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秦馨菱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秦馨菱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秦馨菱人物简介
·秦馨菱
秦馨菱,地球物理勘探学家、地震学家、空间探测技术专家。是我国第一批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勘探学家之一。参与开创我国地震观测事业,领导组建我国第??个现代地震台网——北京地震台网的建设。在四川、云南、湖北、山东、吉林等省区,开创我国最早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特别是对川西南攀枝花地区的地球物理勘探测绘,为今日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诞生,作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拓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在急需勘探技术人员之时,他多次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后积极倡导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发射气象火箭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了多种遥控遥测设备,为我国空间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贡献显著。
秦馨菱,祖籍山东省安丘县,1915年10月17日出生在潍县(今潍坊市)。1933年以优异的成绩在河北省通县潞河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7年,秦馨菱的毕业论文《真空管中的振荡》,论述用普通商用电子管产生52cm波长的振荡,这在当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得到教授们的好评,获准通过,并获得理学士学位。当年6月毕业后,他带着叶企孙教授的推荐信前往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报到 (1935年地质调查所自北平迁往南京,在北平设立分所,谢家荣任分所所长)。次日即与李善邦到达鹫峰地震台,踏上了开创地震事业的艰难旅程。
制造第一台地震仪,开辟观测地震研究的新篇章
在鹫峰地震台,秦馨菱每天亲自动手熏地震仪记录用的烟纸、换记录图纸、冲洗记录像纸、校对时钟以及检测地震仪常数等,他干得十分认真。其他时间他便看书,利用台上的小口径天文望远镜和气象仪进行一些观测。工作紧张有序,每日学有??获,生活安定舒适,秦馨菱开始调整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准备为发展中国的地震观测研究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但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北平悍然制造了 “七·七” 芦沟桥事变,7月10日大批日军进入北平郊区集结,从北平城到鹫峰地震台的交通中断,地震观测研究工作遂告停止。南京沦陷后,李善邦和秦馨菱即去湖南省衡阳水口山探测铅锌矿。他们在水口山、松柏一带进行野外地球物理勘探,一年内,就发现了新矿体。1939—1940年,他们先后转战贵州省威宁、赫章和云南省禄劝、元谋,四川省会理、西昌勘探铁矿,后来又到金沙江北岸一个叫棉花地的地方上山踏勘,测绘出攀枝山、尖包包山和倒马坎等三幅地形图,并进行多处槽探和磁力线剖面探测,又填出地质图。他们采集的矿石标本经化验确定是富含钛磁铁矿。矿体规模相当可观,再从他们看到的岩石大范围 “矿染” 和多处古人炼铁的遗迹推测,矿区品位很高。他们的重要发现为今日??枝花大型钢铁基地的诞生,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前期性工作。
他们在川西南工作期间,云南省玉溪、石屏、耿马、腾冲和四川省茂汶、泸定、黑水等地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1941年他们回到重庆北碚后,在经费、器材短缺情况下,还要防避日机的轰炸,秦馨菱和李善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动手制作地震仪,终于试制成功一套水平摆地震仪。为纪念地质调查所老所长在建鹫峰地震台时给予的支持和指导,便以翁文灏(字咏霓) 的名字命名为霓式地震仪。1943年在北碚正式进行地震观测,由秦馨菱负责日常观测和维护工作,当年6月22日曾记录过成都附近发生的一次地震,后来还记录到土耳其的地震,在两年多时间里共记录了109次地震。这是中国人用自己制造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投入观测,开辟了中国科学家用仪器观测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派秦馨菱等去美国学习地球物理探矿和地质学。他先后在美国联合地球物理公司、斯郎波吉公司和莱恩·韦尔斯公司任实习工程师,学习地震探矿和石油井电测法。在将近1年时间内,从地震法、电法、放射性勘探和石油测井等,他都能熟练掌握。1946年他回到南京,先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
1947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急于恢复由于日寇侵略已停顿观测工作近10年的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即请秦馨菱和谢毓寿帮助修复该台的地震仪,他们很快就把置于鸡鸣寺地下室内的垂直向和水平向两套摆锤重达20吨的大型维歇尔式地震仪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秦馨菱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新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伟业中去。
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作出贡献
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翌年4月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赵九章任所长,秦馨菱被安排在顾功叙副所长分管的物理研究组任研究员。
