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向近敏人物简介

Posted 病毒

篇首语: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向近敏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向近敏人物简介

·向近敏



向近敏,病毒学家、免疫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学病毒学的奠基人之一。首次证明蟑螂可以作为传播脊髓灰质炎的媒介。在病毒的理论研究和抗病毒治疗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又在国内开创分子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成就是对病毒理论的研究和RNA。

向近敏,曾用英文名Hsiang Chin-min。1914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向家村汉江边的一户渔民的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父亲常年做小生意,母亲带着他在家务农。他自幼就帮助家里拾柴、种菜,耕田种地,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的母亲聪明能干,既会驾船、织网,又会种植、绣花。她自己动手在一小块湖边的土地上栽种棉花,自己收摘,轧花,纺纱,织布,为一家人缝制被褥和衣衫。家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从这一小块土地上栽种的,咸菜靠自己腌制,稻麦靠自己加工。汉江洪水泛滥成灾时,全家便以打鱼为生; 当洪水退落时,便又在那块薄地上种上庄稼和蔬菜。父母的惟一心愿,就是让他们的独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不要像他们那样目不识丁。

1921年,向近敏7岁时在当地的一个私塾读书。不久,他被送到汉川县城隍港完全小学上学,这学校说是完全小学,实际上只有一个英文教师和几位中文教师,连数学和自然教师都没有。校长是清末的秀才。他读了一年多完全小学,连演算应用题都没学过,但《史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之类的古籍倒能背诵不少,很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1931年,向近敏考上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学初中部。他离开父母,只身上学。大多数学生都穿学生装,但向近敏??年四季都穿母亲缝制的土布衣服。他学习努力,刻苦钻研,初中毕业时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按照向近敏的家境,初中毕业以后,选择当时不用花钱读书的湖北省师范学校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向近敏很羡慕读大学,他取得双亲的同意,于1934年毅然报考了湖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湖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是中国颇有名气的公立高中之一,师资条件相当好。向近敏除了对数理化和外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外,还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庄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哲学思想对向近敏在高中时代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崇拜这位伟大的中国哲学家的学说,以至于在高中毕业时差一点报考了文史哲专业。

改变向近敏报考志愿的决定因素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中国文科无出路的现象。在“技术救国”思想支配下向近敏毅然报考了武汉大学的理科。1937年秋,向近敏收到了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

由于家境贫寒,向近敏难以承受昂贵的学费和生活??支。他勉强读完半年大学以后,中日战端已开,学校必须内迁。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陆军医院在武汉招生。这是一??学费全免,还有少量零花钱的高等医学院校。向近敏本来对学医并没有多少准备,但这时只好选择这一条路。1938年春,他考上陆军医学院。1942年他从陆军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他因成绩优异被中国病毒学的先驱、陆军医学院血清疫苗研究所的李振翩教授留作助教,从事当时刚刚开展的血清疫苗的研制工作。

1946年,制造疫苗所用的牛肉不易获得,他研究以黄豆芽汤代替牛肉汤生产伤寒、霍乱疫苗,取得了成功,国内曾称此种培养基为“向近敏培养基”。因为向近敏对血清疫苗研究工作成绩出色,陆军医学院让他参加留美考试,他通过考试去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陆军卫生勤务学院留学深造,为期一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病毒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实验技术。他当时本来已取得教育部派遣留学的资格,本来可以延期回国,但他还是于1947年按期回国,任在上海的国防医学院讲师。

1948年,李振翩主持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教学工作,他聘请向近敏去任讲师并继续进行病毒研究。同时,向近敏还应湖北医学院(今武汉大学医学院) 院长朱裕璧教授的聘请任该院的副教授,对当时极为困难的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略尽建议咨询之责。

