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潘华珍人物简介
Posted 红细胞
篇首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潘华珍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潘华珍人物简介
·潘华珍
潘华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献身于教学和科研事业50余年。培养了大量的生物化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开辟了生物膜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道路,重点研究红细胞膜结构功能与溶血的关系,以及细胞老化和凋亡膜结构的改变等,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潘华珍,原籍江苏江宁,1925生于北京。1931年入北京师大第二附小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校内张挂着中国地图,标出被日本占领的我国东北三省,激发同学的爱国思想。每天下课后校长带领全体师生高喊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许许多多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 “赶走帝国主义,不做亡国奴” 的种子。高小毕业时正逢七七事变,北京沦陷,为避日伪控制学校,几次转学。先考入英国圣公会主办的笃志女中。1939年英美对日德宣战,笃志女中被封。无奈只好转入美公理会主办的贝满女中,1941年又因日美宣战被迫停课。复课后贝满女中改为北京女十二中,开始增添日文课。她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上日文课,中国老师含泪在黑板上写日文字母,教室里一片寂静,个个悲愤满腔,心情万分沉痛。从那时起,她立志要为民族富强而努力,永不做亡国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许多名校南迁,留下的学校也都受日本统治,只有辅仁大学可在沦陷区不挂日本国旗,不修日语,遂于1943年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结束了亡国奴的日子,但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又重陷入苦难之中,心情异常苦闷。1948年入协和医学院进修。正直解放前夕,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揭发国民党腐败黑暗,倒行逆施,秘密宣传共产党的思想,使她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读书会,投入准备共产党进城的活动,参加了保护院校重要基地,以及散发入城八项安民告示等地下革命工作,用实际行动迎接北京解放。
献身于生物化学教学事业
20世纪40年代初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专设生物化学系的学校很少,当时只北京协和医学院有吴宪教授开创的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学系。194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潘华珍即到协和进修生物化学,不仅对生物化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自学为主、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1949年她随陈叔骐教授赴济南创建白求恩医科大学 (现山东医科大学) 生化系。白求恩医科大学原是晋察冀医专,缺乏教师与设备,一切重新筹建。从实验室建设,到写讲义、准备实验,2个月内即完成了生化课及实验的准备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领导的赞扬。学员大多来自老解放区,文化程度低,数、理、化学的很少,但学习热情高,学习刻苦。一次讲酸碱平衡一章,课上课下讲解多次,学生还不理解,她非常着急,想起在协和时做过的缓冲实验,于是连夜配制试剂,通过实验示教,联系人体影响酸碱平衡的调节因素,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高兴地热烈鼓掌,使她感到无限欣慰。从此经常与学生共同探讨难点、疑点,切磋琢磨,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并且通过交流思想及共同生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学生毕业后二三十年,见面时仍津津乐道地谈起当年的往事。
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步认识到生物化学在自然科学及医学中的重要性,但极缺乏专门人才,为了培养大批的生物化学专业人员,医学科学院从全国医学校抽调优秀生,举办生物化学专业班。当时她刚从上海生物化学高师班学习归来,立即积极投入教学,担负起安排全面教学课程的重任。她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经常介绍科学家如何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深受学生的爱戴。这批学员毕业后遍及全国各地,成为生物化学研究及教学的骨干,有的已成为知名的教授、首席科学家。她经常提到在教学上受刘思职教授与王世中教授的培养,教导她 “教学中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使他们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习”。这些教导对她在教学工作上受益匪浅。
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进修生,启发指导和鼓励他们自己去设计研究路线、实验方法、研究中出现问题,指导他们分析总结所观察的结果,特别强调要仔细观察,进行负面结果的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对论文写作也悉心修改,甚至答辩时如何表达,都一丝不苟、亲力亲为。毕业的学生无论在海内外都孜孜好学,学有成就,有的已成为专家,特聘回国任教。
开拓细胞膜理论研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道路
她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1956年到医学科学院之后才开始做研究。先在梁植权教授领导的蛋白质组,研究蛋白质与抗原性的关系; 后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曹天钦领导下的蛋白质组进修。两位导师都教导: 研究人员,要有艰苦的创业精神,要能用最简陋的仪器设备,要有胆识和勇气提出新设想、新思路开展工作。这些话一直指引着她的研究工作向前迈进。
文革后,百废待兴,科学也再次迎来了春天。这时在分子生物学中除核酸、蛋白质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物膜的研究。生物膜是生物学和医学各学科分支的一个汇合点和生长点,具有广阔的理论和应用前景,在医学界尚很少有人涉足,她首先倡导这方面的研究。1977年开始建立生物膜组。当时??穷二白,一无研究基础,二无设备,难度很大。从针麻组抽调两个同志,从教研组调拨了一些仪器设备,正式成立了生物膜组。为了学习生物膜基本理论及方法,两次请国外专家讲学,帮助建立研究膜的新方法。编著了国内第一本 《生物膜与疾病》一书,对生物膜与临床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她多年的研究一直以红细胞为对象,研究红细胞结构功能与溶血的关系。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组张之南教授协作,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 患者红细胞膜的异常及溶血机理。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病,由于对补体敏感易引起溶血。20年来在她所领导的集体共同努力下,做出了??些可贵的结果:
(1) 临床诊断: 从眼镜蛇毒提出的蛇毒因子,可增强PNH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他们率先将此方法用于临床,有助于PNH的诊断。蛇毒因子溶血实验,方法敏感、特异性强、??便,易于推广使用,成为PNH实验诊断标准方法之一。
(2) 由于PNH是一种克隆病,病人的骨髓干细胞中正常与异常克隆共存,所以红细胞也有两种。过去几十年国外所做的研究都是正常与异常混杂的细胞,结果不理想,在国内他们首先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柱,将两种细胞分离,得到纯化的PNH异常红细胞。
(3) PNH病人较少,不能及时得到样品,与科学院遗传??协作,将PNH病人B淋巴细胞进行EB病毒转染,建立了国内第一个PNH永生型B淋巴细胞株,这些方法的建立为PNH机制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 PNH红细胞膜蛋白: 经分析发现PNH红细胞膜与正常无大异常,PNH红细胞易受自由基氧化破坏。但最特殊的是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明显降低,乙酰胆碱酯酶属于一组新型的蛋白称“糖化肌醇磷脂 (GPI) 锚固蛋白”,通过GPI锚固在膜上,她们证实红细胞膜缺少乙酰胆碱酯酶是由于不能生成GPI,所以虽然有酶蛋白但不能锚固在膜上。GPI锚缺失原因是由于合成糖的PIG-A基因发生突变。她们检测了8例PNH患者的PIG-A基因,发现5例为第2外显子单碱基置换或缺失,其中单碱基置换中的4例均有GPI锚固蛋白严重缺失。
(5) 基于PNH红细胞表面缺少乙酰胆碱酯酶,用荧光标记乙酰胆碱酯酶单抗,结合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并可计出PNH细胞数,由于能直接计出异常细胞数,所以比过去任何方法更特异、敏感,她们率先据此原理发展成为诊断PNH的一种新方法。现知GPI锚固蛋白已有百种,与信息传递、膜运转多种功能有关,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医学上多以PNH为模型研究其功能。由于她们较早以PNH为研究的切入点,成为国内的先驱,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以上这些研究曾多次获高教部及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自由基是细胞老化及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发现膜有缺陷的PNH红细胞膜易受氧化损伤,从而将研究延伸到氧自由基与细胞老化及凋亡的关系。仍以红细胞为对象,研究氧自由基存在下膜结构的变化。发现细胞膜骨架蛋白交联,相互集聚,变形性差、易产生囊泡、氧化还原酶活性降低及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用自由基诱发凋亡,发现淋巴细胞凋亡的特征与老化红细胞也很相似,从而提出红细胞的老化过程与凋亡有相似之处。她们设想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在脱核以前,可能凋亡因子已合成,在一定条件下启动凋亡。但当时有人认为细胞无核也有凋亡是无稽之谈,直到1994年Jacobson报告证实了无核细胞也有凋亡,这种提法才被认可。自由基与多种疾病有关,20世纪80年代她们建立了一系列抗氧化作用的指标,开始筛选中药的抗氧化成分,筛选了十几种中药有效纯品,甚至长途跋涉到重庆黄角岈中药研究所去请教唐耀书教授。从重庆市区到黄角岈需乘3~4小时汽车,再步行1小时,到研究所门口还需上100多步阶梯,才能见到要找的专家唐教授。唐教授见她如此执著,虚心求教,将他多年分离提取的许多纯品甚至是最后的珍贵存样,慷慨解囊,赠送研究。经她们的多年探求,最后发现从红参中提取出的一种小分子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深入研究了它的作用机制,并开发成防皮肤衰老的霜剂。红细胞老化及抗氧化剂的研究分别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50年来她对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始终如一,孜孜不倦,勤奋努力,抓住科学前沿方向,锲而不舍,开拓进取。郑板桥的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正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
简 历
1925年12月18日 生于北京
1943~1947年 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
1947~1948年 北京卫生实验院营养系工作
1948~1949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生物化学
1949~1951年 济南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学,助教
1951~1956年 广东中山医学院教学,讲师
1956~现在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0~1981年 瑞典乌布萨拉大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1年 离休
主要论著
1. Zhang Zhinan,Pan Hua Zhen,Huang Wen Xi et al. Observation on red cell membrane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81,94: 207~212
2. 潘华珍,张之南.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的诊断意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1984,5 (1): 41~42
3.潘华珍,张之南. 生物膜与疾病,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 Pan Hua Zhen,Feng Li Ming,Zhang Zhi Nan. Lipid peroxidation of erythrocytes in PNH. Beijing symposium on Bioenergetics and Biomembranes,1987,53: 53~58
5. Pan Hua Zhen. The membrane events of aging process in human erythrocytes. Biotechnology of cell regulat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91,4:389~394
6. Pan Hua Zhen,Ji Zhi Fang. Erythrocytes vesiculation in PNH.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1,17:84~88
7. 许彩民,潘华珍. 红细胞膜肌醇磷脂结合蛋白的研究. 生物化学杂志,1992,8 (2): 186~189
8. 许彩民,潘华珍. PNH患者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缺失的研究. 中华??液学杂志,1995,16 (8): 396~398
9.高颖,潘华珍. 氧化诱导K562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 (3): 295~299
10. Pan Hua Zhen,Feng Li Ming,Xu Cai Min. Aging of human mature erythrocytes is like a process of apoptosis in enuelated cell,Chinese medical science journal,1998,13(1):20~23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