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易照华人物简介
Posted 天体
篇首语: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易照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易照华人物简介
·易照华
易照华,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力学和历书天文学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天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在有关领域做出了创造性工作。
易照华于1931年5月9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粟镇的祖屋中。祖父为文盲,因经营工商业及晚年当镇长的体会,坚决要子女们读书。父亲易朝选在四川师范大学 (后改名为四川大学) 毕业后当中学教师 (教化学、物理),三叔易朝煜在四川大学数学系肄业后,也当中学的数学教师。易照华出生后,祖父不久去世,家庭生活全部靠父亲和三叔的薪金。在家庭的影响下,1935年秋上小学后就喜欢数学。而且在父亲教认一些星和星座后,对天文学也有些兴趣。9岁丧母,因他父亲在外地教书,由祖母照应。
生平和事迹
易照华在1942年春离家,到北面15km的五通桥,就读那里的私立通材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困难,又因年幼住校,生活不会自理,弄得身体非常瘦弱。学习上数学成绩突出,但其他课程一般。因他的父亲和三叔都在成都教书,故初中毕业后,于1945年1月到成都读高中。
经他三叔建议,报考成都最有名的省立石室中学。入学后因多数教师水平很高,使易照华的成绩全面提高得很快。特别是代数教师卢剑芩、解析几何教师何叔宜、三角学教师周澧等人的教导,使他的数学兴趣更加巩固和提高,为他后来决心学数学奠定了基础。1948年1月高中毕业后,因高校一般春季不招生,他临时报考两个学校。一是四川省立成都会计专科学校 (大专),另一是国立成都理学院的先修班。录取后两边读了1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对会计兴趣不大,就以全部精力读先修班,提高中学数理化和英语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成都理学院是搞学问的理想地点。该校只设有数学、化学两个系,学生很少,每班仅20人左右。院长魏嗣銮是德国的数学、哲学双科博士。他公开宣称,成都理学院就是培养科学天才的地方。易照华在先修班结束后决心报考成都理学院数学系,同时为保险起见,也报考了四川大学数学系 (当时是各校分别招生)。得知两校都录取后,1948年9月就到成都理学院报到。
一年级课程很重,有8门课,每周36学时。数学物理课全部是英语教材,而且作业也要求用英语。有1000多人参加入学考试,只录取25人 (易照华为第二名)。一年下来,淘汰和自动退学大半,二年级只剩下8人。暑假期间,数学系一、二年级易照华等8人自动组织两项活动: 一是请留学法国回来的胡助教授教法语; 二是分头看天文学书刊,并在晚上认星和星座。大家学法语都坚持下来了,但最后坚持看天文学书刊的只有易照华一个人。他自己绘制星图,跟踪大行星动态,认真阅读能找到的所有天文学书刊。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一些科普读物,如张钰哲的《天文学论丛》; 戴文赛的 “我们的太阳”; 陶宏 (陶行知之子)的 《每月之星》; 陈遵妫的 《宇宙壮观》; 沈世武写的 “光谱透露了恒星的秘密” 等。
1949年底,成都解放,成都理学院奉命并入四川大学。二年级结束时,在当时兴起的北上高潮中,又得知解放军有一批空车回陕西,易照华动心了,想到北京读北大或清华。在家庭支持下,他带上转学证和户口迁移证明,义无反顾地搭军车到宝鸡(宝成铁路尚未修),再坐火车于1950年7月初到达北京。
当时北大、清华都招考转学生,易照华了解一些情况后决心考北京大学。于是从1950年9月起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系学生。在北大两年中,虽然政治运动占了一半左右时间,但在北大的学术气氛和高水平的教师影响下,他的数学、物理和外语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其中代数教师王湘浩、张禾瑞教授,分析和复变函数教师庄圻泰教授,实变函数教师江泽培,微分方程教师申又枨教授,刚回国的微分几何教师吴文俊教授等对他的影响较大。临到大学毕业时,易照华有两个志愿: 一是研究应用数学,另一个是当中学教师。
但天文对他仍有不解之缘。刚入北大时,看到北大天文普及组的一张布告: 当晚有活动,欢迎同学参加。他就欣然前往看看。负责人是物理系四年级学生罗伯鹏,到会的20多人中大多数是物理系学生,写 《每月之星》 的陶宏 (北大化学系讲师) 也应邀参加。原来这个组是北京科学馆在北大组织的,任务是在各中学和居民区进行科学普及宣传,同时自己组织学术活动,相互提高。易照华就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活动,因表现较突出,于1951年2月被选为负责人。到8月为止,他在5个中学组织了天文组,成员超过100人; 北大天文普及组最多时也达到50余人。他本人在各处做天文普及报告几十次。但到9月,因被选为数学系学生会主席 (当时叫系常务),只好辞去天文普及组职务。
由于1952年高校扩大招生,动员大批机关干部报考,考前组织干部补习班,帮助他们复习数理化。易照华在毕业分配前的6月底,借调到北京工业学院 (现为北京理工大学) 的干部班,参加数学教学。10月正式分配留校当研究生。
因院系调整,1952年11月才开学。戴文赛从燕京大学调整到北大数学力学系,得知易照华喜欢天文后,主动要求易做他的研究生,使易照华遂了研究天文的早年心愿。
