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宋今丹人物简介

Posted 内质网

篇首语: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宋今丹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宋今丹人物简介

·宋今丹



宋今丹,细胞生物学家,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曾任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除细胞生物学教学外,主要进行大肠癌的细胞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某些蛋白质研究,为诊治大肠癌提出了一定的基础研究依据。

宋今丹,1927年3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区龙塘乡佛门寺村,一个贫苦渔民家庭,解放后家庭成分划为贫渔。祖辈以出海打鱼为生,生活很艰难,常因无钱购粮,以海菜充饥。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觉悟到穷人受苦的根源是由于没有文化,因之决心从亲友借债送宋今丹上学。生在穷人家,穿不起鞋,春、夏、秋季只能赤脚去上小学。往返三十余华里,还??爬过一座200多米高的大山,翻过一座60多米高的小山,路面几乎全是带有棱角的大小碎石,真是以 “铁脚板” 走完了??段艰辛路程。

在铸造性格和促进成长上,对宋今丹影响最大的,一是家庭,二是大海。祖父是三代同堂20多口人的大家庭的当家,处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祖母细心照料子孙,善良慈祥。父亲为人刚毅正直,处事思维理智。母亲一生吃苦耐劳,性格坚韧不拔。大海一时波涛汹涌,一时又风平浪静,宋今丹曾摇动小船在风浪中冲划,目睹大型船舶在惊涛骇浪中披波斩浪,看到沉静的大海一望无际,浩瀚无边。家庭和环境对铸造宋今丹的科学思维、严谨治学、勤奋刻苦和宽阔胸怀方面上产生很大影响。

1942年考入大连旅顺区的旅顺中学,向亲友借钱住宿上学。当时的东北处于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之下,尽管日本帝国想方设法奴化中国人,但宋今丹的内心一直在想自己是中国人,不能总受日本人的欺凌。要念好书,长本领,以后和广大中国人一道,把日本帝国主义者从中国的土地上赶出去。1945年秋,日本被打败,中国光复。1946年考入沈阳的国立沈阳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预科班。由于能获得公费待遇,省吃俭用,不再需要家庭在经济上的更大操心。本想认真读书,掌握医学知识,成为一名能给病人治病的好大夫,哪曾想国民党的腐败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难以幸免。学校官员克扣学生公费,学生们连顿饱饭都吃不上,1946年爆发全国反内战、反饥饿游行示威,宋今丹也加入行列,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喊口号,贴标语,抗议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8年沈阳解放,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迁至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宋今丹成为中国医科大学学生。1951年由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被学校评选为德智兼优学生,留校做生物学教师。后又去北京清华大学生物系,由留学归国教授指导,同时也入研究生班学习,学习后回校任教。

宋今丹从清华大学回到中国医科大学后历任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82年开始任美国哈佛大学客座副教授、客座教授,1982~198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从事大肠癌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科研合作,以后每1~2年去哈佛大学做短期学术访问一次。1986年开始任中国医科大学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教授、首任主任,1988年开始任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90年以来为细胞生物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以来为细胞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

宋今丹除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科创建人,历任上述职务外,还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 (1993年至今),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兼医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0年至今),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1984~2000),中国动物学会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副理事长 (1980~2002)。另外,还担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医药卫生组成员 (1998~1991),卫生部生物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7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细胞生物学评审组成员 (1986~1992),细胞生物学名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86~2002)。也是 (中华) 医学细胞生物学杂志主编(2003年至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 (1978年至今),细胞生物学名词编委会委员 (1986~2002),中国电子显微学报编委 (1986年至今),Applied Immunohistochemistry & Molecular Morphology(美) 编委会委员 (1992年至今),Journal of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ology编委会委员 (1996年至今)。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以动态的观点来探索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学科。宋今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光镜技术探索细胞分化机理工作,对细胞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应用电镜技术对正常癌细胞的膜性细胞器,特别是内质网的超微结构开展了深入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创立数种新技术,从事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开创大肠癌细胞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某些蛋白和研制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的内质网合成的大肠癌单抗及其识别的抗原的系统研究。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上作出创造性重大贡献。

