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侯光炯人物简介

Posted 土壤

篇首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侯光炯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侯光炯人物简介

·侯光炯



侯光炯,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的研究及教学工作。他提出用土壤粘韧曲线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方法。60年代末提出“土壤肥力的生理性” 的观点,后发展成土壤肥力的 “生物热力学”观点。他长期深入农村,运用他的观点研究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获得成功,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增产效果显著。为发展我国土壤科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侯光炯,又名侯翼如,1905年5月7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市)吕巷镇的一个中医家庭。4岁时,父亲被恶霸逼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1919年,他考入江苏南通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成绩常列全班第一。由于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后经人介绍给该校教师王善幹任助手,白天同工人一起劳动,进行棉花栽培试验,晚上跟美国女教师学习英语。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两年后免试进入南通大学农科。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1927年8月改名京师大学校农科,1928年7月改名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课余经常给报纸和杂志撰稿,换取微薄稿费以维持生计。

学习期间,他经常到学校附近农村接触农民,了解到由于土壤盐碱化,农业生产产量极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使他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农业,并决心以土壤科学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28年6月毕业后,侯光炯经过短期失业,经人介绍回北平大学农学院任图书馆管理员,不久改任助教。在校期间,他深受陈宰均教授的教益。陈宰均谆谆教导他不能只从外国文献中寻找研究课题,关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研究,而应走向祖国大地,开展土壤调查,研究和发展中国的土壤科学;鼓励侯光炯不要害怕体质孱弱不能胜任野外考察工作,而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他还帮助侯光炯修改论文,提高写作论文的能力和水平。

1931年,经虞宏正教授推荐,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该所的土壤研究室和美国专家一起工作。1934年侯光炯任该室副主任,1937年晋升为主任。为了查清我国的土壤资源,他历尽艰辛,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大面积的土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 《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及《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等论文。大量的实践使他牢固地树立了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信念。

1935年,侯光炯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代表和邓植仪、张乃凤一起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并宣读论文,首次对水稻土的发生、层次形态划分,特别是水稻土层次形态与生产力的关系,作了科学论述。会上还展出了各种水稻土标本,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水稻土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重视。会后,侯光炯得到苏、美、德、法、英、意、匈、荷兰、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的邀请和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去各国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侯光炯带着“中国土壤与欧美土壤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在外国进行了3年考察和研究。在瑞典写出了?土壤胶体两性活动规律》论文,在苏联写了《红壤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论文。

抗日战争期间,受研究条件所限,他的一些有关研究农业土壤方法的创建,竟是在家中进行的。女儿帮助采集标本,妻子帮助试验。初试成功的“土壤粘韧性测定法”可以方便地用于测定土壤矿质胶体的性质,从而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

1946年,侯光炯转入四川大学任教授,主讲土壤肥料学、土壤化学、土壤地理学等课程。他教学认真负责,实行启发式教学,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在这期间,与青年教师合作写了 《土壤吸附养分状况和土壤粘韧性的关系》、《用粘韧曲线鉴定土壤特性》和 《粘韧曲线的测定》3篇论文,刊于第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论文集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光炯应邀参加全国首次土壤肥料会议。朱德同志关于“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号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坚定了他对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的信念。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了西南农学院,侯光炯任该院教授。为了使土壤科学紧密为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他承担了云南橡胶宜林地考察; 长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的土壤调查,以及后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西南区农业土壤区划等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写出 《中国土壤粘韧性研究》,该文曾在匈牙利全国土壤学会上宣读,并译成俄文,转载入前苏联《土壤学》杂志,引起了国外行家们的共鸣; 写出了《四川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作为在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的论文; 写出 《利用土壤层次评价土壤肥力的研究》论文,并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宣读。侯光炯认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将带动土壤学科的发展。

1956年,侯光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兼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室主任,集中精力研究紫色土,于1960年提出了“农业土壤生理性”的见解。“文化大革命”期间侯光炯虽处困境,长期卧床的妻子又不幸去世,家庭和精神上的遭遇丝毫没有动摇他继续研究农业土壤的决心。1973年以来,他深入广阔农村长达18年之久,在四川简阳镇全区和长宁县相岭区蹲点,进行土壤科学理论应用的研究,提出了旱地的“大窝栽培”和冬水田的“自然免耕”技术,经大面积推广,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

