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马杏垣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马杏垣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马杏垣人物简介

·马杏垣



马杏垣,构造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他在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构造解析、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从小构造、区域构造到大地构造都有深入研究和著述,特别在重力构造、大陆构造、滑复与多层次滑脱和块断构造等方面成果更加卓著。他主编的 《中国区域地质》、《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重力与构造》等论著,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尤以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和多条地学大断面,开创了我国大陆岩石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先河,成为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的经典出版物。从事地质教育3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



马杏垣,祖籍河北省乐亭县,1919年5月22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父亲闯关东,移居长春,以经商为业,但思想比较??明,希望孩子们走读书创业之路。马杏垣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心强。他在长春上的小学叫自强小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当年的东北三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吞的目标。1931年 “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给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深的创伤。他的一些同学在炮火中丧生,自己成了亡国奴,过了多年的流亡生活。在天津南开中学,他曾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在1935年的 “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参加了南下学生请愿团,卧轨拦车赴南京,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愿当亡国奴,辍学随王顺桐等革命青年从天津乘船南下,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活。到烟台时,数百名华北流亡学生和文化界进步人士汇聚一起,使他更多地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结识了青年画家王大化,受到绘画和木刻的熏陶,激发了他的艺术才能。后辗转到重庆,他一方面继续在南渝中学 (后改南开中学)读高三,一方面以木刻为武器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他创作了一幅表现八路军战士的作品,以 “马蹄” 为笔名,发表在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 《新华日报》 上。1938年5月,他加入了由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并在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培训,从此在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他曾经想当一名艺术家,但更想学一门有用的专业来报效祖国。1938年秋,他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在具有民主和科学气氛的西南联合大学,他的志向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积极参与昆明市地下党和外围组织 “群社” 的活动,与地下党同志和进步师生创办的 《热风》 壁报,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同时,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他的老师孙云铸、袁复礼、冯景兰、张席褆和王恒升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及德籍教授米士等人的渊博学识和优良学风,培养了一代优秀的地质人才。他在194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有幸跟米士教授完成了昆明附近1:5万的地质填图,还同司徒穗卿一起对滇东北几个县进行了野外地质矿产调查,提供了该区最早的地质研究成果。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杏垣考取了由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奖学金的出国留学资格,于1946年1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地质学家霍姆斯 (Arthur Holmes) 教授指导下,开展苏格兰北部山区变质岩地质和成因岩石学研究。1948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并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会后他满怀激情地返回了离别近三年的祖国,1948年10月应聘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51年晋升为教授,时年32岁。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授,曾任副院长等职务。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该局地质研究所所长。

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地质论评》 副主编,《地震地质》主编; 还担任过 “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 委员,“国际构造委员会” 委员,国际岩石圈计划执行局委员及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员会主席等职; 还担任过国际上的 《构造地质》、《构造学》 和《地球物理》等四个杂志的编委。他是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马杏垣从事地质工作60余年,他结合教学和国家任务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发表多部专著和论文百余篇,涉及区域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构造、重力构造、地震地质和岩石圈动力学等多种专门领域。在他的全部业务活动中,始终贯彻??为振兴祖国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发展地质教育尽心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使国民经济建设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轨道,作为“开路先锋”的地质工作急需培养大批人才,创办地质学院就成了地质部门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马杏垣作为筹建北京地质学院的领导成员之一,来到了遍布坟头、瓦砾和水坑的北京西北郊区开始了建校工作,同时组织教师利用原北京大学工学院旧址筹划招收新生。1952年9月26日下午,由马杏垣主持召开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合并来的教师大会,听取副院长尹赞勋教授报告学院筹备经过和已取得的成果,到会者有的是他的老师,许多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同学,刚从国外归来的他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要他挑起作为助手和领导的双重重担,同时还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讲授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课。

