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周俊人物简介

Posted 植物

篇首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周俊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周俊人物简介

·周俊



周俊,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药用植物化学家。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芋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乌头属及石竹科10属植物中的酚类、萜类、甾体、配糖体、生物碱和环肽等的植物成分化学研究,发现新化合物350个,其中新类型6个。还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与地理分布相结合,为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发研制了盾叶薯蓣的皂苷元,秋水仙碱,天麻素和宫血宁等新药并在生产上长期应用。最早用近代技术研究我国中药的水溶性配糖体。近期开展了植物环肽研究并建立检查环肽的新方法。提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制的观点。经多年努力,逐步筹建了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俊,曾用周岱,匡人等名。1932年2月5日生于江苏东台县富安镇里下河以东崔念乡吴家坝 (现富东乡许灶村) 的一个两代在农村设馆教书 (私塾) 的家庭,祖父在有钱人家设馆,伯父无子和父亲未分家,伯父在家设馆。父亲年轻时出外谋生,中华民国时期在家乡任过短期乡长,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父亲成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县参议员和乡拥军优属委员会主任。由于东台里下河以东当时是一个贫穷落后地区,周俊有兄弟五人,其家庭也仅能供其大哥一人读洋学堂,周俊从五岁起读家办私塾。1945年初,大哥高中毕业,回家设馆教书。周俊用一年半时间学了一些数学、历史、地理、英语。1946年秋由家庭及亲友筹集了一些钱赴国统区南通读中学,到达当晚就被巡夜警察以解放区 “民兵” 罪逮捕,关押一周后由大哥赴南通营救出狱,出来后几乎身无分文。1946年11月由表兄杜度和大哥周倜设法插班入江苏丹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读初中二年级,这是他第??次读洋学堂。进校不久和家庭失去了联系,学习和经济都遇到极大困难,但周俊终于以坚强毅力和优异成绩于1948年夏完成初中学业,普通高中是无钱读了,只好读职业学校。1948年夏考取了三所职业学校,最后就读国立药专 (现中国药科大学) 的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从那时至今,周俊与药学结缘了54年。

周俊14岁于南通的被捕,在他心灵上留下很深烙印,以后在丹阳和南京又亲眼目睹了国统区时局黑暗,官场腐败,故在丹阳和南京都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特别是参与组织了国立药专1949年的4月1日反对假和平游行和反对迁台的护校运动,因而在1949年4月初1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如他1989年9月在 《中国科学报》 上一篇文章??写 “当祖国南天乌云密布时,北方的朝霞向我招手,于是我选择了革命”。1951年5月周俊提前从华东药学院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毕业,参加了南京援朝医疗团的司药工作,立过二小功。1952年初至1953年9月以人事负责人身份参加华东药学院的院系调整的组织工作。

1953年9月,调任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任司药。1954年夏,他认识到祖国建设时期不能只凭激情,决心再读书学科学,这一要求得到领导同意,同年9月他考入华东化工学院 (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制药工程专业。1957年冬他到内蒙赤峰制药厂,作麻黄碱生产设备改进的毕业实习。他通过车间劳动和大量化工计算,认为设备潜力远未发挥,为该厂工艺改进提供了依据,同年他和黄以诚用廉价原料代替昂贵试剂改进了甲硫氧基嘧啶 (肥猪粉) 生产工艺,被学校树为敢想敢做标兵。毕业时曾分他到中央一重要单位工作,但他却力争到边疆云南,从1958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研究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和化学研究。四十三年如一日为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和化学发展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到昆明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还不叫所,是北京中科院植物所的一个工作站,被分配到刚成立仅有8人工作的资源植物化学组。这年底周俊任该组学术秘书,不久工作站改成研究所,此组改名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室。1964年研究室改名为植物化学研究室。周俊一直是植物学家蔡希陶、吴征镒领导下这一研究室的实际学术负责人。“文化大革命”后,周俊先后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长、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团体职务,1990年3月周俊辞去所有行政职务,集中力量进行植物化学的新领域和新方向的探索。



在植物资源应用基础研究上有创造性见解和贡献



43年来,周俊领导其助手、学生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蓣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乌头属及石竹科中10个属的酚类、甾体、萜类、配糖体、生物碱和环肽的植物化学研究,并将上述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植物地理分布相结合,发现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天然药物研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的薯蓣皂素、秋水仙碱、天麻素和宫血宁),这些研究富有学术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如下。

