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邹琦人物简介
Posted 作物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邹琦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邹琦人物简介
·邹琦
邹琦,作物生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栽培生理学科主要开拓者之一。与余松烈等合作创立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 发现小麦、大豆光合“午休”过程中光抑制与光氧化防御系统在减轻过剩能量危害的作用,提出内外因子对气孔与非气孔限制的调控模式; 明确干旱条件下渗透调节、弹性调节及活性氧清除能力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提出渗透胁迫下胚芽鞘伸长可作为抗旱育种的筛选指标。
邹琦,山东聊城人,1934年生于山东坊子 (现潍坊市坊子区)。祖籍浙江会稽 (今浙江省绍兴市),后定居聊城,属诗书门第。父亲以高中文化考取邮政局职员,后升任县级邮政局局长;母亲粗通文字,操持着5男2女7个孩子的家庭。按邮局旧制,地方局长在一地任职届期必须异地换岗,于是,邹琦和他的兄弟姊妹自幼便随父母辗转多地。1937年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父母不甘心自己的孩子们遭受奴役,便千方百计将4个大些的孩子送往后方求学,只将尚不能独立生活的邹琦和弟弟、妹妹留在身边。那时,他们经常食不果腹,邹琦常与弟弟一起挖野菜、拣柴草以补家庭柴米之不足。日本侵略军的残暴统治给邹琦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唤起了他的爱国意识。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小小的长清县时,全城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情形他至今仍历历在目。
少年时期的经历使邹琦深感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自觉努力学习。1947年,他由长清县转学至济南育英中学初中二年级就读,从第二学期起就进入优等生行列,直到毕业均享受免交学费的待遇。1949年进入山东实验中学高中以后,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但他特别偏爱生物学,常找来一些生物学书籍课外阅读。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提出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由于他对农村和农业的特殊感情,便默默地立下了学农的志向。1952年,当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实验中学时,不顾社会上对农业的偏见,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山东农学院 (1983年更名山东农业大学),并以首名成绩被录取在农学系。从此他进一步被生命现象的奥秘所吸引,在农业和生命科学的殿堂中孜孜以求。1956年,当他以优等生的荣誉结束四年的学业时,正值国家大举向科学进军,决定在部分高校中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他当即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并一举成功。当年11月进入该校,师从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即现中科院院士) 娄成后教授攻读研究生,本以为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研究,遗憾的是紧接着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他未能如愿以偿。只是在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直到1965年重新回到山东农学院这5年期间,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
1958年农业 “大跃进”,邹琦和几位研究生一同下放到北京当时的南苑公社槐房大队进行劳动锻炼,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对当时刮起的 “浮夸风” 进行了抵制。那时,小麦、水稻亩产数千斤的 “高产卫星” 满天飞,京郊水稻产区也搞起了水稻 “掇苗”,就是把几亩甚至十几亩即将抽穗的水稻连根拔起,硬塞到1亩稻田里去,企图以此来创造 “高产卫星”。邹琦冒着被指责为 “右倾” 的危险,反对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但上级偏要大搞,而且派邹琦与另外几位同志去管理一块“掇苗”稻田,结果白费力气。为了对这种做法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他们走遍北京郊区考察了所有的 “掇苗”稻田,都毫无例外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经常以此为例告诫他的学生要坚持科学、求实的作风,坚决反对盲目蛮干、说大话、说假话的不良习气。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邹琦被派到天津小站稻区学习全国劳模姜德玉的水稻丰产经验,他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练就了一身水稻栽培管理的本领,同时也从农民的实践经验中领悟出科学道理。小站农民的水稻丰产措施与1958年普遍推行的高度密植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培肥地力的基础上利用壮秧稀植,培养健壮的个体,使水稻群体稳健发展,解决了生育后期群体通风透光的问题,结果是在足穗的基础上实现了秆壮、棵活、穗大、粒饱,保障了高产稳产。回校后,他写成 《从植物生理学观点看小站农民水稻丰产经验》一文,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对小站水稻丰产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水稻群体内部光照状况是高产的重要保障的观点,为他后来参与创立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打下了基础。
虽然1958至1960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动荡不定使邹琦在植物生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上受到了显著影响,但从积极的方面看,几年的农村生活使他更加贴近农村和农民,更加了解农民的生活、疾苦和期望,也使他更加坚定了植物生理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信念,同时,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和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0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后,作为年轻助教的邹琦,一方面认真从事教学工作,一方面在导师指导下,与几位青年同志一起开始水稻根系如何适应淹水条件下的缺氧环境的研究。研究结果肯定了氧气沿水稻叶、鞘、茎、根中的通气间隙通过气相扩散途径向根系供应的机制; 明确了水稻拔节后由于茎内细胞排列致密,气体扩散阻力增大,因而向根系的氧气供应量减弱。这些结果为水稻生育后期通过排水烤田补充根系氧气提供了依据。
