法应用于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地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研究中,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泊溪,1935年10月2日生于天津市。父亲李质卿,由于家境困难,未受过正规教育,靠自学掌握会计与英语,做小职员谋生; 母亲李怒德是一位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贤妻良母。她母亲既操持家务又关心子女学习,那时她家中没有闹钟,地方又小,孩子们分时间段学习,她母亲按每个人的要求,在夜间依次把子女叫醒。艰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李泊溪从小就有一种奋进向上的学习进取心和不怕困难的坚韧精神。
天津解放后,李泊溪得到政府提供的助学金,才得以进入中学学习。李泊溪考入当时天津最好的市女一中,学习成绩优良,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中学6年她只读了3年就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上学并不早的她,大学入学时16岁。跳级未给她大学的学习带来困难,聪明和勤奋使她的学习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她学习中的创造性表现,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
完善科学计算方法,构筑新型设计技巧
1956年,大学毕业之后到北京化工部设计院从事石油化工工艺设计工作。李泊溪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努力,对技术精益求精。先后担任过工艺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总负责人等工作。化工工艺设计计算是她的专长,她在熟练掌握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深入钻研,不断改进创新计算方法和积累技巧。例如,复杂精馏塔的简化计算法,精确、快捷、实用,便于在计算上实现;在工作中形成的有循环物料的全流程物料平衡计算方法,两年之后才在国外有类似文献发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在121计算机上用模块连接完成化工流程模拟计算,实现化工计算的电算模块化。
投身科学实践,参与顺丁橡胶生产新技术会战
在我国科学家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由于当时我国的石油化工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迫切需要解决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问题,特别是对于战略物资合成橡胶而言,引进技术不容易,甚至进口橡胶也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委、化工部、石油部、科学院、教育部等联合组织上千名专家进行攻关,李泊溪作为化工部设计院的工艺负责人之一参与会战,主要负责烯烃分离、氧化脱氧和丁二烯分离等试验攻关、中试流程及产业化大装置设计及施工开车工作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从科技试验到工业装置开车成功的全过程,包括小试、中试、产业化大厂设计、施工、开车等,并负责完成大厂设计全套计算书。每个环节都付出了艰辛和汗水,经常面对问题、困难和选择。在顺丁橡胶会战期间在中试现场,参与设计等工作共8年,在试验和中试现场连续工作6年,为了早日打破橡胶技术垄断和橡胶进口封锁,她经常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攻关,全身心地投人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5 ~16小时,常常放弃节假日,有时甚至连春节都是在现场度过的。
顺丁橡胶新工艺装置的投产成功,是会战的胜利。顺丁橡胶技术处于当时世界顺丁橡胶生产技术工艺的领先水平,该项目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于李泊溪的突出贡献,她是特等奖的主要获奖人之一。
在顺丁橡胶项目取得成功之后,70年代又参加石油化工的新项目乙烯装置设计及施工开车工作,作为工艺负责人参加了我国第一套和第二套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以及相配套的石油化工装置的设计和施工开车工作,总结出的系统资料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大好局面,石油化学工业面临着腾飞的大好时机。为了提高化工设计和规划工作的水平,李泊溪努力钻研世界最新的规划方法,深化技术经济分析工作,将现代规划方法与中国国情结合引入到化工规划工作中,在我国首次编制了化工部门投入产出表。李泊溪是我国化工部门规划中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的开拓者之一。
探索决策科学化研究的新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在国家层次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和决策科学化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自此李泊溪开始了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研究的探索与创新。
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在1980年成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和建设性的工作,李泊溪是多个重大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主持人之一,如建设性项目可行性研究、世界石油经济趋势和中国的对策、山西能源基地规划等。
“建设性项目可行性研究” 课题的目的是把这种投资科学决策方法引入中国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我国采用的第一个可行性研究条例就是李泊溪起草的。这个课题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泊溪是主要获奖人之一。李泊溪执笔的世界石油经济趋势和中国对策总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各分报告专家对李泊溪执笔的总报告的评价是 “来源于分报告,高于分报告”。
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是 “2000年的中国”,该课题1983年开始到1985年完成。从其开始至2000年预测目标年中间相距18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项研究成果则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基本上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主要趋势。200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 “2000年的中国” 研究回顾会议证实了这点。李泊溪负责组织了这项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在“2000年的中国” 课题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重要的战略转型和战略选择时期,客观形势需要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长期谋划的研究。“2000年的中国” 是一个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而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成功的大型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该课题是宏观大系统研究,涉及的领域层次多,其组织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共有180多个单位的500多位专家参与研究工作。由国务院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组成研究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工作由研究工作组负责主持,李泊溪为工作组组长,工作组成员有当时刚参加工作的15名研究生组成。研究工作组既主持负责研究的整体运行,又是研究的骨干力量和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李泊溪和王慧炯一起把作为组织管理技术的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该课题,对“2000年的中国” 课题进行了系统设计,在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泊溪在对整个课题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制订和确定保证课题的完成和形成科学的成果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完成大量组织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总体定量分析报告、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的设计、研制和总报告起草执笔。