侯光炯从事农业教育和土壤科学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热爱祖国、热爱科学,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以表彰他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所作的贡献。

提出土壤生理性的新观点



侯光炯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静态的土壤理论无法对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也无法将农民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丰产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以死体的理论去论述活体的规律将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的。侯光炯认为,土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历史体。为了证实他的这一认识,1960年,他组织人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试验,先后在成都平原灰色水稻土,简阳、南桐、北碚等地的紫色土上,在一个昼夜周期内,定点定时用野外速测和室内测定的方法研究土壤水、热、肥、pH、CO2和微生物变化状况。结果发现,土壤各层次的土性都在不停地发生时变化现象,而且是随着太阳辐射热的变化而变化的; 不同土壤类型所表现的动态差异与肥力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侯光炯十分重视这些发现,他以科学事实证实土壤是“活”的历史体;初步发现了土壤的动态规律。

在这些探索性试验中,侯光炯又发现另一个问题,常规的采集土样进行室内分析的程序犹如从人体上挖一块肉进行解剖一样,是不能反映活体全貌的。对土壤而言,以一次分析结果来估价它的土壤肥力和发展趋势是不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结论的。他认为必须对土壤进行原态原位测定。为此,他们研制了有关仪器,在土温、吸力段的水分测定和反映土壤溶液浓度变化的电导仪自动记录等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果。当然,侯光炯也认识到,改变土壤学的某些传统观念,必须在理论上要有所创新。经过日日夜夜的劳动,侯光炯在1960年发表了 《农业土壤生理》的论文,正式提出了 “土壤生理性”的见解。他认为,土壤生理性是土壤在太阳辐射热影响下各种理化生物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现象的通称;土壤生理性周期性变化和植物生理作用周期性变化是否谐调,决定土壤生产力的高低。1970年,侯光炯运用土壤生理性理论解决了重庆歌乐山林场油橄榄青枯病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开拓了土壤肥力研究的新领域



威廉斯的土壤肥力学说认为,土壤肥力是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及时地、不断地满足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而团粒结构则是土壤肥力的基础。侯光炯在调查了中国许多农业土壤后发现,除黑土、沼泽土、泥炭土等以外,基本上都属于矿质土,特别是四川盆地紫色土水土流失严重,腐殖质很少,团粒结构更少,但仍具有一定的肥力,因而觉得威廉斯的论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为了探索土壤肥力的秘密,尽管土壤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始终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特别是威廉斯本人对土壤肥力的动力、物质基础、肥力实质和动态规律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侯光炯决心为揭开这个奥秘而拼搏。

广阔的农村和试验田是侯光炯探索这个问题的场所。他深入到农村,发现农民评定土壤类型的标准主要是热性土、冷性土的差异,而冷、热是太阳辐射热不同所引起的。如果从时间序列上连续观察土温和胶体活性,则可洞察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大量田间测定结果表明,肥沃土壤的土温和胶体活性的日变化都比较小,瘦土则相反。这个事实启发了侯光炯:土壤肥力还应当包含土壤自我调节的功能。于是,关于土壤具有生理代谢性和自调力两大功能的设想产生了。根据这??设想,他把农民的“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经验上升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根据大量测定数据,提出土温是产生土壤生理功能的唯一动力,太阳辐射热是土温最丰富的能源。土壤肥力是土壤水热肥气的周期性时变化和植物生理作用周期性时变化谐调的程度。肥土谐调性好,瘦土差。所谓谐调性是指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满足植物水肥气热需要的能力。土壤肥力的实质就是土壤生理性。产生这种谐调性的机制是土壤无机——有机——微生物——酶复合胶体体系,这是土壤具有代谢、调节功能的物质基础。根据上述认识,土壤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都应随之而改变。侯光炯认为,在内容上应着重研究胶体活性及活化温度以及稳、均、足、适的定量指标及谐调方式; 在研究方法上则提出土壤肥力的短期鉴定法和田块立体土壤图的结合。以上观点集中反映在他的《农民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开辟了发展土壤科学的广阔道路》的论文中。此文受到许多国外同行的关注,并已译成日文出版。比利时有关部门还邀请他参加有机肥料会议。此项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提出培育土壤肥力的新途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侯光炯从事科学研究的座右铭。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土壤肥力观点应用到实践中去,以检验、修正和丰富他提出的观点。因此,他不只??次地组织人员到四川盆地典型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综合考察,力图查明该地区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症结,找出培肥土壤的良方。考察中他们看到了水土林综合治理的富饶景象和无林地带的衰竭情景,又用土壤肥力理论研究了水土林之间的有机联系,对比林地和无林地的水热状况,从大气——土壤——植物——人类系统的角度,把农民朴素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培肥土壤的新途径。