当时,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教研室韩碧文教授等正从玉米伤流液中分离具有延缓衰老功能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邹琦则与之相配合,利用纸上层析技术和生物鉴定方法从玉米伤流液中分离出数种生长抑制物质,其中一种成分抑制油菜幼根生长的活性很强,在纸层析谱上处于当时尚未知其成分的β-抑制剂 (即后来定名的脱落酸) 部位; 同时,在他帮助一位进修教师分离红松休眠种子中的生长抑制剂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成分。遗憾的是,1965年底的工作调动使他不得不中断了这项研究。
1965年12月至今,在山东农学院 (现山东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教研室任教,1990年至1992年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1992至1997年任山东农业大学校长。
曾担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物生物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学学科组评审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副团长。
探索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
1965年12月,邹琦从北京农业大学回到阔别9年的母校——山东农学院,从此开始了新的研究与探索。当时,他的植物生理学启蒙导师,中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郑广华教授正主持着山东农学院植物生理教研室的工作。郑广华教授特别注重如何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思考,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栽培生理学的构思已经基本上形成。邹琦便在郑广华教授的带领下与教研室全体同志一起投入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创建。虽然处在 “文化大革命” 动乱的年代,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学校农场劳动并进行小麦丰产试验。那时,小麦亩产量很难超过400千克,主要问题是高产田普遍实行“大水、大肥、大播量”,亩穗数虽多但穗重低,特别是倒伏严重,从而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如何突破这一障碍,当时的学术界认识不一致。郑广华先生则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提出:解决麦田通风透光问题应当是关键,要一改过去的适当密植为适当稀植,大幅度降低播种量,通过提高穗重来弥补穗数减少的影响。在郑广华先生的带领下,邹琦等进行了数年的试验研究,从理论上对这种新的高产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调节小麦群体大小,特别是去除无效分蘖的试验,证明了群体过大、光照不足、氮素过剩、碳水化合物不足是倒伏和穗重变小的主要原因,其中播种量过大,特别是无效分蘖过多是最重要的因素。邹琦提出了控制群体、壮大个体、减少无效蘖、提高成穗率、改善群体透光状况为主要措施的增产途径,并将此研究结果写成论文 《论高产麦田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和提高穗重的措施》 发表。在此过程中,邹琦一直同中国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紧密配合,这些观点也成为余松烈教授创立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的重要内容。
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成功,使小麦产量打破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亩产达到500千克以上,如果与适宜的高产品种相配合,可使小麦亩产突破600千克。这一技术的创立,是在植物生理学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指导下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栽培生理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之一。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获得成功的最初几年,由于农民群众还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推广的难度较大。为了使这一高产技术早日被群众接受,邹琦总是不遗余力到农村基层和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宣传,也成为他讲授 《作物栽培生理》的重要内容。
由于他在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作物栽培生理新兴学科的倡导者
多年来,邹琦一直坚持植物生理学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在郑广华教授的带领下与教研室全体同志一起努力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 “栽培生理”学科。栽培生理学是介于植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任务是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农业生产中与作物栽培管理有关的理论问题,也涉及作物品种改良中的问题,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它既不同于作为基础理论科学的植物生理学,又不同于作为应用科学的作物栽培学,它为基础学科通向应用之路架起了一座桥梁。邹琦自从返回山东农学院任教开始,就积极投身到这门边缘学科的创建中去,他讲授作物栽培生理课程,还于1978年编写出版了 《作物栽培生理基础知识》,成为宣传栽培生理学的第一本科普著作。
邹琦特别注意利用各种场合推动中国栽培生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他曾分别于1990年在全国栽培生理学术讨论会和1992年山东作物学会年会上以 《我国栽培生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为题作报告,引起广泛关注。1996年,他应邀在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上作题为 《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 的大会发言,再次强调 “植物生理学只有不断地从农业生产中寻找问题、汲取营养,又以自己的研究成就去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强化它作为合理农业基础的作用,才能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这一发言博得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和广泛赞同。目前,作物栽培生理学这一新兴学科已被中国学术界广泛接受,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推举邹琦为作物生理学组组长,已举办过6次全国栽培生理学术讨论会。