经济建设恢复时期,迫切需要矿产资源,急需查明全国矿藏储量。秦馨菱是有名望的地球物理勘探专家之一,1950年初,他奉命到山东省淄博附近的周村、金岭镇一带勘探磁铁矿,相继在北金召、侯家庄测出两个明显的磁异常区,前者经钻探证实是磁铁矿。之后他又赶赴东北,参加由李春昱领导的东北地质调查总队。当时国家决定首先恢复东北的基础工业,以便带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因此调集全国知名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学者在沈阳组成东北地质调查总队,分赴东北各矿区进行调查和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解放初期能够掌握勘探技术的人员寥寥无几。顾功叙、秦馨菱等专家急国家之所急,首先花费精力培养人才。1952年,顾功叙、傅承义、秦馨菱在南京地球物理所内开办了一期物探训练班,学员大多数是大学物理系的毕业生,也有少数学习成绩拔尖的中专和高中毕业生。他们冬季在室内教授地球物理勘探原理,春暖花香的时候带学员们到野外进行具体的勘探操作训练,秦馨菱带领几十名大学生学员,先后去内蒙古白云鄂博几个大铁矿体周围物探实测,发现了新的矿体,使已知的几个大铁矿体连为一片。后又转战湖北省鄂城以南地区,根据磁测出现的异常变化断定有铁矿,后来证实确实是一个大铁矿。大冶外围地区同样也是看不到矿体露头,秦馨菱带领学员们用磁法勘探又发现了尖林山和金山店等两个铁矿。他们在长城内外的这些发现,为国家确定钢铁基地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1957年秦馨菱获得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发明二等奖。
1953年冬至次年春,顾功叙和秦馨菱又在北京地质学院??办了一期全国各有关部门物探技术人员参加的大规模的物探冬训班,学员主要来自北京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的毕业生和冶金部、地质部等部门的物探人员。顾功叙主讲电法勘探,秦馨菱主讲磁法勘探,教室设在临时工棚里,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们都有??同样为物探事业献身、为开发矿业富国强民效力的精神,情绪十分高昂。这些学员们后来都成为我国首批地球物理勘探科技人才,大多成为冶金部、地质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等系统的地球物理勘探队伍的骨干和专家。
1954年以后,为解决野外物探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秦馨菱与曾融生合作进行磁化率测定试验,这在国内尚属首创。接着秦馨菱又对大地电流仪、地震探矿仪等物理探矿仪器进行研制,对超声测井方法进行试验。他还带领朱虎、贺传圣、陆常周等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台绕制石英弹簧的机床,为我国研制石英弹簧重力仪和石英倾斜仪创造了重要条件。在他的领导下,磁化率仪、超声测井仪、大地电流仪等相继研制成功,为我国起步不久的地球物理勘探事业频添了翱翔的翅膀。
1955年秦馨菱在北京地质学院兼课,讲授磁法探矿和放射性探矿等课程。同时在地球物理所对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首次在国内著文介绍质子旋进磁力仪原理,促进了这种仪器在我国的诞生和应用。1957年他又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不断为产业部门有系统地培养了一大批地球物理勘探人才。
为我国发射气象火箭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多种遥控遥测设备,成绩卓著
1960年,为适应我国导弹和核武器试验中大气科学与高空物理学研究以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需要,地球物理研究所开拓空间探测新领域,赵九章所长决定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任命秦馨菱开展空间探测和空间物理学方面的研究,由他担任遥控遥测研究室主任。
6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核武器试验、导弹试验和发射高空气象火箭,地球物理所二部受命参加其中的许多项仪器研制和监测工作。对试验仅靠光学和声学的传统办法监测,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只有充分利用无线电电子技术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一新技术在我国还十分薄弱。在一无图纸资料,二无经验,国家又处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在千难万险面前,秦馨菱没有退缩,而是充满信心地带领年轻人边学边干,工作成绩喜人。他们首先试制成功单路遥测系统,配合第八研究室研制的高空气压计,一并用气球悬于原子弹爆炸试验区上空,在原子弹爆炸时通过无线电遥测仪测定气压变化,然后再推算爆炸当量,满足了当时国防科研的急需。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进而又研制成功了五路双调频无线电遥测系统,遥测距离150公里以上,性能均十分稳定,完全满足发射150—200公里高空气象火箭跟踪定位和传递观测数据的要求,大大推进了我国高空探测研究工作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氢弹在空中爆炸点的定位和高空气象火箭的跟踪定位,他们又研制成功了雷达应答器。应答器的发射部分先是设计用栅极调剂,但功率太小 (仅数十至数百毫瓦),信号太弱,秦馨菱即改用板极调制,发射功率一下提高1千多倍,达到200—300瓦的水平,这在国内尚属首创。为了提高接收的灵敏度,他们又进行超再生接收试验,效果极好,其灵敏度比用直接检波法提高了许多倍,当时使用超再生接收3000兆赫的讯号亦属首创。接着秦馨菱受命领导第四研究室代核试验基地改装雷达,他把自制的雷达应答器装在氢弹上,与地面雷达配合,解决了氢弹在空中爆炸点的定位问题,有利于准确拍摄火球照片以估计爆炸当量。他们自制的雷达定位跟踪系统 (包括雷达应答器、炮瞄雷达等)、无线电遥测系统、气象火箭无线电天线和电源等,配合二部其他研究室研制的高空气压计、温度计、风速计、电子浓度传感器等,共同安装在高空气象火箭上,经多次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使之成为一个完善适用的气象火箭系统。