侯光炯提出的改造环境与改造土体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壤培肥问题。改造环境是通过林网化稳定低空大气层的水热状况,通过立体作物种植稳定近地面的水热状况; 通过田间渠系工程稳定土壤层次的水热状况; 而土体改造,即腐殖化、浸润化和细菌化,可以稳定土壤内水肥气热的状况。这样以区域水热状况的稳定为前提,以保证土壤内部水热状况的稳定,加上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实现土壤肥力稳、匀、足、适的要求,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种从生态系统观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法,无疑是一种创新。

农业生产实践证明了侯光炯提出的土壤培育途径的正确性。很多典型地区进行了水土林综合治理,实现了林茂粮丰的新局面,农业系统抗逆力增强,系统生产力提高,由原来旱涝频仍,生产歉收,转化为水肥基本平衡,农业增产增收的新气象。农业生产实践使侯光炯土壤肥力观点不断趋于完善,其提高土壤肥力的新途径正在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实际上这也是农业的一项基本建设。为此,他在1979年向四川省有关领导建议,要特别重视土水林综合治理研究基地建设,受到了重视。

制定冬水田的自然免耕技术



1979年,侯光炯到四川省长宁县相岭区建立农业综合研究基点。这里冬水田面积大,产量低。当地的光热资源是可以一年三熟的而冬水田却只能一年一熟。提高冬水田生产力的问题引起了侯光炯的注意。他总结了水稻半旱式栽培和小麦湿板田免耕栽培法的经验,通过垄作、浸润、免耕等对比试验以及增产机理研究,逐步完善了冬水田自然免耕耕作??术。这是人们根据自然土高肥力的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人工模拟而成的。

在技术关键中特别强调连续垄作,连续浸润,连续免耕和连续植被的配套,具有省工省水,一田多用,增产增值的优点。与冬水田常规耕作法不同,它用重建土壤垄沟生态条件的手段,改变冬水田长期淹水的水热状况,改善耕层土壤的生理机能,使水热肥气逐步与作物生长需要相谐调,为高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加强土壤与植物的抗逆力,减少了冬水田秧苗坐蔸,使作物正常生长,是发挥冬水田生产潜力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这个方法已在全国13个省市推广,增产效果显著。198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这项成果正向冬水田综合开发,多层次利用方向发展,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日趋显著。另一方面,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将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及改造土体相结合,为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而努力。

为农业高产而不断进取



关于土壤科学理论与农业实践的关系,侯光炯打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土壤肥力理论是灵魂,高产是肉体,只有灵魂附在肉体上才有生命力。早在30年代,他就提出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虽然30年代时在一起工作的美国专家坚持主张土壤归土壤,农业归农业,但是侯光炯仍然根据他自己的认识行事,显示出科学家应有的本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光炯坚持从生产中找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回到生产中去接受检验。他所进行的各项研究课题,无一不是紧紧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侯光炯坚持在为生产服务过程中发展土壤科学。他认为脱离农业生产研究土壤,就无法掌握土壤的演变,预告土壤的归宿,就难以窥测土壤的奥秘。从这种认识出发,他不是为土壤而研究土壤,而是为农业生产而研究、考察土壤的变化和发展。从1973年起,他已在农村深入研究了18个寒暑。中共四川省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及西南农学院领导考虑到他年迈体弱,劝他回到学校从事培养青年人才的工作。他总是婉言谢绝,还幽默地说“高楼大厦是不会产生土壤科学的”。仍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土壤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五省??高”(省水、省肥、省种、省工、省药和高产),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就是实现“五省一高”的典型实践。侯光炯反对以大水大肥的手段获取高产的作法,提倡培养土壤自调能力。这一独到的见解,正在不断完善,并逐步得到实现。

侯光炯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十分关心国家的农业科学发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多次提出提案和建议,有的已经付诸实施。

