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朱夏人物简介

Posted 地质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朱夏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朱夏人物简介

·朱夏



朱夏,石油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早期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从事石油普查勘探,对一些重要油气田(如克拉玛依、柴达木和大庆) 的发现和探明起过直接的作用。他在中国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研究中,提出了变格运动体制下的两个世代和两种体制的盆地的概念,建立了盆地分析的理论体系。积极引进板块构造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板块理论和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学术观点具有开创性价值。他主编了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等著作。晚年从事地质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朱夏,字小可。1920年9月1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县 (今嘉兴市)。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朱夏的父亲朱大可一生从事教育,是当时的一位著名诗人。擅长古体诗,且对甲骨文、金文有深湛的研究; 母亲孙企馨亦擅长文学。朱夏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学和诗的气氛的家庭中。古代诗人对祖国名山大川的歌颂,使他不胜向往。在他童稚心灵印上深深烙印的一件事就是11岁时随父母游览富春江,登临钓台,从咏严子陵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中,想到了山何以高,水何以长。从而萌发了穷究大地奥秘的思想萌芽。

少年时代的朱夏聪颖过人。他以父母的家庭教育为启蒙,未进小学就直接进入中学。仅4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学学业。1935年15岁的朱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他不囿于就读的专业,而是博览群书,特别是阅读了一些地质学的书籍,唤醒了他童年的憧憬。50多年以后他在 《追悼季骅先生》 一文中回忆说:“我在童年时,听到的第一个中国地质学家的名字就是谢先生。可能因为我是浙江人,当时谢先生论长兴油田的文章曾引起浙西父老的关注,故而使我有此心仪”。1年后,朱夏毅然决定投身于地质科学,遂离开交通大学,去南京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

从事地质工作50年,为地质事业而献身



1940年朱夏以优异的成绩步出重庆中央大学之门,考入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赴四川威远,川康边境,湘黔边境,黔中开阳、务川等地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在大后方从事野外地质调查,生活之艰苦自不待言,且土匪遍地,地质工作者在野外生命之安全亦无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的朱夏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避艰险,完满地完成了任务,且发表了有关西康前震旦纪变质火山岩的发现和湘黔汞矿的成因探讨等论文。在中央地质调查所期间,他还参加了由黄汲清领导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100万分幅地质图的工作。

1945年朱夏与地理学家严重敏女士结婚。是年秋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地质调查所返回南京。全所人员大约花了一年时间分批东归。朱夏夫妇滞留在重庆,候船东下。乃专心读书,于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偕夫人去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校 (ETH) 地质研究所深造,从R. 斯陶布(Staub) 研究构造地质。同时去浓霞台大学受教于E. 威格曼(Wegmano)。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全国解放在即。这时远在西欧的朱夏夫妇毅然决定中止学业,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当时海道受到封锁,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49年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之时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立即应朱庭祜先生之邀到杭州协助组建浙江省地质调查所,任副所长。随即前往浙北山区调查地质矿产。1951年到上海筹建华东地质调查所,并去胶东,安徽马鞍山、大别山、庐江—枞阳地区调查金、铜、铅锌、铁、黄铁矿等矿产。通过这些工作,他撰写了 《矿物原料概论》、《中国的金》 等专著。1953—1954年他赴北京任地质部地矿司工程师,主管煤田勘探,并去重点矿区河南平顶山、山西义棠、内蒙古石拐子等地进行现场调查和指导工作。这时期他译述了 《煤地质学的理论问题》 一书。

1955年地质部开展全国石油普查。朱夏主动请战,奔赴新疆,任地质部新疆石油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在他的领导下完成了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任务,提出了盆地西北部和东北部有良好油气远景的见解,这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956年调任青海石油地质大队总工程师,以后3年里,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发现了冷湖的油藏和马海、盐湖构造的天然气藏。1958年他把工作拓展到当时尚属地质空白区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北坡,展开了金属、非金属矿产的普查,还亲自率领部分队员穿越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和唐古拉山直到藏北,做了路线地质考察。1959年朱夏奉调去松辽盆地,协助指挥油田勘探工作。

1960—1962年朱夏调北京工作。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和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主要对南方各省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1962—1975年朱夏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华东各省1:20万地质图幅的野外验收与报告审定。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翻译了 《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与历史实例》 和 《动力地球学》等板块构造学说的著作,成为率先介绍与应用该学说于中国地质的学者之一。1975年他还参与了黄金地质勘探工作。1975—1983年任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同时受地质矿产部的委托参加了筹建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并亲自主持和领导盆地研究室,从事中国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他还对部署新的一轮油气勘查提出了若干重要见解,为80年代以来我国油气勘探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作出了贡献。1983年起朱夏调到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并在花甲之年应聘到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兼任教授,领导了该系 “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的研究课题,对参加此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关心培养,为祖国地质事业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朱夏从事地质工作50年,足迹遍及塞北、江南,实现了他童年时就萌发的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的追求。而祖国壮丽河山的陶冶和家学渊源的薰陶,培育了他不趋流俗、淡泊名利的性格。然而为了祖国的石油地质事业,他和夫人长期分居两地达30多年之久,表现了他忠于理想和事业的献身精神。朱夏兴趣广泛,酷爱读书,还擅长写古体诗词。所作之诗意境高远,格律严谨。部分诗作被收入《诗刊》、《中国当代诗词选》。为我国地质学界闻名之诗人,他也是上海诗词学会理事。读其诗,想见其为人。他是一位既具有开阔的思维,善于汲取新鲜事物,而又严谨踏实,孜孜以求,不断追求,站在地质科学思潮最前沿的地质学家; 也是一位高洁持身、热情待世的诗人。

