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陆圻人物简介
Posted 林学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陆圻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陆圻人物简介
·陈陆圻
陈陆圻,林业教育家、森林采运学家。长期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他密切注视当代世界林业科学发展,为完善中国林业科学体系、更新林业观念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特别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生态型森林采运的方向,主张从过去单纯注重木材利用,转向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的集约经营、永续利用的方针。他热心于中国林学会的工作,晚年还致力于林业史学科的开拓和林业史籍的编纂。
陈陆圻祖籍山东省牟平县,1918年生于奉天省安东县(今辽宁省丹东市)。父经商,家道小康。安东为当时木材集散地,木材业比较发达,奉天省立安东林科高中亦为国内较早的中等林业学校,素负盛名,陈陆圻童年耳濡目染,对林业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自就读林业中学起,即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6年林业中学毕业后,考入奉天农业大学林学科。该校为日本人主持,大部分课程均为日本教授讲授。在3年的学习期间,他不仅系统地掌握了林学专业知识,并受到了日语的强化训练,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独获全校优等生奖,并留校任教。1940年被学校保送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学习,专攻森林利用学,其中包括木材工艺学、森林采伐运输学、林产制造学、森林土木等课程。学习期间,他通过实习、实验掌握了木材解剖、木材化学、木材力学、木材防腐等方面的试验技术,为从事森林利用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陈陆圻于1942年归国,继续在奉天农业大学任教,除讲授森林利用学和林政学外,还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等。
1946—1949年,陈陆圻先后在北平临时大学第四分班、沈阳的东北大学农学院等校任讲师,开设木材工艺学、森林作业法、森林利用学、理水防砂等课。在东北大学农学院任教期间,还兼任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农林处第四科的编审工作,在《东北农林专刊·第1期》发表了《东北林业有关的统计数字》一文。1948年春受聘于保定的河北省立农学院森林系,任副教授,并代理森林系主任。当时教学及实习、实验条件很差,他在任教期间奔走于北平、保定之间,自编自刻讲义,自购仪器设备,自制木材标本,一切亲自动手。1948年秋,国民党政府强令农学院师生迁北平先农坛,学校不能正式上课,处境艰难。陈陆圻关心学生,经常看望他们。
1949年3月,河北农学院迁返保定,陈陆圻积极参加了学校的恢复工作,被任命为院务委员,并担任森林系系主任、教务处长、工会主席等职务。1951年被聘为教授,主讲森林利用学。
1952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河北农学院森林系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陈陆圻自此在北京林学院度过了37年的教学生涯,直至1989年退休。这37年是陈陆圻一生中的主要阶段,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矢志不移,为新中国的林业教育、林业科学和林业建设奋斗不已。
从讲授森林利用学到主编森林生态采运学
森林利用学在国外是林学中一个大的学科,最早问世的专著为1863年德国K.盖尔 (Gayer) 所著《森林利用学》(Forstbenuizung),此书曾修订至第10版。1912年日本学者上村胜尔教授,在盖尔著作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广义的森林利用学,包括木竹材的性质与用途、森林采伐运输、木材贮存与销售、木材加工工艺、林副产品的性质及其采集和制造等。苏联于本世纪20年代,较早地以森林利用学为基础,将其发展成为由木材学、森林采运学、木材加工工艺学、林产化学、木材商品学等多种学科组成,与林学相衡的独立森林工业科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仿照苏联的森林工业教学科研体系,林学院校建立了森林工业专业或森林采伐运输专业,而森林利用学仍做为林学专业的必修课。陈陆圻于1953年任北京林学院森林利用教研组主任,在讲授森林利用学课程的同时,致力于森林采运学的科学研究。1952年底,他冒着三九严寒,深入东北林区木材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学术考察,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搜集了解放初期中国新林区木材生产的资料,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制成一套森林采运的教学幻灯片。继而在学习苏联的号召下,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翻译了苏联《森林利用学》教材。1956年又主持制定了全国高等林业院校统一的《森林利用学》教学大纲。1961年出版了陈陆圻主编的《森林利用学》交流讲义; 1983年出版了陈陆圻主编的《森林利用学》试用教材。
1979年10月,陈陆圻在昆明主持召开了中国林学会第一次木材采运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木材采运专业委员会,会后组织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西南高山林区考察组”,对云南、四川长江上游森林采运进行了考察。这次考察对陈陆圻的思想震动很大,发现由于过量采伐,森林减少,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严重局面。1979年12月22日,他与王战、王长富等人联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江确实有变成黄河的危险》一文,建议岷江上游森林应做为水源涵养林。这是中国林学家又一次郑重的呼吁①,得到林业部领导的重视。此时陈陆圻的目光已不局限于森林利用和森林采运,而是从林业发展战略和森林生态学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生态科学应当贯穿于林学的各个学科。