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陈孟勤人物简介

Posted 血管

篇首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陈孟勤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陈孟勤人物简介

·陈孟勤



陈孟勤,生理学家,毕生从事教学与研究,涉及低氧生理、高级神经活动、自主性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等领域并做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主持血管活动个性化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血管活动个性化的内在机制,证实了血管有其自身的功能调节系统,为研究心血管功能调控整合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陈孟勤,1925年5月1日生于湖南长沙市。父亲继承祖业经商,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而且易于接受新事物,喜爱书法、绘画和建筑设计。这些都给陈孟勤留下较深影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刚进入初中,先后在上海和桂林度过了中学时代。高中毕业时,正值日寇向桂林进逼,举家经贵州辗转迁徙,于1944年冬到达重庆。当时祖国大地遍地硝烟,满目疮痍,使他年青的心灵中充满民族恨与爱国情,同时也使他感到在那样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中,应该有一个具有一技之长不求人的职业,因而改变了学建筑的初衷,萌发了学医的念头。1945年夏,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他考上了当时在成都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医本科。学校于1946年迁回南京,他从此踏上了从事医学事业的漫长路程。

1950年冬正当临床实习阶段,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新生的祖国又面临侵略者的威胁。他激于爱国热忱,响应号召参加了南京抗美援朝手术队,工作于吉林临近鸭绿江的野战医院。当时战争激烈,伤员很多,而且多为已被感染的复合伤。每当卫生列车到达,手术必须日以继夜。病人最多时,他一人要负责70~80张病床。尽管如此,全队群策群力,很好地完成了医疗任务,陈孟勤也荣历三等功。

1951年10月,陈孟勤突然接到军委卫生部命令,被调回北京协和医学院并分配到生理学系进修。虽然这种专业上的变化使他难以理解,但仍服从分配。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浓厚的学术、学习氛围和藏书丰富、管理完善的图书馆,对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促使他安心学习工作。1953年进修毕业,他被留任助教,追随生理系主任、著名生理学家张锡钧教授,协助教学和研究工作,成为张教授的得力助手。在随后体制变更,学校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40余年中,他先后任助教、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教授、研究员等职,同时承担医学生、进修生、研究生课程及研究工作。1970年随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至四川简阳,并率医疗队工作于川陕交界的剑门山区,以他过去的临床基础为贫下中农服务。1972年回研究所继续研究工作。“文革” 后,研究所于1975年迁回北京,更名为基础医学研究所。1978年任生理教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任教研室主任,1985年任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基础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生理学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孟勤还长期负责学会领导工作,曾任北京生理科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1983~1987) 副理事长,第六届理事会 (1987~1992)理事长,1992年至今任名誉理事长,以及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 (1985~1989) 副理事长和第十八 (1989~1994)、十九届 (1994~1998) 理事长,1998年辞去理事长职务,被聘为名誉理事至今。此外,还曾担任北京市科协委员会第二届 (1980~1986) 和第三届 (1986~1991)委员及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1990~1996) 委员等职务。

高原地区人体生理常数及多发病调查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巩固边防、建设西藏、修筑川藏公路,部队受到高山低氧恶劣环境影响。1954年陈孟勤受军委卫生部派遣,参加高原多发病防治与卫生工作队进藏,为进藏部队防治高山低氧不适应证与肺水肿及高山人体生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他分析了由海拔2500~4800米高度不同地区部队战士与当地藏民血液、呼吸心血管功能的一系列变化,测定了动脉血氧含量及肺泡气CO2饱和度与血红蛋白铁含量。他发现在同一海拔高度部队战士的血氧含量明显低于平原、藏民红血球总数较之平原正常数值增高不多,但血红蛋白铁含量则较部队战士明显增加,提示在同一海拔高度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高于战士。陈孟勤认为这是人体低氧适应的一个重要机制。他还发现部队战士的肺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高山低氧不适应症的诱因。他还调查了肺水肿发生的情况,认为与平原地区临床所见临危病人不可逆性肺水肿机理不同。高山患者心肺功能原来是正常的,由于急性低氧导致肺毛细血管渗透性突然改变而发生,如能及时吸氧,迅速转送至低海拔地区,可逐渐恢复。经过一系列调查,他提出了战士在不同海拔高度行军作业的劳动强度及卫生标准建议。采取逐级提升行军作业的海拔高度和工作强度并有一定的适应期的作业方式。回院后,他对高原肺水肿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低氧合并低温可以诱发大鼠急性肺水肿,证明低温是促使低氧性肺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高原肺水肿发生的诱因。同时还发现动物肺血管组织中组织胺等扩血管物质明显增加,进一步表明组织胺是促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发生的重要因素。这些调查研究都是我国高原生理卫生的开拓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在血压调节中的机能联系



