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蒋丙然人物简介

Posted

篇首语: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蒋丙然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蒋丙然人物简介

·蒋丙然



蒋丙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从法国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并购置坐标量度仪和超人子午仪等,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取得较好观测结果,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他在我国现代地震、地磁研究的开创中均有重要贡献。

蒋丙然,字幼聪,后改为右沧,1883年9月3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蒋培孙在光绪十九年考中举人,历任福建大学堂教务长,曾与林子固创办贞仁学塾,讲授国文、算术及法文。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蒋丙然自幼聪颖好学,受父亲 “提倡西学,注重实业” 的影响,于1905年到上海先入法文学校学习法文,后入震旦大学物理科,因各科成绩优异,成为马相伯的得意门生。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双博罗 (Gembloux) 农业大学学习气象学,1912年12月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苏州垦殖学校教务长。

创建中国气象事业



中国的气象事业始于中央观象台气象科,气象科的气象工作则由蒋丙然始创。中华民国元年,蔡元培任教育部长后,即创建中央观象台,聘请天文学家高鲁为台长,设历数、天文、气象、地震、地磁诸科。高鲁于1913年聘任蒋丙然为气象科科长。同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 “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草创时期,困难重重。蒋丙然首先开辟观测场,自己设计并制造了量雨计和英式百叶箱,购置毛发湿度计、空盒气压表及干湿球温度表等,观测由蒋丙然亲自担任,每天观测温度、湿度和气压各3次。这便是我国气象观测事业的开端。其后蒋丙然又培养训练观测人员,扩充设备,先后购置水银气压表、风力表、风向仪、最高最低温度表、干湿球表等仪器,于1914年元月开始增加观测项目和次数,每天观测气象要素8次,后来又增加至每小时1次,由蒋丙然与学生林展庵、陈德滋3人轮流值班。

气象观测场初具规模,值班规则、观测制度相继确立,气象要素按时观测后,蒋丙然又建议并操办在张家口、西安、开封、兰州、拉萨、昆明、贵阳、成都等全国范围增建气象站,开始筹划气象预报工作。气象预报需绘制天气图。绘制天气图需要各地乃至全球较广泛的气象资料,要获取这些资料必须通过气象电报来传递。蒋丙然几经努力,争得税务署、电报局及上海徐家汇气象台等各方支持,获得国内几处及国外东京、长崎、贝加尔湖、马尼拉、关岛等重要地点共16处的气象资料,每天两次免费以急电拍发至中央观象台。在此基础上,开始制做天气预报。1916年中央观象台正式每天两次向社会发布天气预报,9时在台内悬挂信号旗,晚间由北京各报馆向社会公布。这是我国近代天气预报的开始。这里凝聚着蒋丙然的开创之功。

1914年7月,蒋丙然创办 《气象丛报》,它是我国最早的气象刊物,1915年7月扩充为 《观象丛报》,增加了天文、地磁、地震、历象等资料。1922年为适应气象学发展的需要,《气象月刊》 重新单独出版。中央观象台曾利用这些专刊与国内外300多处学术机构进行交流,获得学术资料。以上两刊物的撰稿、编辑、出版、交换等工作主要靠蒋丙然完成。

执掌青岛观象台



青岛观象台德占时期称 “天测所”,后改名 “皇家天文台”;日占时期称 “测候所”。1922年华盛顿会议决定日本将所占据的青岛归还给中国,青岛当时称胶澳商埠督办长官为王正廷。为接管青岛观象台,特成立接收组,王正廷聘蒋丙然为组长,高平子、竺可桢为组员,宋国模为工作人员。1922年12月10日接收组准时到达青岛观象台,但日方以我国无此项科技人才为借口,拒不移交。无奈蒋丙然等只做了一些考察便各自返回。我方与日方又进行了两年交涉,商定了测候所办法八条,1924年2月15日蒋丙然率高平子、宋国模、陈展去等正式接管青岛测候所,并更名为胶澳商埠观象台,山东省省长兼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委任蒋丙然为台长。