在陈陆圻的倡导下,1986年6月在吉林召开了“生态型森林采运学术讨论会”,会上他提出一份《中国森林采运应向生态型采运方向发展》的建议书。同时为了使中国的森林采伐从采掘工业式向生态型发展,提出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森林采伐的经验教训,并倡议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采运专著《森林生态采运学》。在陈陆圻的主持下,经过5年的集体努力,此书已脱稿,全书36万字。此书与过去出版的森林采运学有所不同,从单纯注重木材的生产与利用,转向以森林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的集约经营和永续利用的方针,强调了森林采育结合,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此书对中国森林采运科学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生态型森林采运的方向问题。
1988年,陈陆圻应新疆林学会之邀,组织了中国林学会森林采运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对新疆阿尔泰山森林进行了考察,并对其开发方案进行了论证。根据生态采运学的观点,主持写出了对新疆阿尔泰山森林限量采伐、全面经营、合理利用的考察报告,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所采纳,得到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的好评。
致力于北京林学院的建设和艰难的复校工作
北京林学院是新中国建立较早的一所独立的林业高等学校,为原高教部重点院校之一,经历了艰难创建、曲折发展和重整旗鼓的历程。陈陆圻在北京林学院任教37年,与之同命运,共呼吸,休戚相关。
1955年8月至1958年7月期间,陈陆圻任林业系副主任。为了贯彻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需要有不同类型的教学实习林场,在他的积极筹划下,于东北伊春林区建立了红旗实习林场,他兼任第一任场长。
1958年学校正处于发展阶段,陈陆圻主持了森林工业系的建系工作,先后创办了木材机械加工、林产化学、林业机械等专业。1963年至1966年,他辞去森工系系主任的工作,专任学校的副教务长兼教务处长,从事学校教学行政管理。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陈陆圻遭受严重迫害。
1969年,学校迁往云南,陈陆圻只身前往,在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广大教师对无休止的“阶级斗争”已感到厌倦,森工系一些青年教师于1974年开始自发组织学习外文。他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日文,开设日语班,亲自编写讲义。他在教授日语的过程中,深感国内缺乏阅读日文林业科技书刊的工具书,决心编一本《日汉林业词汇》,以满足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需要。1982年在他的主持下,由北京林学院牵头,组织有关林业高等院校、林业科研单位27位学者,经过4年的努力编译了《日汉林业词汇》??书,汇集了林业基础、营林造林、树木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管理、木材采运、林产化学等学科有关词语5万余条,1986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79年北京林学院返京复校。此后的10年间,陈陆圻先后担任北京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代院长、顾问等职务。北京林学院原校舍被其他高校及科研单位所占用,返京复校工作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要收回校舍,为创造教学的起码条件而奔走,另一方面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创林业教育的新局面,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此,陈陆圻多次向林业部领导面陈北京林学院的艰难处境,在林业部领导的支持下,获得首批世界银行的贷款,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电镜、森林生物等研究中心和外语培训中心,推动了教学和科研工作。陈陆圻依靠集体领导,经过辛勤努力,到1983年学校已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1980年、1982年、1983年林业部教育司先后组织中国林业技术交流代表团与林业教育代表团,分赴日本、联邦德国、美国进行考察,陈陆圻参加了这些代表团。在考察的过程中,陈陆圻代表北京林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美国爱达荷大学森林野生动物学院、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林学系等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国外林学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归国后,就这些国家的林业教育写出了考察报告,并就中国林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介绍世界林业发展趋势,为我国新时期的林业建设献计献策
在“文化大革命”中,陈陆圻虽身处逆境,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中国林业奋斗的初衷并未动摇,蛰居陋室,仍密切注视世界林业的发展,特别在得知周总理有“各行各业要摸清国外科技水平及发展趋势”的指示后,阅读了大量国外林业文献资料,进行世界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1972年应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之邀,和2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 《国外林业概况》 一书的编写。此书138万字,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国外林业的发展状况、科技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汇集了65个国家的林业概况。其中总论第二章“森林与环境保护”和第八章“日本”部分是由陈陆圻撰写的。同时,他承担了该书第四章“营林”部分的统稿。此书197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和好评。此书的出版无异为林学界打开了一扇小窗,使人们看到国外一些林业先进国家的林学已和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结合起来,森林的生态效益问题被提到重要地位。陈陆圻在所撰写的部分中着重论述了这一动向。此书获国家科委1986年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在当时形势下,作者个人均不署名,特别是陈陆圻由于在京参加编书,云南林业学院停发其几个月工资,但他仍毫无怨言。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名利淡然处之的品德,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精神。