1949年2月,向近敏在李振翩教授的介绍和推荐下,利用1946年取得的教育部自费留学的资格,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病毒室任讲师,继续做病毒研究。他在那里首次证明蟑螂可以作为传播脊髓灰质炎的媒介,这研究成果得到高度评价,他也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他在得克萨斯访问和考察了十几个实验室,阅读、收集有关资料几百种,并参加了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会见了美国许多著名的病毒学家。他从考察和研究中提出结论,根治中国的急性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大力研制和发展细菌病毒性疫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

正当向近敏在全力收集有关病毒和疫苗研究资料,准备于为期两年的进修期满之后回国的时候,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封锁和限制政策,留学生被留在美国不让回国,一切经济、文化、外交通讯都被切断。向近敏只身一人滞留在异国他乡,尽管他当时已受聘任得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博士医院化验室主任、副教授,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但他心理不能平衡,总有寄人篱下之感。他仍然没有停止争取回国的努力。

许多留美学生采取通过到第三国参加学术会议的办法回国。不少人于1950、1951年前后迂回曲折地回到祖国。美国政府对中国留美人员进行的监视和限制更严。1951年,意大利举行世界科学教育会议,向近敏申请前往,打算在会议期间择机回国,但最后他的名字被从赴会者名单中划去。1952年2月,向近敏设法办好到英国开会、学习3个月的手续,准备再借机回国,但在海关被阻。他于1953年初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抗议美国政府对中国留美人员的监视和限制,但信寄出就石沉大海。直到1954年日内瓦中美会谈开始,周恩来总理严正指责美国政府限制中国留美学者回国的行为后,美国政府才不得不放宽了对中国留美学者的限制。向近敏于1954年12月回到中国。

回国以后,向近敏本来受到当时正在北京工作的汤飞凡教授的聘请留在北京工作,但他想到湖北医学院在他留美进修的几年间给他工资,维持双亲的生活,又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便谢绝了汤飞凡的邀请,决心来湖北医学院任副教授。在微生物学教研室协助叶宗蕃教授工作。事无巨细,不分份内份外他都一一过问。

1950年代,他首先开展了病毒性脑炎和中药抗病毒药效学的研究,提出病毒溶瘤作用的概念,这可视为中国早期的生物抗肿瘤研究的开端。为推进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发展,他积极筹建了医学病毒学研究室。1960年。国家卫生部批准在湖北医学院成立医学病毒学研究室,他任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向近敏受到打击迫害,研究工作几乎停顿。1970年才得到允许继续研究。1978年,他成为湖北医学院教授,并与湖北医学院的陈敏海教授一道组建了全国惟一的设立在医学院校内的病毒研究所,任所长至1986年,1986年后任名誉所长; 并主持完成了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流行病学,抗病毒治疗、宫颈癌病毒病因等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1983~1984年曾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高级访问科学家。他又多次应邀出访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他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在国内组织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请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前来讲学。1988年,他和他的学生林雨霖一起,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学科概念和理论,以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95年以及2000年并先后出版了《分子生态学》第一、二卷,共130余万字。

1989年六四风波发生时,向近敏同妻子正在美国探亲,人们以为他们会留在美国不归,但他们终于返回中国。

他还参加了中国一些医学科学技术的规划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央卫生部科学委员会病毒和病毒性疾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免疫学与免疫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分子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武汉病毒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题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特聘研究员,武汉市卫生防疫站业务顾问,湖北省检验中心顾问,武汉市检验中心顾问,《病毒学报》、《免疫学杂志》、?肿瘤防治研究》、《国外医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分册》、?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等的编委,《湖北医学院学报》主编。

2004年9月29日,中国民主同盟武汉大学医学院支部召开“向近敏教授90华诞暨回国工作50周年座谈会”。

建立病毒学研究机构,开展病毒学研究



1947年向近敏回国后即发现,中国的病毒学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专门的研究人才寥寥无几,他决心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竭尽全力。

1955年,他先在湖北医学院成立医学病毒学教研室,倡议在医学生的教材中增加医学病毒学内容。这得到教研究室主任、微生物学前辈叶宗蕃教授的大力支持。向近敏亲手编写了医学病毒学教材,亲自主教这一门课程。并建立病毒研究室,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的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中药单方、复方抗病毒药效学的研究。