发展中国气象事业



蒋丙然任台长后立即全面恢复发展青岛观象台的各项观测研究工作。当年2月28日成立由竺可桢任科长的气象地震科和由高平子任科长的天文磁力科,因竺可桢未到任,改由蒋丙然兼任气象地震科科长。在蒋丙然主持下,首先改进和发展地面气象观测,所用仪器增至20多种,观测次数由德管时期每日3次,日占时期每日6次增为每天24次,由4名专职观测员轮流值班。后又购置经纬仪、方向距离盘、气球等仪器设备,并创设理论实验室,自制氢气,进行每天1次高空观测。为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蒋丙然还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天气预报研究,设立了天气预报研究会。在郊区和海岛建立了多处测候所,每天公布天气预报。青岛台应国际极年学会之邀请,在泰山和崂山明道观建立高山观测所。观测资料均刊登在青岛观象台 《气象月刊》 和 《高空观测报告》 中。

1924年10月10日,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宣告成立,蒋丙然是主要发起者,连任五届 (1924~1929) 会长,后来又任副会长多年。1932年被意大利气象学会聘请为名誉会长。蒋丙然执掌青岛观象台后,全国气象站大量增加,基本形成观测网,观测资料从地面到高空,气象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气象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对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贡献



我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最早最丰富的天象纪录,有各种精美的古天文仪器,有悠久的天文台址,有严密科学的天文历法,古代天文学辉煌的业绩一直处于世界先进之列。自从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后,由于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长期不引进天文望远镜以及西方先进的天文理论,葬送了中国天文学的优势地位。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还没有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天文台,蒋丙然深谙这一道理,为中国天文学的落后而焦虑。因此,在他任青岛观象台台长后,立即着手开拓中国现代天文事业。1924年利用德人留下的中星仪、等高仪、里弗利电气钟、时辰记等主持开展了测时、守时、授时工作,创建我国自己的时间服务系统,并将德、日时期利用午炮授时改为电笛授时,大大提高了授时精度,后又增设无线电台,开展无线电授时,授时范围由本市扩大至全国乃至国外。青岛的时政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青岛德管时期曾有一架口径16cm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但未开展工作,也无圆顶观测室。1925年在蒋丙然主持下建起一座直径4m、天窗启闭和圆顶旋转均为手动的圆顶天文观测室,将16cm天文望远镜安置其中,高平子于1925年5月1日在此开创了我国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并为我国积累了第一批太阳黑子资料。

为发展中国天文事业,蒋丙然于1930年决定建新天文台。经多方努力,由青岛市政府拨款,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直径7.8m,高14m,圆顶以电力转动的大型天文观测室。该室由工程师爱葛里士和宋国模设计,昇昌洋行及义合木厂施工,1930年6月20日青岛市葛敬恩市长奠基,蒋丙然等亲自监造督工,于1931年10月30日竣工。1932年2月23日新购的标准天图式赤道仪运至,宋国模等按图安装,历时两个月,于1932年4月23日装竣举行开幕典礼,望远镜立即投入月龄及行星、恒星、小行星、星团、星云等照相观测。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也是蒋丙然争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经费支持所购置的,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天文事业从此步入现代之行列。蒋丙然为新天文台撰写了如下碑记:

民国十九年辟地观象山西巅建新天文台焉台三层覆以圆顶以置新购赤道像仪为标准天图式法国泼林工厂制有远镜二一摄影用径三十二公分一目测用径二十公分仪值英金一千七百六十四镑约国币二万二千余元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所补助也台成志其崖略

主持 “万国经度测量” 的中方工作



1926年和1933年蒋丙然主持并参与了青岛观象台两次万国经度测量。1925年7月17日剑桥会议决定,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测地学会、国际地质学会共同组成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并公推法国弗利也 (General Ferrie) 为会长。1926年5月,弗利也函邀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联测。同年7月2日,蒋丙然接教育部命令,具体负责办理青岛观象台参加万国经度测量事宜。蒋丙然随即赴上海、香港考察,并争取到青岛市政当局拨款5000元用以添置仪器,组成以天文磁力科科长高平子为测量主任,宋国模为主测员,徐汇平为助测员的测量组,于1926年10月2日至11月30日进行了经度联测,所用仪器主要有: ①子午仪,物镜口径40mm,焦距225mm; ②自动记时仪;③标准时钟; ④无线电收报机,长短波各一,短波波长界限为25~45m,长波波长界限为200~5000m; 5000~22000m。