经过1月的俄语突击学习后,易照华随同戴文赛进行天文学教学工作。因硬搬前苏联教学计划,综合大学数学、气象、地理专业都有四学时的普通天文学课程。每班都有140多人,只能分班上课。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学业。易照华因未系统学习过天文学,这次教学使他全面了解到了天文学内容。戴文赛是著名天体物理学专家,当然希望易照华研究天体物理学; 但易照华自忖,自己数学系毕业,物理学基础差,最好搞天体力学。得到当时教务长周培源支持后,就向戴文赛提出。戴虽不高兴,仍表示全力支持,介绍易照华同了解天体力学的王竹溪教授和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见面。易照华就按这些前辈们的意见,从学经典著作开始了他后来的天体力学生涯。
易照华在1953年很紧张,除学研究生公共课、天体力学经典著作外,还同杨海寿 (10月调入北大) 一起翻译俄语的 《球面天文学教程》 (高教出版社1954年出版)。由于戴文赛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下半年的三班普通天文学课程的讲授和辅导都由易照华负责。由于过分劳累,到12月中体检时发现肺结核,而且是严重的浸润型溶解期。正好戴文赛刚从慰问团回来,将教学接过去。易照华就在12月底搬入肺结核隔离宿舍,仍坚持每日6小时以上工作和学习。
1954年8月,戴文赛奉调到南京大学天文系。易照华的肺结核虽有好转,但仍要隔离,暂不能随行。因投稿天文学报,与主编李珩有通讯联系,从李的信中得知,佘山观象台有全国最多的天文学书刊,还有过去法国人留下未完成的 “小行星群普遍摄动” 的研究资料,可用于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经与戴、张两位先生商量后就决定下来。易照华趁病情进一步好转,于1955年3月先到南京,在全国天文学学术会上同戴、张、李三位当面敲定。在南京大学天文系选听一些天文课后,于7月初随同实习学生一起到上海佘山观象台。实习内容 (星团恒星自行测算和小行星定位观测) 完成后,8月初正式开始毕业论文工作。
李珩毫无保留地向易照华交出全部小行星资料,以及有关的基础理论文献。易照华由于在北京已学习过经典著作,工作很顺利。年底前已完全掌握了研究小行星群普遍摄动的HansenBohlin方法,以及相应的轨道改进技术; 并将以前法国人未完成的Flora群中的三颗小行星算完,精度符合国际小行星历表要求。
在1955年底的学术讨论会上,易照华代表课题组做了 “小行星群普遍摄动和轨道改进” 的报告,受到前辈们的赞扬和鼓励; 同时易照华在会上也流露出严重的骄傲情绪。张钰哲台长从爱护青年出发,通过党团组织向易照华转达了他的意见: “年轻人刚学到一点东西,不要骄傲; 将来要学的还很多”。易照华听到后,震动很大,表示接受张先生批评,今后一定虚心学习,踏实工作。于是同刘振锐一起完成了16颗Flora群小行星的摄动计算和轨道改进,并根据自己对整个方法的体会、理解、经验和改进途径,写成论文,同计算结果一起作为 《佘山天文台年刊》第24卷内容 (后在1956年底出版)。1956年6月9日,易照华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在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进行。由于这是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研究生毕业答辩会,到会的人很多。答辩委员会主席是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成员有戴文赛、李珩、赵却民、程庭芳。前辈们对易照华的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励。会后张台长表示,要去北大联系,希望易照华能分配到紫金山天文台。
回到佘山后主要是等待分配。易照华抓紧时间充分利用佘山的天文学书刊,对天体力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在两个月内整理出500多篇论文目录和摘要,而且发现摄动理论的一个关键课题摄动函数展开方法有可能改进。得到结果后写出一篇论文初稿,李珩先生看后说可以投天文学报。
8月底接到北大通知,分配易照华到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他感到意外,但服从分配,9月初到南京大学报到。紫金山天文台得到南京大学同意后,聘请易照华到紫金山天文台做兼职研究人员,具体从事天文年历独立编算研究。
当时中国已从1950年起出版天文年历,但绝大多数内容是从美国或前苏联年历翻译和改编而成,只有少量天象 (如日月食) 和节气、朔望时刻等是刘宝林计算。故历书机构叫 “编历组”。紫金山天文台领导希望早日实现不用外国历书,自己能独立编算天文年历。易照华从1956年10月开始到编历组,每周工作两天。他分析情况后看出,天文年历中恒星的各种表,自己计算已没有困难; 主要问题是太阳系天体的历表计算,其中又以月球位置表计算最难。早在1941年,张钰哲台长等前辈们为准备观测在甘肃地区的日全食,由于无法得到国外天文年历,只能自己计算日食前后几天的月球位置,再根据它们计算日全食的参数。后经观测检验,偏差不大。到抗战结束后看到1941年的美国年历,看出他们所算的那几天月球位置,黄纬符合很好,而黄经都少了1角秒。易照华决定先从1941年的这几天月球位置着手试算。年底得到结果,发现以前张钰哲等所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是对的,仅在最后加黄经章动时,正好少加了1角秒。张钰哲得知后非常高兴,称赞不已。到1957年4月太阳系天体的历表试算全部完成,即天文年历独立编算已不存在困难。后来电子计算机出现,由李能耀等人自编程序,在1964年底独立编算出第一本 《1966年中国天文年历》。