细胞分化的机理探索



1955年开始进行细胞分化研究,曾应用光镜在整体和切片中观察经X射线和γ射线照射过的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细胞结构发生的变化,也通过整体和切片观察了东北小鲵胚胎发育分期和细胞分化中的显微结构特征。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宋今丹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领导开展了药物诱导癌细胞分化研究。研究中创立显示银染蛋白、活性rDNA和rRNA三者关系的透射电镜新技术,用以检测癌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 (RA) 诱导后,rRNA合成减少; 核仁变小等向正常细胞的转变; 在国内外首先观察到经RA诱导的白血病细胞的显微结构,如核质比例、细胞骨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向正常分化; 首次证明大肠癌细胞经RA诱导后,蛋白激酶C、分子伴侣Grp94和膜表面受体等蛋白质合成趋向正常; 率先开展的大肠癌细胞经丁酸钠诱导后,观察到细胞向成熟分化,细胞增殖指数下降,形态变为成纤维细胞样,膜性细胞器增多; 在经丁酸钠诱导的大肠细胞癌发现新分化相关癌基因,可能是SOCS家族新成员,已得到美国GenBank承认,登记号为AF229181。

本研究共总结出论文24篇,分别在Cell Research、实验生物学报和中华肿瘤杂志等杂志发表。发表的论文经检索证明,CA摘录7篇,中国生物医学收录12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被引用12次,收录9篇,美国医学索引 (IM) 收录3篇。2000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宋今丹第二位)。

我国首批观察与研究细胞超微结构学者之一



实验室于1965年在国内首批安装电镜之后,作为我国首批观察与研究细胞超微结构学者之一,宋今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由于细胞在电镜下显示清楚的膜性结构,宋今丹对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线粒体等开展了大量而较全面的观察,尤其对细胞中重要的膜性细胞器、内质网进行了细微而深入的研究。工作结果汇编成细胞超微结构图谱 (为全国最早的电镜图谱之一) 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以后还作为编者之一,出版了 《胃脱落细胞图谱》(1979年,获辽宁省图书优秀奖) 和 《胃癌》 (1987出版,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编写出版 《细胞超微结构》 (1982)和 “血细胞超微结构” (1982),该期间发表论文12篇 (其中??篇于1978年获辽宁省科学大会奖)。

宋今丹建立了应用于大、小型动物的简易而实用的电镜标本固定技术。采用该技术固定后的恒河猴和豚鼠,不仅一般细胞甚至最难固定的神经与感觉细胞的超微结构也得到完好的保存。可清晰地观察到恒河猴脊髓的前角运动细胞内的各种膜性细胞器和突触内的各种小泡结构以及豚鼠内耳中的内、外毛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和伸出细胞的听毛切面。该技术研究经总结,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篇 (国内3篇,国外3篇)。一篇在美国J.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 (1987,7: 67~71) 杂志发表后,收到43个国家144位国外同行索取单行本,细胞的核膜超微结构照片被刊登于该刊封面。

创立数种新技术开辟颇具特色的细胞内质网研究新领域



细胞内质网不仅在蛋白质和质脂类合成,糖原代谢以及细胞解毒上起重要作用,也是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膜性细胞器的来源,因此为细胞的重要细胞器之一。鉴于内质网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宋今丹开展了正常与大肠癌细胞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某些蛋白质的系统性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编号38670768) 和重大项目 (编号39040005) 主持人。

创立数种新技术首次观察到内质网的结构特点与全貌性分布 为了研究细胞内质网的结构,宋今丹研究成功高锰酸钾固定技术。该固定剂由缓冲液 (三柠檬酸钠50mM,氯化钾25mM,氯化镁35mM) 和高锰酸钾125mM构成。在固定过程中由高锰酸钾形成的二氧化锰为强氧化剂,能消除细胞内所有其他结构,只保留膜性结构,并形成微细沉淀物,沉积于构成膜的主要成分的脂类亲水端,从而使内质网被固定。另外,还应用喹啉兰染色技术显示内质网结构。喹啉兰荧光染料Di0C6 (3) 为亲脂类染料,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该染料带有正电荷,内质网带有负电荷,可使染料在内质网积聚。

宋今丹应用自己建立的高锰酸钾技术处理培养细胞,在国内外开创性地观察到内质网的结构特点: 首先在普通透射电镜下,可清晰地观察到内质网的全貌性结构与分布,内质网由30~50nm细管构成,呈网状铺展于细胞质中,在细胞核周围较稠密,构筑成三维结构,并延伸到细胞突起中,在指状突起中络织成鸟巢状,在针状突起中呈现为游离独枝。宋今丹从分布到突起中的内质网结构提出,由内质网合成的分泌蛋白可能不经由高尔基体,而直接、高效地的分泌到细胞之外的新看法; 直观证实细胞内质网系统的另一模式,即网状三维结构; 揭示扫描电镜下的内质网在细胞内的立体构筑图像; 经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能看到内质网在细胞质中的连续网状结构; 率先在相差显微镜下,见到与透射电镜下相似的内质网的全貌构造。

