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刘铮人物简介

Posted 微量元素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刘铮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刘铮人物简介

·刘铮



刘铮,土壤农业化学家。我国土壤微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与应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坚持用土壤—植物—肥料三者有机结合的观点,系统研究了中国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移动和转化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土壤化学行为和对发展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意义;明确了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丰缺状况,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 证实了微量元素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建立了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分析技术体系。对我国土壤微量元素和微肥科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铮,1921年3月23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原永吉县),1930年迁居北京,先后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三模范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1935年毕业。七七事变后就读于专为东北流亡学生设立的国立中学东北中学和东北中山中学,并随学校由湖南湘乡经广西、贵州迁往四川自贡市 (原自流井),1942年毕业于东北竞存中学。同年在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1946年毕业后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任技佐。

1953年在该土壤室的基础上改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刘铮任助理研究员。1956年起,根据国家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为填补我国土壤学研究的空白点,他开始从事土壤微量元素研究。成为我国土壤微量元素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多年来他坚持用土壤—植物—肥料三者有机结合的学术观点,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土壤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移动和转化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土壤化学行为和对发展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意义。因而他认为土壤微量元素研究工作分两部分进行: 一方面探讨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明确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丰缺的情况,作为在农业中应用微量元素肥料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科学依据和基础; 另一方面,则在有代表性的土壤上就主要农作物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同时进行营养诊断,并加以示范和推广,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又利于学科的发展。

系统论述了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规律



我国的微量元素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对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一无所知。摸清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对于开展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和在农业中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刘铮的精心组织下,在微量元素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积累了我国土壤中硼、钼、锰、锌、铜、钴、镍、铬、钒、钡、锶、镓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资料,总结了我国土壤中硼、钼、锰、锌、铜、钴、镍、钒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的规律,完成了比例尺为1:1000万的全国土壤中硼、钼、锰、锌、铜和稀土元素的分布图各一幅,明确了我国土壤中上述元素的供给情况和丰缺程度,以及它们的有效性和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组在全国各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并总结了国际上已有的研究资料,制定了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的评价指标。这个指标体系后来被全国的同行所接受并被广泛引用。

通过上述工作,证实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的变化很大,显然与我国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和土壤类型很多有关,并且进一步的证实了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和形态的深刻的影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中,因成土母质的不同,其微量元素含量和形态有显著差异。刘铮明确地指出: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主要由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所决定,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最初含量,成土过程又改变了这些元素的最初含量,改变了它们的结合特性和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从70年代末开始,刘铮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发表了 “我国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的初步总结”、“中国主要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及其区域分布”、“我国农业中应用微量元素的前景与分区”、“微量元素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展望” 等一系列重要论文,首次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揭示了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完成了我国农业中分区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区划图,对我国农业中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为生产、调配和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8年,上述研究的成果 “我国土壤中硼钼锰锌铜的含量与分布规律” 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刘铮还对动植物有益的钴、钒、钛及稀土元素等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我国土壤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和土壤化学行为,为深入研究我国土壤中有益元素和动物必需元素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根据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及其影响因子,阐明了土壤对稀土元素的专性吸附及其化学特征,填补了国际间土壤稀土元素研究的空白。他领导编制的 “中国土壤稀土元素分布概图” 则成为国际上第一张土壤稀土元素分布图。有关工作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刘铮主编出版了 《中国土壤微量元素》专著。这是在刘铮领导下的微量元素组数十年研究工作的总结。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证实了微量元素对多种农作物的增产作用



微量元素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时,植物的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时会使农作物失收。由于我国的微量元素研究工作是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开始的,人们对微量元素知之甚少,不但是一般的农民,就连许多科技工作者也怀疑微量元素的作用。刘铮在1956年开始进行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微量元素课题组成立之初,一方面忙于建立实验室,购置分析仪器,掌握分析技术和温室技术,同时搜集文献资料,逐步开展工作。1958年就红壤区对微量元素最为敏感和资料最为丰富的柑橘类作物展开野外调查,对橘园土壤和橘叶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并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以积累基本资料和经验。同时将工作对象扩展至水稻和豆科植物。1962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微量元素研究工作会议,刘铮在会上系统地回顾和介绍了国内外的微量元素研究和应用情况,讨论了微量元素的测定技术问题,制定了研究工作规划,并出版了汇刊,推动了微量元素研究工作的进行,在国内有深远的影响。根据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等规律,通过在代表性土壤上进行的田间试验,证实了土壤微量元素不足时,所缺乏的微量元素会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必须施用有关的微量元素才能使农作物高产。

我国幅员广大,土壤类型多,土壤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各种微量元素都存在着供给不足的土壤,其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田间试验,首先在红壤上证实了施用石灰对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硼肥对水稻、紫云英、油菜、大豆、花生生长和产量的良好作用,钼肥对柑橘、大豆、花生生长和产量的良好作用。同时证实了在江苏南部钼肥对花生、紫云英、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在江苏北部锌肥使水稻、玉米、棉花、小麦和元麦增产。在黄土和黄河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证实了锰肥对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甜菜等多种农作物的增产作用,钼肥对大豆、花生、豆科绿肥的增产作用,对于我国北方小麦等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铜肥在长年渍水的水稻田和冷浸田上有增产作用,证实上述类型的水稻田的氧化还原电位偏低,除了铜的供给不足以外,还因亚铁过多而中毒,铜肥除了改善铜的供给以外,并使铁的吸收减少,从而改变了水稻的铜铁比,减轻或消除亚铁中毒现象,证实根据土壤—植物—肥料间的密切关系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正确性。

