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顾鼎祥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顾鼎祥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顾鼎祥人物简介
·顾鼎祥
顾鼎祥,机械制造专家,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制造出首台国产梳棉机,装备了国内众多纺织厂并出口国外。接着组织科技攻关,研制金属针布和高产梳棉机。此后,又研制了多种粘胶纤维、维纶及腈纶设备,为化纤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顾鼎祥,字家骥,1901年1月5日出生于上海闵行。1917年进上海南洋大学附中上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唐山机车厂任练习生,后又回到母校任助教。1929年到天津,在北宁铁路局机务处任课员、工务员、副工程师。1939年考入开滦煤矿,在该矿所属唐山机厂任职。当时的唐山机厂有员工300人,由3名中高级司员负责,其中机师(相当于厂长)、帮机师是外籍人。他开始任技师,后升任帮机师,负责管理矿内火车头、井下小火车及转车等矿山机械的维修事务。他工作认真负责,平易近人,在涉及工人工作条件和安全等方面,时常用流利的英语与外籍机师据理力争。1945年调秦皇岛机厂(同属开滦煤矿)任厂长、工程师。
1946年6月到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现青岛纺织机械厂),先后担任工务课主任、工程师、副厂长等职。青岛第一机械厂是从日本丰田铁厂接收过来的,当时工厂已经停工,华人员工解散,日本技术管理人员遣返回国。顾鼎祥到职后,在组织恢复生产,修复因战事烧毁的纺织机器,规划制造纺织机械、纺织电动机、弹性针布,开办艺徒培训班等方面做了努力。
抗日战争初期,青岛部分日商纱厂的厂房设备因战事被毁;抗战胜利后,需要修复完整,恢复生产。当时的青岛第一机械厂接受了部分修复任务。顾鼎祥组织技术人员和职工修复了梳棉机、织布机等一批纺织设备,并补充了一批梳棉机的盖板和粗纱、细纱机的罗拉等机件,为当时青岛市纱厂的复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纺公司的支持下,顾鼎祥主持制定了制造梳棉机、织布机等纺织机械的计划,并于1948年开始实施,计划三年内完成。
顾鼎祥知人善任,积极采纳和支持技术人员的意见。1946年底,时年25岁的青年电气技术员王纲毅向他提出设计试制纺织电动机的建议。顾鼎祥在全厂生产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力排众议,支持这项建议。报中纺青岛分公司得到批准后,他随即决定由王纲毅负责织布机和梳棉机两种纺织电动机的设计,同时成立电动机车间开始试制。纺织电动机的开发和普遍应用,提高了纺织机械运转的稳定性,节省了大量电力。
顾鼎祥十分重视培养人才。为了开拓国产纺织机械事业,1946年下半年青岛第一机械厂艺训班正式开课,有青年学员40名。他亲自担任班主任,教师由厂内技术人员担任,学制三年,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成绩。
在青岛第一机械厂任职的前三年里,顾鼎祥带领科技人员在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做了许多工作,受到广大职工的尊敬。1948年冬,解放军由潍坊向平度进攻,青岛新中国成立在即。为防止国民党兵的破坏,解放军派人找顾鼎祥了解工厂及要害部门情况,决定成立护厂队并由他负责。这支由地下党组织的护厂队认真做好护厂工作,直到迎来新中国成立。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顾鼎祥继续担任副厂长,积极协助党组织、军代表迅速恢复生产。同年7月,他向上级提出“本厂应补充各种急需机械工具材料,专门制造整套纺织机器如梳棉机、清花机、筒子车等以充实各纱厂设备,发展纺机事业。至各纱厂修配工作亦可酌量情形接受一部”的建议,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青岛纺织机械厂于1950年7月制造出首台国产梳棉机。随后,他又主持制订了工厂的扩建改造计划,经上级部门批准实施。到1956年,青岛纺织机械厂已经通过技术改造发展成为制造纺织机械的骨干企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顾鼎祥坚守工作岗位,尽自己的努力做好工作,解决了一批腈纶、维纶设备的技术关键,使青纺机厂承担的部分腈纶、维纶设备的制造任务顺利完成。1972年9月,顾鼎祥因病离职休养。当时他虽然已七十多岁高龄,仍然关心着厂里的工作,多次对工厂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198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85年2月17日病逝于天津。
顾鼎祥是第二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青岛市科协常委,第一届青岛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我国纺织机械制造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46年,顾鼎祥任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工务课主任,负责全厂的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他看到了制造纺织机械的迫切性和可能性。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制造纺织机械困难较大;但他深信在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下,制造纺织机械是可以成功的。在他的组织下,制造国产纺织机械的计划逐步实施,首期试制计划为梳棉机20台,织布机100台等。当时计划中还有清棉机。就在完成铸造模型等准备工作后,因计划调整未继续进行。