为推进病毒学的研究,他积极呼吁成立医学病毒学研究机构,并多次给有关领导写报告。1960年,国家卫生部批准在湖北医学院成立以向近敏为主任的医学病毒学研究室,并给予人员和经费的支持。他在进行病毒学研究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免疫学理论。1964年,在大连市召开的全国微生物学免疫学会议上,他提出分子免疫学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学术思想,当时,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无类似的提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的工作几乎停顿。1970年,向近敏被同意恢复研究工作。他着手研究疱疹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和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病因。他领导的小组奔赴宫颈癌高发地区湖北省五峰县山区,收集大量患者的标本,在国内首先从宫颈癌患者的脱落细胞中分离到疱疹病毒Ⅱ型毒株。他还首次在国内的散发性脑炎患者脑脊髓液中分离到疱疹病毒。他又带领研究人员到多个流行出血热的流行地区,采集疫区的鼠类的血液、尿液等样品进行研究。向近敏于1978年与陈敏海教授在湖北医学院将1960年由卫生部批准成立的医学病毒研究室改建为医学病毒研究所,他任??长。这是中国医学院校中当时惟一的病毒研究所。1980年代这个研究所已初具规模,拥有一批现代化的成套设备和仪器,有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的研究人员50多人。在他的领导下,宫颈癌病因研究已发展到癌基因水平,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研究首先以双份血清证明中国的出血热同朝鲜出血热的血清学关系。

向近敏邀请国外许多著名病毒学家来所参观,访问和讲学。以美国著名神经病毒学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立卫生研究院的Daniel Carleton Gajdusek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美籍华人临床病毒学家熊菊贞博士,病毒生物化学专家萨马斯博士和《国际病毒学杂志》副主编拉普博士为首的近40名国际专家学者来过湖北医学院病毒研究所讲学。他并特别邀请熊菊贞教授共同于1982、1984、1986年举办了三期全国高级医学病毒学讲习班。每次为期两周,来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科研卫生防疫部门等单位的病毒学、微生物学和卫生学工作者共约600人参加了学习和交流。全所先后选派了近20人到国外进修深造。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缩短了国内外医学病毒学研究的差距。

1980年春,他在美国亚特兰大Emory大学举行的国际疱疹病毒学讨论会上宣读论文“中国病毒学研究的新进展”。在访问芝加哥大学时作了“中国医学教育体制及宫颈癌病毒病因研究”的报告。在访问耶鲁大学医学院时作了“中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 的报告。

1982年在全国干扰素学术讨论会上作题为“干扰素学正在形成” 的报告。

1983年应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并作题为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研究”的报告。还应聘为Fogarty国际中心高级访问科学家为期一年。

1986年出版《医学病毒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同年6月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召开的第九届国际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研究近况”。

1987年他在Lancet(柳叶刀) 上著文指出D. C. Gajdusek改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为“鼠类病毒肾病” 的建议不能成立,此意见已被接受。

同年他出席比利时国际流行性出血热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效果”。1988年4月在全国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南宁会议上作关于经典免疫学和非经典免疫学的报告。同年10月在湖北医学院主持召开国际流行性出血热会议。1990年在第二届国际病毒病学术讨论会上根据详细的电镜研究结果,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体可能进行分裂增殖的观点。