另外,宋今丹还应用Di0C6 (3) 处理生活的或固定后的细胞,突破性的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与电镜和相差镜下所显示出的相似的内质网结构和分布。

开创结合内质网结构的大肠癌细胞内质网合成蛋白质的系统研究 宋今丹还结合内质网的形态结构,开创大肠癌细胞内质网合成的某些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大肠癌细胞CCL187内质网呈小泡状或短杆状,作为内质网膜成分的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降低,经维甲酸诱导后内质网成为连续网状,内质网膜增厚,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增强,提示内质网膜蛋白的变化可能是内质网结构改变的分子基础。对应用无血清培养的高侵袭力大肠癌细胞CCL229和低侵袭力CX-1的内质网合成与侵袭有关的分泌蛋白进行了比较,发现CCL229分泌三种特异的可能与高侵袭有关的38KD、35KD和26KD分泌蛋白。β-葡萄糖醛酸甘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糖蛋白和基底膜,与癌细胞侵袭密切相关,从检测的6种侵袭性大肠癌的β-葡萄糖醛酸甘酶活性证实高侵袭的CCL229明显高于低侵袭的CX-1,该结果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细胞侵袭力的有用指标。

证实大肠癌侵袭力可由抑制与侵袭相关的蛋白质合成而降低。大肠癌细胞表面尿激酶受体的表达与癌细胞侵袭密切相关,应用反义核酸技术抑制尿激酶受体表达,可降低癌细胞侵袭力,将为治疗大肠癌提供新途径。

另外,还开展了内质网合成的滞留于内质网腔内的驻留蛋白研究,如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94 (Grp94)、二硫键异构酶(PDI) 和钙网素等。在研究中发现大肠癌细胞的分子伴侣Grp94为多功能蛋白,除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外,还与癌细胞侵袭和细胞癌变有关,并可用于大肠癌的基因诊断; 同时还验证Grp94在细胞周期和胚胎发育中随内质网结构的复杂化,其合成量也不断增加。

获得的成果 该项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4篇,其中在美国CELL (1984,38: 101~108) 发表的文章,经查被SCI引用292次。应用建立的新技术开创性的单独显示内质网的全貌性结构与分布的论文,在美国J.Structural Biology (1991,107: 106~115)发表后,部分内容被葡萄牙Opotro大学的C.Azeredo (1992)、美国Kean College of New Jersy的M.Hayat (1992) 和英国的A.Wilson三位教授 (1994) 编入他们主编的著作中。同时也被国内北京师范大学汪堃仁 (1998)、山东大学韩贻仁 (2001)、复旦大学医学院凌诒萍 (2001) 和北京师范大学刘凌云四位教授主编的 《细胞生物学》 (2002) 引用。另外,也被引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章静波教授主编的 《组织和细胞培养》 (2002) 一书中。该研究获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宋今丹第一位) 和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底评定,1999年1月颁发证书,宋今丹第一位)。由于获得上述奖励,宋今丹被评选为1998年沈阳十大新闻之一。

研究成功优于国外商业产品的大肠癌单抗并发现其识别的新抗原



我国大肠癌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多,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经上升为第四位。由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 (单抗) 及其识别的肿瘤表面抗原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宋今丹便开展了人大肠癌单抗及其识别的抗原研究,为 “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的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分别为75-71-04-02和85-722-18-02) 和国家科技部中试开发项目主持人。

研制成功特异性强并优于美国商业产品的大肠癌单抗 宋今丹研究获得的由杂交瘤细胞IC2内质网合成的抗人大肠癌单抗ND-1,为IgG1,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由国内数家医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用于大肠癌病理组织和血清诊断证明,对高、中分化大肠癌显示高特异性结合。对1000余例大肠癌患者中的高、中分化型的结合率分别为100%和80%,成为高、中分化大肠癌的良好诊断试剂。

