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涂光炽人物简介
Posted 矿床
篇首语: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涂光炽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涂光炽人物简介
·涂光炽
涂光炽,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是我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奠基人。早期参加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和撰写 《祁连山地质志》。他先后组织领导多项研究,都具有重大建树。开展铀矿床研究,并提出 “改造成矿”矿床成因新观点; 提出花岗岩多成因演化新理论,主编有《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 倡导开展层控矿床理论研究与寻找超大型矿床之基础研究,总结了层控矿床的成矿方式、成因分类、矿床特点等,编撰的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在我国矿床学和地球化学史上是??部里程碑巨著; 参加寻找富铁矿的研究,总结出寻找富铁矿的方向; 参与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开展金矿床的综合研究,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拓展有关的矿产资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创建人,也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创立者之一。兼教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十所院校,培养了一批一流的专业人才。
涂光炽,湖北省黄陂县人,1920年农历2月14日出生于北京市。1934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1937年入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8年转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1944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后于1946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1950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助教。1950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地质系任教。1951—1954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54年底回国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室主任、副所长等职,1966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198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1981年当选为地学部主任和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连任15年。1993年和1995年分别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是美国地质学会终身名誉会员。曾为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曾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矿物学报》 主编; 《地质学报》、《地质论评》等编委; 世界著名学术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报》、日本《地球化学杂志》 的国外编委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昆明工学院、西北大学、西安工程学院 (原西安地质学院)、桂林工学院 (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等院校的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化学》 (中、英文版) 的主编。
涂光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工作60年,始终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国家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先后考察过国内外300多个矿床,足迹遍于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几乎我国各省份。他根据我国地质和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观点,特别是提炼出一系列符合我国地质特点的成矿理论,对指导矿产资源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涂光炽先生是我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奠基者,在矿床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享誉国内外。
主编《祁连山地质志》
50年代,涂光炽组织、领导并参加了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在这块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地质处女地上,与同事们共同奋斗了4年,完成了10余条路线的地质和区域地质综合考察,撰写4卷集的《祁连山地质志》,提出了祁连山构造岩相带划分意见和找矿方向,例如对西北干旱地区硫化物矿床氧化带的的发育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分类、发育、演化等的见解,对当时刚兴起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找矿、评价及研究工作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这些珍贵资料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组织铀矿资源调查,提出“改造成矿”矿床成因新观点
1961—1966年,在国家急需铀矿以支持我国独立发展核工业的形势下,涂光炽与侯德封、叶连俊、李璞等教授组织和领导??批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开展大规模的铀矿资源调查与铀矿地球化学研究,多次深入秦岭、西北地区及南方各省进行野外铀矿地质调查,撰写了有关中国若干铀矿床矿石、矿物成分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报告,论述了我国铀矿类型、物质成分、成矿机理和找矿方向等问题,首次提出我国 “相当多的铀矿床是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这一新的矿床成因观点,认为中国多数铀矿床的形成机制很难用传统的“沉积成岩成矿”、“岩浆和岩浆热液成矿”、“变质成矿” 三种机制解释,而应当是第四种机制——“沉积再造” 或“改造成矿”。应用这一新的成矿机制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矿床成矿的较大时差,及中生代、新生代铀矿可以产生于不同时代花岗岩中的地质现象,可以大大扩充找矿和勘探远景。以后他继续研究这一新的成矿机制,并应用于汞、锑、铅锌及金矿床等多种类型金属矿床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此,正式提出将矿床成因分类的三分法改为四分法。这一见解逐渐得到同行的共识与引用,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总结我国铁矿床特点,提出我国富铁矿找矿战略方向