1977年为了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陈陆圻和其他专家一起,参加了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组织?国内外林业现代水平及赶超设想》一书的编写,此书从树木改良、造林技术、环境保护、森林经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木材采运、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的水平和差距; 为了夺回十年文化大革命??失去的时间,提出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赶超设想,作为国家领导人和有关方面的参考。
为了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迎接林业建设的新高潮,原国家林业总局于1978年5月在广东省雷州林业局举办了全国国营林场技术人员训练班,参加者200余人,陈陆圻以《世界林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为题做了学术报告,历时三天,全面介绍了国外林业的发展,使人耳目一新,受到全班师生的好评。其讲稿由国家林业总局森林经营??编入《世界林业发展趋势与丰产林》一书中,发行全国,影响颇大。
热心于中国林学会的工作
陈陆圻自1960年起,担任中国林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此后,他担任第三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第四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 第五、六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七届顾问至今。
1963年第三届理事会期间,李相符理事长分管林业科普工作,陈陆圻参与编制《林业科学技术普及展览挂图》工作,其主要内容为造林绿化及水土保持。
1978年12月学会恢复活动。在第四、五、六届理事会期间,陈陆圻组织美术工作者编写了《木材生产挂图》,并筹划了林业科普美术展览、编写《林业科普丛书》和青少年林学夏令营等活动。特别是在全国建立了林业科普网和林业科普队伍。1979年至1986年间,召开了多次全国林业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与水产学会联合举办了科普创作培训班。此外,1987年他还主持了《现代林业知识》一书的编写和《森林世界》电视系列片的编制工作。
1978年以来,中国林学会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各种分科学会 (专业委员会) 陆续恢复和建立,在林业教育、木材采运、林业机械、林业史等分科学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陈陆圻起了重要作用。
1978年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决定成立林业教育学会,陈陆圻参与筹备工作。1980年正式成立林业教育学会,陈陆圻任副会长。1983年林业教育学会第二届年会期间,陈陆圻被推选为会长,并兼会刊《林业教育研究》的主编。1985年。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了华北、西北八省 (区) 林学会提出的建立“华北、西北林业继续教育网”的建议,决定由陈陆圻主持此项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华北、西北林业继续教育网”于1986年成立,并在1988年扩建为“三北”地区林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该组织成立后,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专题讲座及编印自学资料《林业新知识》等形式,对“三北”地区部分林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陈陆圻不仅主持工作会议,并亲自编写林业新知识专题讲稿,这一工作在“三北”地区颇有影响,为地方林业部门所欢迎。陈陆圻3年多的努力,为1989年中国林学会成立林业继续工程教育工作委员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于昆明成立了木材采运专业委员会 (后改名森林采运学会)。陈陆圻任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第三届顾问。前述陈陆圻主持的“西南高山林区考察”及在吉林召开的“生态型森林采运学术讨论会”均属于此学会的工作。
1981年在陈陆圻主持下,进行了林业机械学会的筹备工作,此学会于1982年正式成立,陈陆圻任名誉理事长。陈陆圻是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学评议组成员兼第一届森林工业评议组组长。
陈陆圻晚年致力于林业史的研究工作。1985年陈陆圻等12位国内知名学者倡议成立林业史学会,经过两年的筹备,于1987年正式成立,陈陆圻任理事长。在此次学术讨论会上,他发表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林业》论文,回顾19世纪世界林业的变化,论述本世纪世界林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的预测与展望。他在林业史学会会刊《林史文集》第一辑上发表《从世界林业发展趋势谈森林多种目的的永续利用》一文,进一步阐述了对世界林业发展的学术观点。为了填补中国林业史研究的空白,他在林业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倡议编写三本林业史籍,即《中国林业通史》、《世界林业发展概论》、《中国林业科技史》,并亲自担任了前两本书的主编。1987年中国林学会为纪念学会成立70周年,为使广大会员了解学会的历史,继承与发扬老一代林学家热爱祖国、热爱林业的奋斗精神和以振兴中国林业为己任的学会光荣传统,中国林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决定编纂《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陈陆圻为主编,并为之撰写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纪念文章。