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陈孟勤在研究迷走神经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时,发现刺激猫和兔膈下腹部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快速升压反应和瞳孔放大,而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在猫出现的是升压反应和瞳孔放大,在兔则出现降压反应并不能被阿托品??阻断,却能被组织胺受体拮抗素所抑制。进一步研究证明,刺??腹部迷走神经中枢端的升压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交感反应,并伴有肾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而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其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孤束核和中缝隐核等结构后,兴奋了5-HT神经元,继而下行性抑制了交感节前神经元活动而使血压降低。同时兔腹迷走神经的兴奋还引起胃肠道释放组织胺,这是其降压作用的外周机制。更重要的是陈孟勤还发现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的神经冲动是通过内脏大神经传入中枢的。这一发现提示腹腔迷走和交感传入纤维之间可能存在生理甚至解剖学上的接通机制,而在中枢二者也存在其他形式的联系。据此陈孟勤提出了在血压调节中交感—迷走闭式环路的设想。在神经生理学中,一直认为交感和迷走神经是互相独立的两大系统,而且对内脏器官功能的调节是相互拮抗的。陈孟勤的这一发现和设想在自主神经系统生理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体液因素在针刺镇痛中的中枢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按照医学科学院的安排,陈孟勤领导??个小组参加针刺镇痛机制研究。当时全国生理学工作者都在从神经观点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陈孟勤认为针刺镇痛的效果和穴位相对特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针刺镇痛的机制尚未阐明,其中不仅仅是神经因素而可能有体液因素参与。因为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在体内机能调节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陈孟勤与他的研究组决定结合穴位相对特异性和神经机制来研究体液因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他们用两只轻度氯醛糖麻醉猫头部交叉循环的方法进行实验,证明针刺一只猫双侧 “足三里” 等穴位点确可使电刺激另一只猫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受到抑制而且显示出穴位相对特异性。由于两只猫只有头部的血液循环联系,因此这一中枢抑制效应必然是体液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将受刺激猫在实验前利血平化,则这一抑制作用也随之消失。他们这一研究曾在1973年上海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学术会议及1979年北京召开的国际针灸会议上报告。率先论证了体液因素在针刺镇痛中的中枢作用,获得一致好评。