抗CEA单抗为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由美国Darko、Sigma和Zymed三个公司生产的,通过识别CEA抗原,检测大肠癌的抗体。宋今丹进行的ND-1单抗与抗CEA单抗在251余例大肠癌病人病理组织和300余例大肠癌病人血清对比诊断证明,ND-1单抗略优于抗CEA单抗,为筛查大肠癌的良好试剂。

宋今丹还完成同位素与ND-1结合和药物与ND-1偶联工作。同位素131I和99mTC标记的ND-1在体外及荷瘤裸鼠体内对大肠癌组织显示特异性结合。药物偶联物对大肠癌细胞的毒性作用表明,偶联天花粉蛋白为游离天花粉蛋白的60倍,紫杉醇免疫脂质体为游离紫杉醇的88.7倍。还完成ND-1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基因重组,构建成功优于原抗体的单链抗体并获得功能性表达。

应用自制的单抗发现大肠癌细胞膜表面新抗原 宋今丹应用自制ND-1单抗,发现了作为检测大肠癌患者的大肠癌细胞膜表面新抗原LEA。免疫电镜观察证明由大肠癌细胞内质网合成的LEA,被分泌到癌细胞膜表面,并集中于微绒毛结构上。进??步的生化分析表明,LEA为500KD的糖蛋白,其决定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唾液酸。LEA为可溶性癌细胞膜相关抗原,其表达数量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可从细胞表面脱落于腺腔中,LEA为应用ND-1诊断和治疗大肠癌的有用细胞表面标志。应用能识别LEA的ND-1制成一步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液LEA试剂盒 (已申请专利,申请号: 01113855.6)。

宋今丹已将这些研究成果用于大肠癌病人的血清与病理组织诊断,正实验用于大肠癌病人的体内诊断、靶区治疗和导向手术。

获得的成果 该项研究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6篇,其中在美国Cancer (1986,57 (1): 433~440) 发表的文章经查SCI被引用16次。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宋今丹第??位) 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宋今丹第一位),美国Bio-Rad公司认为ND-1具有很高商业价值,总裁D.Schartzel与该项目负责人宋今丹谈判,希望联合开发。研究成果曾代表辽宁省参加1991年在深圳召开的全国高新技术展销会。



我国医学细胞生物学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宋今丹长期从事医学细胞生物学科研、教学与培养研究生工作,做出创造性重大贡献,为我国医学细胞生物学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全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宋今丹潜心于阅读、整理与医学有关的细胞生物学书籍与资料,根据他掌握的细胞生物学学科知识和科研工作,1978年被聘为第一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之一 《细胞生物学》 的主编。1980年以来为了提高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水平,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医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医药院校选择和评估了一批在人员、研究方向和实验设备上符合条件的学科,建立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建立的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医科大学,宋今丹被任命为重点实验室的首任主任 (1986)。国家为了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1980年以后又逐渐恢复了培养研究生制度。宋今丹作为主任,领导的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科经国务院专家委员会评审后,于1990年建立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第一个细胞生物学博士点。由于细胞生物学为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国内的医学科研单位和高等医药院校自1980年以来不断建立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从事细胞生物学科研和教学人员在逐年增多。为了能使医学领域中从事细胞生物学工作的科技人员有机会汇聚在一起,交流细胞生物学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商讨计划如何提高医学系统中的细胞生物学科研和教学水平,宋今丹发起召开 “首届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会议”,并在这次会议中,成立中华医学会细胞生物学会分会,宋今丹被推选为主任委员 (1993)。1998年宋今丹又主持召开了规模较大的“第二届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会议”。通过学会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医药系统中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独特的内质网开拓性研究为提高我国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学术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宋今丹通过自己多年的实验工作认识到内质网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展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大肠癌的 “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某些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的研究。在过去积累的内质网超微结构工作基础上,开创的内质网与大肠癌的专题性研究获得新突破,为提高我国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科研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应用自己创建的数种研究内质网结构的新技术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新方法,从研究中发现的一些新现象出发,使功能和结构相结合,逐步扩展和加深研究内容,首次深入揭示了大肠癌内质网结构特点及其合成的某些蛋白质的特性。完成的系统研究,是国内外尚无人开展的开创性研究,并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新研究领域。获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不仅在探究大肠癌发病机理上具有重大意义,也为诊断和治疗大肠癌提供了新途径。

