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巽浩人物简介

Posted 农业

篇首语: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巽浩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巽浩人物简介

·刘巽浩



刘巽浩,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科主要开拓者之一。坚持中国特色的耕作学和耕作制度,强调或提出集约多维用地、叶—日积理论、多熟高产高效同步、用地养地结合、以无机促有机和无机有机结合、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结合等论点,提倡集约持续农业,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刘巽浩,1931年1月 19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骆驼桥乡。1939年,日军侵入浙东,刘母携子转到刘父就业的天津,刘巽浩就在天津上浙江小学 (高小) 和浙江中学 (初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高中)。1949年高中毕业,此时恰值京津解放,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1954年秋毕业后被选派入留苏预备部。1956年秋去苏联,进乌克兰农学院攻读耕作学研究生,1960年3月获候补博士学位,4月回国,到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耕作教研室工作。

回国当年秋参加了江苏南通海门一带的间套作调查,1966年末与同事四五人骑自行车 “串连”,历时3个月,首先沿津浦线东侧贫困地区南下,一直到达江西的南昌,又经湖北、河南、河北返回北京。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骑车,一路访问农村、农民、劳模以及农业生产状况。这次 “串连”,不仅锻炼了意志与身体,也初步了解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

70年代初,对陕西、山西的农业与农业技术作了调查。北京农业大学从清泉沟搬回涿县、北京后,1973至1974年经常在涿县农村蹲点并开展试验,1975至1977年参加派往天津市宝坻县窦桥村的小分队,充当生产队长的助手,真刀真枪地进行滚爬锻炼,将多年学习到的空泛理论与实际生产和试验研究进行磨合,收获甚大,彻底改变了空泛理论的虚弱状态。与此同时,在全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考察,先后到达北方的陕、甘、新、蒙、晋、冀、鲁、豫、京、津,南方的苏、皖、湘、赣、粤、桂、滇、黔等省。这些活动,使刘巽浩较好地了解了中国的农业与耕作制度,为日后耕作学科的建设、教学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讲究实际的学术风格,提出了对华北与中国耕作制度改革若干有影响的论文

80年代,刘巽浩带领他的大批研究生开展了多项有关耕作制度与多熟制的研究,提出在中国条件下耕作制度要走多熟、多样、多利、多养的方向。在此期间约发表了近百篇有关耕作制度和农业发展战略的论文,出版5本专著,对促进耕作学科的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10年期间,刘巽浩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 (除西藏和台湾),进行有关多熟制、旱农、间套作以及耕作制度改革的考察。与此同时,先后访问了印度、日本、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德国、美国、瑞士、以色列等国。通过比较研究逐渐领悟并提出中国农业 (包括耕作制度) 发展的道路——集约持续农业。

90年代,刘巽浩进一步巩固完善耕作学的学科体系与内容,侧重研究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集约持续农业,并培养年轻的一代。他频繁地出差调查,在各地进行学术讲演和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如1990年在美国、1993和1995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持续农业会议,1996年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的非政府组织会议,以及1990、1995、1998年先后主持在长沙、昆山、荆沙和北戴河召开的全国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

从80年代起,刘巽浩逐步由耕作学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转为学科带头人。在此期间,国家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规,恢复了职称晋升制度,他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94年起担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长。

在社会工作中,刘巽浩还曾兼任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研究员(1985至1989年),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1989至1996年),农业部农业战略中心研究员,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高级顾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顾问,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现代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持续农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持续农业分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耕作分支编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耕作分支编委,《中国21世纪议程》 管理中心顾问等职。他主编和撰写专著7部,参加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

建设中国化的耕作学科



60年代初,刘巽浩参加耕作教研室工作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耕作学的对象是什么?威廉士学说如何评价? 1953年孙渠教授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开设《耕作学》,主要内容是以苏联土壤学家威廉士学说为中心的团粒结构、草田轮作等。当时威廉士学说在新中国红极一时,认为 “耕作学研究的对象是作物与土壤的关系,它的集中表现是土壤肥力”。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刘巽浩了解一些当时苏联学术界内部对威廉士学说的不同评价与见解,认为耕作制度不能只建立在土壤肥力一项之上,因而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论用地与养地” 的文章,提出养地是基础而用地才是目的,不能只讲养而不讲用,一个合理的耕作制度应该兼顾产量与肥力。这种观点引起了全国耕作界的重视,并在北京农业大学耕作教研室内部展开讨论。