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



心血管系统生理是陈孟勤研究的主要领域,而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又是其中重点。1959年卫生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将肿瘤与高血压的防治定为医科院的两大任务,组织全院基础、临床与药理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当时生理系成立了高血压研究组,由陈孟勤任组长,分为临床与实验研究两部分,研究高血压发病机制。陈孟勤侧重参加临床研究,探讨交感神经机能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他首先参加了北京部分地区居民的血压普查和病因调查以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研究。他们对200余例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机能检查的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机能明显亢进。当时对人的自主神经机能状态的检查,只有间接的指标。他们想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递质) 水平是否升高,因为这是最客观的标准。但当时国内外测定血浆中这一物质还没有更灵敏的方法。他们从加大标本量入手,购买自愿献血者中发现的高血压患者的血液,经过化学方法提取,再用毁脊髓大鼠血压法进行测定,后者是当时测定体内儿茶酚胺物质最灵敏的生物学方法。结果首次证明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正常人。这一结果当时在国外学术会议报告时被某些专家学者质疑,因为他们未能测定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有了新的化学微量测定技术,灵敏度大大提高。国外不少学者相继报道了高血压病人和高血压动物血浆儿茶酚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是升高的,证实了陈孟勤等的研究结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医学科学院黄家驷院长要求陈孟勤将心血管生理研究恢复起来。他结合过去的研究工作和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认识到血管不仅仅是血液循环的机械性管通系统,而且是具有复杂机能的生物学器官; 而在我国血管生理还是空白。他预见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决心组建血管生理研究室。1981年他去美国访问时,重点了解了血管生理研究现状,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陈孟勤同时也考虑到作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高血压研究是研究组的首要任务。高血压发生的原因虽较复杂,但在发病机制中,导致血压升高的关键,仍在于外周阻力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循环阻力升高。研究高血压病的血管机制也与降压药物的研究密切相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陈孟勤及其领导的研究组以研究高血压病的血管机制为方向,应用膜片钳、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化学先进技术方法,研究自发性和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的转运、利用与代谢及胞内信号传导过程有关酶等活性物质的变化,以及血管反应性增高与细胞钙转运的关系,系统地证明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功能变化不是局限的,它是整个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转运、代谢和信号转导以及有关血管活性物质等一系列功能障碍,而且与遗传因素有关。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国家 “七五” 和 “八五” 医学攻关项目,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两个。

我国高血压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迄今已40年,虽几经坎坷,但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防治研究的巨大科学群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础研究方面,陈孟勤及其领导的研究组是做出了贡献的。

血管活动个性化研究



机体各个器官血管的结构和活动模式基本是相同的,但为??么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却不尽相同,直至截然相反?这是陈孟勤在长期讲授和研究心血管生理中一直思索的问题。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血管本身,这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理学家提出的??管活动具有个性 (indivituality) 的说法相吻合,但其机制并不清楚。他认为血管可能有其自身的调节系统,而与整体的神经体液调节相辅相成,形成机体心血管功能调控的整合机制。如果??管自身调节机制清楚了,再进一步阐明它与整体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接通方式,不但血管调节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可能成为研究生理功能整合机制这一生理学关键问题的突破口。基于上述设想,1993年陈孟勤联合了韩启德、赵荣端等教授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了 “血管活动个性化及其与重要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申请,被批准为重点项目资助。他们的研究证明,不同血管结构和功能模式虽基本一致,但受体亚型分布、细胞钙动力学及其调控、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功能等均有差异。显示血管不同功能系统各个层次和成分在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不同变化,经过整合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征的反应。这是形成不同血管反应异质性的主要原因。研究首次揭示了血管活动个性化的自身内在机制,也证实了血管有其自身功能调控系统的设想,为研究心??管系统功能调控整合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同时还证明有关血管功能的异质性与肺动脉高压和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他们的研究获得了199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体生理功能调控的整合机制是生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至今没有阐明。陈孟勤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调控的整合机制,其二是研究各个器官自身的功能调控机制。前者一直为生理学家所重视,并已有较长的历史;而后者则被忽略。在二者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中枢与外周功能调控的接通机制,如此生理学中的这一重大问题才能解决。陈孟勤的这一设想是从他的研究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很值得深思。

把中国生理学会办成全国生理学学术中心



中国生理学会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于1926年创建,历史悠久,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对促进我国近现代生理学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陈孟勤于20世纪50年代即参加学会工作,80~90年代,他担任了一届副理事长和两届理事长,成绩斐然。他对学会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刻体会,他认为学会是一个跨行业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具有提高和普及双重任务,它的大门是向全国医、理、农等各个领域的生理科学工作者敞??的。学术活动是学会生命力的表现,学会只有通过学术活动和提高自身的凝聚力才能团结全国广大生理学工作者共同促进我国生理学的发展。在职期间他大力开展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多次参加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 (IUPS) 代表会议和学术会议,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并发展香港和海外华裔生理学工作者加入中国生理学会。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他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心??管科学研讨会已先后在北京 (1995)、大连 (1998) 和庐山(2001) 举行了三届学术会议。参加者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的心血管科学基础和临床工作者,受到广大学者的欢迎。他对学会竭尽心力,团结理事会成员和广大会员,一心想把学会办成全国生理学学术中心,重现昔日辉煌。在老一辈生理学家和全体理事及广大会员支持下,学会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陈孟勤为人正直诚恳,不求名利,淡泊一生。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认为一个科学家应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事必躬亲,要求严格。潜心治学,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他培养了硕士生和博士生20余名,发表及与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和综述170余篇,主编及与人共同主编专著5本。他虽已届80岁高龄,但仍指导研究工作,笔耕不辍,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奋发向上、奉献终身的宝贵精神。