梳棉机的主要部件锡林、道夫、圆墙板、机架等的铸造和加工都有一定难度。梳棉机锡林是直径1.25米、宽1米的大型圆筒体,加工的技术要求高。当时工厂没有大型设备,为了解决锡林加工的大功率传动问题,他采纳青年技师葛孚枢的建议,用履带式吊车减速箱,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克服制造中的困难,使技术关键逐一得到解决,国产梳棉机制造成功。100台织布机于1949年初制造完成,此外还制造成功SW型筒子车(即络筒机)和ESW型立鼓筒子车、整经机、摇纱机及小包机等多种纺织机械。
组织领导梳棉机生产基地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期间,纺织工业要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梳棉机等设备。但是,当时的青纺机厂是一所厂房设备简陋,员工不足900人的修配厂,要批量制造梳棉机困难较大。在纺织工业部的支持下,青纺机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时任第一副厂长的顾鼎祥主持全厂的技术生产工作,他从实际出发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扩建改造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扩建改造的重点是铸造和机加工车间。
在梳棉机全部重量中,铸铁件占80%。因此,要大批量生产梳棉机,扩大铸造能力是关键。在纺织部机械局的具体指导下,青纺机厂设计制造了两条机械化铸造生产线,提高了中、小铸件的产量和质量,节约了人力。在大件铸造及化铁炉等改造项目实施后,铸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每天化铁量增加到60余吨,满足了生产要求。
在机械加工车间的扩建改造中,对生产组织进行了调整,机床由原来的机群式排列改为混合式,生产班组以零部件的类型和工艺特征组织及配置设备,增添了必要的机床,各种零部件在班组内全部完工交付装配,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装配车间将梳棉机总装划成8道工序,建立了24个固定工位,三天一个总装周期,以确保装配的质量和任务的完成。顾鼎祥组织技术人员设计制造了梳棉机的锡林、道夫、圆墙板、刺毛辊等关键件的铸造装备和加工专用设备,提高了加工质量和效率,为梳棉机的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他还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开展高速切削表演活动,使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扩建改造中,为了解决大量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问题,??要筑一条铁路支线通达厂内。顾鼎祥认识到要顺利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熟悉工程业务的人才。他求贤若渴,委任一位曾经从事过筑路工程的员工为助手。由于用人得当,在青岛铁路分局和建设局的支援下,顺利地建成了直达沙岭庄车站的铁路支线和一座跨越支线的公路桥。后来又培养了一批建筑人才,在20世纪60—70年代工厂搞大规模厂房改造和职工宿舍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
在扩建改造中还增加了计量鉴定室、理化试验室、中央锅炉房、中央乙炔站等生产辅助部门。在短短几年里,青纺机厂已建设成为一个具有较现代化规模的、结构较完善的骨干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到1956年,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当年生产梳棉机2592台,电动机2万余台,完成了援助缅甸的首批出国任务,青纺机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梳棉机制造基地。
开展科学实验,成功制造金属针布
针布是梳棉机的重要器材,直接影响梳棉机的分梳、除杂效果和生产效率。早期梳棉机的分梳元件是弹性针布,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上海远东针布厂一家生产,产量较小,满足不了全国纺织厂的需要,多数依赖进口。在顾鼎祥的主持下,当时的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开始筹备制造弹性针布,于1948年10月针布工场全部建成,使弹性针布顺利投入生产,基本满足了国内需要。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外开始研究用金属针布替代弹性针布。金属针布的应用加强了对纤维的分梳,使梳棉机的效率得以快速提高。但是金属针布齿小密度大,齿形的几何精度要求高,齿尖要求有一定的硬度以达到锐利耐磨,而齿背要求柔软以达到包覆后的平整,有很大的制造难度。要使金属针布能够在梳棉机上广泛应用,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自己动手研究制造。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试验小组,由工程师陈椿年等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组成,重点突破高速冲齿和齿尖淬火等技术关键,自己动手制造简易设备进行科学实验。先做出样品,然后再研制大量生产的设备。由于方法正确,措施得力,1956年12月试制出了合格的金属针布,并研制出从钢丝压延形成坯条到高速冲齿、淬火回火设备、包卷设备等一系列金属针布生产设备,成立了金属针布车间,为以后A186型高产梳棉机批量生产配套,同时也为国内众多棉纺厂老机改造创造了条件。金属针布是青纺机厂在国内首创成功的产品;后来由于棉纺厂普遍采用,又发展了甘肃白银针布厂、上海金属针布厂等多家金属针布制造厂,基本满足了新机配套、老机改造及日常维修的需要。