70年代起,《耕作学》课程经历了 “走红—取消—恢复” 的痛苦过程,耕作学界意识到,不改变苏联体系、不实行耕作学的中国化是走不通的。另一方面,刘巽浩在70年代对全国进行了大量考察、实践与试验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受到重视。他对耕作学以及中国耕作制度改革的认识逐渐被社会所采纳与承认,因而1980年在北京市昌平召开的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大会特请刘巽浩出来做主题学术报告 (当时还仅仅是一名讲师),这标志着关于耕作学科的不同认识正在走向一致。

这样,经过全国耕作学界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大大加速了《耕作学》 中国化建设的进程,最终摆脱了威氏理论假说与学科体系,建立起崭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耕作学。1983年由刘巽浩等一批中年教师协助沈学年、姜秉权教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耕作学讨论会,制定了耕作学教学大纲,这为耕作学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大纲明确了 “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科学”; 明确了种植制度 (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等) 是耕作学的核心,而相应的养地制度是合理种植制度的基础; 明确了耕作学的理论不是抄袭他人的团粒结构、土壤肥力或生态系统,而是自身所特有的精耕细作理论,即集约用地与持续养地相结合的理论。按照这个大纲出版了由北京农业大学主编 (实际上由刘巽浩主持) 的 《耕作学》(北方本) 第二版 (1989)。随后,1989年农业部全国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决定组织编写全国统一的 《耕作学》教材,由刘巽浩担任主编。1992年刘巽浩在陕西杨陵主持召开了全国16所院校参加的耕作学教材讨论会,经15名国内著名专家共同编写,1994年正式出版。同时,他又主编一本86万字大型著作 《中国耕作制度》作为补充教材。

耕作学中国化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学科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 (1990) 和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1991)先后将耕作学正式纳入到农学学科体系,有关的词条由刘巽浩担任耕作分支编委,多名专家共同撰写,标志着耕作学科逐渐走向成熟,成为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学科。

在建设中国化耕作学的过程中,刘巽浩先后曾撰写复种、间套种、作物布局、养地、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等主要内容。在强调耕作学实际、实用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有关理论建设,他所提出的有关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广义)、叶—日积、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结合、复种与肥力、有机无机结合、集约持续农业等理论与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许多见解已被纳入耕作学教材与有关著作中。为了促进耕作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他还开设了一系列分支或延伸课程,如种植制度、作物生态适应性与分布、作物生态学、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高级耕作学、宏观农业、农业现代化等课程,同时组织撰写了一些有关多熟种植的专著,如《多熟种植》、《中国的多熟种植》、《世界的多熟种植》、《耕作制度》、《中国耕作制度区划》等。为了满足社会对耕作学人才的需要,刘巽浩先后培养了30多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鉴于刘巽浩在建设中国化耕作学上的卓越贡献,国务院授予他“在高等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 的特殊津贴,由他带领的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也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农业学科。

坚持中国特色的耕作制度改革



中国人多耕地少,精耕细作、多维利用土地是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与特色。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发展,复种指数从建国初期的128%增加到现在的156%,对缓解人地矛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巽浩在长期的耕作制度研究中,对促进该领域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耕作制度改革的认识上,经历了两次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在50年代,集中在学习苏联草田轮作问题上。当时学术界占上风的意见认为,苏联的草田轮作是最先进的耕作制度,主张中国也推行种草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的路子。年青的刘巽浩却违背师意违背潮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论 “用地与养地” 的文章中,他提出用地与养地不可偏废,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还是要多获得产品,养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不赞成将复种与地力对立的说法。第二次讨论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爆发的一场围绕多熟种植的全国性大争论,学术界、行政领导、记者、外国人都纷纷介入这次争论。与五六十年代向苏联一边倒不同,这次争论焦点是走美国道路还是走中国道路。一些人认为间套复种不利于机械化,不符合农业现代化方向。当时任国家农业部顾问的美国人韩丁明确提出间复种是 “花花样”、“华而不实”、“得不偿失”,报纸上也发表了 “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 的口号,甚至有一位国内著名生态学家提出 “自南而北盲目乱改耕作制度是粮食增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认为建国以来耕作制度改革 “是一大灾难”。这时,刘巽浩等一批专家在人民日报上坚定响亮地提出 “耕作制度改革的主流应当肯定” 的命题,认为中国必须走精耕细作、集约用地养地的路子,以间套复种为主的多熟种植是中国农业的瑰宝,不但不能否定,而且这些传统技术要进一步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走出中国式耕作制度改革的路子来。