在大肠癌单抗及其识别的新抗原的研究中,研制成功的由杂交瘤细胞内质网合成、分泌的单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于被国际广泛应用的美国商业产品大肠癌单抗。通过该单抗认别,发现的由大肠癌细胞内质网合成分泌的新抗原,为大肠癌细胞表面新的标志蛋白。该成果已用于血清和病理组织诊断,正研究应用于大肠癌病人体内诊断、靶区治疗和导向手术。

除上述大肠癌细胞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某些蛋白和大肠癌单抗及其识别的抗原研究外,宋今丹还在药物诱导大肠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大肠癌细胞凋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共总结出235篇论文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经查论文被SCI引用312次。共出版著作12部,其中主编4部 (医学细胞生物学3部,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1部)。

在编写全国医药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上做出突出成绩 宋今丹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并为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讲授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为了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适用教材,他在全国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编写上做出重大贡献。宋今丹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 (1993) 在1994年由国家组织的国际图书展销会上展出后,被台湾一学者选中,也在台湾省出版发行,并成为台湾高等医药院校讲授细胞生物学的教科书,该书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1996)。经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评审委员会聘请,宋今丹又主编首版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规划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 (1997)。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发展迅速,为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为了给全国医学院校研究生提供能体现新进展和内容深入的研究生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教材评审委员会又组织了第一批研究生教材的出版,宋今丹又被聘请为研究生主编 《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 教材 (2003)。

积极推动我国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发展 宋今丹1978年??始,结合自己多年开展科研的体会,为研究生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在课程中讲述自己在科研中不断形成的新科学思维和为探索新课题而建立的新实验技术的体会,以启发学生如何开展创新性的科研工作。经过数年以后,又采用自己主编的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为大学本科生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是率先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讲授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师之一。另外,宋今丹1978年以来还为研究生开设细胞生物学中重要内容之一的电镜技术课程。在该课程中结合自己应用电镜完成的科研工作,讲授电镜技术新进展和新成果。1989年还受国家教委、卫生部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委托与资助,举办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细胞生物学实验培训班” 和3次举办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科研研讨会” (1988,1993,1998)。研讨会在提高全国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根据多年来的细胞生物学教学经验总结的教学工作获辽宁省教委一等奖(1993,宋今丹第二位),国家教委二等奖 (1993,宋今丹第二位)。1996年申请的 “面向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技术改革计划——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改革”被国家教委评审为重点课题,并获得资助。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医学细胞生物学人才 细胞生物学为新兴学科,我国缺乏这方面人才。宋今丹在培养细胞生物学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具有自己特色的科研方向和设备齐全的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他尽可能多招收符合条件的研究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细胞生物学人才。研究生可在宋今丹的指导下,开展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和生物大分子的特性研究。1978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生40人。宋今丹在我国高等医药院校中,招收培养了首批博士生,1991年以来共培养博士生23人。另外,自1995年以来,培养博士后3人。培养的博士生中,2名为全校唯一分别由助教破格为副教授,由讲师破格为正教授,1名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的年轻科技人员,一名博士后在药物诱导癌细胞分化实验中克隆出一个新分化相关基因,被美国GeneBank收录。自建立实验室以来宋今丹还为兄弟院校培养28位人员,回单位后均成为细胞生物学科研和教学骨干。

大力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1978年以后在国家开放政策下,科技人员也开始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科技交流。自1980年以来,宋今丹多次参加在国内外召开的国际会议,介绍自己独特的内质网与大肠癌的开拓性科研工作,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和瞩目。与数个国外单位进行了国际合作。1982年被美国哈佛大学聘为客座副教授,客座教授。1982年11月至1985年11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开展了大肠癌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合作研究。由于在科研上获得重大进展,1985年由客座副教授提升为客座教授。

1992年,与美国Vermont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合作进行 “内质网合成的糖蛋白” 研究。1995年与美国Oregon科技研究院的化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合作,进行“细胞内质网合成的OP蛋白质”研究。1996年与德国Karlsruhe研究中心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合作,开展 “肿瘤内质网合成的Rhamm受体”研究。1997年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进行“Clotrimazole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内质网结构及其合成的侵袭蛋白”研究。1997年与美国和加拿大Microbic Biosytem Inc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室合作,进行 “细胞内质网合成的Urokinase”研究。

近些年来,由于科研工作不断获得新进展,被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10多单位邀请作学术报告和科研合作,受到好评和欢迎。宋今丹不仅是位中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也是在国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望的知名学者。

简 历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沈阳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预科班学习