在1957年春的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易照华的 “摄动函数展开式收敛性的改进”、杨世杰的 “施米特望远镜的研制” 两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公开报道。经张钰哲推荐,前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决定,将易照华在天文学报发表的两篇摄动函数展开方面的论文,翻译成俄文出版 (1959年初)。
南京大学开设有天体力学课程,由赵却民教授讲; 教材是全文翻译一本英文教科书。易照华到南京大学后,自己编写天体力学教材,于1957年秋正式讲天体力学课,从此开始40多年的天体力学教学生涯。教材经修改后于1962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书名为 《天体力学教程》。南大天文系于1962年成立天体力学教研室,又开出 “摄动理论”,“星际航行轨道” 等课程。还开展 “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并同紫金山天文台合作开展 “人造卫星轨道理论和预报” 等研究工作。
易照华在1957年秋被任命为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团总支副书记,1958年又担任数学天文系系主任助理,分管天文专业日常行政工作。由于教学和行政工作太忙,易照华于1959年辞去紫金山天文台的兼职。紫金山天文台原打算建立方位天文部,统管行星、人造卫星和历算等研究室,并建议由易照华担任负责人,因多种原因没有实现。
易照华到南京大学时,需有半年的试用期; 系里在1957年春才上报学校,提他为讲师,但因政治运动暂停。直到1961年春才实现。1962年再次成立南京大学天文系时,戴文赛教授为系主任,易照华仍为系主任助理。在当年的中国天文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易照华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还正式任命为天文学报编委 (在1960年已参加工作)。会后不久,又接到中国科学院聘书,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委员。易照华在这段时间内带领学生开展行星际轨道设计研究,对探月和探火星的轨道设计得到一些结果。
匡亚明任南京大学校长后,为保证教学和研究工作更快出成果,在1964年建立重点骨干教师队伍,易照华是其中之一。系里免去易照华的系主任助理职务,以便集中时间进行业务工作。后因1965年下乡四清,1966年回校又遇 “文化大革命”,故未产生效果。
1971年底从农场回校后,开始恢复业务工作。易照华以天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身份,带领教师们全面进行调查研究。一年后明确了天体力学当时的三个主要热门方向。经大家协商后决定由刘林负责卫星动力学方向,孙义燧负责定性理论方向,黄天衣负责数值方法方向。易照华自己则探索新领域和老问题的解决途径。又从1973年起同数学系陈翔炎等建立天体力学 (以定性理论为主) 讨论班,并在1976年前取得第一批有价值的成果。1978年召开的中国天文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易照华继续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并担任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
改革开放后,易照华作为中国天文学会代表团成员,参加1979年8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大会,并谈判中国的席位问题。因为IAU接受台湾作为中国代表,我国天文学会曾在1960年发表声明退出。这次经多次谈判,并同台湾代表沈君山接触,IAU最后决定中国天文学会代表中国,台湾的天文学会以中国台北名义,作为地区学会参加IAU。会上,易照华认识了国际上的主要同行,并在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大会上介绍了中国天体力学的研究工作情况。
1981年夏,易照华在南京大学被提升为教授。同时接到美国同行Jeffreys邀请,去美国Texas大学进行合作研究,题目为“太阳系的稳定性”。在美国期间,写出了两篇论文。一篇投国际期刊,另一篇投中国的 《天文学报》 (均在1983年刊出)。1982年4月回国得知,在1月的中国天文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仍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及第二届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83年,易照华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的天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参加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评议会议。会上通过易照华为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刚成立的南京大学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博士点负责人。1986年开始的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到1993年为止),易照华继续担任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年,易照华参加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天体力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接下去的第19届IAIU大会。在其中的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上当选为组织委员。