所测结果为: 8h01m16s.812±0s.007

青岛观象台将这一测量工作及结果汇集成《胶澳商埠观象台参加万国经度测量成绩报告书》 (当时青岛观象台称胶澳商埠观象台) 送比利时参加博览会,获优秀科技奖。在第一次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上,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又邀请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并请青岛观象台联合中国天文测量机关一起参加。中央研究院、陆军测量局召集各测量机关在南京开会,会议公推青岛观象台及上海、南京、北平、广州五处为参加万国经度测量机关。为迎接第二次万国经度测量,青岛观象台在蒋丙然主持下新建一幢子午仪室,除整修原有仪器设备外,又新购超人子午仪、自动计时器各一具,特别扩大自记器一具,并将无线电收发报机进行了改造,参加人员有蒋丙然、特约研究员李珩、技士兼帮办宋国模,技士刘朝阳、徐汇平、吕蓬仙、郑蔚华,技佐徐汇阔。自1933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历时两个月,期间技士3人轮流值班,技士1人专收国际授时电报,技士1人技佐1人专量自记纸,测量时间每天自9时至次日4时,计中星观测68次,共测中星438颗,接收无线电信号99次,所测结果为:



08h01m16s.356±0s.0008



第二次万国经度测量点在新子午仪室,位于原子午仪室之西0s.456,仪器较第一次完备,人选比第一次多,而且有第一次测量之经验,所测成绩较第一次优良,故采用新子午仪所在地为青岛观象台之标准子午圈。标准时辰仪之时差也按此子午圈计算。1935年,在蒋丙然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出版 《参加第二次万国经度测量成绩报告书》,1935年10月李晓舫 (李珩) 在 《宇宙》 第六卷第四期中发表 “青岛观象台参加国际经度测量成绩报告”。

青岛观象台两次参加万国经度测量,第一次是作为中国惟一代表参加的,取得令国际同仁赞佩的好成绩,这是我国天文界首次参加国际天文联合科研活动,开我国天文界国际合作之先河,这里面凝聚着蒋丙然的辛劳和汗水。

开创中国海洋研究



中国的海洋研究起步于青岛观象台,蒋丙然则是海洋研究的奠基人。1928年初,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宋春舫暑假来青岛避暑,寄寓蒋丙然家中。闲谈中,宋春舫说他曾参观摩洛哥海洋博物馆与海洋生物博物馆,其致力于海洋的研究颇值得借鉴。他们对当时新兴的海洋学都很感兴趣,认为就青岛三面环海的自然环境而论,应开办一个海洋研究所。于是,宋春舫先以个人名义写了一篇《海洋学与海洋研究》 的文章,刊登在上海 《时事新报》上。文章发表后,引起青岛市政当局的注意,加上蒋丙然从旁边积极鼓动,于是,1928年11月15日青岛观象台的海洋科便诞生了。宋春舫被委任为首任科长。海洋科成立后,蒋丙然争取经费,购置了各种探测海洋的仪器,开展海洋观测研究。蒋丙然主持制定了海洋科的工作细则: 测量海水温度、采集海洋生物标本、海洋地质调查、建立海洋理论化实验室、测量潮汐和海流、海洋气象、海洋仪器保管维修、学术研究、科普教育等。在蒋丙然组织下,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每天测量前海及大港海水表面温度,每天观测记录潮汐涨落,统计历年潮汐记录,绘制候潮曲线,编制潮汐预报表,赠发有关机关及船舶军舰,以服务于渔业及航运。自1929年1月起,每月借用警察局巡逻艇,测量胶州湾及近海一带海水各层水温及海流方向和速度,采集海水及海底沉淀物。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间,青岛观象台进行了4次海洋化性质的调查,计测量460站,开我国海洋调查之先河。1932年建起海洋物理实验室、自制氢气,分析海水盐分、密度、酸度、泥沙比例及钙质成分。对青岛地区海洋生物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各种藻类、鱼类及多种海洋生物,并掌握了其大致分布规律。蒋丙然对海洋科内的研究成绩及有关海洋研究图书资料极为重视,凡有成绩均公布于众,如朱祖佑的 “胶州湾潮汐之研究”,刘靖国的 “胶州湾海水温度”等论文,均译成英文,送到第五次太平洋科学会宣读,以期扩大国际影响得到图书资料之交换,凡海洋巨著即设法选购,到1933年为止,青岛观象台有关海洋学的书籍已达百余种。蒋丙然主持操办的这些工作,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设中国第一座水族馆