作物栽培生理学已成为山东农业大学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邹琦于1990年起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在这一方向下指导博士生,至1998年,已指导7届13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邹琦针对如何创造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更高的问题开展了 “库源关系” 研究,提出以 “库源比值” (即单位绿色面积对小麦籽粒产量贡献的大小) 作为小麦高光效的生理指标,以此指导小麦高光效育种,其根据是: 凡是在同样条件下,能够以较小的叶面积获得较大穗重的品种,应当是光合效率综合特性比较优良的品种。这一指标形式简单、直观、实用,但内涵丰富,全面概括了作物个体光合性能的五个方面,即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消耗和光合产物的分配。经过对多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数年的研究,发现有的品种叶片以外的绿色面积 (如叶鞘、茎秆、穗、芒等) 较大,有的叶片光合速率较高,有的叶片功能期较长,有的则经济系数较高。凡是能兼有两个或多个优点的品种,便能够以较小的叶片支持较大的穗重,因而应是产量潜力较大的品种。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几个小麦育种小组一直按照 “小叶大穗” 的标准进行品种的选择。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辐射育种小组育成了高产小麦品种山农辐63。
从1978年起邹琦等对生产中常用的20余个小麦品种进行了5年的比较,发现在充分受光条件下辐63的穗粒重与顶三叶面积的比值五年平均达到47.5毫克/厘米2,与另一个高产品种泰山1号 (49.3毫克/厘米2) 名列各品种前茅,而且,随着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辐63的穗/叶比值降低的幅度远小于其他各品种。当时,这两个品种恰恰是在山东及临近省份种植面积最大的高产品种。
开拓作物抗旱生理和抗旱育种新途径
70年代末,邹琦转向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不良环境条件对作物生理功能和产量的影响。他注意到,中国北方麦区在小麦籽粒增重期经常遭受干热风袭击,严重影响产量。于是便立题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危害的机理,不同小麦品种对干热风抵抗能力的差异,以及减轻干热风危害的措施。1981至1982年由中国农业部派遣,邹琦赴美国农业部Beltsville农业研究中心植物生理研究所从事小麦高温逆境生理研究工作,发现了在高温条件下小麦抗高温特性的诱导产生与恢复常温后的脱诱导现象,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抗干热风能力与膜脂成分差异的关系等,为小麦抗干热风类型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访美归来后,邹琦将作物逆境生理与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研究结合起来,开拓了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作物抗旱性的研究,一是作物在逆境条件下光合作用午间降低,即光合 “午休” 的研究。
干旱是农业的大敌。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中国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愈演愈烈。山东省的情况更加严重,黄河连年断流、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成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有鉴于此,他多次呼吁开展节水农业和作物抗旱性研究,并且指导他的研究生开展小麦、大豆抗旱性生理基础的研究。他主持的 “作物对干旱高温的抗性及其改善的研究”课题,明确了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渗透调节 (即主动积累溶质、降低渗透势以增强吸水能力) 和弹性调节 (即增强细胞的弹性伸缩能力,以维持细胞膨胀) 是抗旱性的两个重要特征。发现活性氧在干旱条件下的积累是旱害的重要原因,不同抗旱性的大豆、小麦品种活性氧清除能力与抗旱性有密切的关系。该项成果获199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结果还肯定了小麦的渗透调节作用与品种的抗旱关系密切,可以把渗透调节能力的强弱作为抗旱性筛选的指标,然而,这类生理指标很难在育种过程中应用。邹琦想寻找一种既准确高效、又简便快速的鉴定方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育种过程中,他在研究中发现小麦萌发时胚芽鞘的长度会因水分胁迫而变短。已知胚芽鞘伸长生长的机理比较简单,只有细胞伸长而无细胞分裂,细胞伸长与渗透调节作用密切相关。于是他便指导研究生研究小麦胚芽鞘伸长与渗透调节和抗旱性的关系,比较了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在室内模拟干旱条件下 (用20%的聚乙二醇6 000倍溶液) 萌发时的芽鞘长度及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发现两者有极显著正相关。据对110多个小麦品种芽鞘长度的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长、中、短三大类,较长者为抗旱类型,短者为不抗旱类型。研究还表明,低水势下胚芽鞘生长主要受芽鞘细胞渗透调节能力的控制,且与分蘖期和孕穗期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有极显著正相关。遗传分析还发现这一性状的遗传力 (率) 很高,表明该性状具有可靠的遗传基础,可据此对小麦整个生育期的渗透调节能力进行早期鉴定,还可在杂交早代进行有效的选择。他们利用芽鞘长、短两类品种进行杂交,杂种第二代在芽鞘长度上开始明显分离,可从萌发幼苗中挑选出芽鞘长、短两类个体移入田间种植,研究其遗传规律并进行抗旱性个体选择。实践证明,利用该法进行小麦抗旱性鉴定和选择具有简便、快速、不受天气条件限制、不破坏材料等特点,在萌发期进行抗旱个体选择,植于大田后再进行丰产性状选择,就可以把抗旱鉴定与丰产性鉴定结合起来。数年来,他们已将此方法标准化,使之成为小麦抗旱育种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已运用该程序在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大量既抗旱又高产的冬小麦品系,在完全依靠自然降水的情况下,产量超过对照品种16%以上。
邹琦开拓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如何在目前已达到的作物高产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增产潜力。从栽培生理的角度,可以通过弥补作物光合作用的两大“漏洞”来挖掘增产潜力。这两个“漏洞” 是: 在逆境条件下经常产生的光合 “午休”,即光合速率在中午下降的现象,和作物叶片在产量形成关键时期过早衰老。以此观点为核心,他在娄成后院士指导下主笔完成了国家 “八五” 攀登计划 “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的生理基础研究” 开题报告,批准立项后被国家科委任命为该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并主持第一课题 “作物个体与群体光合潜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其间,运用光合控制理论全面研究了小麦、大豆 “光合午休”,分析了 “午休” 过程中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提出了各种内外因子与 “午休” 关系的理论模型。发现 “午休”过程中存在着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光抑制与光氧化的酶促与非酶促防御系统在减轻过剩能量危害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光呼吸作用保护光合机构免受强光危害的功能,并探讨了通过栽培育种措施减轻“光合午休”、延缓叶片早衰以减少碳同化损失的途径。有关研究成果分获199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现在,邹琦正继续主持国家 “九五” 攀登计划 “农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的重要生理问题” 项目中的第一课题 “作物光合性能的调节与优化” 和两项国家级、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开展小麦抗旱性生理育种和干旱条件下光合作用光抑制的研究。