在探讨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时,刘巽浩从理论上提出了以下一些重要的见解。

集约多维用地: 认为在中国人多地少条件下,集约多维利用以土地为中心的资源是耕作制度的核心目标,间套复种适合中国国情,要尽可能做到有田皆绿、四季常青、寸土不让、分秒必争。力求少熟变多熟、低产变高产。

叶一日积理论: 1979年在成都全国耕作会议上刘巽浩提出“论作物的叶一日积及其应用”,强调增加光合面积与延长光合时间的结合是当代提高全年单位面积产量的核心,也是多熟种植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之一。

多熟高产高效同步: 刘巽浩在80年代和90年代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及他指导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得出,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如黄淮海平原在亩产吨粮范围内),随着投入增加经济效益并不递减,相反,往往随多熟高产而效益上升。刘巽浩和陈阜的研究还得出,从1949年到1989年,全国氮素肥料的累加利用率始终稳定在60%~70%左右,并非为一般所讲的只30%。

广义的用地与养地结合: 刘巽浩认为 “地力” 不仅仅是土壤肥力或土壤有机质,它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是土地生产力的综合表现。看地力不能只看土壤有机质,更要看土层厚度、土质、土地的坡度与土相、土地的地理位置与灌溉条件,还要看作物立地的光、热、水、气等气候条件。用地是目的,养地是手段、是基础。用养结合,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与可持续利用。

以无机促有机,无机有机结合: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只靠有机肥的养分是不够的,因而提出重视无机肥料的科学应用,通过增施无机肥料,促使植物更多地固定空气中的碳,从而为增加土壤有机质提供源。不赞成自然农业学派盲目否定无机肥的论点,认为复种并不一定是剥削地力,无机有机良好结合的复种还会不断地提高地力。

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结合: 有的生态学家从自然生态观点出发,认为人类最好不要去触动自然、改造自然,这才叫 “尊重自然”。刘巽浩对此不顾权威的激烈反对,提出了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在人类社会里,不能单纯用无人类的自然生态观观察农业,合理的开荒,科学的耕作制度改革既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又可不断地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改善自然环境,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与持续能力。

为了促进耕作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刘巽浩主编了一系列论著: 《多熟种植》 (沈学年、刘巽浩主编)、《中国多熟种植》 (刘巽浩、韩湘玲主编)、《世界多熟种植》 (刘巽浩、韩湘玲主编)、《耕作制度》 (刘巽浩)、《中国耕作制度》 (刘巽浩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刘巽浩、韩湘玲),总结了全国有关耕作制度的成就,发展了多熟种植的理论与技术。

提倡集约持续农业



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环境保护主义思潮涌起,在农业上提倡自然农业,其流派有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超工业农业、自然农法、四无农业等等。经济上主张少投入不投入,走自给生产的道路;哲理上主张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技术上主张不用人工化学合成品 (如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等),反对水利、水库等人工水利工程。总之,主张社会经济回归自然,现代科学技术回归到传统技术上去。

在这些风与潮面前,刘巽浩根据自己在十几个国家的考察、比较和大量的国内大量的调查分析,认为中国农业应积极吸收国外的好经验,但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式的道路。1989年他最先在 《光明日报》发表 《发展精致持久农业的设想》 的文章,1990年参加美国持续农业国际会议的论文题目是 《集约持续农业——中国的最佳选择》,1989年、1991年在中国农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先后提出发展集约持续农业的主张。其要点是: 中国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农业现代化,而道路是集约持续农业,即以集约的资金、劳力、技术投入,达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持久化,表现为高产、高效与持久的结合。

刘巽浩对集约持续农业的探索,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紧密结合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的这个大课题进行的。从1983年开始他一直在进行黄淮海平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通过对作物与农田生产潜力、种植制度的调整、高产高效同步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评价等研究,提出黄淮海平原农业集约持续发展的道路模式与技术对策,对该地区的农业开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奖励刘巽浩在黄淮海平原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国务院专门颁发了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试点”奖,作为该大课题的主要参加人之一,又获得了 “黄淮海开发与治理” 的国家与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另外他主持的 “中国间套复种的理论与实践” (1985)、“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1987) 和“黄淮海平原作物生产力及商品粮基地选建” (1992) 等三项成果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实际、实践、实在的学术风格



