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沧浦人物简介

Posted 运筹学

篇首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沧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沧浦人物简介

·吴沧浦



吴沧浦,系统与控制工程及运筹学专家。50年代,在我国首先将运筹学与系统工程应用于水资源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研究中,为长江三峡水库开发的初期论证研究作出了贡献。60年代,从事动态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是我国动态规划研究开拓者之一。80年代中期起率先将系统工程与运筹学运用于轧钢工业自动化生产中,90年代初将动态规划运用在首台轧机厚度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控制与运筹学专门人才,为我国自动控制和运筹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沧浦,祖籍福建晋江。1932年12月1日出生于菲律宾宿务市。祖辈几代均为菲律宾华侨。早期家境艰难,曾以劳工、小贩为业。后经营商业,逐步发达,其祖父年逾中年后,已成为菲律宾宿务市有名的侨商之一。他童年时,因其母亲不适应菲律宾气候水土,遂随母返回祖国,居住在福建省厦门市,而其父亲仍留在菲律宾宿务市经商。吴沧浦童年就读于厦门市鼓浪屿英华书院预科甲部 (英华书院为教会中学,成立于189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建为厦门市二中,其预科实为附属小学)。当时厦门市的鼓浪屿岛为英国租界 (名义上为万国租界),故在1938年日本侵占厦门市时,并未进入鼓浪屿。他读小学五年级时,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随之,鼓浪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战争爆发后,厦门市与菲律宾音信断绝,他们母子四人随之失去其父提供的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为使年幼的吴沧浦三兄弟不致辍学,贤慧的母亲一面艰苦劳动,一面变卖衣物首饰以维持生机。虽原私立的英华书院被汪伪政府征缴并改为厦门市立学校,不收学费,三兄弟得以免遭辍学之不幸,但在生活上则饱尝了日本侵略军铁蹄下饥寒交迫之苦。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这段苦难经历,培育了吴沧浦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吴沧浦自幼喜好读书、热爱学习。除了日本侵略军占领下恶劣环境与困苦生活的激励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小学和中学老师的影响。他的许多中小学老师都非常赞赏他的勤奋好学,每次都在成绩单或期终评语中给予很高的赞扬和评价,并且从各方面引导他努力学习。吴沧浦至今仍深深记得其小学老师施甘霖、林惠瀛、张清羡等,称 “他们是我踏入智慧之门的启蒙人和激励者”; 他也还深深记得中学老师蔡丕杰、刘贤彬、欧阳琦、苏恩卿、陈洪之、程宏,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成为大学教授,其中程宏先生为清华大学著名教授。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吴沧浦能够在中学阶段建立比较扎实的数理化和外语基础。

1949年,吴沧浦毕业于厦门英华中学,当年他同时报考了几所大学 (当时还是各校分别举行入学考试),包括北洋大学、北大工学院、燕京大学等,得到所有学校的录取通知,而他选择了在中学时代就久羡的清华大学,进入机械工程系学习。清华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对他一生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当时清华,在第一线执教的都是具有很高学术造诣的专家教授,如钱伟长教授讲授工程力学,余瑞璜教授讲授物理学,刘仙洲教授讲授机械原理。这些著名教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治学的方法和学风。他们的风范,成为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吴沧浦仿效的楷模,他称这些教授是照亮其 “前进道路的明灯”。

1952年,国家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吴沧浦提前一年毕业,由政府统一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担任助教工作。1956年钱学森先生回国创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吴沧浦考取了钱先生的、也是我国运筹学专业的首批研究生。1957年起,作为在职研究生到中国科学院攻读。1960年钱学森先生调到国防科委,因之中国科学院将力学研究所的运筹学研究室并入数学研究所的运筹学研究室。1962年,吴沧浦在许国志先生指导下研究生毕业,毕业后,重回北京工业学院工作。从1963年到1982年 (其间1966年到1978年因 “文化大革命” 中断) 曾在中国科学院运筹学研究室兼职工作。1979年被提升为副教授,1981年任教授,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吴沧浦的主要社会兼职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2~1997年); 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 (1991年至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94年至今); 北京运筹学会理事长 (1994年至今);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IFAC) 大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 (1996~1999年)。