为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尽职尽责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邹琦一贯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讲授植物生理学虽然已十分熟练,但每次上课,都要结合备课重新修改上次的讲稿。在教学中,他不但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和现成的结论,更注重介绍某些重要研究进展的历史背景和试验研究的思考与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20余年前听过他讲课的人至今仍对他的讲课赞不绝口。他深知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特别重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和学生实践(验) 技能的培养。为了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他带领植物生理教研室人员自编 《植物生理学课外实验与实践》辅导教材,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受本科学生欢迎,至今已坚持20余年。1980年,为了给首届植物生理学硕士研究生开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课,他与一位青年教师一起苦干了整个暑假,预试出近10个实验项目,编写出实验教材。鉴于大型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他采取 “轮回” 实验的办法,由不同教师指导不同项目,使每个研究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亲自操作和熟悉仪器,切实保证了课程的开出质量。1982年,他以国内仅有的便携式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为主机,经过组装配套,开创了“斜率法” 光合测定技术,摆脱了当时国内缺乏准确高效的田间光合测定技术的被动局面。由于他和植物生理教研室全体同志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1989年被授予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农业部曾两度聘请他主编 《植物生理 (生化) 实验指导》,作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
从1979年至今,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硕士点已为国家培养了80余名硕士生,其中由邹琦单独或联合指导的有39名;1990年他由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后,又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点上兼职指导了13名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已成为各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目前,他所领导的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科 (经国家对二级学科合并后更名为植物学学科) 已拥有一支包括7名教授和5名副教授在内的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作物抗旱性与渗透调节、光合“午休” 的规律及缓解 “午休”的途径、作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等,并被山东省列为 “九五” 省级重点学科。1998年6月,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山东农业大学植物学博士点。
邹琦之所以能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绩,除了有计划地将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研究生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又以学科建设带动研究生培养这一正确路线外,还在于他的人格力量。他治学严谨,作风正派,诚恳宽厚,廉洁自律。他特别注意创造一切条件使青年教师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尽快成长,在科研工作中总是把最有希望出成果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交给青年同志和研究生去做,鼓励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而在思想品德上,则强调正面教育,循循善诱。他常用中国的一句名言 “大智若愚”来启发青年同志,要他们把目光放远些,不要只顾眼前的得失。正是有了这样的胸怀,才使他所主持的学科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1990年12月,邹琦被任命为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1992年6月,他又继任了校长。他与党委一班人紧密团结,重视倾听群众意见,发挥几位副校长和广大干部的作用,较快地进入了把握全局的角色。他提出要强化民主办学意识,增加学校决策的透明度,决定每年春季举行一次教职工代表会议,把学校的 “家底”和 “家丑”亮给教职员工,使大家了解办学和管理体制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路。在办学体制上,他提出要实行五个转变,一是由单科性农业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改革; 二是由独家办学向校际间、校企 (业) 间联合办学; 三是由现行的校系两级转向以学科群为中心建院,建立校、院、系三级机构,校、院两级管理; 四是由依靠政府拨款向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 五是逐步将后勤服务与学校脱钩,向 “社会办学校” 的方向转变。他按照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林高等教育改革座谈会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面向21世纪办学的总体目标,逐步把山东农业大学办成以农为主,农、工、贸、文、理等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大学。他针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畜牧产业异军突起,急需人才和技术的现实,及时抓住这个机遇,组建了该校动物科技学院的董事会,自己主动承担董事长的职务,争取到董事会基金120余万元。董事会的成立,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农村、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用人才和技术支持董事单位,董事单位则为学校提供奖学金和实践教学基地,双方相得益彰,求得共同发展。