易照华后来仍教天体力学,并带研究生进行 “相对论天体力学” 和 “相对论天文参考系” 的探索研究。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兼职研究员,以及大量的社会工作。在2001年满70岁后退休。
易照华在患肺结核修养期间,认识了当时生物系学生金以丰。她在1955年8月毕业,分配到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考研究生; 1956年初正式录取,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化。他们在1957年6月结婚。金以丰在研究生毕业后于1961年底调到南京大学生物系,后到新成立的生物化学系任教。1986年提升为教授,并担任过两届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以及两届江苏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他们家庭生活美满,有两个儿子。
学术工作概况
易照华在大学毕业前后从事天文学科学普及工作,当研究生后开始学习和研究天体力学。研究生毕业后,正式从事天体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第一个做天体力学研究的人是张钰哲,他是中国天体力学当然的创始人。易照华从1952年开始学习和研究天体力学,真正研究是从1955年在佘山起步。到南京大学后自编教材开出天体力学及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在南京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率先研究天体力学的许多领域,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培养出大批天体力学专业人才,他们后来是各单位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因此中国天文界公认易照华是中国天体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第一项研究是1955年开始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小行星群普遍摄动和轨道改进”,所得结果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承认和采用,接着深入到摄动理论,对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摄动函数展开式收敛性的改进” 进行研究,推广了当时的一种最新的方法,于1957年、1958年在《天文学报》 发表了两篇论文,后来又带学生写出了一篇 (1959年发表)。由于所推广的方法是前苏联人Soubbotin提出的,故前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将前两篇翻译成俄语出版 (1959年初)。这些是国内摄动理论的开创性工作。1957年在紫金山天文台兼职期间,承担了独立编算中国天文年历的任务,开始了国内的历书天文学研究工作。完成试算后,又同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同行们一起,趁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时机,开展了人造卫星的观测、轨道计算、简单摄动讨论、位置预报等具体工作。在1960年,为了配合天文系内开展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易照华开展俘获理论的研究; 此课题属于天体力学定性理论领域。
1960~1964年间,易照华带领学生开展了星际航行轨道设计的研究工作。其中同计算机系合作,算出了国内第一条从地面发射击中月球的轨道; 第一次讨论了地面发射到月球的火箭在月面的击中范围; 首次讨论了向火星发射的最短时间轨道的设计,以及人造卫星的返航轨道设计。1965年开始接受任务,与同事们一起开展船舶导航方案研究; 易照华提出了利用人造卫星来实现导航的具体方案,后因下乡四清以及 “文化大革命” 而使研究被迫中断。
1971年底从农场回校后,易照华带领天体力学教研室同事们一起进行学科的全面调查研究,弄清热点研究领域后,安排人员分工负责。他自己则从教学出发,重点研究天体力学的老问题,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从1973年开始,易照华先后开展了“三体问题的新积分存在性”、“奇点的正规化”、“用幂级数为基础的半分析方法” 等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没有得到重要的有价值的结果,但弄清了这些课题,有利于教学。
自1979年参加IAU大会后,加强了与国外同行的联系。1981年接到美国同行Jeffreys的邀请,共同向美国科学基金会申请一个研究项目: “用LCN (Lyapounov Characteristic Number) 研究太阳系的稳定性”。按照规定,易照华可以到美国Texas大学进行研究,并享受出差待遇; 美方负责人Jeffreys可到中国访问,国际旅费由基金会支付。易照华在美国期间,一方面利用Texas大学的大型计算机,学习编写程序以及掌握天体力学的数值方法; 另外了解LCN在天体力学定性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用LCN具体研究以太阳系为背景的限制性三体问题的稳定区域。得到一些结果后,先写出一篇论文投国际刊物 《Celestial Mechanics》; 回国后再写出一篇论文投 《天文学报》,内容属于定性理论和数值方法。