1959年,在席卷全国的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浪潮中,作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的研究生,吴沧浦参加了由当时长江流域办公室委托的有关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发的研究项目。他所承担的是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何确定能够满足动力需求和防洪要求的水库有效库容和防洪库容。从运筹学的角度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如何制定一个年调节水库的调度策略,使之在随机迳流的自然条件下,既满足给定的防洪要求 (例如在千年一遇的洪水下,水库下游不出现泛滥),又满足防 “破坏” 要求 (即水电站出力不低于保证出力的概率不小于某一给定值),而且还使水电站所在动力系统获得最高的期望经济效益。此项研究成果以题为 “年调节水库的最优运用” 的论文形式发表于 《科学记录》 新辑第4卷第2期 (1960年) 及其英文版 “Science Record” New Ser. Vol 4,No. 2. 它是国内将运筹学运用于水利工程的最早科研成果,同时也在国际上推进了美国学者J.D.C.李特尔 (Little) 和苏联科学院院士H.A.卡特维利施维利 (картвелишвили) 在此专题上的研究成果。

1960年转入数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后,吴沧浦恢复原入学时的研究生修业计划从事课程学习。经运筹学界老一辈专家许国志、越民义、刘源张、桂湘云等先生的指导,他修习了运筹学重要分支的主要文献,奠定了运筹学领域广泛、坚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广泛阅读运筹学文献基础上,他对动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最优决策 (控制) 过程发生了浓厚兴趣,这也与他所持的 “运筹学是应用科学” 的观点相关。因此,他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定为 “动态规划与最优决策过程”。1962年,在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先生的主持下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由中国科学院授予毕业证书 (当时国家未建立学位制度,因而没有学位授予)。答辩结束后,华罗庚先生专门单独接见了吴沧浦,既给予热情的鼓励,又对如何治学、如何继续开展运筹学的研究进行了指导。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受到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华罗庚先生的亲切教诲和鼓励,给了他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前辈科学家传授的治学方法和宝贵经验,为他后来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吴沧浦将其研究生论文的主要内容,以题为 “一类最优过程的动态规划方法” 的论文形式发表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编的 《运筹学论文集》 中。这篇论文是一项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在明确的实际应用背景下提出了一类最优决策过程的模型,同时提出了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最优决策理论和求解该模型的逼近计算方法。此项成果扩展了动态规划的应用领域并使之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上。

1964年,吴沧浦提出了一种具有重要工程背景的随机最优控制问题的模型。该模型以可控马尔可夫链描述控制工程中的一类追踪问题,追踪目的是要求命中被追点 (目标)。由于追踪过程是用可控马尔可夫链描述的随机控制过程,故本文的最优决策以命中概率为指标。在以往文献中,随机控制过程通常都以期望值为最优性指标。本文成果是国内外以概率为最优性指标的随机控制问题的早期少数成果之一,它推进了J.H.伊顿 (Eaton) 与L.A.查德 (Zadeh) (1962年) 在类似模型上但以期望值为指标的研究成果。后来还在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电工 无线电自动控制版》 作为入选的引用文摘发表。

1962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吴沧浦被调回北京工业学院任教。1964年被派往山东农村参加 “四清” 运动。1964年到1976年。因 “四清” 运动和 “文化大革命” 中止了一切学术研究工作及活动。

1976年吴沧浦在北京工业学院恢复教学工作。学校当时贯彻中央教育革命的政策,撤销原来的教学体制,成立各专业的“教学连队”,实行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 教学中强调生产实践的训练,大力精简甚至取消某些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他当时对这些政策很不理解,因而持保留态度。在教学中,他仍尽力指导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受到学生欢迎。实际上,吴沧浦自1952年到北京工业学院之后,1953年起就开始担任讲授大班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此后,他的课堂讲授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北京工业学院 (后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吴沧浦作为首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从事运筹学与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从此,他又得以继续从事中断了10多年之久的研究工作。从60年代初华罗庚先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优选法之后,优选法在国内已成为广为知晓的运筹学方法。优选法 (更准确地说,是在给定误差范围内以最迅速程序找到单峰函数最优值的方法,具有双重最优的含义),它的单因素问题首先是由J.基弗 (Kiefer)解决的 (1953年),S. 约翰逊 (Johnson) 和R. 贝尔曼 (Belle-man) 首先 (1955年,1957年) 将它纳入动态规划的框架之中。这些成果的基本模型是确定性的,即不考虑不同单峰函数出现概率的不同,但实际应用中后者是相当普遍存在的情况。1979年吴沧浦在 《应用数学学报》 上发表的题为 “随机对象的优选法”,就是解决随机出现的单峰函数的优选法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的贡献有: (1) 首次将单因素优选法推广到随机出现的单峰函数情况; (2) 以全面概括随机情况下的优化指标,即误差期望值、误差极值与误差概率等三种指标作为搜索程序的最优指标; (3) 为所提方法建立了严格的动态规划理论基础,从一个侧面拓展了动态规划的应用领域。