侯光炯为了实现土壤科学为农业丰产服务的理想,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显示了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1976年他剧烈胃痛,医生诊断为“胃体小弯后壁溃疡型癌”,需要立即动手术抢救。侯光炯坚决不同意,给党组织写信说:“我的工作时间已经不长了,农业土壤学有许多事需要我做……我不怕疾病恶化而死,只怕不能为党为人民工作了……我绝不能牺牲最后一点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病情刚有所好转,又立即投入研究工作。

侯光炯在政治上要求是高标准,在生活要求上则是低标准的,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50年代,他拒收国家给每位学部委员每月100元的补贴经费; 60年代将8000元稿费除交党费外全部交给学校; 70年代将自己一半以上的工资交了党费。

1990年5月,在四川各界为庆祝侯光炯从事教学科研60周年及85岁寿辰的集会上,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四川省农牧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作出“关于向侯光炯同志学习的决定”。这是党、政府和人民对他数十年的忘我工作和取得的卓越成绩的最高奖赏。

简 历



1905年5月7日 生于江苏省金山县。

1928年 毕业于北平农学院农化系,获农学士学位。

1928—1931年 任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助教。

1931—1946年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34年任该室副主任,1937年任主任,1940年任主任技师。

1946—1952年 任四川大学教授。

1953—1990年 任西南农学院教授,曾一度兼任土壤农化系主任。

1955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56—1966年 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78—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主任。

主 要 论 著



1 侯光炯. 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 科学,1927,12 (9).

2 侯光炯. 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之补救. 自然界,1928,3 (1).

3 侯光炯,马溶之.江西省南昌地区灰化红壤性水稻土肥力之初步研究. 土壤特刊甲种3号,1935.

4 侯光炯. 吾国红壤区域垦荒调查暂行办法. 地质评论,1935,2(3).

5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 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 土壤专报,1935 (13).

6 梭颇,侯光炯. 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 土壤专报,1935 (12).

7 侯光炯,朱莲青,宋达泉等.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土壤特刊乙种4号,1938.

8 侯光炯,尚仰震,常帏轩.土壤中有效态可给态磷酸原藏量及其天然供给率之估计方法. 土壤简报,1939 (3).

9 侯光炯. 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 土壤季刊,1941,1 (3).

10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土壤季刊,1944,4 (1、2).

11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东南部各种钙质幼年土之特性与其分类.土壤季刊,1945,(3、4).

12 侯光炯. 北碚土壤志. 地理,1945,5 (3、4).

13 侯光炯,罗日东.嘉定层残积土之特性.四川大学农学季刊,1949,1 (1).

14 侯光炯. 土壤粘韧率及粘韧曲线. 土壤学报,1952,2 (1).

15 侯光炯. 农业土壤生理性. 西南农学院学报,1960 (1).

16 侯光炯. 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1.

17 侯光炯. 大窝耕作法的研究. 土壤肥料,1975 (2).

18 侯光炯. 农民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开辟了发展土壤科学的广阔道路. 中国科学,1975 (5).

19 侯光炯. 土壤学 (南方本).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0.

20 侯光炯.我省农业现代化应当在全力阻止恶性循环中起步.土壤通讯,1980 (2).

21 侯光炯. 水稻土生理分类刍议. 土壤通讯,1981 (1).

22 侯光炯,高惠民. 中国农业土壤概论.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

23 侯光炯. 自然免耕理论在水稻和小麦生产上的运用. 四川农业科技,1982 (4、5).

24 侯光炯,周源芳.农业土壤基础知识.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3.

25 侯光炯. 紫色土肥力研究50年. 大自然探索,1983 (4).

26 侯光炯.大力推行“自然免耕”技术在经济上和科学上的重大意义.土壤通讯,1984 (6).

27 侯光炯,黄昭贤.半旱式小麦耕作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免耕·中国农业科学,1988 (1).

28 侯光炯,赖守悌,谢德体等.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综合研究报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87 (4).

29 侯光炯. 论中国式的水土保持自然免耕法. 水土保持学报,1987,1 (1).

30 侯光炯,张绪林.论覆盖和等高垄作相结合收到水土保持和免灌高产效益. 水土保持学报,1988,2 (4).

31 侯光炯,刘夜莺,刘陈等.改进土壤渗透性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9,3 (4).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