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关君蔚人物简介

Posted 水土保持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关君蔚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关君蔚人物简介

·关君蔚



关君蔚,水土保持学家,水土保持教育的开拓者。长期致力于中国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的教学和科研,创办了中国高等林业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长期深入实际,在山区建设、泥石流治理、防护林体系理论基础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指导了生产实践,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君蔚,原名关枢。1917年5月23日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沈阳市,满族。祖父关恩祥隶属正蓝旗,深受文盲之苦,坚决供给其子关海清苦读诗书。关海清中举后被保送京师大学堂深造,毕业后任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即东北大学前身)校长。关君蔚行三,幼年失怙,由其母抚养成人。4岁入私塾,9岁以同等学历进入沈阳市立第三小学读高小,11岁考入辽宁省立第一高级中学。1931年东北沦陷,学校解散。他于翌年暑假转入奉天省立第二工科高级中学,攻读采矿冶金本科。1934年毕业后,考入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熊岳城农事试验场技术培训班改学园艺。1936年学成后在该场从事园艺温室技术工作。同年9月初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入“新京”(长春)留学生预备学校。第二年初,东渡日本,在东京农林高等学校林学科(现东京农工大学农学部林学科)学习。1941年获技术士学位后,于3月离开日本,回国途中改名关君蔚。1942年5月,受聘为伪华北行政委员会教育总署直辖编审会实业组编审兼秘书,编辑农业职业学校教材。同年夏,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副教授,主讲森林理水防砂工学、测树学和木材化学等课。1946年到1947年任北京大学第四分班副教授。1949年7月应聘为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副教授。1952年,北京林学院成立后到该校(1985年改称北京林业大学)任教至今,历任造林教研室主任、森林改良土壤教研室主任、水土保持系主任等。1981年被评为教授。

在日留学的三年,是关君蔚求知的重要时期。从中国东北到日本东京后,面对一流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他眼界大开,于是如饥似渴,兼收并蓄,涉猎了大量书籍。他偏爱森林生态学,学位论文题目就是《满洲植物区系及其与阿穆尔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的比较》。他利用假期到野外考察,在实践中学习。日本的山山岭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赴日之前,受老师、同学以及亲朋的影响,他对教师有崇羡心情。留日期间,关君蔚师从日本水土保持的权威学者诸户北郎教授,其严谨的学风、实干的精神和专心育人的师德,对他影响颇大。回国后,关君蔚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深感民族文化水平不提高,国家就不能强盛,民族就不能兴旺,立志从教为师、培育人才。关君蔚专门从事水土保持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的。当时,他参加了加强老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的大山,目睹了山区贫困落后的现实,体验到了山区农民生活的艰难。他意识到改变山区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自己应负的责任。他看到了水土流失的惨状,认识到水土保持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自此,他就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关君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努力将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水土保持科学成就融合在一起,引入中国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学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当然,一个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要靠众人的努力,但关君蔚做为主要带头人,在水土保持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治理中国的水土流失,关君蔚不断地探索着,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构想,扩大了水土保持科学的外延,丰富了水土保持科学的内涵。他提出,水土保持必须和生产建设相结合,坚持发展生产和水土保持互相促进,坚持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他提出的水土保持林体系和防护林体系,补充和发展了森林涵养水源的理论,为防护林科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他的论文《宁夏西吉黄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林学会梁希奖,198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甘愿吃苦,是关君蔚突出的特点之一。他常说,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搞水土保持的地方。他跑遍了中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除了西藏腹地,几乎没有他没到过的地方。年过七旬之后,他还北上大兴安岭,南下长江两岸;山西、陕西、甘肃、贵州,曾印下了他的足迹;海拔3800米高的祁连山北坡,又出现了他的身影。

关君蔚认为,从事水土保持工作必须面向生产。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深入实际,向自然学习,向农民学习,向当地技术人员学习。坚持教育、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他的??行,对他所工作过的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的学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表彰他的先进事迹,1983年国务院全国水土保持协调小组授予他“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1989年,他又荣获了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发展了水土保持学科理论



多年来,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都没有科学的、完整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阻碍了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关君蔚在水土保持科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科学地界定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这两个名词的基本概念。