1961年他和同事在推广木本粮油食品的实践中,根据对山毛榉科的淀粉、油脂和鞣质的分析结果,在 《云南学术研究》5期发表了 《植物体内有用物质积累和亲缘关系的探讨: 鞣质在山毛榉科植物中的分布规律》,是国内正式发表的最早的植物化学分类研究论文,并收入冯国楣、周俊编著的《橡子》 一书,这一成果被国内木本粮食植物书籍大量引用。1959年,国家急需合成甾体激素和避孕药原料薯蓣皂苷元 (即薯蓣皂素) 的国产原料。周俊等承担了这??任务。终于在1959~1963年完成国产薯蓣属植物皂苷元的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研究,首次发现盾叶薯蓣、正三角叶薯蓣和黄山药为合成甾体激素的理想原料。1962年他和吴征镒在上海有机化学所召开的一次天然产物化学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薯蓣属根茎组是我国乃至世界寻找薯蓣皂苷元最有希望的一组,这一推断为长期生产实践证明,并在1964年获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978年与江苏植物所等共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2~1964年完成秋水仙碱国产资源丽江山慈菇的化学和生产工艺研究,1973年这一成果为昆明制药厂接受投产。1975年周俊、伍明珠、杨崇仁、冯国楣、吴征镒发表《人参属的三萜成分及分类系统和地理分布的关系》研究,首次从化学上揭示三七与人参和西洋参的皂苷化学组成近似,在植物形态上人参、西洋参和三七的根茎是直立型根茎,化学成分不随地理分布而影响。而人参属的另一组植物,如珠子参、竹节参、羽叶竹节参的根茎为横卧型根茎,其皂苷的化学组成以齐墩果烷皂苷为主,药用价值低,化学成分、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学界采用,澄清了人参属植物研究上的混乱,从而推动了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1978~1980年周俊、杨雁宾、杨崇仁相继发表天麻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天麻素合成研究5篇论文,合成的天麻素应用至今,其合成中间体活性更好。与上述研究类似,他在研究萝摩科牛皮消属C21甾体配糖体化学的基础上,与分类学家合作,提出牛皮消属细根类植物的成分与粗根类不同,应恢复萝摩科白前属这一属名,这一观点很快为国内外植物分类学家接受。这样将来新版药典的中药白前、白薇和徐长卿的属名必须据此修改。同样,中国油脂植物分布规律的研究,亦未发现国内外有相同研究。1988年周俊、吕春朝发表《发展云南潜在优势生物资源的若干设想》,他是国内??早提出 《国产红豆杉植物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建议》 的科学家,此意见为省和国家采纳实施。

植物化学研究工作系统深入并有较多新发现



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化学修饰、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工作中有较多发现,先后发表植物化学论文210多篇其中SCI收录40篇,发现植物新化合物340个,其中有6个新类型。近10多年来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石竹科等植物环肽的研究,可能成为植物化学研究中一个新领域。

周俊鉴于中药多用水煎剂,故率先用近代技术在国内系统开展药用植物水溶性成分配糖体的研究。三萜配糖体:1982年周俊、伍明珠、田中治等报告中药三七中三七皂苷多种新配糖体的结构,为国内人参皂苷方面的最早化学研究; 其后杨崇仁与他发表人参属植物皂苷方面论文16篇。1992~1994年指导博士生谭宁华等运用化学转化和酶解等手段研究了九子参中难度较大的带芳酰基糖链的复杂三萜配糖体结构。C21甾体及其配糖体: 1980年周俊、杨崇仁、杨仁洲发表通光藤苷元甲、乙及丙的结构,并提出三者相互转化的机制。1982~1983年发表杯冠藤的C21甾体配糖体研究; 他和张壮鑫等发现中药白薇中存在新型C21甾体的配糖体。在萝摩科C21甾体苷方面发表论文11篇。C27甾体及其配糖体: 1965年周俊、吴大刚发表国产薯蓣科及龙舌兰科甾体皂苷元的研究; 后在C27甾体及其配糖体的研究方面已发表论文12篇,他负责有陈昌祥参加的重楼属植物的活性皂苷成分研究,发现了重楼中偏诺皂苷结构 (“宫血宁” 有效成分) 的糖联结形式与活性相关。

植物环肽研究有创新和特色,1990年他和谭宁华首次发现石竹科的太子参含有以常见氨基酸为主兼有不常见氨基酸组成的环肽,又与李朝明合作发现番荔枝科等若干科均含类似环肽。现已发现70个新环肽,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和跟踪研究。这一研究的创新和特色是在国际上首先创立了灵敏的化学识别环肽新方法,又用多种二维核磁技术解决环肽结构和溶液中构象。现有研究结果已初步证实环肽可能沟通被子植物原始类群木兰目番荔枝科和石竹目的进化关系。植物环肽系统研究是周俊研究组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他和邹澄首次发现小红参中环肽是以配糖体形式存在并有抗癌活性。