在抗病毒治疗研究方面的贡献



1950年代,向近敏就开展了一系列中药抗细菌、抗病毒的研究。他发现黄连对化脓性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随后他很快转入中药抗病毒性脑炎的研究。在研究中药治疗脊髓灰质炎时,他认为评价中药对病毒性疾病的疗效必须以现代的科技手段为基础,对中药的单方和复方,进行长期的和艰苦的分析研究。在指导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中,他发现空心莲子草有相当的抑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作用。1957年干扰素问世后不久,向近敏就率先在中国研究干扰素,当时他率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对干扰素进行了制备研究。他认为当时的关键问题是诱导剂的探讨和高产培养系统的建立,立足点应在提纯和提高干扰素的产量。向近敏领导的科研组终于发现病毒唑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实验研究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干扰素的结果。不论是在细胞水平或动物水平,病毒唑的抗病毒作用明显优于干扰素。病毒唑在国外已被证明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拉沙热(lassa fever) 的临床研究中,确实显示了消除病毒血症及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死亡率的疗效。综合国内外对病毒唑研究现状,病毒唑已到了在临床试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以检验其是否也确有疗效的阶段。国内也有点滴关于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有一定疗效的报告,但病例少、指标少、数据少,不能从统计学上判断病毒唑对患者确有抗病毒作用。要检验病毒唑是否能有效地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除了政府的行政支持和较多的临床协作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大量现代化设备和充足的资金。他先同耶鲁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协商,未能达到所希望的目标,最后终于同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达成了以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互利协议,那就是中方组织自愿接受病毒唑治疗的患者,美方提供价值80万美元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以及8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中美双方的研究人员共同参加研究,共享研究成果。这一协议经中央卫生部批准后,向近敏从巨大的魄力和固有的学术威望领导中外专家,制定合乎国际标准水平的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方案。他作为中方的主要研究者,组织了湖北省7个地、市的近300个病例,取得63万个数据,经严格统计学处理得出了病毒唑确实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药物。这是一项中美协作的,有9个医院的数百名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参加的集体工作。工作完成后,他获得美军传染病研究所的友谊奖章。美方对这一协作课题的资助约120万美元(包括80万美元的仪器设备和40万美元的科学基金),这种对外合作的方式多次被中央卫生部和国家教委誉为大专院校对外交流取得成功的一个典范。

提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向近敏治学态度踏实,作风严谨,素以勤奋刻苦、诲人不倦著称。在医学研究和教育上他提倡科学的世界观,认为科学家必须有正确的哲学思想,医学科学和哲学关系密切。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反复地告诫他的学生,科学家必须有正确的哲学思想,科学与哲学不可分。他多次谈到庄子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名言,认为这概念合乎科学规律,又富于辨证哲理。几十年前人们能识别几亿光年以外的星体,现在更能识别190亿光年以外的星体。但按照庄子的学说,这仍然不是天体的最外边。现在的电子显微镜能够将微观物体放大几百万倍,但这仍然不是最小的物体。他认为,科学研究物质的具体存在和运动形式,哲学研究物质的抽象存在和运动形式,两者都受到时空发展的制约。在时空的??定发展阶段和场所,两者交融而不可区分。那就是说,科学就是哲学,哲学就是科学。宇宙之大和物质之小,不管它是无外,还是无内,从科学的观点看都是可知的; 从哲学的观点看,则相信它是可知的,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向近敏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早在1964年,就在当年举行的全国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大连会议上,提出了分子免疫学正在发展和形成的论点。当时国外文献尚无类似的提法。不出他的所料,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就有分子免疫学教科书问世。由于生物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免疫机制的认识的深入和扩大,向近敏又在1987年举行的全国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南宁会议上,提出了经典免疫学和非经典免疫学的概念,这也是至今尚未见于国外文献的新提法。老??辈的免疫学家谢少文教授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对中国青年免疫学工作者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向近敏还于1980年代末相继提出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和寄生分子学的概念。前者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者在国内还难于被人们接受,搞分子生物学的人也认为不易理解。无独有偶,美国微生物学会于1989年已出版了名为 “Mobile DNA”的上千页的巨著,这实际上已经证实了向近敏关于寄生分子学的预见性。向近敏还根据他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电镜形态研究,认为找到了这一病毒的颗粒有可能一分为二的证据。向近敏在1990年第二届国际病毒病学术讨论会北京会议上提出这一论点。