新型的地质教育怎么办? 20世纪50年代号召要对旧大学“彻底改造”,要 “全面学习苏联”。马杏垣忘不了他的老师们在抗日大后方办的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靠的是民族精神,靠的是民主和科学,在业务上重视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同时,他吸取西南联合大学的好传统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决心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道路。建校初期,他和杨遵仪、池际尚等教授积极做了业务准备,组织专修科学生到周口店,首次按教学计划进行地质教学实习。以后他经常带领年轻教师到周口店传授野外工作方法和进行基本功训练。1962年暑期,在他的指导下,对周口店实习基地从地层、构造、地质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习资料,编制了一万分之一地质图和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周口店实习基地成了各地质院校最好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他作为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组织师生到国家建设急需和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区进行生产实习和科学研究,并亲自领导师生到五台山区、秦岭、大别山区和嵩山等地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组织多种专业配合的综合研究,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现在地质战线的许多优秀地质专家,都受过他的言传身教。他坚持 “要结合中国地质特色来研究,不要盲目跟着外国人跑” 的科学态度和 “实践第一” 的好学风,影响了几代人。

在 “文化大革命” 中,北京地质学院被迫外迁,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粉碎 “四人帮” 之后,马杏垣利用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顶着多种压力,以强烈的责任感,联合地质界的政协委员和学校的老教授,亲自起草报告向邓小平同志及中央有关领导反映意见,经过地质学院老教授们的多次努力,终于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于1978年利用原北京地质学院的校舍、设备和在京师资创办了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但他自己却被迫离开了地质学院,到地震战线贡献余年。可他仍然关心着教育事业,他深情地说: “从1952年参加建校到1978年离开,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了26年,我精力最旺盛的岁月是在学校度过的。”后来,学校改为中国地质大学,并分北京和武汉两地办学,他是大学的兼职教授,保持合作科研和带研究生。他更关心学校的思想建设,当看到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削弱的报道时,他寄语他的学生——当时大学的领导人,要好好抓一抓。1987年10月他指出 “我们办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首先要注意学生的政治素质,要树立为国家富强为地质事业发展而奋斗的理想。” 针对当时社会上崇洋媚外的思潮,他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例明确指出: 办好大学 “靠的是民族精神”,“一是政治素质,二是打好基础,再就是有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马杏垣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教育家。他始终坚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立足中国,发展地学



马杏垣虽然留学西方,但他的眼光始终盯在祖国的大地上。“自强不息”,是马杏垣信奉的一条普普通通的格言,对他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地质基础工作先行,他率先在我国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50—1952年,他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师生一起,完成了燕山地区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 1955—1956年,他又带领北京地质学院的师生,完成了山西五台山区1:20万区域地质测量,这是我国最早开展的较正规的地质填图工作,培养了第一批区调工作者。1957年出版了他们的 《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构造地质专著。1957—1959年又先后发表了 《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型式》等研究论文,并在地质部第一次区测会议上作了专题报告,对我国开展大规模的1:20万区域测量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60年代初,虽处国民经济3年困难时期,但他还是领导师生在湖北、河南等地开展了多幅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在此基??上于1961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 《中国区域地质》 教科书,发表了 《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专论,这些工作和成果在当时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岩构造,是地质学研究中与矿产资源关系最密切、而研究程度最薄弱、研究难度最大的重大地质课题之一,正是他一生中投入的精力最大、坚持的时间最长、遇到困难最多、而研究成果最丰富的课题。有关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成果《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大地构造发展的样式》 (与游振东、谭应佳、蔡学林合著) 等曾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科学研究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揭开嵩山构造变形之谜,马杏垣和他的同事们曾先后 “十上嵩山”,历时22年,终于完成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 这一科学论著及有关的论文。这些成果不仅包含了无数个风雨烈日下的辛勤劳动,而且还记录了20多年来科研道路上的坎坷曲折和屡遭磨难的历程。