朱夏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院士)。他同时还是第三、第四、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常委,第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他先后担任过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国际地科联特别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众多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和主编。

朱夏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0年11月25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71岁。

新中国石油地质普查的开拓者



全国解放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问题,1955年地质部开展了全国石油普查。朱夏当即自动请缨,离开了家庭和大城市,来到了大西北。作为地质部新疆石油地质大队总工程师,他率领全队地质工作者,奋斗在 “远塞沙风” 的准噶尔盆地,从克拉玛依到克拉麦里,餐风露宿,以帐篷为家,完成了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任务。为我国解放后找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当时他已经注意到了具有生成油气条件的上古生界海相沉积。30多年后克拉玛依上古生界油气的发现,证实了朱夏敏锐的预见。翌年他调到青海石油地质大队任总工程师,对柴达木盆地进行全面油气普查。那里的情形和准噶尔盆地相似,是一片布满沙漠、盐沼的地质空白区。在他的主持下,1957年首先在冷湖浅钻中喷出油流,接着又钻出了马海构造与盐湖构造的天然气,从而肯定了冷湖油田乃至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远景。此外,还对藏北伦坡拉盆地进行了石油普查。

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 “松基三井” 的喷油,预示了新中国第一个高产油田的诞生。朱夏于此时奉调去松辽盆地,长期留驻,协助指挥油田勘探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因此成为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之一。1960—1962年,朱夏到北京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和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又对南方各省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早在1961年他就提出了对陕北麒麟沟一带古生界地层进行油气勘探的建议,可惜当时限于钻井可及深度太小,半途而废。但最近则在陕北麒麟沟一带3000米以下的奥陶系中获得了气藏,证实了他的预见。总之,1955年以后作为野外石油地质普查大队总工程师的朱夏,主要在大西北广袤的石油地质空白区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为克拉玛依、柴达木等油田的发现打下了基础,从而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石油地质学理论具有开创性见解



长期的野外石油地质普查勘探的实践,使朱夏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为他对石油地质学理论所做的贡献奠定了基础。60年代起他就开始发表一系列论文,宏观、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征。在一篇总结性论文《我国中新生界含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有关问题》 中指出: “寻找油气资源必须把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率先考察它的全貌。” 强调在对一个新地区开展油气勘查时,不要一开始就把工作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局部的构造上,而应从全面研究整个盆地着手。这个观点,直到80年代,他在担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调查局顾问指导东海油气勘探时,还起到了重要作用。1986年出版的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 一书,反映了1965—1984年间他关于含油气盆地和石油地质理论上的一系列重要论点。如认为: “制约盆地演化的是大地构造运动体制”。而这种 “地壳运动的体制是随着地质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改变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认识,结合中国的实际,他创造性地划分出了两个世代、两种不同运动体制的盆地。进而指出绝大多数的大型盆地乃是二者的叠加和接合。在此以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各国,对盆地的分类大多是根据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即按盆地处于地槽和地台中不同位置,或是按处于板块内部或板块边界的不同位置来进行的。归根结底仍旧没有摆脱固定论的羁绊。朱夏则另辟蹊径,强调要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他提出中国新的世代 (即中新生代) 的盆地是在“变格运动” (即改变构造格局的运动) 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从古生代晚期的二叠纪到中新生代发生过三次变格运动,改变了前次盆地构造格局,造成了多种构造型式盆地。据此他把中新生代盆地分为若干 “原型”,“每一原型是一种构造型式,也是一个沉积实体”。而且也 “是比较油气形成产出条件的依据”。指出大型盆地大多是 “几种原型的组合”。这些创见不仅从理论上发展,并深化了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同时也指导了油气勘探实践。对于早一世代的即古生代的盆地,同样也要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其形成、演化与改造,以追溯油气赋存与保持的历史,指出它们的油气资源潜力。70年代后,他更从系统论的观点,建议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含油气盆地的理论分析。即以3T (地质历史时期、大地构造背景、热体制) 为控制盆地系统的环境; 以4S(沉降作用、沉积作用、应力条件、构造风格) 为盆地形成演化的作用; 以4M (物质条件、成熟程度、运移与非运移即圈闭关系,改造与保持状态) 为油气赋存的响应,建立系统程式。并按理论建模—实例校验—动态模拟的程式来进行系统的研究。10多年来他提出的这个理论体系在科研、生产部门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发挥着日益显著的指导作用。