首倡分子生态学学科概念



1986年,向近敏72岁辞去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之职,自己担任名誉所长。但他仍在进行探索和追求。受国际上刚兴起的微生态学理论的启发和中国微生态学创始人康白教授微生态思想和实践成果的影响,向近敏以他敏锐的眼光和科学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生物圈与大自然的关系、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生命现象的本质。他首先用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理、免疫活性分子的集体免疫平衡与失衡中的调控机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相互作用、遗传信息的调控机制等大量事实表明,以核酸、蛋白质为核心的生物活性分子要表现其生物学功能,必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分子网络调控机制,也就是说,其功能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分子水平上的“生态环境”。他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具有4种特性,除了经典生物学所称的遗传性、变异性、代谢性外,还有生态性。生态性在生物的任何层次上都是绝对需要的。不论人们是否已经意识到,事实上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已经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去。经过反复论证和思考,1987年6月,他与他的学生林雨霖教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术研讨会”上分别作了关于“分子寄生和寄生性分子的生态学”、“免疫分子微生态学”以及“病毒的分子生态学”等的专题报告。在会议上,他把生态学分为3个层次: 经典的宏观生态学、细胞水平的生态学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他们首次正式提出“分子生态学”这个新概念,当时国内外尚无此学说。这一崭新的学术观点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后来他们的发言被整理成文,发表在康白主编的中国第一本有关专著《微生态学》上,该书于1988年正式出版。四年后,英国的Terry Burkel于1992年也提出同一学科概念。

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科学地论证分子生态学的学科概念和理论依据,向近敏把自己埋在书山文海里,并多次在学术会议作报告。当时,这个新的学科概念未被许多人所认识和接受,但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康白、朱锡华、杜平等高度评价和提倡了向近敏的科学概念,并且免费在他们主编的刊物和专著中优先发表向近敏的一系列研究论文。1988~1990年、1992~1994年,向近敏两次赴美探亲,他几乎把全部时间消耗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并与一些学者交流。他在美国撰写了大量有关学术论文,为日后回国撰写出版国际第??部《分子生态学》奠定了基础。

1994年,他携带大量研究资料和十几万字的论文手稿回国。他与林雨霖以及许多对此感兴趣的青年学者,深入讨论和论证了分子生态学理论,先从医学角度分析,进而扩展到生命科学的其他领域。一年后,《分子生态学》完稿。当时的湖北医科大学校长张志善教授等学校领导对本书的出版十分支持,他亲自联系出版社,并拨款资助。1995年,向近敏领衔主编的《分子生态学》一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科专家裘法祖为本书作序。

1995年10月,全国首届分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召开。来自全国许多综合性大学、农业大学、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由向近敏主持的这次会议。在向近敏的大力倡议和全体与会代表的支持下,上级学会批准成立了以向近敏为主任委员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分子生态学专业委员会。

2000年12月,《分子生态学》第二卷在武汉出版。裘法祖为该书题词: 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向近敏虽然年高,仍准备在有生之年完成《病毒分子生态学》甚至《免疫分子生态学》的著作。

简历



1914年1月28日 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向家村。

1921~1928年 在农村读私塾。

1929~1930年 在汉川县城隍港完全小学读书。

1933年 毕业于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学初中。

1936年 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

1937年 考入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

1938~1942年 在陆军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前身) 学习并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1942~1946年 留陆军医学院任血清疫苗研究所助教。

1946~1947年 留学美国得克萨斯州美国陆军卫生勤务学院。

1947~1948年 任上海国防医学院讲师。

1948~1949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讲师,兼任湖北医学院副教授。

1949年2月~1954年12月 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病毒室讲师,后人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博士医院化验室主任、副教授,并应聘为湖北医学院副教授,带职进修。

1954~1978年 任湖北医学院副教授,病毒学研究室主任。

1978~1986年 任湖北医科大学(后武汉大学医学院)教授、病毒研究所所长。

1983~1984年 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ogarty国际中心高级访问科学家。

1986年~ 任湖北医科大学病毒研究所名誉所长。

主要论著



1 向近敏,张菁. 黄豆芽汤制备伤寒霍乱菌苗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1944.