早在1956年和1957年,马杏垣和他的科研集体就曾两次来到嵩山,拉开了对嵩山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序幕。他们首先对这一地区前寒武纪的地层序列及其对比问题和基本构造轮廓进行了初步研究,首次提出了太古代 “登封群” 的地层划分、对比和命名问题。就在这时,凭着一个地质学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经验,他已经感到了深入开展嵩山构造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正当他?着浓厚的兴趣在秦岭山区专心工作的时候,1957年的 “反右”斗争开始了,他被从河南野外召回学校,仅仅是由于给秦岭区测队苏联专家的工作成果提过不同意见而接受审查,险些成了这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1958年,马杏垣再次到嵩山参加 “登封式铁矿” 的现场讨论会和野外考查,希望能有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但不久由于苏联的背信弃义使研究工作再次中断。困难时期刚刚过去,1964—1965年,他立即组队连续两次到嵩山展开了大规模的野外调查。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嵩山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不仅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和资料,而且和助手首次识别出中上元古界五佛山群地层中的重力滑动构造,这是嵩山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的认识。正当即将成功的喜悦鼓舞他们向更高的顶峰攀登时,1966年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 给嵩山研究和他个人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打击。“马杏垣道路”被当作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典型在全院进行了批判,嵩山研究成了 “资产阶级一地成家论” 的样板而被彻底否定。他的家被抄了,他本人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接受劳动改造。科学的尊严受到了亵渎,科学家的心灵蒙受着创伤。更令人痛心的是,大量从野外采来的标本在这场动乱中散失殆尽,许多野外的原始记录和图件被销毁了。

1972年周恩来总理关于要重视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的指示公布以后,形势略见好转,马杏垣又立即第4次组织科研力量,再一次对嵩山进行研究。他带领几个教员和助手,重新填制了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构造地质图,收集和整理了3万多个地质参数。他们采用先进的解析构造学方法和理论,对嵩山地区的前寒武纪构造变形进行科学总结。经过10年的沉寂之后,马杏垣等于1975年发表了第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河南嵩山区震旦系古构造型式》。

1978年后,中国终于彻底摈弃了那种旷日持久的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做法,而致力于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建设,科学事业因此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这大大加速了马杏垣对嵩山的研究进程。这期间他又多次与助手前往嵩山,反复探寻嵩山构造变形的真谛,并连续发表了数篇论文加以阐述。自然造化之谜终于被解开了。经过马杏垣及其合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1981年,?嵩山构造变形》一书正式出版了。该书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严格的科学分析方法,提示了这一地区的构造变形历史和相关的构造样式,成为在复杂变形变质地区深入开展构造研究的楷模,受到了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主席Zwart教授和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院士的高度赞扬。1980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嵩山召开了 “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现场会议”,1983年,又组织中外地质学家到嵩山参观考察,受到中外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赏。

后来,马杏垣又发表了 《重力与构造》 等三篇论著,指出重力是构造作用的控制力。1989年他与同事们合编的一部重要著作《重力作用与地壳运动》 出版了。书中论述的重力构造的原则与方法在地质勘探、特别是石油煤炭和工程地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