他认为:“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水土保持是研究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预测、治理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和运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持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产,有利于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以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这两个名词的界定不但填补了国内水土保持学科领域中的一项空白,而且在国际水土保持学界也起到了消除混乱的作用。在他提出的“水土流失”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了水资源的损失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水土保持基本理论的建立和深化上,关君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之前,国内外有关水土保持的理论,大多在论证水土流失(或土壤侵蚀)规律之后,紧接着论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进而论述如何影响或改变这些因素以达到防止或保持的目的。关君蔚明确提出,影响因素只是外因或条件,水土流失发生与否,主要决定于外营力的破坏力是否大于土体的抵抗力。大于时即是水土流失,小于或等于时即为水土保持。在此基础上,关君蔚发展与完善了水土保持科学理论。

1958年,水土保持专业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的单??的水土保持学向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发展的起步。关君蔚主持制定了专业计划和课程设计工作,描绘了这一学科体系的基本轮廓。1984年,关君蔚参加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有关会议,就水土保持学科的特点及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的工作基础、师资力量和取得的成就作了汇报。经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的水土保持学科建立起来了。1989年,又被评为全国农学重点学科。

关君蔚主持并参加了筹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的工作。1986年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该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水土保持在中国各学科的大家族中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和承认。该学会挂靠在林业部设在关君蔚任教的北京林业大学,他当选为常务理事。198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学会先进工作者”。

精心培养水土保持专业人才



从40年代初开始,关君蔚在水土保持教育岗位上度过了半个世纪。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培养和造就出了大批水土保持专门科技人才,为中国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水土保持学课程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林学系和农田水利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增添于河北农学院,是由关君蔚主讲的。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制订林业专业教学计划时,水土保持已被纳入为重点专业课程之一,关君蔚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继续主讲这门课程。1957年,林业大专院校专业委员会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关君蔚作为主任委员,主持研究并制定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等,并主持了全国林业大专院校水土保持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工作。

1957年,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决定,要在高校设立水土保持专业,北京林学院承担了这个创业的任务。关君蔚带领同事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已经学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林业专业的学生接了过来,又讲授了水土保持工程、治沙、防护林等课,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水土保持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和同事们赶编了全国第一本《水土保持学》统编教材,并为全国农林院校培训了第一批主讲水土保持课程的教师。他写的教材《水土保持原理》于1966年出版,1979年重新修订,1989年林业部评为优秀教材。就这样,在林业教育史上,水土保持专业在中国建立起来了,而后又发展成了水土保持系。关君蔚担任了第一任水土保持专业负责人、第一任水土保持系主任。

关君蔚所在的系,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水土保持学科的博士点。他是全国水土保持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如今,关君蔚的学生已经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君蔚认为,只有在水土保持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才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把教学搞好。他强调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结合教学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但丰富了水土保持科学,而且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探讨泥石流运动规律及其治理措施



1950年8月初,北京门头沟一带突降暴雨,诱发了凶猛的泥石流。滚滚洪水挟裹着泥石,冲塌了房屋,冲毁了农田,夺去了无辜百姓的生命,大片耕地变成了乱石滩。关君蔚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得出了结论:山上树林的破坏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他提出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并指导当地农民具体实施。之后,那里又降了几场与当年相似的暴雨,但泥石流却再也没有发生。

泥石流(在土石山区亦称石洪),是在山区发生的含有大量土砂块石的急流,发生突然,来势凶悍,运动时间短,破坏力大,常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是水土流失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过去曾被认为和地震、火山爆发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治理泥石流较早和成绩较大的当属奥地利和日本两国。但在治理的方针上这两个国家都是单纯地治理泥石流,不考虑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等因素。中国则不同,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地区,往往居住着大量的居民。单纯地治理,而不顾及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建设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既要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又要防止、预测泥石流的发生,这就使得中国的泥石流治理工作具有了更大的难度和更高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研究,关君蔚初步找到了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运动规律。他明确指出,根据泥石流的运动规律,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是可以预见的。他认为,治理泥石流的关键,在于控制其发生的条件,运用泥石流的运动规律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变害为利。在治理中,应该根据其发展规模和灾害程度的分析,确定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他指出,泥石流不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发展有一定规律可循。在泥石流尚未发生之前,不仅其发生的危险程度可以预报,而且可以分期预报。