秦馨菱率领着青年科技人员们组成一个十分团结具有战斗力的集体,凭着一片赤胆忠心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促进我国尖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如为测量遥测发射机的功率设备,当时国内没有,又不可能进口,秦馨菱即试制了一个特殊的小灯泡,用于测量火箭上的遥测发动机功率之用,效果很理想,这一 “土” 办法甚至在测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机功率时亦曾使用过。另外,在研制遥控接收机时,没有600兆赫频率计,秦馨菱就用勒谢尔线 (Lecher wire) 法测定出一个大致频率,使研制人造卫星上的无线电遥控系统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秦馨菱不断把研制成果的应用范围扩大,面向地球物理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推进,探测的高度越来越高。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具有东方红乐曲音响),其上的大部分仪器是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秦馨菱功不可没。特别是他领导研制的遥测系统和定位系统,为我国气象火箭、地球物理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为此,1964年七机部五院授予他们集体二等奖。
组建北京地震台网预报系统,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地震台网作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是我国地震活动高潮时期,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极大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在西安,秦馨菱急人民之所急,日不思茶饭,夜不能安枕,他决心回到阔别多年的地震科研领域里来,为自己曾参与开创的地震观测研究工作再尽一份力。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之时,年逾花甲的秦馨菱终于回到了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他欣然接受了担任北京地震台网室主任的重任。
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创建的由8个地震台组成的北京遥测地震台网,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先进数据传输方式、应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地震信息的遥测地震台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当时我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区域地震台网。1975年海城大地震后,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地震局决定加强京津唐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北京地震台网开始进行第一次扩建和技术改造。秦馨菱的到来,如虎添翼,意气风发地带领全室科技干部立即投入战斗,他不顾年事已高,仍与青年科技人员一起驱车于山川原野,实地勘察野外地震台站情况,解决地震信息传输中出现的问题,使台网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标准化。在他的指导下,台网原来使用的6种类型短周期地震计统一改用DS-1型地震计,记录全部采用统一的墨水记录,并建立了系统特性趋于一致的系统放大倍数标称值体系,同时在台网中心增设KS-1型三分向中长周期地震计,与DS-1型地震计和原有的基式仪共同组成放大十至千倍级的记录,扩大了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和频带宽度。终于在南起石家庄,北到张家口,西自太行山麓,东抵渤海之滨范围内,扩建成拥有20个地震台的台网,监测能力比原来提高了7倍,为严密监视北京地区的地震动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北京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国家地震局进一步把北京地区列为全国第一个重点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区,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高新技术,组织768工程总体设计和技术攻关。结合北京地震台网的扩建和改造,决定768工程首先在北京地震台网实施,然后批量生产地震传输、记录和数据处理设备,用于建设其他区域地震台网。在研讨实施768工程方案进程中,秦馨菱满腔热忱地收集、翻译、整理了大量国外的有关资料,大大推动了该项工程的进程。
在电子技术开始普及和奔向信息时代的70年代,建立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方式,应用电子计算机适时分析处理地震和前兆信息,已成为提高地震台网观测质量的当务之急。在这势不可挡的科技大潮中,秦馨菱始终领先站在前沿,他应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新思想指导全盘工作,团结领导着全体科技人员吹响了北京地震台网全新技术革命的号角。在秦馨菱指导下,768工程开展了多方面的实验与研究,包括传输地震信号对比实验研究; 传输通道对地震信息影响的研究; 地震信息传输过程中相位与位移特性的研究; 地震遥测设备标定监测方法实验等等。在这些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地震触发设备,台网中心控制台,传输线路和电源避雷系统,自动脉冲标定设备,传输线路自动静噪装置,震中交切定位仪,震级计算尺等等,并建立了DJS-131计算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数据联机。在秦馨菱领导下,还利用台网的有线传输通道开展了大震前地脉动和微震波谱变化关系的监测研究,建立了由39个选频脉动和多道选频台组成的观测系统,进而又建成7个监测地磁场总强度值的台站系统。768工程在北京地震台网的实施,使该台网的观测技术系统和辅助技术系统日臻完善,观测质量和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为尔后建设全国其他区域电信传输遥测地震台网提供了重要技术和宝贵经验。
