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林超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林超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林超人物简介
·林超
林超,地理学家、地理学史专家、地理教育家。他早年考察云南大理点苍山第四纪冰川,其研究成果是“大理冰期”命名的基础。他的 《滇缅北段未定界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 等著作开拓了中国人文地理学之研究。他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正了名,有重大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他以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学和区域自然地理三方面成就而成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 开篇等文中倡导了 “综合地理学” 方向。他在中国地理学史上也有重要著作。他长期从事地理教学,曾任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也很关心中小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知识的大众化,发表了很多地理科普著作。
林超,字伯超,1909年4月13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县 (今揭阳市) 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读过几年私塾,在毕业于岭南学堂后,回乡兴学。作为长子的林超倍受父亲和祖父的关注,天资又很聪颖,少时作文经常 “挂堂” 展览。家庭的熏陶,使林超对文科有着浓厚的兴趣。17岁考取奖学金入岭南大学文科,次年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在研习哲学之余,选修了外系的一些课程,其中俄籍教授史禄国讲授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多涉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起林超的极大兴趣,对地理学的注意也就悄然而生。正直中山大学1929年创办地质地理系,林超遂师从瑞士教授汉姆学习地质学,随德国教授克勒脱纳 (Credner) 学习自然地理学。自此,确立了以研究地理学为己任的终身奋斗目标。
1930年林超毕业于中山大学,即被聘为地理系助教,成为克勒脱纳的得力助手。1934年林超以优异成绩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罗士培(Roxby) 教授学习。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利物浦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地理学博士。随即归国就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地理系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1939年转往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0年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成立,林超是该所筹建人之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人生地理研究组组长,并继黄国璋、李承三之后被任命为所长,且任期最长。抗战胜利后,中国地理研究所由北碚迁往南京,林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年林超代表中国赴里斯本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为中国在国际地理学界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林超还曾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2年) 和金陵女子大学教授 (194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超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0—1952年)、北京大学教授 (1952—1991年)。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该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地名研究会顾问,国际地理联合会景观综合工作组成员,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
林超在长达61年的地理学研究与教学生涯中,博学精思,成果累累,春风桃李,教泽流长。曾昭璇教授致林超八十寿辰的贺词中对林先生的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 如以竺可桢先生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第一代开山大师,那么,林超师就可说是属于发展我国地理学的第二代人物之列。特敬作祝寿诗为贺:
盛世贤能八十翁,中华地理一奇峰。
渝州创所开勋业,南国先成专业功。
燕园桃李已葱茏,海外交流意气雄。
敬仰南山思轶事,风流独领一师宗。
滇西考察与“大理冰期”的发现
1930年5月,林超作为克勒脱纳教授的助教,与他一起带领8名学生进行云南地理考察 (当时称探险),这是中山大学地理系首次较大规模的野外实习。他们从云南高原到横断山脉,对地质、地貌、植被、农业、民族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当时的装备很差,从昆明到腾冲,除骑马外,大部分路程靠步行; 又时逢雨季,道路泥泞,艰难困苦,可以想见。全体师生历尽崔巍,终于完成了预定任务。黄秉维教授回忆当时的林超是 “英俊青年,体质康强,步履矫健,跋涉险阻,如旅于平川”。这次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首次登上海拔近4000米的点苍山龙泉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测绘。后来林超协助克勒脱纳整理出版了 《云南地理考察报告》和《云南地质地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中有关点苍山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成果,在法国的国际地理文献上作了报道。后来维斯曼据此把它定名为“大理冰期”,为学术界广泛应用。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