组织领导高产梳棉机和化纤设备的研制创新
梳棉机在棉纺设备中,一向是配台数量较多的机种,20世纪50年代初每万锭配台达48—50台。经过不断的改型创新,产量大幅提高。此项进步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基建投资,为赶上国际水平跨前了一大步。青纺机厂对梳棉机的改进创新和顾鼎祥对产品创新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1950年制造的首台国产梳棉机为CM型,台时产量为3公斤。在此基础上,1953年1月经过改进的1181A型梳棉机投产,其后又开发了1181B型、C型、D型等多种机型,台时产量都只有5公斤左右。1958年纺织工业部组织工作组在青岛成立了梳棉机试验基地,在纺织科学研究院、青纺机厂、山东纺织研究所、青岛纺织工业局、青岛国棉四厂、五厂等的参与下,开展梳棉机高产的研究。先后研制了1181E型、1181F型梳棉机,在高产方面取得了进展。台时产量提高到10公斤,万锭配台减少到30台,机器性能有较大提高。其后又在工作组专家的参与下,研制了A185型梳棉机,于1965年9月通过鉴定;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和提高,1966年8月A186型高产梳棉机通过鉴定,正式批量投入生产,台时产量达25公斤。此后又改进发展出A186C、A186D等多种型号梳棉机,万锭细纱配用梳棉机减少到16—18台,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顾鼎祥对发展化纤事业十分重视。60年代初,国家为了解决“棉粮争田”、纺织原料不足的问题,把发展化学纤维提到重要的位置,安排青纺机厂制造粘胶纤维机械。顾鼎祥不顾年老体弱,带领技术人员和生产部门职工积极投入到粘胶纤维机械设备的制造中去。他带领技术人员日夜奋战,深入车间解决技术关键,1961年青机厂圆满完成了粘胶纤维中的二硫化碳设备及电锭、变频机组等电气设备的试制任务,为杭州、丹东、南京、新乡等化纤厂提供了建厂装备。以后又承担了多项维纶设备和腈纶设备的制造。为了解决腈纶压滤机的滤板、滤框的铝合金铸造和表面防腐等技术关键,他深入实际试验研究,终于利用当时的国内材料及装备条件,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要求,顺利地投入批量生产。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开发国产化学纤维设备作出了贡献。
利用废料节约成风
青纺机厂的原材料供应,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期间长期供不应求,每年分配计划均有缺口,造成困难不少。特别是铸工车间的化铁量大,配料需要的废铁和废钢供需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难题,顾鼎祥组织技术人员,利用厂内大量的铸铁屑用压力机压成铁屑饼代替废钢,在对化铁炉改造成功后,铁水质量达到要求。用铁屑饼代替废钢成功后,他因势利导教育职工保持铁屑清洁无杂物,组织运输回收、制饼、送料到大炉等工作一条龙,使铸铁屑及时回收利用,防止锈损。同时还将全厂的钢屑收集起来稍经加热挤压成钢饼使用。为做到点滴节约,还将制造电动机定子、转子片的小冲切废料和金属针布的冲齿切屑集中起来,装在钢板边角料制成的小铁盒内作为炉料使用,不但解决了废钢和废铁的供应问题,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整洁了厂区,得到了国家计委的表彰。
顾鼎祥品德高尚,作风踏实,以身作则,团结进取,在青机厂的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科技人员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可敬可亲的老厂长,处事光明磊落,工作认真负责,平等待人,从不以职位资格自恃,是大家爱戴的一位一心倾注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好厂长。
简历
1901年1月5日 出生于上海闵行
1925年 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
1928—1939年 北宁铁路局机务处课员、工务员、副工程师
1939—1945年 开滦煤矿唐山机械厂中高级司员、技师、帮机师
1945—1946年 开滦煤矿秦皇岛机械厂厂长、工程师
1946—1949年 中纺公司青岛第一机械厂工务课主任、工程师、副厂长
1949—1956年 青岛纺织机械厂第一副厂长、工程师
1956—1972年 青岛纺织机械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
1982年 评为高级工程师
1985年2月17日 病逝于天津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