进入80年代后,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地震台网监测预报京津唐渤张地区地震活动的能力和精度 ,国家地震局再次决定对北京地震台网实施台站加密工程——北京地震台网第二期扩建改造工程。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以秦馨菱为首的台网扩建加密工程指挥组和实施组。他不仅一丝不苟地对扩建工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决策评估,并身先士卒赴现场敲定每个细节。如安置井下地震计,选择最佳井位和井深; 或在海拔1千多米的平谷四座楼地震台确定无线遥测天线阵群位置,都亲自登顶定夺。只要有地震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北京地震台网加密工程中新增设的地震台,采用无线遥测与有线接力,或无线遥测与微波接力,或无线直接遥测等方式传输数据。为适应使用这些新技术的需要,秦馨菱组织和指导开展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与实验,如对无线遥测设备在不同地形、不同距离上做大量传输性能试验,有无线中转试验,无线电干扰及抑制试验等等,并研制成新型交直流自动转换电源。1983年底,新增加的23个地震台即顺利投入运行。1984年10月,在国家地震局主持下,加密扩建后的北京地震台网通过考核验收。
现在,北京地震台网共分布有53个地震台,北京地区1级以上地震及台网范围内2级以上地震,将无一漏网地被监测到,使首都外围的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多年来,北京地震台网共获得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成果奖22项,获得地球物理研究所技术进步奖15项,成果与荣誉凝聚着秦馨菱和北京地震台网全体将士们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不断提高北京地震台网的管理水平和观测质量,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除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外,还在室里常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学习班、研讨会、报告会、英语补习班、读书会,40年来,他始终把教育培养人才放在心上,走到那里学习班就办到那里,歌声、笑声、读书声和教诲声就传到那里。由于他大半生在地球物理科技领域做出的一系列重大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院士)。
秦馨菱严于律己,诲人不倦,表里如一,脚踏实地去做。
秦馨菱是一位豁达无私、治学严谨、乐于助人的慈祥老人,事不论巨细,只要向他请教,决不会遭到婉言谢绝,总能得到满意的解答。他是《地震学报》 (英文版)、《中国地震》 (英文版)、?国际地震动态》、《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等刊物的名誉主编、副主编,英文稿件全部由他审定,这对于耄耋之年的他是十分沉重的担子,但他从来没有推诿,而是把它们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孜孜不倦地为之操劳。
经过半个世纪的阅历沧桑,秦馨菱还在为国富民强、为地震和地球物理事业尽心竭力的工作着。他视赞誉为浮云,以事业为生命,奋斗不息,耕耘不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简历
1915年10月17日 生于山东省潍县 (今潍坊市)。
1933年 毕业于通县潞河中学,随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7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被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聘为练习员。
1945年 赴美国联合地球物理公司 (UGC)、斯郎波吉公司 (SC) 和莱恩·韦尔斯公司 (LWC) 任实习工程师。
1946年 回国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
1950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 兼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
1957年 兼任北京地质学院物探教研室主任。
1960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遥控遥测研究室主任,并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探空技术教研室主任。
1978年 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地震台网主任。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9—1988年 任国际地震中心 (ISC)理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实践委员会委员。
主要论著
1 李善邦,秦馨菱. 西康攀枝花钛铁矿勘探报告. 中央地质调查所报告,1941.
2 李善邦,秦馨菱. 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区试用扭秤方法探测结果. 地球物理专刊,1941 (1): 1-16.
3 秦馨菱. 质子施进式磁力仪. 地球物理勘探,1957,1 (1): 1-5.
4 秦馨菱,曾融生等. 振动台原理和地震检波器的试验. 地球物理学报,1957,6 (1): 15-34.
5 秦馨菱等译. 通讯卫星Ⅳ专辑.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
6 秦馨菱. 对地震观测的管窥之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1,2 (2).
7 秦馨菱. ISC地震震级测定工作目前情况及建议之改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9,1 (1).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