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黄润乾人物简介

Posted 双星

篇首语:见强不怕,遇弱不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黄润乾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黄润乾人物简介

·黄润乾



黄润乾,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天体物理基础理论如恒星结构和演化中的双星演化、晚期演化和物质损失等问题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建立和发展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 提出星风冲击波理论,发现了关于星风物质损失以及对流对恒星演化的一些重要效应。

黄润乾,男,湖南衡山人。生于1933年12月5日。20世纪50年代初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1953年赴民主德国席勒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学习。1958年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科技大学、兰州物理研究所等处工作。1976年调云南天文台,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199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润乾在天体物理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方面如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中的双星演化、晚期演化和物质损失等问题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建立和发展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难题。提出了星风冲击波理论和发现了关于星风物质损失以及对流对恒星演化的一些重要效应。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了五本天体物理专著,其中 《Stellar Astrophysics》一书由国际知名的科技出版社Springer-Verlag出版。先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

在建立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中的贡献



各类双星,不论其质量大小,只要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共同关键问题: 两星间的引力作用、辐射作用及系统转动作用对双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影响如何; 双星系统的物质损失与角动量损失的关系如何; 在有质量损失、角动量损失和物质交换等复杂情况下双星轨道参量如何变化,以及辐射压对物质交换的影响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奠定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黄润乾从理论上解决了以上难题,并在国际核心天体物理刊物A&A上发表论文四篇,对于奠定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起到了重要关键作用。

在1991年和1992年的两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重要学术会议(IAU Symp.143和IAU Symp.151) 中,著名的双星和大质量恒星专家J.P.De Greve在评述报告中用很大篇幅详细介绍了这项工作,并肯定了黄润乾所提出的潮汐效应和互相辐射效应对星风物质损失的影响,尤其高度评价了关于辐射压效应对物质交换的影响可以忽略这个重要结论。美国的W.W.Dal ton &C.L.Sarazin在研究大质量X射线双星和大质量双星时都采用了该项工作给出的轨道参量计算公式。著名双星专家G.E.Meclusey and Y.Kondo在他们最新的专著 《The Realm of Interacting Binary Stars》 中对这项工作的成果作了专门叙述。另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35委员会主席A.Maeder邀请黄润乾在第21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第35委员会上作双星演化专题报告。这项工作获得了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1995年中国天文学会首届张钰哲奖。

提出碰撞星风冲激波理论



观测发现,在许多大质量双星中,在两颗星之间存在射电辐射、X射线辐射或出现特殊的发射线。此外又发现,在一些巨星的周围会出现弓型波状的结构。黄润乾和Weigert最先提出了碰撞星风冲激波理论,并用星风和星风碰撞,或星风与星际气体碰撞产生激波来解释上述观测现象。在A &A上发表论文两篇。他们提出的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已在国际上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为紫外卫星,X射线卫星的大量观测结果所证实。在国际核心天体物理刊物ApJ和A&A上已有30多篇论文引用。在198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 《天文报告》 中已总结了这项工作,并在著名双星专著《Interacting Binaries》 中对这项工作做了专门介绍。该项成果获得了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撰写五本天体物理专著



黄润乾先后撰写了五本天体物理专著: 《Stellar Astrophysics》、《恒星物理》、《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恒星大气理论》 以及 《恒星振动理论》。其中 《Stellar Astrophysics》 一书已由国际著名科技出版社-Springer-Verlag出版。《恒星物理》专著得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材基金资助,列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材之一。《恒星的结构和演化》 和 《恒星大气理论》 两本书著获得了1997年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现对流超射对恒星演化的重要效应,并提出一种

如何用天文观测确定对流超射大小的方法



国际上存在很多种恒星对流理论。各种对流理论所得到的对流超射区大小十分不同。并且对流超射区的大小又对于恒星的演化和振动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各种对流理论都无法用严格的理论证明对流超射区的大小。因此,如何通过天文观测来判别对流超射区的大小,不仅可以间接检验各种对流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对于恒星演化有重要意义。黄润乾和Weigert发现,恒星外部对流层的对流超射区大小,对于恒星在氦燃烧阶段的演化程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用造父变星的演化程来判定造父变星的对流超射区大小,并在A&A上发表论文。这项工作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35委员会主席A.N.Cox的高度评价,他在A & A的审稿意见中评到: “这是恒星演化领域中非常有价值的文章……给出了成为造父变星的恒星其对流超射区的极限”。A.N.Cox又在1983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重要学术会议 (IAU Symp.105) 中用很大篇幅详细介绍了这项工作的意义。10多年来,在国际核心天体物理刊物APJ和A &A上已有13篇论文引用。该项工作与第二项工作一起获得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研究星风物质损失对恒星振动性质的影响



在天体物理中,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可用来测定星系的距离。星风物质损失是否会影响造父变星的振动性质和周光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一直没有人通过严格的理论计算来澄清它。李焱和黄润乾通过严格的理论计算,证实了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不受星风物质损失影响,并且在A&A上发表了这项结果。1991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 《天文报告》 中有两处、两段总结了这项工作的意义。

培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



黄润乾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名,通过黄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已成长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另外,黄润乾在1990年,1994年和1996年3次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简历



1933年12月5日 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市。

1950~1953年 在清华大学气象系学习。

1953~1958年 在民主德国席勒大学学习。

1958~1976年 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科技大学、兰州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6年至现在 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工作。

1985年 晋升为研究员。

1990年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R.Q. Huang,K.N.Yu. 《Stellar Astrophysics》,Springer-Verlag,1998

2 黄润乾. 《恒星物理》. 科学出版社,1998

3 黄润乾. 《恒星的结构和演化》. 科学出版社,1986

4 黄润乾. 《恒星大气理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5 黄润乾,李焱. 《恒星振动理论》. 科学出版社,1990

6 Huang RQ.On the mass transfer process in binary systems.A&A,1999(34): 891

7 Huang RQ,K.N.Yu.The effects of heating and accre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binary systems.A&A,1993 (267): 392

8 Huang RQ,Yu KN,Han ZW.The effect of angular momentum exchange on the evolution of binary systems.A&A,1992 (256): 438

9 Huang RQ,Taam RE. The non-conservative evolution of massive binary systems. A&A,1990 (236):107

10 Huang RQ,Jiang SY,Li Y.Evolution of a mass-losing star of 7M.A&A,1990 (229):99

11 Huang RQ,Xie X. Non-conservative evolution of close binaries.A&A,1986 (161): 142

12 Huang RQ,Weigert A. Overshooting from convective cor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loops in the HRD. A&A,1983 (127): 309

13 Huang RQ,Weigert A. Shock fronts in wide binary systems. A&A,1982 (112):281

14 Huang RQ,Weigert A. Shock fronts produced by stellar wind in the interstellar gas. A&A,1982 (116):34

15 Huang RQ,Zeng YR. Evolution of non-synchronized binary systems. Science in China,2000,43 (3) : 331

16 Huang RQ,Chen HL,Xie X. The influence of mass loss on the evolution of close binaries. Vistas in Astron. ,1988,31: 363

17 Jiang SY,Huang RQ. The effect of turbulent pressure on the red giantsand AGB stars Ⅰ-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A&A,1997,317: 114

18 Jiang SY,Huang RQ. The effect of turbulent pressure on the red giantsand AGB stars Ⅱ-On the mechanism of the strong stellar winds. A&A,1997,317:121

19 Jiang SY,Huang RQ. On the mass ejection and thermal pulses of anAGB star with initial mass of 7M⊙. A&A,1995,293: 823

20 Li Y,Huang RQ.Cepheid pulsation with mass loss effect. A&A,1990,229: 469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