林超在40年代专攻人文地理,在人口地理、聚落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诸方面皆有建树。他在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和人生地理组组长任期内,组织了大巴山、嘉陵江流域以及新疆西北部的地理考察,取得了大量资料与成果。特别是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历时之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而且是在抗战时期的艰难条件下。这次考察步行4000余公里,踏遍流域内17个县,撰写了 《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并绘制图件344幅,详细记载了该流域的地形、农业、矿业、航运、人口和聚落,被誉为 “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之作”。当时我国人文地理研究多为室内工作,得诸于实地调查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拓作用。尤其是其中的 “聚落地理”篇,不仅在聚落分类上有??创新,而且明确了 “聚落等级” 的思想,这距闻名遐迩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这可是在中国本土上独立产生的。作为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的一个副产品,林超还写出了 《蜀道考》一文。40年代人们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工作方法并不清楚,但已有人在探索,此文便是这种新动向的见证。
此外,30年代林超在滇西考察时,深入到滇缅边境地区,深深感到英国在以缅甸为基地,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领土进行有计划的分割与蚕食。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爱国地理学家的林超不顾困难,收集了大量资料,又作了仔细的历史考证,写成了?滇缅北段未定界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一文,发表于1933年的 《地理季刊》。其目的在于揭露英帝国主义的阴谋,引起国人注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横扫欧洲,又移师进攻苏联,其闪电战频频得手; 而太平洋美日战争尚未爆发,整个形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林超于1941年秋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一文。文中对民主国家与轴心国的土地、人口、资源以及军备和交通情况作了分析与对比,认为地理基??对民主国家“长期战争,有胜利把握”; 轴心国地理基础差,“故主速战速决”。指出未来民主国家应“以人力配合其天然之优点,利用其伟大之潜力,以克敌制胜,是在民主诸国自为之耳”。在当时形势下,有此断言,不失为一篇重要的政治地理佳作。
在经济地理方面,林超与陈泗桥合作发表的 《四川盐业地理》 (1945年),对盐业之沿革与统制、川盐之采制、盐业分区及对人文景观之影响和盐业发展的措施都作了精辟分析。此外,他还研究了嘉陵江三峡煤业地理 (1942年),秦岭与大巴山的交通 (1947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物质条件极端困难情况下完成的。
林超在抗战后期开始担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他罗致了很多地理英才,在经济困难条件下,开展调查研究,出版刊物。其中不少当时青年地理工作者都成为今天各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可以说,新中国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亦有得益于此之处。
为珠穆朗玛峰正名
50年代,林超在左的倾向泛滥的困难条件下,遵从竺可桢的委托,周密考证了珠穆朗玛峰的发现与命名,随即发表的 《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一文,是对中国地名学研究和地理学史的重要贡献。
英国人一向声称珠穆朗玛峰是他们于1850年发现的,并以当时测量局长的前任埃佛勒斯的名字命名。过去世界各国对于此峰通用的名字,不是珠穆朗玛,而是埃佛勒斯。就是中国人自己,凡念过中小学的,也只知道世界最高峰叫埃佛勒斯,承认是英国人发现的,完全忘记了我国固有的名称,亦不知道发现该峰的是自己的同胞,妄自菲薄已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鉴于此,林超在前后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进行了周密仔细的分析研究,以确凿的证据证明: ??先发现这个山峰并给予 “珠穆朗玛”名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最早把这个山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地图上的,是1715—1717年到西藏测量的中国测量队员胜住、楚尔沁藏布和兰本占巴。林超令人信服地驳斥了英国人发现并命名埃佛勒斯峰的谬误,理直气壮地为珠穆朗玛峰正了名。
《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一文受到竺可桢和黄炎培的高度赞赏,黄炎培致信林超说,此文是“有益于世道之作”。在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一书 (1985年) 中,把此文列为地名学研究的重要实例。文中发掘整理的大量当地地理、地名知识,为我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林超自50年代后对自然地理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时逢从前苏联传入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思潮,大规模开展的国家建设也需要对自然地理条件作综合研究,于是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综合自然地理学。林超是我国最早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者,并带领一批人发展这门科学,他还最早提出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的译名,所以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林超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上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大致可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学和区域自然地理研究三个方面。他认为自然地理区划和土地类型分属不同的尺度水平,前者采用区划方法,后者采用类型学方法,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各自成为??个系统; 两者除了理论方法以外,都需要进行具体区域的研究。
林超留学英国时的导师罗士培是地理区划研究的先驱,所以他区划思想的师承渊源是很深厚的。他当时的论文《南岭之地理特征及其在中国地理区划上之意义》,是我国最早用现代地理学观点研究区划的文献之一,其研究结论至今仍被引用。
1954年,林超等为了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需要,拟定了当时最为完备的全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这个方案依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把全国分为4大部分,10个大地区,31个地区和105个亚地区,比以前历次自然区划都跨进了一大步,基本上反映了全国自然地理面貌,为以后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提供了借鉴。
