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李竞人物简介
Posted 天文学
篇首语: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李竞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李竞人物简介
·李竞
李竞,天体物理学家。参加北京天文台天体物理观测站的选址,从事天体物理研究。
从天文爱好者到天文学家
李竞,浙江省余姚市人,1928年生。李竞的父亲李新慧是土木工程师,留学英国。那时因工程测量之需,天文学是必修课程。在李新慧的天文藏书中,有一本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版的大型图册《Splendours of Heaven》 (星空壮观)。这本图文并茂的天文科普读物,吸引了小学时代的李竞。他从图册中惊异地看到星空中还有红巨星、白矮星、双星、星团和星云等形形色色的天体; 一知半解地得知三角视差、光年、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等新奇事物,还看到并记住一些天文学家的画像和照片,如发明天文望远镜的伽利略、发现海王星的亚当士、远征海外观测日食的爱丁顿。
在读初三和高一时,李竞交识了一位在天津工商学院就读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刘式番。他不仅修完应用天文学课程,还对天文学很有心得。他指点李竞认识四季星空,讲解望远镜的基本光学原理。在此期间,李竞还阅读过陈遵妫的 《宇宙壮观》、张钰哲的 《天文学论丛》。这样,李竞迈向天文爱好者队伍走出了第一步。
高中毕业后,李竞梦想成为天文学家。他进入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那里设有天文学课程。先选修了一个学期的 《球面天文》,接着读了 《普通天文》 和 《高等天文》,这两门课的老师是曾获得法国天文博士学位的刘景芳。此外,还到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旁听了一学期的 《天体力学》,授课教授是祁开智。寒暑假期,向学校借出一台口径10cm的折射望远镜。虽是赤道式,可无转仪装置,搜索和跟踪天体很不得心应手,但还是观察了若干个梅西叶星团和星云,满足了好奇,得到了欣喜。
在课之余,李竞偶尔将天文探索的愿望和理想告诉了 《近代物理》授课教授何泽慧。就在毕业的前半年,何泽慧告之,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正在北京开科学院院务会议,她和钱三强乐于将李竞介绍给张钰哲。李竞接着就参加了紫金山天文台招收助理员的考试,张钰哲主持笔试和面试。不久,中国科学院发下录取通知。
1950年夏,李竞大学毕业。那年正值首届毕业生全国统一分配,将李竞分配到华北部队。李竞服从统一分配,随即参军入伍。在随后的一年多,因为部队机关的驻地就在北京,在军旅之余,参加了正在燕京大学执教的戴文赛主持的天文学习组,加入了李元和卞德培主办的大众天文社,参与了北京地区的一些天文爱好者活动。1952年,接到调令,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报到,在当时称为 “归队”。这样,李竞终于得到机遇,从天文爱好者的行列迈进天文科研圣殿,有可能成为天文学家。
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岁月
在紫金山天文台的最初两年,师从陈彪,听其讲授《理论天体物理》,教材是俄文名著。当时从事的科研领域是变光天体的照相测光。正值进口了一台光瞳光度计,该设备是那时最先进的测量照相底片星象黑度的实验室仪器。为了鉴定它的测量精度,观测了适时出现于室女椭圆星系M84的Ⅰ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还测定了几个不同时段的冥王星的照相星等和仿视星等。这两篇研究报告均在 《天文学报》 上刊出,结果表明光瞳光度计的测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1956年,前苏联天文学家库卡金访华。李竞除了作为译员陪同参观访问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还到北京、天津、兰州等地考察可能有的天文台站候选地。此外,还和沈良照一道协助库卡金查看了佘山观测站的底片库,对库存巡天底片进行变星的目视测光。后将一批长周期变星、不规则变星和耀星在某一时刻的亮度的目视估计值分别写入三篇文章,发表于 《天文学报》。库卡金是第一作者,李竞和沈良照均是助手而已。