1975年国务院下达开展富铁矿研究。在对我国不同类型铁矿床的调查实践和对我国地壳发育特点认识的基础上,涂光炽总结出我国铁矿床的十大特点,明确提出 “我国的地质条件不适于大规模风化壳型富铁矿的形成与保存,因此,我国应该在探寻富铁矿时广开门路,而不应过多的考虑风化壳型富铁矿” 的学术观点,建议不要把寻找风化淋滤型富铁矿矿床作为战略方向,同时总结出一套对生产部门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寻找富铁矿的方向和方法,受到生产部门的重视,也避免了生搬硬套国外经验所造成的损失。特别是通过对我国著名的内蒙白云鄂博矿床和海南石碌铁矿的地质、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论证了我国多数菱铁矿矿床主要是海相沉积或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所总结的分类方案和形成条件等成果开拓了菱铁矿矿床的找矿前景。所主持提交的报告《中国富铁矿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1979年重大科技成果奖。
配合经济建设战略西移,开拓新疆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工作
近十几年来,涂光炽一直参与并指导攻关项目 “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即国家305项目)”。虽年近80高龄,仍坚持每年到新疆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亚—东亚巨型成矿域概念,该成矿域西起乌拉尔,向东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新疆塔里木以北、青海和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蒙古西部,至包括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在内的南西伯利亚。它的规模与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相当,构成世界第三大成矿域。同时对北疆的金矿床、独立银矿床和某些非金属矿床问题,以及新疆岩石圈的发育与演化特点、陆相火山岩、富碱侵入岩等作了深入研究。
开拓我国黄金资源,开展金矿床综合研究工作
对于黄金这种特殊重要的经济和战略资源,早在1979年涂光炽组织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时,就对我国层控金矿和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金矿进行了系统研究。从1987年开始,涂光炽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乃至我国金矿找矿研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多学科并采用高新技术联合攻关,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以含矿岩系作为划分金矿床类型的主要依据,将我国金矿划分为五种类型。该方案简单易行,获得了同行广泛认同; 他特别讨论了在世界上重要但在我国前景不佳的有关类型,如古砾岩型和红土型,提出了在我国要注重寻找陆相火山岩型、铜金型、铁帽型及富碱火山岩型等新类型金矿,这对指导找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剖了原生金矿与砂金矿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 强调了绿岩带型金矿深部找矿的重要性; 对比了中国扬子地块西缘与美国内西部卡林型金矿密集区的异同与成矿背景的差别等,这些成果对拓展我国金矿资源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次开设地球化学课程,建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成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早在1950年,涂光炽回到祖国后就在清华大学讲授地球化学课程,这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地球化学课程。50年代初发表的有关TiO2系的相变和镁绿泥石、脆云母的实验研究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成岩成矿实验成果。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地球化学系后,他出任该系副系主任,讲授矿床地球化学课程。1964—1966年,按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决定,担负起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重任,并任副所长、所长。30多年来该研究所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我国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许多新兴分支学科,如稀有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在探寻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途径、揭示成矿物质成分、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能源开发与应用、地球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国内外瞩目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地球化学专业人才,使该研究所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地球化学科研基地。80年代初,涂光炽发起成立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并连任过三届理事长。在任期内呕心沥血,使学会的学术活动非常活跃,积极地推动学科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1994年后被选为名誉理事长。
开拓花岗岩类及与其有关成矿作用之研究领域
花岗岩类及与其有关的成矿作用是涂光炽的重要研究领域。60—70年代的10多年时间内,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对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研究,提出花岗岩类多成因演化的观点和 “断裂重熔”形成花岗岩质岩浆的理论。所主编的 《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花岗岩类的研究进入按其母源物质特点划分类型的阶段,国外及国内分别提出 “I” 型、“S” 型和 “A”型、“长江系列”和“南岭系列”、“同熔型” 和 “改造型”等分类方案。涂光炽根据我国花岗岩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于1982年正式提出将我国花岗岩划分为壳型、壳幔型和富碱侵入体三种类型,1985年又进一步把壳型花岗岩划分出4个亚类。特别是富碱侵入体类型的提出,由于其特殊的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和组合及产出的特殊地质背景,为研究全球构造与花岗岩类关系提供了典型实例,从而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花岗岩成矿万能论” 长期统治着矿床学界,70年代又出现一种“花岗岩成矿无能论”。通过对花岗岩类及层控矿床的研究,涂光炽打破了万能论,也批判了无能论,提出花岗岩的成矿作用是本身的岩浆结晶分异及岩浆作用于周围地质体所产生的成矿作用,概括出花岗岩成矿的9种方式,把花岗岩成矿作用置于比较恰当的地位,丰富和发展了花岗岩的分类、成因和成矿作用理论。
提出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之新理论