简 历



1925年5月1日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1945~1950年 中央大学医学院医本科学习

1950~1951年 参加南京抗美援朝手术队

1951~1953年 中国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进修

1953~1962年 中国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助教

1962~1979年 中国医学科学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系助理研究员

1979~1981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副研究员、生理教研室副主任

1981~1985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生理教研室主任

1985~1990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教授、研究员、生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0年退休 原单位返聘至今

主要论著



1. 陈孟勤. 康藏高原部队的生理状态况调查. 军事医学杂志,1958,1:157~162

2.Chang HC(张锡钧),Chen MC(陈孟勤),Chang C(张琪). The reflex action of histamine on the blood pressure and gastric secretion. Scientia Sinica,1959,8: 829~842

3. 陈孟勤,向庆典,唐正荣.腹部迷走神经对血压的作用. 生理学报,1965,28:40~415

4. 陈孟勤. 腹部迷走神经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 生理科学进展,1982,13:97~101

5. 陈孟勤,郑永芳,薛祚弘等. 体液因素参与针刺镇痛的中枢作用研究.张香桐,季钟朴,黄家驷主编: 针灸针麻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263~271

6. 左文敏,陈孟勤. 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降压效应中枢机制的研究.生理学报,1986,38: 597~603

7. Chen Chen(陈晨),Chen Mengqin(陈孟勤),Chen Yan(陈燕). A study on pressor mechanism of abdominal vagus. Proc CAMS & PUMC,1987,2:16~21

8. Chen MC,Chen C,Chen Y,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of pressor responses elicited by stimulation of cervical and abdominal vagal nerves in cats. Neuroseience letters,1989,Suppl 35: S56

9. 龚明萃,陈孟勤,文允镒,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反应性与细胞钙转运关系的探讨. 中国循环杂志,1990,5: 382

10. Wen Yunyi(文允镒),Chen Mengqin(陈孟勤).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factor from erythrocyte of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on the blood pressure and Ca2+ influx of arterial smooth muscle in cats. Chin Med J,1991,104: 376~379

11. 陈孟勤,王质良,龚明萃等. 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研究.基础医学与临床,1991,11:355~360

12. 曹济民,陈孟勤,王群. 大鼠基底动脉、肺动脉和尾动脉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比较. 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14: 47~51

13. 曹济民,陈孟勤,王群. 大鼠基底动脉和尾动脉平滑肌G蛋白的异质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6,12: 203~207

14. 曹济民,陈孟勤,王群. 血管对激动剂脱敏的机制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6,18 (4): 273~278

15. Cao Ji-Min(曹济民),Chen Meng-qin(陈孟勤),Wang Qun(王群),Dustan Hough. Heterogeneitises of the mechanisms of phorbol ester-induced contractions in basilar and caudal arterial smooth muscles of rat.Chin J Physiol Sci 1996,12 (2): 135~141

16. 陈孟勤,曹济民. 血管活动的个性化. 韩启德,文允镒主编. 血管生物学.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73~193

17.刘国仗,陈孟勤,周北凡等. 我国高血压研究的主要成就. 中华心??管病杂志,1999,27: 248~254

18.王志均主编,陈孟勤副主编. 中国近代生理学六十年.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9. 陈孟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体生理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主编.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人体生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20. 王志均主编,陈孟勤副主编. 中国生理学史.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21. 陈孟勤主编. 中国生理学.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2.刘力生主编. 龚兰生,陈孟勤,曾贵云副主编. 高血压.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