20世纪50年代初,德国蔡司仪器公司派人来华修复紫金山天文台的60cm反射望远镜。该镜的附属设备中,有一台紫外棱镜摄谱仪。它是30年代应余青松的技术要求专门设计和制造的,早已残破和老化。蔡司公司遂又另行制作一台新的。1957年,新一代的双棱镜紫外摄谱仪运抵南京。李竞对之甚感兴趣。在大学四年级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 “光谱法测定e/m”。e/m是电子电荷和电子质量的比值。它仅仅是一道实验题,重复前人的实验而已。李竞所以挑选该题,目的是要动手学习拍摄氢和氦的发射光谱,拍摄铁线作为比较光谱,并学习用比长仪测定和归算谱线波长。果然通过这一次实验室实习满足了求知和好奇。然而,在反射望远镜终端安装和校准恒星摄谱仪则是完全不同的经历。这台仪器可以有两个换置的分光系统: 有缝摄谱和无缝摄谱。李竞参与了安装和测试,经果是令人失望的,受望远镜聚光能力的局限,有缝系统只能观测到4星等的亮星,而且分辨率很小,难以得到有价值的分光光度测量资料; 无缝系统虽可取得7等星的光谱,但因不可能得到比较光谱,有科学意义的课题选取大打折扣。随后的岁月表明,这台价值昂贵的进口设备始终是一个摆设。
相识程茂兰
和程茂兰相识并知遇很大程度上划定了李竞随后的人生道路。程茂兰留学并旅居法国30年,1958年回国,承担起筹建北京天文台的国家重任。1956年,国家动员程茂兰回国参加天文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和紫金山天文台鼓励李竞和沈良照致函程茂兰自我介绍并请教彼此有兴趣的天体和天象。程茂兰回国后,又派李竞陪同参观中国科学院的天文机构和设施,访问大江南北。1958年秋,程茂兰在北京定居,着手兴建北京天文台。工作进程的首件大事是选出能满足天体物理光学观测要求条件的天文台台址。他点名要李竞参加选址工作。就这样,李竞中断了变星的测光,告别了紫金山,举家北上,从此定居北京,从无到有,亲历北京天文台的诞生和成长,成为北京天文台的一员。
初为人师和授课大学与研究生院
1960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天文台开设一个二年制的天体物理班,培养30多位来自武汉测绘学院的肄业生。李竞在参加天文台选址的同时,担任了教务主任。在两年内,讲授了 《天体物理方法》、《天文学基础》、《科学俄语》等几门课。这是生平第一次登上讲台为人师表。又过了10多年,从1979年起直到1992年,前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课14年,讲授专业基础课《天体物理方法》、《天体物理基本量》 等,还组织和讲授选修课《天文学和天体物理进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讲授 《天体物理方法》 和 《恒星天文》,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讲授 《恒星天文》 和 《星系天文》。从1979年起,先后指导了恒星天文领域内的栾陵、向学余、潘容士、肖真等硕士生、天文学史领域内的王树军、丁蔚、柳卸林等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还是博士生鲁春林、王茹嘉、车海红等的指导老师(后者因到国外而中断学业)。
从PDS测光到CCD测光
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照相测光的仪器,光瞳光度计已逐渐为数字化的PDS测量仪取代。李竞和云南天文台青林培楚(刘新德) 共同观测了一批爆发后新星,研究文章分两篇发表于1984年的云南天文台台刊上,其英文版本《Identifications and Astrometric Positions of 120 Post-Novae》载于同年的北京天文台台刊。1984~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去到英国爱丁堡皇家天文台,在那里学习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COSMOS对英澳天文台双色巡天底片测光,并将部分测量资料带回国内。后和研究生肖真共同完成南半天的船帆座、天坛座、船底座和矩尺座4个天区的近红外天体测光,4篇文章发表于1988~1994年的 《天体物理学报》,其英文版本载于同年的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天文台的天体测光,无论是光电测光、照相测光还是红外测光,全都逐次更新为CCD系统。在这一天体物理方法改革的历史性大潮中,李竞和肖真课题组也积极地及时跟进。不久,李竞的返聘到限,永远地告别了科研第一线。
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的编纂和修订