马杏垣长期在我国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研究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马杏垣在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生涯中,早期受施蒂勒 “比较构造学”影响比较深。但他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注意到,传统的比较构造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人们区分各种构造和构造类型,就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去鉴别,去进行分类。然而,只有应用辩证的方法,才能对构造现象的内在矛盾运动作出科学的解析。为了探索和建立构造地质学新体系,早已离开教学岗位的他,仍然用大部分精力致力于构造方法学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十分关注国外先进方法学上的进展,从早期苏格兰地质学家创立的几何分析,到以后的以Ramsay为代表的应变分析,以Hansen为代表的应变相分析以及Hobbs、Davis等对构造地质学的系统论述,他都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态度去研读,并以其锐敏的洞察力从中发现其精华。继《嵩山构造变形》 之后,1978年又编写了 《变质岩构造工作方法》,系统论述了构造置换、叠加和构造序列等一些重要地质概念。但他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实践,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构造方法学。1983年,总结其一生心得和经验撰写的 《解析构造学刍议》终于问世了。在这篇纲领性论文中,指出: “提出解析构造学是为了探索地质构造教学的一种新体系。” 建立起一个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地质构造研究,以分析地壳内在矛盾为核心、运用当代最新构造解析方法研究所得的构造学。他倡导 “我们需要在高度活动的动力地球构造观的指引下,用新的构造方法学,去进行新一代的地质构造实践。” 在文中他系统地提出: “尺度、层次、构造变形场; 岩性介质; 叠加、置换、序列等解析构造的八项基本原则。全面的构造解析应该做到分解与综合的统一,把地球构造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应当像国外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来研究的方法与李四光先生有关构造体系的思想结合起来。从而把我国的地质构造研究带进一个以辩证唯物构造观为指导的、以现代系统科学方法为特点的多尺度、多层次、多因素、多体制和多世代构造的全方位动态分析的新领域。”

20年来,在他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的学生通过在河南嵩山、北京西山以及大别山、中条、康滇、赣北各地的实地应用,使他的这一思想得到充实,并以其论述为基础编写了新一代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和其他专业教材,举办了上百次讲习班,使广大地质工作者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从思想上摆脱过去习惯于从浅层次和挤压体制下去认识构造现象的局限,建立起构造相互联系、运动、发展和演化的新观念,学会辩证地处理构造变形的空间、时间、环境、岩性介质和作用力等诸方面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认识构造、解释构造和预测构造的能力。同时也为这一新的构造方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面向世界,成果卓著



1978年,马杏垣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该局地质研究??所长。他经常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扩大了科学视野和领域,在祖国大好形势的激励下,经过反复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抓住了我国地震活动与第四纪以来裂谷盆地构造有密切的时空联系这一特点,对大陆断陷作用和伸展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 《中国的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作用和构造》、《中国新生代伸展构造》和 《滑复与岩石圈多层次滑脱构造》 等论文,深入讨论了它们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发育历史以及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了裂谷是地球动力学活动的窗口,是强震的孕育地,开辟了地震成因研究的新途径。

从20世纪前半叶开始,开展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研究,探讨深部地质成为国际地学界最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马杏垣参与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的创立,并先后担任委员和执行局委员,80年代他把主要精力都献身于岩石圈,特别是大陆岩石圈的研究上。1982年,国家地震局下达了编制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的任务,组织了国内30个科研教学单位,近300名专家、学者协同工作,由马杏垣担任主编,用了两年多时间,总共完成了各类序图、地质基础图、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专题图、新构造变动、地震活动、各省 (区) 地质构造、分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图等68幅,编制了 《1:400万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挂图》一幅,编写了作为说明书的专著《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一部。他不仅在图集的整体设计和总的指导思想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将它体现在每一幅图件的资料选取、表示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而且在组织领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劳动。在1985年底召开的评审会上,数十位著名的地质、地球物理专家一致给该图集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是 “目前国内外岩石圈学研究方面编成的第一部大型地区性综合图集,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主席福克斯 (K.Fachs) 在1989年国际28届地质大会上作报告时,综述国际岩石圈计划近五年来的成就,并给予我国的岩石圈动力学图很高的评价。会后又给马杏垣教授写信指出: “该图对国际岩石圈计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其他国家编制这类图件树立了范例,为各国编制与岩石圈动力学有关的图件建立了新的国际规范。” 因此该成果连续获得了三项大奖,即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6)、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0) 和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1991)。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 (GGT) 是国际岩石圈计划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重要课题,马杏垣担任了国家地震局系统六条地学断面的主编,并亲自主持了 “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断面” 的编制。所谓地学断面是将沿宽100千米的地带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都概括地展示在图上,并综合成一条至少到莫霍面,甚至整个岩石圈的解释性剖面,它不仅要表示地壳或岩石圈的现状,而且要解释如何达到这种状况。该成果经过国内评审,1989年在东亚GGT国际会议上展出并作了汇报。会后入选为国际优先出版的两条地学断面之一,最后于1990年4月在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全会期间全部提交。会后国际岩石圈GGT协调委员会主席Monger来信表示感谢,认为这是光辉的范例。该任务组新任主席也发来传真信表彰马杏垣对全球断面计划的突出贡献。1991年由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及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AGU) 编为第2号,联合在美国出版,接着在国内也出了中文版。他主持完成的这些成果,使我国大陆地壳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杏垣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一生,是重视实践不断探索的一生,是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一生,“老马明知夕阳短,拼命奋蹄万里行”,是他步入花甲之年的宏愿。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马杏垣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就,成为我国地质学界独树一帜的构造地质学家、杰出的地质教育家,成为当代国际构造地质学界具有突出创新成果的学者,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地质科学事业、地震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杏垣虽然于2001年1月22日与世长辞,但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他的献身精神、他的优良学风和优秀品格,在他的同行和学生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简历