为了普及微量元素的知识,刘铮积极参与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 《微量元素》科教电影,担任编剧和科学顾问。现在,微量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微肥在农牧业中的应用已日见普遍。1991年,刘铮主编的 《微量元素的农业化学》 一书出版,该书根据土壤—植物—肥料体系,以土壤为主来考虑微量元素的农业化学问题,并涉及动物 (家畜) 营养而与畜牧业相关联。本书出版后销售一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好评,推动了我国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应用。该书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建立了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分析技术体系



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刘铮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总结了大量的国际文献,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实用的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研究工作会议上,他提出的 “土壤与植物中微量元素的比色测定” 和 “土壤与植物中微量元素的极谱测定” 两篇综述总结了国际上的经验,介绍了许多实用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在工作过程中又不断改进。1979年,由他主编的《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分析方法》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的专著。出版后被广泛引用。其中的部分分析方法被编入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一书,后又被引入森林土壤有关微量元素分析的国家标准方法和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

简 历

1921年3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原永吉县)。
1930年夏移居北京,在北京市河北省立第三模范小学学习。
1933—193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学习。
1937—1940年在东北中学及东北中山中学学习并随学校由湖南湘乡迁往四川自贡市(原自流井)。
1941—1942年在东北竞存中学学习。
1942—1946年在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
1946—1952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工作,任技佐。
1953年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成立,任助理研究员。
198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83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1年退休。
1977—1981年任中国化工学会化肥学会理事。
1980年起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
1982—1988年任国际化肥中心理事(Centre International desEngrais Chimiques,C.I.E.C).


主 要 论 著



1 刘铮,唐丽华,朱其清等. 我国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初步总结. 土壤学报. 1978 (15): 138~150

2 刘铮,唐丽华,朱其清. 土壤微量元素. 见: 中国土壤.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405~416; 第二版. 1987. 217~236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量元素组 (刘铮,唐丽华,朱其清执笔).土壤和植物中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4 刘铮. 微量元素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展望. 见: 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汇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56~63

5 刘铮.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土壤化学. 见: 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汇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23~55

6 刘铮,朱其清,韩玉勤等. 土壤中的锰与锰肥的应用. 见: 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汇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36~145

7 刘铮,朱其清,唐丽华等. 土壤中的锌与锌肥的应用. 见: 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汇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54~161

8 刘铮,朱其清,欧阳洮等. 土壤中的硼与硼肥的应用. 见: 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汇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78~86

9 刘铮,朱其清,欧阳洮等. 土壤中的钼与钼肥的应用. 见: 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学术交流会汇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14~123

10 刘铮,朱其清,唐丽华. 我国缺硼土壤的类型和分布. 土壤学报.1980(17): 228~238

11 刘铮,朱其清,唐丽华. 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及其区域分布. 土壤学报. 1982 (19): 209~223

12 刘铮. 我国农业中应用微量元素的前景与分区. 土壤. 1983 (15):161~170

13 Liu Zheng,Zhu Qi Qing,Tang Li Hua. Microelements in the Main Soilsof China. Soil Science. 1983,135: 40~46

14 Zhu Qi Qing,Liu Zheng. Soluble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oils. In: New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Beijing: Science Press,1985. Ⅱ. 1511~1517

15 刘铮,朱其清,唐丽华.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图. 见: 熊毅,李庆逵主编. 中国土壤图集. 北京: 地图出版社,1986. 41~50

16 Liu Zheng,Zhu Qi Qing,Tang Li Hua. Status of Microelements in Soilsand their Role in Agriculture of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leof Microelements in Agriculture.Toulouse,France. 1986. 553~562

17 Liu Zheng,Zhu Qi Qing,Tang Li Hua. Micronutrients as Constraints toCrop Production in Upland Soils.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Fertilization of Upland Soils in Tropics and Sub-tropics. Nanjing. 1986. 231~236

18 Liu Zheng,Zhu Qi Qing. Status of Manganese in Soils of China. Co-ntributed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ganese in Soils andPlants. University of Aldelaide,Aldelaide,Australia. 1988. 5~8

19 朱其清,刘铮. 我国东部地区土壤中的稀土元素. 中国稀土学报,1988 (6): 59~63

20 刘铮. 微量元素肥料.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21 刘铮,朱其清,唐丽华. 土壤中硼的含量分布规律性. 土壤学报.1989 (26): 353~361

22 Liu Zheng,Zhu Qi Qing,Status of Molybdenum in Soils of China. 6th.International Trace Element Symposium. Karl-Marx-Universitat,Leipzigand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at. Jena,DDR. 1989,Vol. Ⅰ,185~191

23 刘铮,朱其清,徐俊祥. 中国土壤中钼的含量与分布. 环境科学学报.1990 (10): 132~137

24 朱其清,刘铮. 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性. 见: 中国稀土学会. 中国稀土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五分册. 1990. 260~263

25 Ran Yong,Liu Zheng. Content and Eraction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in Soils.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re Eart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Beij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1,Vol. Ⅱ. 988~992

26 刘铮等. 微量元素的农业化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1

27 刘铮,水稻土中的微量元素. 见: 李庆逵主编. 中国水稻土.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91~412

28 刘铮,朱其清,冉勇. 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化学行为及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中国稀土学报. 1994 (12): 467~473

29 刘铮. 我国土壤中锌的含量分布规律.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30~37

30 刘铮等. 中国土壤微量元素.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