1984年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参加 《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大辞典》 编委会,具体承担撰写五位著名科学家 (天文学家Laplace、Newcomb和数学家Lagrange、D’Alembert、Hamilton)的传记。参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于1989年全部写完; 初版已按学科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印出。内容属于科学史。
1984年后,在调查国际动态中,发现广义相对论在天体力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前苏联天体力学专家Brumberg早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俄语书中,就以 《相对论天体力学》 做书名。1985年在印度新德里的第19届IAU大会上,Brumberg当选为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席,易照华同他在会内外多次交谈,并邀请他到南京访问。回国后就带领研究生开始研究相对论天体力学,以及相关的相对论天文参考系。Brumberg访问南京大学到1988年才实现,他同易照华及南京大学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师生们讨论了几天,对南京大学的这方面工作有很大促进。但易照华原来考虑进行的有关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课题,如严格的相对论二体问题、多体问题、限制性三体问题等,不仅无法解,连严格的运动方程也建立不起来。易照华为此花了10年功夫,仍没有进展。仅在近似的后牛顿及某些高阶后牛顿精度下的应用课题上,得到一些有用的结果。
总的说来,易照华本人及带学生进行的天体力学研究工作,涉及天体力学的各主要领域,特别是小行星运动、摄动理论、人造卫星运动、历书天文学、星际航行轨道、限制性三体问题、天体力学定性理论、相对论天体力学及相对论参考系等,在国内都是开创性的。虽然所得成果都不能算很突出,但促进了国内天体力学的全面开展。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天体力学和科学史方面的学术论文。
易照华的另一项重要学术工作是教学。早在北京大学当研究生期间,就参加了两届共6个班的普通天文学教学,总共学生有800多人。其中第二届还是以讲授为主。到南京大学后,自编教材逐步开出了天体力学的绝大多数课程; 历时40年,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有1000余人,其中有很多人成为国内各单位的骨干;有的还成为天文台台长。在南京大学讲过的课程有基础天文学、天体力学、球面天文学、摄动理论、星际航行轨道、力学与天体力学、数理方程、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参数化后牛顿 (PPN)方法、相对论天体力学等10余门。
易照华出版了不少著作,有编著、翻译、译校等教材、专著、参考书。
此外,易照华还在一些重要著作中担任撰稿人。如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天文学卷),易照华担任编委、天体力学分册主编和撰稿人; 《数学辞海》 (应用数学卷),易照华担任副主编、天文学分册主审和撰稿人。
简历
1931年5月9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粟镇。
1948年 在成都理学院学习。
1949年 在四川大学学习。
1950~1956年 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52年毕业并攻读研究生课程,
1956年获博士学位。
1956~2001年 任教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历任系主任助理、教授、博士导师、第2~4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第1~2届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2届天文学科评议组成员,第19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委员。
主要论著
1 易照华,杨海寿译,勃拉日哥著. 球面天文学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2 李珩,易照华,刘振锐. 伏罗拉群小行星的普遍摄动和轨道改进. 佘山天文台年刊,1956,24
3 易照华. 天体力学教程.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4 易照华. 天体力学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5
5 易照华,孙义燧. 摄动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6 赵进义编著,易照华修订. 天体力学.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7 易照华. 天体力学基础.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 易照华译,赫德曼著. 天外智彗.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