2 Hsiang CM,et al.The possible role of the cockroach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poliomyelitis virus. Tex Rep Biol Med,1952,10:329。

3 向近敏,童剑蝉. 一些中药单方和复方浸液对polio Ⅰ型病毒的实验研究. 微生物学报,1954,10:68,

4 向近敏,朱宝莲. 细胞与组织培养.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

5 向近敏. 青霉素与黄连素对化脓性葡萄球菌作用的比较. 中华医学杂志. 1957,(4):276.

6 向近敏,病毒的溶瘤作用.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58,(1):16~22.

7 向近敏.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鸡胚组织培养. 湖北医学院学报,1958,(1):23.

8 向近敏. 免疫学的新进展. 生物科学动态,1962,4:15.

9 向近敏. 遗传变异与免疫学发展的新方向. 见: 复旦大学遗传问题讨论集.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3. 224~251.

10 向近敏. 读《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 一书. 中华医学杂志.1963,49 (7):475.

11 向近敏. 组织培养技术对生物学发展的贡献. 生物科学动态,1963,10:8.

12 向近敏. 分子免疫学的发展. 生物科学动态,1964,10:7.

13 向近敏. 病毒干扰和干扰素研究的现状. 见: 微生物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14 向近敏. 干扰素和病毒研究的一些进展. 武汉医学、药学和公共卫生杂志,1964,1:44.

15 向近敏. 致肿瘤病毒研究的一些进展. 湖北医学院科学技术??报,1974,5:59.

16 向近敏. 病毒和肿瘤. 湖北医学院科学技术简报增刊,1976.

17 向近敏. 人类癌的病毒病原学现状. 见: 第一届全国微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黄山,1978.

18 向近敏. 内源性病毒和正常病毒群. 见: 第一届全国微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黄山,1978.

19 向近敏. 病毒与肿瘤. 武汉: 湖北医学院科技通讯专辑. 1978.

20 向近敏,冯珏孙. 基础免疫学.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1 向近敏. 干扰素研究的回顾和现状. 见: 广州: 第一届全国干扰素学术会议文集. 1979.

22 向近敏. 病毒、肿瘤和遗传学. 湖北省遗传学会1979年年会专题报告. 武汉: 湖北省遗传学会,1979.

23 向近敏. 干扰素和肿瘤治疗. 第二届全国干扰素学术会议专题报告. 上海,1980.

24 向近敏. 干扰素学作为一门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形成. 湖北医学院院报,1980,(1) 1~5.

25 向近敏. 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病因研究.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0,1 (4):5.

26 向近敏. 从美国两个病毒学会议情况看医学病毒学的新发展.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0,(2):1~5.

27 向近敏.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同朝鲜出血热病毒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0,1 (2):6.

28 向近敏. 湖北省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原的免疫荧光检查,湖北医学院学报,1981,4 (1):10.

29 向近敏. 中国疱疹病毒与人肿瘤发生关系研究的某些进展.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1,2 (1):1.

30 向近敏. 黑线姬鼠的肺、肾抗原与朝鲜出血热特异抗体的对流免疫沉淀反应.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1,2 (1):8.

31 向近敏. 流行性出血热(肾型) 急性期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1,2 (3):1.

32 向近敏. 免疫酶标法检定宫颈癌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妇女血清HSV-2抗体的比较研究. 中华肿瘤杂志,1982,4 (1):23.

33 向近敏.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调查及麻疹疫苗应用后血清干扰素的研究.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2,3 (3):1~5.

34 Hsiang CM,et al. Viru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Chin Med J. 1982,95:151~152.

35 向近敏. 从中华医学会全国肿瘤基础理论专题学术会议的概况试评我国的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现状.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2,3(2):1~3.

36 向近敏. 病毒与遗传. 病毒学集刊,1982,(1):27~38.

37 向近敏.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急性期血清分离病毒及其理化和血清学鉴定. 湖北医学院学报,1985,6 (1):1.