早在60年代初期,在对我国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中铀矿床研究后,涂光炽首先提出了与现代层控矿床概念相一致的成矿机制。70年代在对铅锌、铀、锑、汞、铁等矿床系统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层控矿床的概念、形成机制和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1979—1986年用十年时间亲自组织领导了对我国17个矿种,250个矿床的大规模研究,主编并出版了大型专著《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所提出的创新性理论与观点主要有: ①规范层控矿床概念,认为层控矿床是水成-火成、内生-外生、同生-后生作用的综合产物,因而独立于传统矿床 (沉积矿床、岩浆及岩浆气液矿床) 之外; ②归纳了层控矿床的5种成矿方式,包括沉积-改造、沉积-变质 (及混合岩化)、热水沉积、沉积-岩浆气液叠加、沉积-表生氧化作用;③创造了改造成矿作用术语,提出矿床成因分类四分法: 沉积、变质、岩浆和改造; ④深入讨论改造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介质条件、改造热液运移的驱动、矿床定位的因素、方式和场所等形成机理; ⑤分析了层控矿床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与矿床类型的关系; ⑥总结了中国层控矿床的特点,解释了我国层控矿床特别发育的原因。
三卷《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专著,共150万字,被同行专家认为是 “我国矿床学和地球化学史上一部里程碑的巨著”,“在理论上有许多创新,在方法论上很多是初次在地质研究中应用”,“它对我国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将起推动作用,对世界矿床学是一个重要贡献”。为此,该成果被《科技日报》 和中央电视台共同评选为1986年度我国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组织领导低温地球化学之研究
80年代,涂光炽提出中国西南部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的概念,并探讨了该成矿域的形成机制和地质背景。为了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对低温 (即低于200℃) 领域的成岩成矿、地质作用及环境问题等未受到足够重视的事实,他于1991—1997年组织和领导了 “低温地球化学” 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系统??展中国低温金、银矿作用、低温水-岩石作用、退变质作用、低温吸附实验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荣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组织开拓我国超大型矿床之研究
早在1989年,涂光炽根据国际矿床学的研究动态,率先在我国提出开展“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1992年该项目被遴选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攀登计划项目,他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经过5年努力,该项目在他精心设计、科学管理下有重大进展: 明确了基于中国地质实际和经济建设要求的超大型矿床的概念与内容; 提出了超大型矿床的分类及矿化类型,强调了后者的选择性; 阐述了我国金属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其他国家的异同,探讨了我国超大型矿床的有利地区和有利类型; 剖析了某些超大型矿床形成机制中,同生构造、挥发分、碱金属、有机质、热水沉积作用等关键因素。所获得的若干认识对寻找与研究超大矿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该项目在“九五”继续立项作为国家攀登预选项目,他担任了项目的顾问。
一位出色的科研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家
涂光炽是一位出色的科研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家。为了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涂光织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宏大的中国矿床学和地球化学队伍不断壮大。
1981年,涂光炽继竺可祯、尹赞勋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三任主任。在长达15年的学部领导岗位上,为学部工作和组织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1984年后,中国科学院学部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 “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变为 “国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适应这种形势,涂光炽领导学部精心选择国家资源环境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如 “关于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于黄河综合治理”、“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关于加速天然气与东南核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多次组织学部委员 (院士) 和有关专家研讨,及时向国家提供咨询,为我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涂光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强调一流的研究所要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出一流的人才。在承担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过教育工作。先后兼教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所院校,受泽惠者遍及国内外。由于他讲课逻辑性强,语??精炼,思想新颖,加之他的人格魅力,深得学生们尊敬和爱戴。涂光炽亲自指导过5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现在已成为我国地学科研、生产、教学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其中有些学生已成为我国地球化学、矿床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著名的科学家。涂光炽以其孜孜不倦、勤于实践、严谨认真、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 他既是严师,又是朋友,言传身教,坦诚真挚,尽心尽责,使学生受益终生。他谆谆教导学生要基础扎实,善思考,有创见,工作上精益求精,学术上一丝不苟; 要求中青年科技人员作到: 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简意赅,并特别强调地学工作者要作好扎实的野外地质观察。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如对学术论文一向严格、严谨、严密,即使与研究生合作的论文,也要一起拟定提纲、研究核心论点、分析实例和数据。如对获得国家一等奖的《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三卷巨著,逐句审校,反复修改,为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作出了表率。