1949年1月~1952年2月 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

1951年2月~1952年2月 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

1952年3月~1982年10月 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2年11月~现在 哈佛大学客座副教授、客座教授

1982年11月~1985年11月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合作科研

1986年6月~1998年11月 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教授、首任主任

1998年11月~现在 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1988年11月~1998年11月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教授、首任所长

1998年11月~现在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

1990始 细胞生物学博士导师

1995始 细胞生物学博士后流动部指导教授

主要著作



1. 宋今丹主编. 细胞生物学. 中国医学书刊全书分卷之一.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宋今丹主编. 医学细胞生物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材.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也由台湾省的合记出版社出版,1994

3. 宋今丹主编. 医学细胞生物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规划教材.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4. 宋今丹主编. 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主要论文



1. Jindan Song,James R.Wong,Michael J.Weiss,Lan Bo Chen.Localizat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Living and Glutaraldehyde-Fixed Cells with Fluorescent Dyes Mark Terasaki.Cell,1984,38:101-108

2. Jindan Song,Elezabeth Walker,Brad Salcedo,Peter Thomas,Richard Wilson,Lan Bo Chen and Glenn Steale.Character of a New Monoclonal Antibody to a Cell Surface Antigen 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Fetal Gut Tissues Ronald Bleday.Cancer,1986,57 (3): 433-440

3. Jindan Song.Preparation of Neural Tissues and Sensory Structures for Electron Microscopy.J.of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1987,7: 67-71

4. 宋今丹,纪晓辉.131I标记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及裸鼠内的应用研究.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1,13 (增刊): 1-4

5. Jindan Song,Christopher Lee,Chien-hung Sylvia Lin,Lan Bo Chen.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WholeMount Cultured Cells Fixed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J.of Structural Biology,1991,107: 106-115

6. 宋今丹. 整装培养细胞的内质网膜系统研究. 电子显微学报,1991,4:355-356

7. 宋今丹,王明武. 大肠癌细胞膜相关抗原的光镜与电镜研究. 电子显微学报,1992,11 (5): 387-388

8. 葛常辉,宋今丹. 维甲酸诱导的大肠癌细胞分化后内质网结构及标志酶G6PA细胞化学的改变.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5,17 (4): 223-225

9. Baodong Sun,Jindan Song.Inhibition of invasiveness and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celIs induced by retinoic acid.Cell Research,1995,5:135-142

10. 陈誉华,宋今丹. 大肠癌细胞中内质网分子伴侣Grp94与C-myc癌基因在表达上的相关性.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 (2): 81-84

11. 陈誉华,宋今丹. 人大肠癌与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中内质网分子伴侣Grp94的差异表达. 科学通报,1997,42 (16): 1773-1776

12. 宋今丹,陈誉华,陈澄,赵迎辉,王秋雨,吴一迪,邴楠,王芸庆. 细胞内质网合成的某些分子伴侣的生物学特性. 电子显微学报,1998,17 (4): 433-434

13. 陈立,宋今丹. 抗人大肠癌重组单链抗体的研制.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9,21 (3): 148-149

14. 王增蕴,宋今丹. 大肠癌相关抗原LEA的血清学诊断.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9,21 (3): 143-148

15. Shu Feng,Jindan Song.Relationship between β-glucuronidase and tumor differentiation,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9,112 (9): 854-857

16. 金英姬,宋今丹. 反义核酸对人大肠癌CCL229细胞侵袭力的抑制作用. 实验生物学报,2000,33 (1):21-26

17. Gefei Liu,Jindan Song.Studies on the detection kit for the colorectal carcinoma associated large external antigen.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00,12 (4): 244-247

18. Yidi Wu,Jindan Song.The expression of glucose-regulmed protein-94 in colorectat carcinoma cells treated by sodium butyrate.CeII Research,2000,10: 115-125

19. Feng Hui,Jindan Song.The study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 LEA in 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02,14 (1): 69-72

20. 宋今丹,高丰,蒋英丽,赵欣,陈誉华,王芸庆. 细胞凋亡与大肠肿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 (4): 429-431

21. 方瑾,宋今丹. 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胞嘧啶脱氨酶融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 (3): 289-293

22. 宋今丹,王明武,方瑾,纪晓辉,黄东阳,时伟红,莫志成,王增蕴,陈立,王芸庆. 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相关抗原. 现代医学新进展专家报告及学术论文集,2003,4: 1-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