为了摸清泥石流发生发展的条件、发展规律和运动规律,找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关君蔚反复深入到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实地考察和研究,收集我国各种不同类型和泥石流的特性、形态等资料。为了取得可靠的数据,他曾只身一人在山上连续观测,在被看山人遗弃的破石头房里度过了两个雨季。

在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和治理方面,关君蔚取得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他的研究成果—石洪的运动规律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获得了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他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因害设防,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泥石流的方案,在我国逐步实行,并已收到显著的治理效果。目前,他正在组织和指导着全国泥石流频繁发生地区的泥石流预报工作。

提出改变贫穷山区面貌的新途径



中国的山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人口约占全国的1/3,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5,生产的粮食约占全国的1/3。长时期对山区资源的掠夺与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中国山区建设面对的现实是,要在这已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土地上,解决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做好水土保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山区的生产建设。当时正在河北农学院任教的关君蔚,受省政府委派,带队深入太行山区原建屏县(现并入平山县)具体指导山区建设工作。在那里,关君蔚真正接触到了山区的实际。关君蔚决心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山区建设的新途径。

关君蔚虚心向自然学习,向农民学习,认真搜集、整理、提练广大群众治山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并将其科学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然后再用于指导山区建设。他长期深入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参加山区建设,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提出了“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的治理思想。他认为,在山区搞水土保持的目的之一在于发展生产,停止生产来保持水土不符合中国国情,是行不通的。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要靠生产的发展来支持,否则就难以开展。

他提出了“靠山吃山要养山,要充分挖掘山区土地的多种多样的生产潜力”的建设途径。他的观点是,巧于向大自然作适当的索取,在土地利用上突破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力的局限。

他提出了山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方法,使之合理解决农林牧副的矛盾。他还把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原则,借用通俗易懂的民谣向广大农民普及。“远山高山松柏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川道变成米粮川,幸福生活万万年”。这一新方法先在北方土石山区应用,而后又几经补充,在全国山区推广,作为全国农展馆长期保留的展览内容。

他认为,划分土地类型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并提出了划分的具体方法。该方法已于1985年被国家土地管理局作为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他提出了在山区建设中以林促牧、以牧养农、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具体措施,解决了“滴水归田”等提高旱地粮食产量的实际问题。他的一些观点和建议,被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融进了指导山区建设的文件之中。他对全国山区建设进行了全面地科学总结,发表了《山区建设与水土保持》专论。

倡导建设防护林体系



防护林的营造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从4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其防护对象和对其防护作用的要求都是单一的,长期停留在营造单一林种的防护林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君蔚参加和指导了防护林建设工作。他参与了冀北沙荒区、永定河下游沙荒区、豫东黄河故道沙地、陕西和内蒙古沙区的固沙防护林的建设,并深入研究了太行山区、永定河上游山区、内蒙和陕西黄土高原的具体情况。1952年秋,他参加了原华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局组织的华北防护林勘察团,提出了华北防护林勘察报告。1953年,对东北三江平原友谊农场,营建防护林和林网的配置营造技术进行了考察研究,参与了规划设计工作,受到了农垦部和苏联专家的好评,并按其规划设计实施。

由于防护林的营造大部分都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荒山荒地上进行,树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上有相当的难度。为此,关君蔚首先进行了立地条件和造林类型的研究工作,对石质山地编制了立地条件类型表及对设计造林类型提出了独到见解,于1958年2月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造林调查设计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被收入林业部造林设计局主编的《编制立地条件类型及造林类型》专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在北京和华北山区、黄淮海平原等地,以防护林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