50年代末,在林超参与领导下,由苏联著名自然地理学家А.Г.伊萨钦科主讲,举办了全国自然地理进修班。他借鉴苏联的经验,结合进修班及他本人在河北及其附近地区的实践,对区划方法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相结合的方法。指出: “二者有不同,但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有辩证的关系,可以互相补充的。在具体工作中,遵循这个上下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从地区和地带等高级单位往下看,充分利用全国自然区划的方案; 同时也根据具体景观的材料来修正高级单位,这样就使区划工作更加具体和准确”。林超这一充满辩证思想的方法对我国30年来的自然区划工作有深刻的影响,上述进修班的成员大都成为目前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60年代,林超敏锐地发现区划方法不能胜任地方尺度的地域研究;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规划不能满足于泛泛而论,而要求把生产布局落实到具体地段上,这就需要作大比例尺的地域调查制图。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土地类型研究。
林超等人的论文《北京山区土地类型及自然区划的初步研究》,是国内最早以土地类型调查制图为基础,“自下而上”进行山地自然区划工作的研究成果,开辟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新方向。《北京山区土地类型研究的初步总结》是我国最早结合区域土地类型研究的实践,对地势地貌、地表组成物质等中小尺度的土地分异因素,以及山区土地分级、分类等重要理论问题作出的系统论述,为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土地类型调查制图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外,林超还在总结、介绍古今中外土地分类思想和方法上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超在区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方面的成果,除上述河北与北京山区的研究外,还可从《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可见一斑。此书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林超不仅主撰了其中的两章,整个研究的框架——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也是他和赵松乔教授共同制定的。
倡导综合地理学
地理学的综合性是林超早在30年代就已牢牢建立起来的思想。他在 《乡土地理调查手册》 一文中明确指出: “地理现象,并非独立各不相关,而皆有密切关系”,因此调查应当包括 “观察当地自然环境与人生活动之相互关系”。他的人文地理研究坚持综合方向,注重经济现象与自然条件、交通、人口、聚落等的关系,“目的是将经济地理的范围加以扩充,使其成为各种地理现象与经济现象关系之研究,尽量发挥地理学之精神”。他在自然地理研究中,不仅着重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对自然条件于经济建设的作用也给予充分重视。
林超在长期的地理研究实践中,始终坚持这种综合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他在晚年还从理论高度作了总结和概括。他指出: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球表层是一个经过多种组成成分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巨大综合系统,这一特征决定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地理学在研究地球表层时要研究各种要素,但并非把它们当作互不相干的独立客体,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着重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整体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林超认为: 我国地理学界以前重人文轻自然,后又重自然轻经济甚至取消人文,都背离了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宗旨,于学科的发展不利。所以他对地理学的离心倾向特别关注,不断地大声疾呼发展综合地理学。他在其主编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开篇中写道: “地理学将是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科学,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科学。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两栖科学”。目前,各国科学家倡导建立所谓 “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正与林超的主张一致,并经各条蹊径成为事实。
贡献卓著的地理教育家
林超是一位贡献卓著的地理教育家,他常举孔子的话说:“集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他先后被聘为6所大学的教授,开设了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世界地理、欧洲地理、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等多门课程。他备课认真细致,广征博引,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教学效果十分良好。他对学生关怀备至,严格要求,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指导过两名博士后、10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受其教泽的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林超还利用自己在国内外的名望和联系,邀请世界知名地理学家来华讲学,促使北京大学地理系与若干世界著名地理系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他热情推荐中青年地理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现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军队,还是在大中学校,都有林超的学生,正所谓 “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人已成为知名学者。
在极左思潮时期,实用主义流行,每当此时,林超总是不计个人得失,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地理教育走向拨乱反正之时,他根据自己1979年在北京大学 “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发表了 《关于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和《试论地理学的性质》两文。前者是以国内外的经验说明我国高校地理教育应调整的方向,后者是从理论上回答了地理教育应遵循的理论体系。后来,他又发表了 《地理学与地理人才培养》,充分表现出他对新的地理教育与新的地理人才的企望。