涂光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为了地质事业鞠躬尽瘁。他动过胃切除和心脏换瓣膜两次大手术,身体一向不强壮,但至今每年仍坚持野外工作。野外地质考察的辛苦和山区吃、住、行条件的简陋一般人都难以承受,但为了取得第一手观察资料,涂光炽不放过每一个考察的机会,几十年来,踏遍了祖国除西藏外的各个省区,考察过五大洲无数个矿床,而且,每到矿山,必亲下几百米深的坑道。涂光炽不愧为当代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简历
1920年2月14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34—1936年 在天津南开中学高中学习。
1937年 在长沙临时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前身) 学习。
1938年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40—1944年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
1946—1949年 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1950年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助教。
1950—1951年 在清华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
1951—1954年 在莫斯科大学进修。
1954年12月—1966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室主任,副所长。
1966至今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80年 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81—1996年 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
1993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年 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
主要论著
1 涂光炽.镁绿泥石的热水综合实验.科学记录,1951 (2): 157-162.(英文)
2 涂光炽.西秦岭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带及矿床成因问题.地质科学,1959,9: 256-259.
3 涂光炽.祁连山地质志.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0.
4 涂光炽,李锡林.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发育特征.地质学报,1963,43 (4): 361-377.
5 涂光炽.低温热液铀钼矿化《科学技术研究报告》 .中国若干铀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及地球化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5: 1-7.
6 涂光炽.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铁矿——以甘、新二省区为例说明.富铁矿科研论文集.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 1-12.
7 涂光炽.矿床多成因问题.地质与勘探,1979,6: 1-5.
8 涂光炽.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
9 涂光炽,尹汉辉.碳酸盐地层中的某些层控铅锌矿床成因——以中国矿床为例说明.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 (3) 成矿作用与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59-66.
10 涂光炽.白云鄂博矿床和石碌矿床.中国科学,1980,10: 983-989.
11 涂光炽,张玉泉,王中刚.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2 涂光炽,赵振华.燕山期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地质论评,1983,29(1):57-65.
13 涂光炽等编著.地球化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4 涂光炽.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1—3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1987,1988.
15 涂光炽,张玉泉,赵振华.华南两个富碱侵入岩带的初步研究. 花岗岩地质与成矿关系.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1-37.
16 Tu Guangzhi,Zhao zhenhua. Evolution of Precambrian REE mineralization,Precambrian Research,1985,(1-3): 21-37.
17 Tu Guangzhi,Zhao Zhenhua. Mineralizations relevant to granitoids as exemplified by the Chinese ore deposits. In: 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ed. by Tu Guangzhi,Earth Sciences,Science Press and John Wiley Sons,1986,1:407-426.
18 涂光炽.我国南方几个特殊的热水沉积矿床. 纪念谢家荣先生诞辰90周年文集,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189-198.
19 涂光炽.我国原生金矿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金矿的远景剖析.矿产地质,1990,4 (1): 1-10.
20 Tu Guangzhi,Xu Keqin,Qiu Yu zhuo. Petrogenesis & Mineralization of Granitoids. Proceedings of 1987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Beijing,Science Press,1992.
21 涂光炽.新疆北部固体地球科学新进展.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3.
22 涂光炽.华南元古宙基底演化和成矿作用.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3.
23 Tu Guangzhi. Some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of China,Episodes,1995,18: 83-86.
24 Tu Guangzhi.Geochemistry of strata-bound deposits in China. Beijing,Science Press,1996.
25 Tu Guangzhi.Low-Temperature Geochemistry. Beijing,Science Press,1996.
26 涂光炽,赵振华.与花岗质岩浆有关的成矿作用. 矿床地球化学.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7: 203-225.
27 Tu Guangzhi.Chow T. C. Isotope Geochemistry in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1998.
28 Tu Guangzhi. The unique nature in ore composition,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non-conventional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1998,41: 1-6.
29 涂光炽.初论中亚成矿域.地质科学,1999,34 (4): 397-404.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