70年代末期,吴沧浦在动态规划的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当时,国际学术界在动态规划的基础理论方面已开展最优性原理在动态规划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1982年在《数学学报》 上发表的题为 “动态规划型的序贯决定 (决策) 过程”,对于普遍的序贯决策模型框架,严格证明了最优性原理与动态规划的最优性方程并不等价。这一结论为运筹学界后来逐步形成的下述重要观点作出了贡献: 是动态规划最优性方程而不是最优性原理,在动态规划理论中占有基础地位。

1979年吴沧浦在全国自动控制理论厦门会议上宣读了 “矢量指标的动态规划理论” 论文。在此基础上整理的论文于1980年在 《中国科学》 中英文版同时发表。这一成果与日本运筹学学者H.三根久 (Mine) 的类似成果同时发表,但两者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所用方法以及结果的适用范围都不相同。吴沧浦的成果所需条件弱,而其结果适用范围却更广。随后,吴沧浦又将此成果中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推广到指标空间为Banach空间的情况,写成的论文被中国自动化学会遴选为参加第八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IFAC) 会议论文并为会议录用。在该会上吴沧浦的报告引起国际有关专家的关注,与Mine成果的上述比较亦获得公认。由于这一成果,后来还被邀请到美国哈佛大学、依利诺依大学与华盛顿大学作专题学术报告。上述成果中的问题模型为离散时间系统,在此基础上吴沧浦进一步推广到连续时间系统,得到指标空间为Banach空间情况下的连续时间动态规划最优性方程,即H-J-B方程的多指标情况下的推广形式。此成果1984年在中美北京控制与系统学术会议上发表,引起国际著名控制理论专家、荷兰学者M.哈兹文科尔 (Hazewinkel) 的很大兴趣,与作者作长时间的交流。

1984年,吴沧浦又提出包括单指标与多指标在内的递阶动态规划理论。该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第十届国际运筹学联合会(IFORS) 会议,并被中国运筹学会定为我国的代表论文 (按I-FORS规定,在每届会议上,每一会员国只推荐一篇论文)。会后,应国际著名控制论专家A.查恩斯 (Charnes) 之邀到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进行交流。

1985年,应国际著名动态规划专家M.J. 贝克曼 (Beck-mann) 之邀请,在联邦德国的德国学术交流总署 (DAAD) 资助下,吴沧浦赴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之作为期三个月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以题为 “Multicriteria Differential Dynamic Programing”的论文形式于1986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国际运筹学联合会、国际仿真数学和仿真计算机学会、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大系统专题学术会议 (IFAC/IFORS/IMACS/IFIP Symposiumon Large Scale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上发表。此成果为国际上首次将微分动态规划理论推广到多指标情况。该成果曾应邀在意大利Padova大学作专题学术报告。

1989年,应瑞士苏黎士工学院教授F. 万恩贝克 (Wein-berg) 之邀,吴沧浦赴该校进行专题为 “多指标优化理论与方法” 的合作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苏黎士工学院运筹学研究所出版的研究报告论文集中。

1989年,根据全国高校自动控制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制定的 “七五规划”,编写了由该委员会审定推荐的研究生教材 《最优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并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1992年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

从80年代中期起,为响应中央关于科学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号召,吴沧浦指导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骨干的一支研究队伍,在我国率先将系统工程与运筹学运用于轧钢工业自动化生产中。1991年研制成功首台轧机厚度计算机控制系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从90年代初期开始,凭借长期在优化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基础,吴沧浦进入该领域的前沿方向。1992年,应瑞士洛桑工学院教授D.德维拉 (De Werra) 之邀,赴该校进行 “最优控制中的神经网络技术” 的专题合作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洛桑工学院应用数学系出版的研究报告论文集中。