刘巽浩的学术风格是很朴素的。他的一生愿望就是多多少少为亿万农民做一点事、添一二块砖,实现他年轻时代的愿望。他谈泊名利,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实际、实践、实在。

首先,他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刮什么风,无论学习哪个国家,他总是强调要从本国本地实际出发。耕作学要中国化,耕作制度要中国化,农业发展道路也要中国化。他认为研究农业宏观问题最忌脱离实际,空空洞洞,误国误民。他不赞成对中国农业推行苏联的模式、美国的模式,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和中国的国情相去甚远。

其次,刘巽浩十分重视亲身的实践。中国这么大,研究中国的农业和耕作制度,若不亲自看一看、走一走,总觉得如在云雾之中。所以,他认为生活的源泉、灵感的源泉、理论的源泉均来自实践。他亲身的经历说明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但只读书不实践是书呆子,他在理论上的一些进展,大部分都是从实践中开始的。他求学好问,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洋。看准一件事情,就不怕困难去实践去探索,一直到弄明白为止。

第三是实在。刘巽浩重实质而不重表面,不讲究衣着,不喜欢修饰,“怒发冲冠”。他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给他扣上什么 “不尊敬师长”、“不尊重权威”、“只红不专”、“不问政治”、“不与上级保持一致” 等帽子,只要他认为对国家对农业对农民是有利的,他就敢说、敢写、敢建议。1998年3月他发表的 “要警惕农业发展中的某些泡沫现象” 一文,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他曾在国内许多地方作过学术报告,阐述自己对中国农业和耕作制度发展的观点和认识,受到普遍欢迎,认为实在实用。他还在讲课时不时提到他自己对人对事和对一些问题的错误认识,与他的学生们共同讨论切磋。无私才能无畏。他的讲话、讲课、文章著作观点明确,棱角鲜明,从不吞吞吐吐、八面玲珑。尽管有些不合时宜,但他认为这才是一名科学工作者的爱国本色和敬业本色。

简 历



1931年1月19日 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骆驼桥乡。

1944—1946年 在天津浙江中学初中读书。

1946—1949年 在天津南开中学高中学习。

1949—1954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

1956—1960年 在苏联乌克兰农学院读研究生,获候补博士学位。

1960年至今 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

1986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1987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 要 论 著



1 刘巽浩.论用地与养地.人民日报,1961-11-15

2 刘巽浩.耕作制度改革的主流应当肯定.人民日报,1979-4-9

3 刘巽浩,韩湘玲.世界的多熟种植.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0

4 刘巽浩,韩湘玲.华北平原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7(1):111~115

5 刘巽浩,韩湘玲.论作物的叶日积及其运用.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131~143

6 刘巽浩.耕作制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

7 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3

8 Liu Xunhao.Multiple cropping in China.Proble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rop production in Asian countries,TASAE,1983,9~17

9 刘巽浩.我国农业应走有机与无机结合的道路.陕西农业科学,1984(3):48~50

10 刘巽浩.从生态平衡论农业发展战略中的若干问题.见: 中国农村发展战略问题.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5,713~735

11 刘巽浩,韩湘玲.中国的多熟种植.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12 刘巽浩,韩湘玲.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13 刘巽浩.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精久农业.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 (1):1~5

14 刘巽浩,陈阜.对氮肥利用率若干传统观念的质疑.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 (4):39~47

15 刘巽浩,王树安.高产高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方向.人民日报,1991-02-01

16 刘巽浩等.高产高效同步可能性的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 (6):24~31

17 刘巽浩.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集约持续农业.中国农学通报,1992 (3):1~17; 1992 (4):24~29

18 刘巽浩.中国耕作制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3

19 刘巽浩.21世纪的中国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 (4): 1~4

20 刘巽浩.耕作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4

21 刘巽浩.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1995 (3):216~224

22 刘巽浩.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潜力.作物杂志,1997 (3): 1~3

23 Liu Xunhao. The Review. Prospect and policies of China’s grain self-suffi-ciency facing 21st century. J.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1997,9~11

24 刘巽浩.要警惕农业发展中的泡沫现象.科技日报,1998-03-28

25 Liu Xunhao,Perspective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and major technologic alchallenges,Japanese J. Crop Sci.,V67 extra issue2,202~203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