引进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



在学术上,朱夏善于发现和接受新思想、新理论,始终站在地质科学的前沿。早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朱夏虽处在逆境之中,但他敏锐地看到了当代国际地质学的一次革命——板块构造理论问世的意义。并于1973年3月发表了9篇板块构造的译文,还写了跋语。以后在其《中国东部板块内部盆地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中,提出二叠—三叠纪后若干块体相互拼合而成的中国大陆,作为欧亚板块的一部分,板块运动主要表现为东、西两条“锋线”分别同琉球、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板块以及青藏地区特提斯 (Tethys) 范围内的前驱块体的对峙。而中国大部分中、新生代盆地是这两条锋线上的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产物。他还吸收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观点、新概念,如A型俯冲,碰撞构造,挤出构造 (Extrusion tectonics) 等,将它们运用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与盆地研究中去。由于地质学本身具有的地区性特点,朱夏在将板块构造理论引入我国地质学时,非常注意结合我国实际,在《板块构造的岩石记录与历史实例》 的译者附言中,指出当这一理论在说明 “自洋及陆”,“由今溯古” 的发展时,应该同各具特色的构造复杂体历史实际相结合,不能过多地追求一幅统一的、有决定性的图案。以后他又对板块运动的 “威尔逊旋迴” 的广泛应用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所谓“古板块” 的 “标志” 有多样性和多解性; 古陆块间的洋壳曾以“手风琴” 的方式消长; 它的消亡是非对称性的。

1990年4月17日在无锡地矿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的讲话——活动论构造历史观,是朱夏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研究中国地质实际的总结。他从认识论哲学角度出发,指出: “活动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一个空间位置上移动”。而应该 “把整个地球的各种物质的运动、物质的转化、能量的交流以及产生的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其次,他认为 “活动论承认运动是永恒的……各种物质的运动都是在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不是均变,而是有阶段性的。这就是说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而言是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变化”。人们常常会问: 板块构造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对此,他认为按活动论的观念,“地球一出现,就在活动,前进发展,没有一个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因此,只应该问: “板块构造是处在地球活动历史上的哪一个阶段?”这个既具丰富的地质学内容,又具深邃的哲学思想的历史观或构造历史观,事实上也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投身地质教育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1981年起朱夏被聘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当时正是8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新分枝大陆边缘地质学开始发展的时期。他一到同济大学就领导组织一个教学研究集体,提出以 “海陆结合”、“古今结合” 和 “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 的途径,来研究中国大陆边缘构造的演化,并培养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1987年发表的 《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论文概括了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他将中国大陆边缘按演化历史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今的东西分带面貌出现的大陆边缘,另一类则以南北分块面貌出现并受前者叠加的大陆边缘。两者一起构成了中国大陆边缘的基本网格格架。他同时指出变格运动使上述条和块共同进入新的构造体制,陆壳以敛合为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层次的盖层推掩和基底拆离。作为一种薄壳构造,由于不存在洋壳,块与块之间发生 “干挤”,所以不存在像阿尔卑斯地区所具有的那种典型的诸如 “鸟头状” 的特征。这样就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中国大陆边缘的独特构造格局和基本特征。他还反复指出需要对中国大陆边缘的演化史和动力学进行研究,强调这 “有赖于地质学家与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复讨论与亲密协作”,“运用已知的种种模式,而又不拘一格,阐明中国大陆边缘的特色”。在教学育人工作中,朱夏对学生既平易近人,又严格要求。他认为研究生教育要授予学生以广博的知识,而不限于一家一说。“不是限之以由来已久的绳墨,而是导之以自我完善的罗针”。他要求他的学生不要受导师的看法、论点和结论的限制,而应超越导师,这样才说明教育的成功。这种甘为人梯的拳拳之心使受教育者受益匪浅,铭感终生。

简历



1920年9月10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35年 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6—1940年 在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0年 重庆中央大学毕业。

1940—1946年 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

1946—1949年 在瑞士苏黎士联邦高等理工学校 (ETH) 地质研究所研究构造地质。

1949—1950年 回国后任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副所长。

1951—1952年 在上海华东工业部地质处任副处长。

1953—1954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工程师。

1955—1958年 先后任地质部新疆石油地质大队和青海石油地质大队总工程师。

1959—1960年 赴东北松辽盆地协助指挥大庆油田勘探工作。

1961—1962年 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和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

1962—1975年 任地质部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6—1984年 先后任江苏石油指挥部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矿产部无锡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顾问。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院士)。

1981年 兼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 任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

1990年11月25日 在上海病逝。

主要论著



1 朱夏. 矿物原料概论.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3

2 朱夏. 中国的金.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4

3 任竹什尼柯夫著,朱夏 (译). 煤地质学的理论问题.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6

4 P. C. Coney等著,朱夏 (译). 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与历史实例. 南京: 华东地质研究所,1973

5 朱夏主编.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6 朱夏.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7 朱夏. 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3): 115—120

8 朱夏,徐旺. 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9 朱夏. 活动论构造历史观. 石油实验地质,1991 (3): 201—209

① 谢家荣,字季骅 (1898—1966)。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