“2000年的中国” 的研究成果,在其完成时就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肯定,其报告作为国务院的参阅文件转发全国。该成果曾荣获我国软科学研究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李泊溪是主要获奖者之一。
“2000年的中国” 的重要研究特点在于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广泛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重视科学方法的应用。她作为总体定量分析报告的负责人,设计了七个宏观模型体系的方案,用不同的模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预测 “2000年的中国”。其中包括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模型、宏观经济模型、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模型、经济结构分析模型、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长期发展趋势模型等,所使用的模型方法中又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控制论模型、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类型,是改革开放之后首次在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应用宏观经济模型的成功尝试。在各模型的设计思想方法创新以及预测方案设计上都攻克了很多难关。由于该模型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量模型所取得的成就”,1986年获得国家计算机应用一等奖。李泊溪既是核心的研究人员之一,又是研究的主要组织管理者和推动者。“2000年的中国” 其研究特点如下。
1. 为 “2000年的中国” 作了周密的课题设计,李泊溪是两位课题设计人之一
为要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部署,应对课题作全面的安排,李泊溪和王慧炯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作了课题的系统设计,这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李泊溪根据文本设计要求,进行研究工作部署,确定分工原则,划分各报告研究界限,预安排了保证措施,相互联系和接口设计以及进行过程中成果的协调原则。李泊溪的这些工作促进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出色的管理推动者
“2000年的中国” 这样的宏观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管理工作是研究工作的推动力量,研究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组成,马洪任组长。李泊溪是工作组组长,工作组的十几位成员都是年轻有为、学有专长的人员,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毕业的研究生。当时确定的工作原则和组织原则是没有单纯的组织管理者,组织推动者必须同时是核心研究者、执笔者,对相关部分的研究工作起一定的领导组织作用。李泊溪创立和提出的这些工作原则得到领导小组的批准,在实践中很成功。尽管这些核心研究人员很辛苦,研究、学习、组织工作的压力相当大,但他们进步成长很快。现在他们在各个重要岗位上已成为著名经济学家、教授、银行行长,研究所所长、司局长、部长。
3. 深入运用 “综合、结合、融合” 的方法,推动组织管理大型研究项目
为了进行深入研究,需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同样,为了深化研究又要进行综合。从 “2000年的中国” 研究开始,李泊溪相继担任过课题负责人和项目管理人的许多国家级大型项目,需要多种知识的结合,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各学科的结合,等等。为了集中各方面的智慧,需要对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所得到的启示融合在一起,融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提炼升华。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组织管理大型研究项目是创新性工作。
4. 重视定量分析
“2000年的中国” 研究用7个模型体系作为定量支持。这7个模型的类型不同,理论和方法不同,功能不同。李泊溪是模型体系结构的设计者,是各模型基本框架、功能和互相关系的设计者及总体定量分析研究的负责人。李泊溪在设计时赋予每个模型以特定分析的功能要求,又有交叉的分析要求,以相互验证,并增加研究分析的深度。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宏观经济模型的开创性研究工作。模型体系的研究成果由李泊溪等担任主编,整理汇集成《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模型》 正式出版,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部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书籍。
“2000年的中国” 是国家发展战略研究,正像有的机构和专家评价的那样,“2000年的中国” 研究开创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战略研究的先河,其成果得到国内外普遍的关注,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尽管近20年对中国发展战略的研究不断取得发展,我国已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阶段,但一些机构和专家仍对 “2000年的中国” 研究记忆犹新。参加 “2000年的中国”研究的有500余名专家,这个成果对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推动政策体系研究工作 促进科学决策
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政策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务院的决策咨询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政策研究。李泊溪负责并主持的研究项目均与政策研究有关,在政策研究中,他提出重要研究思路和观点,并用于实践。
(1) 将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战略是制定政策的基础,政策要符合战略的要求。这是她领导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成为其研究成果的特色。
(2) 提出政策体系概念并在研究中贯彻。在80年代初期的“2000年的中国” 研究中,就开始了政策建议体系化的工作,把整个研究的要点综合成向国务院提出25条的建议,这些建议相互联系构成政策体系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进行了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政策体系研究,提出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及有关综合部门的重视与采纳。
(3) 在政策体系的研究中,利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使政策体系具有科学论证的基础,促进科学决策。
热心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20多年中,一直热心培育新人,李泊溪周围总聚集一批积极向上的年轻研究生。他们在李泊溪的领导下进行研究工作使他们终生受益。她刻苦钻研、认真负责、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学生们有很深的影响。李泊溪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已培养出50余名研究生,他们都是事业有成,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担任重要工作。
现在,在李泊溪的身旁,仍经常聚集着10多名年轻人,在他带领下参加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素质培训,用学生们的话讲: “到李泊溪老师这儿来工作,能够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与选择”。