1960年,关君蔚开始对甘肃省黄土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林林种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专题报告在《林业科学》1962年第4期上发表。在这篇题为《甘肃黄土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林林种调查》的论文中,他提出了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概念。这在中国林业科技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防护林体系概念的萌芽。他在文中对水土保持林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阐述。他认为,具有各自特点的水土保持林的各个林种,不是彼此孤立无关的。在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中,各林种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他将具有这样内在联系的各林种的综合体,称之为水土保持林体系,从而使水土保持林建设和理论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而后,关君蔚又深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省区,对水土保持林体系的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1978年,他参加了建设“三北”防护林的准备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防护林的林种和体系的理论,把中国防护林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他科学地总结和阐述了中国防护林体系的林种组成和分类。他认为,防护林体系建设不是几个林种的混合物,而是将各林种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地区性的防护林体系,进而全面地发挥最大的防护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组成全国性的防护林体系。他在《我国防护林的林种和体系》专著中,详细地研究了中国的生产基础、防护林林种及防护林体系的特点,对如何加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并在197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编辑的《中国林业科技三十年》专辑中的《我国防护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作了系统的说明。该文的论点,成了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正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之中。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他被指定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技术顾问,为这项工程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86年,这项工程作为世界百个重大获奖项目之一,荣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金质奖章。

近年来,他奔走于甘肃、四川和云南金沙江部分地区,对长江流域进行考察。他认真总结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对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出了重要建议,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积极倡导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研究课题,已被批准纳入“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简 历



1917年5月23日 出生奉天省 (今辽宁省) 沈阳市。

1934年 考入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熊岳城农事试验场技术培训班,学习园艺。

1936年 考取“满洲国”公费留日,1937年“新京” (现长春) 留日学生预备学校毕业。

1941年 日本东京农林高等学校林学科毕业 (现日本东京农工大学)。

1942—1947年 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副教授。

1949—1952年 任河北农学院森林系讲师、副教授。

1953年 任北京林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教授;造林、森林改良土壤教研室和主任,水土保持专业负责人,水土保持系主任(至1983年)。

1957—1966年 中国科学院聘任为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960—1985年 中国林学会第二届 (1960—1962) 、第五届 (1982—1985年) 理事会理事。

1986年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主 要 论 著



1 关君蔚. 开展山区生产工作的几点体会. 中国农报半月刊,1953(12).

2 关君蔚. 山地利用和农林牧业的划分. 林业科学,1954(2).

3 关君蔚. 关于石质山地编制立地条件类型表及造林类型工作几点意见. 编制立地条件类型表及设计造林类型. 林业部造林设计局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

4 关君蔚等. 大地园林化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

5 关君蔚主编. 水土保持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6 关君蔚等. 甘肃省黄土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林种的研究. 林业科学,1962(4).

7 关君蔚. 水土保持原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66.

8 关君蔚. 四千年前“巴比伦文明毁灭的悲剧”不允许在二十世纪的新中国重演. 北京林学院学报, 1979;中国林业, 1984(1).

9 关君蔚. 石洪的运动规律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 北京林学院学报,1979.

10 关君蔚. 关于我国热带资源开发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几个问题.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热带作物科技,1979(3).

11 关君蔚. 青海省东部山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几点体会. 青海农林科技,1979(3).

12 关君蔚等. 发展生物能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水土保持,1981(1).

13 关君蔚等. 发展燃料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人民日报,1981年1月15日.

14 关君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442次列车失事看水土保持科学的重要性.水土保持通报,1982(2).

15 关君蔚. 长江的洪灾与森林. 森林与水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16 关君蔚. 山区建设和水土保持. 四川林业科技,1983(2).

17 关君蔚. 泥石流预报的研究. 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2).

18 关君蔚. The problem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中国西南的水土保持问题). 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开发治理国际会议论文集,1985.

19 关君蔚等.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中国百科年鉴. 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5.

20 关君蔚等. 关于农村林业在中国几个问题的探讨. 国际农村学术会议论文集,1986.

21 关君蔚等. 参加大兴岭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考察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大兴安岭特大火灾恢复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考察报告汇编.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22 关君蔚. A study on Te types and charactesitic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中国水土保持类型的特点的研究). 第四次国际泥沙学术论文集,1979.

23 关君蔚. 关于“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的补充说明和建议. 中国林业,1990(2).

24 关君蔚. 论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中国林业报,1990年7月31日.

25 关君蔚. 饮水思源. 中国林业报,1990年8月31日.

26 关君蔚. 中国的“绿色革命”. 中国林业,1990 (9) .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