1919年5月22日 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31年 毕业于长春市自强小学。

1932—1935年 在河北省昌黎县汇文中学上初中。

1935—1937年 在天津市南开中学上高中。

1937—1938年 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

1938年 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42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助教。

1946年 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系读博士学位。

1948年8月 获博士学位,在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了博士论文。

1948年10月 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副教授,1951年晋升为教授。

1952年 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授、教研室主任、副教务长。

1957年 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

1978年 连任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 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该局地质研究所所长。

1979年 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副理事长兼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79—1982年 任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0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任国际岩石圈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后任执行局成员等职。

被选为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1983年 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3届副理事长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7年 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1年1月22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论著



1 王嘉荫,马杏垣. 普通地质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

2 马杏垣等. 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57

3 马杏垣. 关于河南嵩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及其对比问题. 地质学报,1957,37 (1): 11—32

4 马杏垣. 秦岭地轴北侧的震旦系. 北京地质学院学报,1959 (5)

5 马杏垣. 对豫西前寒武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地质月刊,1959 (6)

6 马杏垣,等. 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 地质学报,1961,41(1): 30—44

7 马杏垣,游振东,谭应佳,蔡学林. 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大地构造发展的样式. 地质学报,1963,43 (1): 27—52

8 马杏垣,等. 中国区域地质.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9 马杏垣,索书田,闻立峰,王维襄. 河南嵩山区震旦系古构造型式. 地质科学,1975 (1)

10 马杏垣,等. 河南嵩山区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史及古构造型式. 地质科学,1978 (2)

11 马杏垣,等. 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分册). 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0

12 马杏垣等. 重力与构造. 构造地质论丛,1980 (1)

13 马杏垣等. 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1

14 Ma Xingyuan,Wu Zhengwen,Early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Precambrian Research,1981,14: 185—202

15 马杏垣等. 论伸展构造. 地球科学,1982 (3)

16 马杏垣. 解析构造学雏议. 地球科学,1983 (3)

17 马杏垣,索书田. 论滑复与岩石圈多层次滑脱构造. 地质学报,1984,58 (3): 205—213

18 马杏垣等. 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的裂陷作用. 见: 现代地壳运动研究(1).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5

19 马杏垣主编. 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 (1:400万).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20 马杏垣.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要. 地质学报,1987,61 (2): 113—123

21 马杏垣.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说明书.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7

22 马杏垣,白瑾,索书田,劳秋元,张家声. 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方法.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7

23 马杏垣.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中国地震年鉴 (1987). 1988: 119—124

24 马杏垣主编.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 国家地震局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 编委会.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25 马杏垣. 造山作用和高原隆升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0: 158

26 马杏垣主编. 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及说明书.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1

27 马杏垣主编. 中国大陆构造论文集.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28 马杏垣.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29 马杏垣. 中国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 地质论评,1995,41 (5):483—485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