1985年4月在钱三强的主持下,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陈陆圻为委员。相继组成各专业分委员会。中国林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推定陈陆圻为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邀集林学各学科的32位专家,经过4年的努力,编定并公布了《林学名词》,198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对林业科学概念的汉语订名,同时附以相应的英文名称,使林学名词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方便国内外学术交流。此工作属于林学的基本建设,标志中国林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
1989年陈陆圻已71岁高龄,受到中国林学会对从事林业50年以上科技工作者的表彰。退休后,他仍心系祖国林业和林业教育的发展,关心林业史籍编纂等未竟之事。
简 历
1918年3月31日 生于奉天省安东县 (今辽宁省丹东市)。
1935年 毕业于奉天省立安东林科高级中学。
1939年 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林学科.
1940—1942年 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现东京大学) 农学部林学科留学,专攻森林利用学。
1942—1945年 在奉天农业大学任教。
1945年 任北平临时大学第四分班讲师。
1947—1948年 任沈阳东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讲师。
1948—1952年 在保定河北农学院任教 (1952年更校名为河北农学院); 1948年被聘为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教授,曾任森林系系主任、教务处长等职。
1952—1289年 任北京林学院 (现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先后兼任森林利用教组主任、林业系副主任、森工系系主任、教务处长、副教务长、院务委员、校工会主席、副院长、代院长、顾问等职。
1960—1989年 任中国林学会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第四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第五届、第六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七届顾问。林业教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届会长,木材采运专业委员会 (后改为森林采运学会) 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第三届顾问,林业史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等。并曾任《林业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9年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渡边诚,陈陆圻.满洲国产材の材质试验.日本帝国大学农学部?演习林学报》,1943 (3),1944 (31) .
2 陈陆圻.东北林业有关统计数字.东北农林建设专刊,1947 (1) .
3 陈陆圻,阎树文,申宗圻译.苏联B.B.普罗坦斯基,C.A.绥罗马特尼柯夫.森林利用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57.
4 陈陆圻主编.森林利用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4.
5 陈陆圻.国外林业概况.第二章森林与环境保护,第八章日本部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4.
6 陈陆圻.世界林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家林业总局森林经营局编?世界林业发展趋势与丰产林经验》.1978.
7 陈陆圻,王长富,王战.长江确实有变成黄河的危险.人民日报,1979年12月22日.
8 陈陆圻主编.森林利用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9 陈陆圻对高等林业院校教育改革中向个问题的拙见.林业教育研究,1984 (2) .
10 陈陆圻. 日本林业发展趋势.世界农业,1984年 (3) .
11 陈陆圻.主编.日汉林业词汇.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
12 陈陆圻主编.中国林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专集.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13 陈陆圻.二十世纪的世界林业.世界林业研究,1988,1 (1).
14 陈陆圻.合理开发阿尔泰山林区森林资源的考察报告.林业科学,1989,25(5).
15 陈陆圻主编.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之林学名词.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
16 陈陆圻主编.森森生态采运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7 陈陆圻主编.现代林业知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8 陈陆圻.从世界林业发展趋势谈森林多种目的的永续利用.林史文集第一辑.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①较早的呼吁为: 1943年老一代林学家姚传法于《林学》第10号发表《森林与建国》一文,提出: “长此下去,西部、南部的森林继续滥伐净尽,大好之长江、珠江不久也一定会变成黄河相似的中国之灾害”。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