创新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发展战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她在长期进行国家发展、产业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深感到企业发展问题的重要,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显现,要搞好发展战略研究应深入到企业层次。李泊溪在深入分析国内外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资料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提出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框架体系和系统设计,并应用于一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李泊溪领导和负责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一些企业发展和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为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奠定了基础。
李泊溪在改革开放之前的20年,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科技攻关,获得国家科技部进步特等奖;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主要进行国家发展、产业发展、地区发展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和研究项目管理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奖励。近几年又深入到企业战略的管理层次研究。李泊溪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是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电力部高级咨询委员; 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环境研究会副理事长; 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务。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发表 (或撰写) 百余篇论文、专著以及研究报告。
40年来,李泊溪的业务领域在扩大,负责的重点研究课题很多,她始终不断探索追求,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不知疲倦,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研究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她仍继续把为国家发展作为理想和追求而不断攀登。
简历
1935年10月2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49—1952年 在天津市女一中学习。
1952—1956年 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1956—1976年 在化工部设计院工作,担任设计项目工艺负责人、总负责人。
1976—1980年 在化工部规划院工作,课题负责人,任工程师。
1980—1981年 在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81—1985年 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1988—1998年 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5—2000年 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发展部部长、研究员。
2001—2003年 任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开发” 重大项目 “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主要论著
1 李泊溪,等. 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 太原: 山西出版社,1983
2 李泊溪. 中国经济结构的模型分析.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3 李泊溪. 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战略. 上海: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 王慧炯、李泊溪.Self Relian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China as case Study.UNU报告 (联合国区域发展),1987
5 李泊溪. 中国走向未来.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8
6 李泊溪,等. 中国部门产业政策.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7 王慧炯,李泊溪.Science,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UNESCO报告(联合国教科文报告和亚行经济发展年会报告),1989
8 王慧炯、李泊溪、周林.中国部门产业政策研究.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9 李泊溪.2000年的中国.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10 Wang Huijiong & Li Boxi.China Towards The Year 2000.New World Press,Beijing,1989
11 李泊溪、李培育.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 of PRC.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年会,1990
12 李泊溪,等.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模型.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3 李泊溪,等. 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14 李泊溪,李善同.Application of an Input Output Table to study China until The year 20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5 李泊溪,等. 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1
16 李泊溪. “八五” 期间经济政策体系. 管理世界,1991
17 李泊溪. 经济均衡与非均衡理论模型与应用. 北京: 中国改革出版社,1991
18 王慧炯、李泊溪. 中国中长期产业政策.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9 王慧炯、李泊溪.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 of PRC.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年会,1992—1993
20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 中国实用宏观经济模型.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1 李泊溪. 经济发展与政策.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994
22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 对外经贸法律实务.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3 李泊溪,等.1997—2000年科技进步与人民生活.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4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 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5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译. 改革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6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 中国实用宏观经济模型1999.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7 李泊溪,等. 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