中医用药主要形式“复方” 作用机制的新观点



1959年开始研究 “云南白药” 迄今,现已基本研究清楚“白药” 各原料植物的活性成分。在此基础上于1996~1998年根据中药活性成分与分子药理学的已有研究进展,率先提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制,现为国内多数药学专家赞同。最近与上海药物所合作研究有效复方“生脉散注射液” 的化学与药理,此观点得到初步证实。

建成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植物化学研究基地



周俊不仅在研究工作上有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艰苦奋斗,40多年如一日在我国西部昆明建立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拥有优秀人才的植物化学研究基地。1958年国务院发布了利用野生植物的小秋收决定,我国各植物所也面临着如何利用传统植物学知识如植物分类等学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于是各植物研究所纷纷建立了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设备和人才条件相对较差,加上交通落后,难和京沪相比。当时由蔡希陶、彭加木等筹建的资源化学组除实验用房较好外,仅有7个人和老式旋光仪、熔点测定仪各一台,只能做一点油脂和芳香油的初步研究工作。1958年9月周俊用10天时间由上海到达昆明后,劳动了??段时期,就去贵州西南部和东南部参加经济植物普查工作半年,回昆明后以巨大毅力组建了药用植物化学研究小组,培养和引进人才,购置设备,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玻璃灯工房,元素分析室以及药物提取分离设备,到1961年已能分离植物化学成分并鉴定结构。在用人方面,除重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蔡宪元老先生外,又吸收和重用3个大学生和因 “家庭” 问题而不能被大学录取的5个高中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超人胆量是做不到的。他虽然为此经常受到不公正批评,但仍不改初衷。幸运的是今天这些高中生和大学生都成了高级研究人员,多数已成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1965年研究室的工作蓬勃发展,已开始发表研究成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多久研究工作就无法进行,他也成为受冲击的人,就在那样条件下他还参与筹建植化中试工厂,劳动之余还根据文献与杨崇仁合作写了通过化学成分探讨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关系的论文。1974年恢复工作后,他立即多方奔走重建研究条件,在有关领导支持下,1975年进口了带傅立叶变换的90兆核磁共振仪 (是国内二台之一),随后又进口了色质联用仪以及红外、紫外等仪器,又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从1980年起派出数批人员到日本、德国进修,这一研究室终于在1986年成了我国惟一的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2002年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研究室。

周俊善于用敏锐的眼光调整植物化学研究方向,90年代中期,他看到研究室在植物化学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就及时提出植化研究不能满足于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老三篇”,应及时将研究室的方向改变为主要研究植物活性成分,与此相适应进行有关植物化学成分的合成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并建立了活性筛选小组。1996年他敏锐地认识到现有植化研究条件已可能将??个简单复方作为一个单方制剂研究,并首先带领自己的小组开展复方研究。在他的影响下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化研究正逐步前进。

科研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上卓有成就



周俊到昆明后,除担负研究室的领导工作外,主要精力用在科研方面。按理他年轻时参与组织学生运动,在华东药学院担任过短期行政工作,但他到昆明后从不表露这方面的能力,“文化大革命” 后欣逢盛世,除担任研究室主任外,于1980年担任了副所长,1983年至1990年担任所长,在这期间,为在所内发挥研究所综合优势,组织了多项综合研究,如人参属、重楼属和雪胆属等,他还组织有10多个研究所参加的油脂项目及科学院 “七五” 和 “八五” 天然药物重点研究项目,这些皆取得了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知识面广,不仅熟悉植物化学,对植物分类和分布皆有一定造诣,对药理也有一些了解。他在任期间,组织国际合作方面也受到科学院的很高评价,除得到大量国际合作经费外,他严格掌握二项原则,一是依法办事,不出卖资源,二是不准用国际合作经费用于出国开会,全部用于购置仪器、试剂,这就为该所植物化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俊在发现人才方面除前述外,他还培养了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16人,重要的是他善于发掘人才。如孙汉董、杨崇仁、吴大刚、郝小江等都是他送出国外培养,回国后加以重用,但是他自己则立足国内,没有出国留学。他的学生有些已担任了所长、院长等职务,现在可以说学生分布国内外。

周俊还有一个很好的品质,是宽厚待人,从不利用手上权力压制别人,有些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公正对待他,但他担任领导职务后,仍然培养重用,所以当他不担任行政职务后,得到的评价是“做了许多好事,没有整人”。