1978年,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编辑正式启动,首先上马的是《天文学》卷。当年,天文界将之视为一件大事,动员中国科学院的各个台站和大学院校的相关学系的写作人才大力支持。《天文学》卷编委会任命李竞为 《星系和宇宙学》分支学科主编。李竞除组织、协调、选定和评议入卷条目和撰稿人选,还编写了有关恒星、星系和天文人物的词目近30条。《天文学》 卷于1979年底问世,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评价,为 《中国大百科全书》 开了个好头。200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着手编辑出版第二版,李竞任副主编,协助主编王绶琯修订新版。
审定天文学名词
天文学名词的审定是伴随李竞几十年天文生涯的一项副业。20世纪50年代,到职紫金山天文台后不久,他即被指定在工作之余搜集和整理俄中对照天文学名词。随后又被中国天文学会聘为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任务是协助戴文赛审定天文学新词。经过和沈良照的共同努力,于1958~1959年期间,编辑出版了 《英俄中》、《俄英中》 和 《中英俄》 三本三种文字对照的天文学名词。
1982年,中国天文学会重新组建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到1996年止,李竞先后任副主任和主任。1991年,主编出版《汉英天文学词汇》。2000年,和许邦信共同主编出版 《英汉天文学名词》。
1983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成立。李竞先后任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直到1996年。在李竞主持下审定并出版《天文学名词》 (1987) 和1987海外版。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建后公布的第一本学科规范名词,它所创建的体例成为其后其他学科遵循的样本。2000年,又率先问世第二版——《天文学名词》 (1998)。此外,李竞还继续负责《天文学名词的推荐译名》 和 《天文学新名词》 的编辑,到2002年,前者已发表9批共10篇,后者已刊出5批共5篇。
天文科普巡讲
在职时期,李竞难得有机会作些科普报告,至多每年参加一两次北京天文学会举办的活动,面向的听众还几乎都是天文爱好者。更多地参与天文科普巡讲,则是结束返聘,完全退休之后的事。1994年,发生彗木碰撞事件。随后,又有1995年的 “闰八月”,1995~1996年的 《伽利略》探测器探测木星和木卫,1996年的百武彗星,1996年的火星陨石,1997年的海尔—波普彗星,1997年的日全食,1997年的 《火星探路者》 着陆火星等天象出现,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天文热。在此背景下,李竞更多地应邀面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宣讲天文知识,回答天文问题。1997年秋,李竞参加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委员会成立的 “中国科普演讲团”。从1997年加入后,已作了天文科普报告160场次,成为人生一乐。
迈向古典音乐殿堂
李竞除始终迷恋天文外,还持续地爱好古典音乐。这一爱好几乎和天文同步。李竞进入的中学是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工商学院是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大学,后改名工商大学、津沽大学、最后合并入天津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1941年,工商学院组建了一个有华人也有洋人的业余管弦乐团。不久,它就成为京津地区著名的乐队。李竞从初中二年级起进入乐团学童班,师从乐团指挥张肖虎学习吹奏长笛,师从低音提琴演奏家叶正凯学习乐理。初中三年级时,升为乐团长笛演奏员。从此,主要的课余活动就是参加管弦乐团的演练,古典音乐的爱好就这样进入并长驻心灵。也就在此时,认识了乐团的低音提琴手、已是大学生的刘式番,也正是他将李竞引入学习天文之门。
在整个大学期间,李竞一直是辅仁大学管弦乐队的成员,参与了学校举办的多种音乐活动。同时还参加北京大学生联合乐队以及音乐家雷振邦执棒的北京管弦乐团。
走上天文科研道路后,他不再有机会参与业余的管弦乐队活动,自娱性地长笛演练也极少顾及,但对古典音乐的爱好却始终不渝,乐此不疲,从未中断。少年时迈向音乐殿堂的足迹,虽仅踏上门槛,却再也不曾退回。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这一爱好为伴。从1995年起,应邀在中科集团专家俱乐部播放并讲解自家收集的歌剧、舞剧、演唱和演奏音乐会的音像藏品,每月一两次,持续至今。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