38 Hsiang CM.Production of Fc receptor and change of surface charge induced by herpes simplex virus,The Microbiological Journal,1985,1 (1):45.

39 向近敏. 分子寄生. 见: 第三届湖北省遗传学会学术讨论会 (武昌),1985.

40 向近敏. 干扰素的一些新特性和其应用于肿瘤治疗的问题. 第五届全国干扰素学术会议特别报告. 西安,1985.

41 向近敏. 恶性转化与基因寄生. 肿瘤,1986,6 (5):232.

42 Hsiang CM.What should we call HFRS.Lancet,1986,1:274.

43 向近敏,郑志明,赵利淦,主编. 医学病毒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44 赵利淦,向近敏,译校. 干扰素治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5 向近敏. 肿瘤基因的寄生性. 见: 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科研论文汇编,1986. 1~11.

46 Hsiang CM,Lin YL. Dynamic study of immune response and viral antigen distribution in rabbits infected with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E) virus A9 strain.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Virology Conference,Belgium,1986.

47 Hsiang CM. Comparative study on serum antibody level of married women from high and low incidence areas of cancer of uterine cervix against an early antigen of HSV-2 by the immuno-enzyme slide method,The Microbiological Journal,1986,1 (2):59~63.

48 向近敏. 免疫概念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免疫概念的新发展.见: 第二届全国微生物学会会议论文汇编. 南宁,1987.

49 向近敏. 肿瘤病毒与肿瘤基因. 见: 郑志明,向近敏,邓瑞麟,主编. 医学病毒学新进展. 武汉: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1987,109~130.

50 向近敏. 寄生分子学的萌芽和发展. 见: 中国药学会全国第二届核苷、核苷酸药物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1987.

51 向近敏. 免疫观念的新发展. 第二届全国微生物学免疫学学术会议专题报告. 1987.

52 向近敏. 干扰素研究的高潮与低潮. 见: 第六次全国干扰素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7. 1~8.

53 向近敏. 肿瘤病毒与肿瘤基因. 见: 医学病毒学新进展. 武汉: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1987. 109~130.

54 向近敏,林雨霖. 分子微生态学. 见: 康白,主编. 微生态学.大连: 大连出版社. 1988. 46~53.

55 向近敏,林雨霖. 免疫分子微生态学. 见: 康白,主编. 微生态学. 大连: 大连出版社. 1988. 31~37.

56 向近敏,林雨霖. 正常病毒群. 见: 康白,主编. 微生态学. 大连:大连出版社. 1988. 310~319.

57 向近敏. 诊断病毒学的新任务.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8,9:27.

58 Hsiang CM.What is new and where are the problems in research on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Virus Genes,1988,2(4):367~369.

59 向近敏. 肿瘤病毒与肿瘤基因研究进展. 见: 卫生部科学技术司,上海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 国内外医学科学进展.1988. 29~34.

60 向近敏. 病毒唑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抗病毒特异治疗研究. 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88,2 (2):47.

61 向近敏.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中国鼠类防制杂志,1988,4(特3):135.

62 向近敏,向连滨.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研究进展. 见: 卫生部科学技术司,上海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 国内外医学科学进展. 1989. 77~84.

63 向近敏,向连滨. 艾滋病的分子生态失调.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2:73~77.

64 向近敏. 关于病毒生态的几个问题.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1:68~73.

65 向近敏,林雨霖. 疱疹病毒的微生态问题.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2 (3):66~70.

66 向近敏,等. 关于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微生态失调.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0,2 (4): 65~71.

67 向近敏. 寄生分子学和分子免疫学——兼谈预成论. 免疫学杂志,1990,6:75~79.

68 郑志明,姚学军,向近敏,主译校. 医学病毒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69 向近敏,向连滨. 循环淋巴细胞回家机制研究进展. 免疫学杂志,1991,7 (3):141~146.

70 向近敏,林雨霖,赵利淦. 关于干扰素的分子生态学. 见: 第八届全国干扰素及有关细胞激酶学术会议文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