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会,蔡元培、李石曾、胡若愚、蒋丙然、宋春舫等倡议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先成立筹备委员会,推举胡若愚为委员长,蒋丙然、宋春舫为常务委员。会议决定以中国海洋研究所的名义筹建青岛水族馆。1930年9月12日,蒋丙然派员赴大连考察,又参考欧美各国水族馆之设备,经多方考察研究,最后决定工程于1931年破土,1932年4月20日竣工,5月8日由蔡元培主持举行开馆典礼。蒋丙然兼任馆长。水族馆内设标本室3间,存有海洋生物达千余种,活动海水玻璃展览鱼池18个,露天鱼池2个,可随时放举水族百余种,以及研究室、陈列室、解剖室、升水室、贮水塔等,青岛水族馆成为当时国内设备和规模均居最高水平的水族馆,其造型之美观典雅,至今仍为青岛市标志性建筑。

开拓地震和地磁工作



蒋丙然执掌青岛观象台后,对于地震和地磁工作极为重视。德、日时期遗留的仪器多已损坏,1925年在蒋丙然主持下从德国斯宾尔工厂购置了维开尔水平地震仪,开展了地震工作。该仪器可测量4000千米范围内的地震,感度达1万千米以上。

关于地磁工作,青岛观象台在德、日占领时期,仅对青岛地区进行过测量。蒋丙然任台长后,购置了沙土郎中型磁力仪,除对青岛地区进行连续观测外,还对山东半岛高密、潍悬、蓬莱等12处测量了其经纬度、磁偏、磁倾及水平分力各项数据,并制成山东沿海磁力等偏度线、等倾度线及水平分力线三幅磁力图,所有资料均按国际规定格式予以公布并寄荷兰国际磁力学会发表。青岛观象台地震、地磁工作从无到有,倾注着蒋丙然的心血和智慧,他是我国近代地震和地磁工作的奠基人。

1946年12月,蒋丙然应台湾大学校长陆志鸿之聘,由青岛赴台湾大学任教,讲授气象学。这期间,他除讲课外,还对气象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重视,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研究了台湾气候与农作物成长的关系,调查了台湾水稻栽培区的气候特点,研究了台湾季风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台湾各气候区小麦产量与气候的关系,从事了甘蔗和玉蜀黍田间微气候的研究等,对推动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都作出突出贡献。

蒋丙然虽身负要职,但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孜孜以求,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桃李满天,贡献卓著,著译宏丰,专著主要有 《理论气象学》、《实用气象学》、《气象器械及其观测法》、《应用气象学》、《农业气象》、《近代气候》 (译) 等20余部,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百余篇,内容涉及气象、天文、地震、地磁、海洋等诸多学科。蒋丙然获许多嘉奖: 四等嘉禾章,六等文虎章,陆军部银质奖章,航空署一等奖章等。

1966年12月24日,蒋丙然病逝于中国台北。

简历



1883年9月3日 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05~1908年 到上海先入法文学校学习法文,后入震旦大学物理科直至毕业。

1908~1912年 在比利时双博罗农业大学学习气象学,获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苏州垦殖学校教务长。

1913~1924年 任中央观象台技正、气象科科长、代理台长、兼任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教官,讲授气象学,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等职。

1924~1937年 任青岛观象台台长,中国气象学会会长、副会长,国民政府教育部译名委员会委员,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及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研究所筹备组常委,1932年被意大利气象学会聘为名誉副会长。

1937~1945年 任北京大学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6.12~1966.12 在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筹建山东大学农学院。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讲授气象学。

1958年8月17日 台湾气象学会和天文学会成立,蒋丙然分别被选为首届理事长。

1966年12月24日 病逝于台北。

主要论著



1 蒋丙然. 论航空家不可不知星等. 观象丛报,1917,2 (10)

2 蒋丙然. 地球磁力浅说. 观象丛报,1917,2 (11)

3 蒋丙然. 论旋风之高度. 观象丛报,1918,3 (10)

4 蒋丙然. 通俗气象学. 观象丛报,1919,4 (8)

5 蒋丙然. 气空之过去及未来. 观象丛报,1919,4 (9)

6 蒋丙然. 论气海之重量. 观象丛报,1919,5 (2)

7 蒋丙然. 最新之探空法. 观象丛报,1919,5 (4)

8 蒋丙然. 天文学与气象学. 中国天文学会会报,1927,4

9 蒋丙然. 近十年来中国之气候. 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28,4

10 蒋丙然. 二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概况. 科学,1936,20 (8)

11 蒋丙然. 气象器械及其观测法 (上、下册). 大华书局,1945

12 蒋丙然. 应用气象学. 台北: 国立编译馆,1952

13 蒋丙然. 农业气象. 台北: 中正书局,1954

14 蒋丙然. 气候学. 台北: 国立编译馆,1960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