作为一个学者,他深知学校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科水平的高低,特别是教学、科研队伍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的高低。因此,他下决心抓住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这 “三重点” 建设不放。经过全校多方努力,1995年2月,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员批准了在山东农业大学设立农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又审核通过了一个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应该说,山东农业大学近年来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其中渗透着邹琦在学科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一份心血。
简 历
1934年7月21日 生于山东潍坊市坊子区。
1940—1945年 就读于长清县石麟小学。
1946年 就读于长清县中学初中。
1947—1949年 在济南育英中学初中就读。
1949—1952年 在山东实验中学高中就读。
1952—1956年 在山东农学院农学专业就读。
1956—1960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读研究生。
1960—1965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教研室任教。
1965年12月至今 在山东农学院 (现山东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研究室任教。
1981—1982年 在美国农业部Beltsville农业研究中心植物生理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3年 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
1988年 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1989年9月 任山东农业大学基础部主任。
1990年12月 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
1992—1997年 任山东农业大学校长。
主 要 论 著
1 邹琦.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全国统编教材)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山东农学院小麦丰产研究组.论高产麦田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及增加穗重的措施.山东农业科学,1979 (1): 1~9
3 山东农学院小麦丰产研究组.高产麦田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及增加穗重的措施.见: 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增产途径.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4 邹琦,梁作勤.小麦矮混播的初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6,17(1):78~81
5 邹琦,郑国生,赵世杰.斜率法田间光合测定装置及其应用.山东农业科学,1986 (6):46~50
6 邹琦.小麦的高温伤害与高温适应.植物学报,1988,30(4):388~395
7 邹琦.作物栽培生理基础知识.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8 邹琦,孙广玉.小粒大豆与普遍大豆光合对光、温度、CO2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4):311~317
9 邹琦.中国栽培生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农牧情报研究,1992 (4):1~12
10 李德全,邹琦.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片的渗透调节与延伸生长的影响.植物学报,1992(34):121~125
11 李德全,邹琦.土壤干旱条件下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的渗透调节和渗透调节物质.植物生理学报,1992,18(1):37~44
12 许长成,邹琦.干旱条件下大豆叶片H2O2代谢变化及其同抗旱性的关系.植物生理学报,1993 (19):216~220
13 高辉远,邹琦等.大豆光合日变化过程中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1993,13(2):96~102
14 邹琦.作物抗旱性生理生态研究.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5 邹琦,苏宝林,王学臣等.积极开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生理基础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见: 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学研究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1
16 邹琦.作物光合午休现象研究进展.见: 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学研究进展.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46~54
17 高辉远,邹琦.大豆叶片午休原因的分析.作物学报,1994 (20):357~362
18 邹琦.作物在水分逆境下的光合作用.作物杂志,1994(5):1~4
19 邹琦.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指导 (全国统编教材)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0 邹琦,许长成.午间强光胁迫下SOD对大豆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植物生理学报,1995,21 (4):397~401
21 孟庆伟,邹琦等.田间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和光呼吸的防御作用.作物学报,1996,22 (4): 470~475
22 邹琦,许成长,高辉远.作物光合作用午休过程中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23 邹琦.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见: 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