简 历



1932年2月5日 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富东乡许灶村。

1937—1946年 私塾。

1946—1948年 江苏丹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初中学习。

1948—1951年 南京国立药专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学习。

1951—1953年 南京援朝医疗团任司药和华东药学院人事负责人。

1953—1954年 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任司药。

1954—1958年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习,相当学士。

1958—1962年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77—1985年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6年—至今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1986—1993年 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

《资源植物化学研究》 19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获奖人排名第一。

《中国油脂植物》 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周俊、贾良智共同主编),获奖人排名第二。

1983—1990年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

1999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周俊,吴大刚,黄伟光. 滇产植物的皂素成分研究Ⅱ薯芋科和龙舌兰科植物的甾体皂甙元. 药学学报,1965,12 (6):392-398.

2 周俊,伍明珠,杨崇仁,冯国楣,吴征镒. 人参属植物的三萜成分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的关系. 植物分类学报,1975,13 (2):29-54.

3 杨崇仁,周俊. 从植物化学成分的比较看单子叶植物的起源问题.植物分类学报,1978,16 (1):1-9.

4 a)周俊,杨崇仁,杨仁洲. 通光藤甙元甲的化学结构. 植物学报,1980,22 (1):67-74. b)杨仁洲,杨崇仁,周俊. 通光藤甙元甲、乙和丙的结构. 云南植物研究,1981,3 (3):271-278.

5 a)周俊,杨雁宾,杨崇仁. 天麻的化学研究 (2): 天麻甙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化学学报,1980,38 (2):162-166. b)周俊,浦湘渝,杨雁宾. 鲜天麻的九种酚性成分. 科学通报,1981,18 :1118-1120.

6 杨崇仁,郝小江,王德祖,周俊. 黄草乌的生物碱研究Ⅰ,黄草乌碱甲和碱丙的化学结构. 化学学报,1981,39 (2):47-152.

7 杨崇仁,王德祖,吴大刚,郝小江,周俊. 几个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的13C核磁共振谱研究. 化学学报,1981,39 (5):445-452.

8 Jun Zhou,Mingzhu Wu,Shigenori Taniiyasu,Hiromichi Besso,Osamu Tanaka and Yuichuro Saruwatari. Roots of Panax notoginseng(Araliaceae): Structures of Saponins,Notoginseng-R1 and R2.Chem. Pharm. Bull.,1981,29 (10):2844-2850.

9 周俊,杨崇仁. 中国云南产药用植物的化学研究. 化学的领域(日),1982,36(9):623-625.

10 Zhuang-xin Zhang,Jun Zhou,Kaji Hayashi and Hiroshi Miteuhashi.The Structures of Five Glycosides,Cynalratiside-A,-B,-C,-D andF. Chem. Pharm. Bull.,1985,33 (4):1507-1514.

11 郝小江,杨崇仁,陈泗英,周俊. 国产乌头的化学分类. 植物分类学报,1985,23 (5):321-335.

12 周俊,吕春朝. 发展云南潜在优势生物资源的若干设想. 云南植物研究,1988,增刊Ⅰ:145.

13 贾良智,周俊主编. 中国油脂植物. 科学出版社,1988.

14 邱声祥,李德铢,张壮鑫,周俊,吴征镒. 鹅绒藤属及其近缘属的化学分类——兼论Vircatoxicum的恢复问题. 云南植物研究,1989,11 (1):41.

15 Jun Zhou. Some Bioactive Substances from Plants of West China. Pure&Appl. Chem.,1989,61 (3):457.

16 Ninghua Tan,Jun Zhou,Changxiang Chen and Shouxun Zhao. Cyclopeptides from the Roots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Phytochemistry,1993,32 (5):1327-1330.

17 谭宁华,赵守训,周俊,陈昌祥. 九子参甙A的结构. 化学学报,1995,53:1024-1033.

18 周俊. 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理.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 (2):67 (中、日文).

19 Jun Zhou&Ninghua Tan. Application of a New TLC Chemical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Cyclopeptides in Plants. Chin. Sci. Bull.,2000,45(20):1825-1831.

20 Yong-Xian Cheng,Jun Zhou*,Ning-Hua Tan,Qi-Tai Zheng,NingBo Gong,Yang Lu. Crystal Structure of Cucubaldiol,a Novel Norsesquiterpenoid Incorporating a Bicyclo[2,2,2] octene Ring System from Cucubalus baccifer(Caryophyllaceae). Helv Chim Acta,2001,84:2343-234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