林超也十分关心中、小学地理教育和地理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他在极 “左” 思潮肆虐的日子里,曾为增加中、小学地理课时和加强师资力量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他还亲自参加地理科普教育,发表了很多地理科普著作。
林超的一生是一位为中国地理学和中国地理教育事业发展而献身的学者的一生。他的为人正如老友黄秉维所说“他守正不阿,从不为名利地位而玩弄手段,损人利己。他正道直行,不断地积极工作,即使在工作条件很差,经济情况很困难的时候,他还是悠然自得,安之若素,不悲观失望,不止步不前。他从不拉帮结派,更未尝曲意逢迎,苟悦取容。自他身上,我虽未见过洋溢的热情,但他关心、照顾、体谅别人的胸襟却如清泉长流,涓涓不绝。从他口中,我没有听到过虚伪的谦逊。他服从真理,不固执,也不随人然若的精神却坚持不渝,不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他的一生正如他1943年在新疆考察时所写的 “出塞”诗所述:
男儿须作万里行,四海为家安此生。
白马投荒苦何在,征途处处乐无垠。
他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征途的 “乐无垠” 的乐观主义精神。
简历
1909年4月13日 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今揭阳市)。
1926年 考取奖学金入岭南大学文科。
1927年 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
1929年 进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
1930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后即留校,被聘为助教。
1934年 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留学。
1938年 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随即归国就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地理系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
1939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0—1949年 参与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人生地理研究组组长和所长,还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2年)和金陵女子大学教授 (1947年)。
1949年 代表中国赴里斯本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
1950—1952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2—1991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该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地名研究会顾问,国际地理联合会景观综合工作组成员,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
1991年6月1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林超.滇缅北段未定界之地理及政治问题.地理学季刊,1993 (2).
2 林超等.乡土地理调查手册.地理,1941 (2).
3 林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地理,1941(3).
4 林超.嘉陵江三峡煤业地理.地理,1942 (1-2).
5 林超,孙承烈.蜀道考.文史杂志,1944 (5-6).
6 林超,陈泗桥.四川盐业地理.地理,1945 (1-2).
7 林超等.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 (下卷) .地理专利,第一号,中国地理研究所,1946.
8 林超.秦岭与大巴山对于四川与西北交通之影响.地理学报,1947(1-4).
9 林超.聚落分类之讨论.地理,1948 (1).
10 林超等.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北京大学地理系,1956.
11 林超.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北京大学学报,1958 (4).
12 林超.北京西山清水河流域自然地理.地理学资料,第四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3 林超.河北省及其附近地区自然区划工作的一些经验.地理学报,1960(1).
14 林超.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界线问题.地理,1962 (3).
15 林超,李昌文.北京山区土地类型研究的初步总结.地理学报,1980(3).
16 林超.试论地理学的性质.地理科学,1981 (2).
17 林超.中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张相文和中国地理学会.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 (2).
18 林超.关于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地理科学,1982 (3).
19 Lin Chao(林超)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Geography in China(中国区域地理的发展),Geography in China(《中国的地理学》).Science Press,Beijing.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 林超,李昌文.阴阳坡在山地地理研究中的意义.地理学报,1985(1).
21 林超.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中国土地类型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
22 林超.地理学与地理人才培养.地理知识,1988 (9).
23 林超.中国古代土地分类思想——对《管子·地员篇》 的研究.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24 林超,杨吾扬.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25 Lin Chao(林超) .Geography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中国大学里的地理学): 1919—1949.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1 (3).
26 林超.世界各国土地分类单位等级系统对比.土地科学与区域开发,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