自1993年1月到1996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吴沧浦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 “九五” 重点项目 “递阶优化理论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该项目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研究的,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锡康研究员负责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部分。该项目已于1997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验收鉴定认为该项目超额完成原定研究工作的计划内容,获得不少国际上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1995年开始,吴沧浦与美国著名学府 (常春藤联盟八大学府之一) Dart Mouth College的教授G.塞彬珂 (Cybenko) 签定了专题为 “新的信息模式: 神经计算与控制理论的集成” 的合作项目。此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已完成论文多篇,吴沧浦应邀赴该学院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自1998年开始,他又与该教授签定了名为 “信息与基础设施系统的递阶与分布控制” 新的专题合作项目,目前已经启动。

吴沧浦40余年的科研与教育生涯,以忘我奋斗、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和卓有成效著称。他指导研究生,坚持严格要求而决不允许敷衍搪塞。他主持项目研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坚持科学学风而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对他人学术和科研成果的评价,坚持实事求是。在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已在侵蚀学术领域的今天,实在难能可贵。实际上,大多数在学术界和吴沧浦共过事、一起搞过科研项目的人,曾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让他审阅过、听取过他的意见的人,以及他指导过的学生,都会为他科学认真的态度、对问题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和在治学、科学研究方向把握中的远见卓识深深打动,终生受益。

简 历



1932年12月1日 出生于菲律宾宿务市。

1945—1949年 在福建厦门英华中学学习。

1949—1952年 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2—1956年 在北京工业学院任助教、讲师。

1957—1962年 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学习 (研究生)。

1963—1979年 在北京工业学院任教员。1979—1981年任副教授。1981年任教授至今。

主要论著



1 吴沧浦.年调节水库的最优运用 .科学记录新辑,1960,4 (2): 81~85.

2 Wu C P. The Optimum Operation for a yearly RegulatedWater Reservoir. Science Record New Series,1960,4(2): 108~110.

3 吴沧浦.一类最优过程的动态规划方法.运筹学论文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60~84.

4 吴沧浦.可控马尔可夫链的一种最优决策. 自动化学报,1964,2 (3): 146~154.

5 吴沧浦. 随机对象的优选法 . 应用数学学报,1979,2(3): 197~205.

6 吴沧浦.动态规划型的序贯决定过程.数学学报,1982,25 (3): 257~271.

7 吴沧浦.多指标动态规划. 中国科学,1980,(4):388~395.8 Wu C P. Multicriteria Dynamic Programming. ScientiaSinica,1980,23 (7):814~822.

9 Wu C P. Hierarchical Dynamic Programming. OperationalResearch’84,edited by Brans,J. P. Amsterdam. NewYork. Oxford,North Holland,1984: 434~446.10 Wu C P. Multi-critcria Diffcrcntial Dynamic Program-ming. Proceeding of the 4th IFAC/IFORS/IMACS/IFIPSymposium on Large Scale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1986: 491~496.

11 Wu C P. Metric Lattice for Multicriteria Optimization.Studienberichte,Zurich,IFOR,ETH,1989,25:3.1~3.19.

12 Wu C P. Convergence Theory of a Class of Algorithms forMulticriteria Optimization. Studienberichte,Zurich,I-FOR,ETH,1990,26: 2.1~2.15.

13 Wu C P. Dccomposition of Dynamic Programming by Nonlin-car Programming and Parallel Processing. Proceeding of fte 11-th Triennial World Congress of the IFAC,Tallinn,1990.

14 Wu C P. ,Huang X S. Novel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Proceeding of the 12-th Tri-ennial World Congress of the IFAC,Sydney,1993.

15 Wu C P. A Hybrid Technique for Global Optimization ofHierarchical Systems. Processing. Proceeding of 1996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96: 1706~1711.

16 Wu C P.,Hou Z G.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Hier-archical Optimization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Large ScaleSystems. Proceeding of the 8-th IFAC /IFORS/I-MACS /IFIP Symposium on Large Scale Systems: Theoryand Applications,1998: 494~49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