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陆锦昌人物简介

Posted 丝绸

篇首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陆锦昌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陆锦昌人物简介

·陆锦昌



陆锦昌,丝绸印染专家。长期从事丝绸印染工艺试验和印染设备研制,1982年起负责上海丝绸行业的科研、技改和产品开发工作。他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对丝绸行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陆锦昌,1934年8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1958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在校时参加了安徽芜湖丝绸厂和广东佛山红棉丝绸厂年产2500万米印染车间的设计,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纺织工业局技术处任技术员,主管老厂改造工作,参加引进染整设备的技术谈判,积极采用活性染料,研究、开发自动筛网印花框架等新技术、新设备,还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批彩色茛纱绸,对广东省丝绸印染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963年10月调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负责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制。1964—1965年到崇明县和奉贤县参加农村四清。1970年4月任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印染工艺研究室负责人,积极做好科技情报工作,出版?上海丝绸科技》,受到各厂欢迎。他还与有关工厂共同完成了锦纶织物涂层防水工艺设备、涤/绢绸和涤/绢/粘绸等新产品的生产工艺、涤纶低弹染整工艺、立式煤气红外线定型机等科研项目。

1972年参加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组织的去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察研究出土文物,参与对出土丝绸的印染技术进行分析和仿制,并写成专题报告。

1977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党旗、垫绒的试制工作,及时完成了任务。项目组得到毛主席纪念堂现场指挥部颁发的奖状,陆锦昌本人获得了表扬奖。

1978年10月调上海市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先后任印染研究室负责人、副所长、工程师,负责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他参与的双喷染色工艺设备研制、涤纶长丝仿真丝绸、真丝绸精练剂及精练技术三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纺织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在精练剂研究项目中,陆锦昌个人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年起任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副厂长、厂长。他通过企业整顿,加强管理,使企业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成为行业中效益??好的企业。

1984年起任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副经理、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上海丝绸行业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真丝绸低温染色和耐纶平网印染涂层伞绸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技改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1988年上海第七印绸厂技改项目和1989年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技改项目,是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陆锦昌任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他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行业进行调整、重组,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开发、生产上档次、深加工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促进了行业发展。他还兼任上海丝绸职工大学校长,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4年到龄退岗。由上海丝绸公司经改组成的上海金达国际丝绸有限公司聘他担任首席顾问。1996年年底退休后,又任嘉兴中意合资埃迪尔丝绸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和杭州凯地丝绸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陆锦昌在丝绸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他曾当选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丝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理事会顾问,上海市服饰学会理事,上海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他结合生产实践和研究工作撰写了不少论文。曾是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丝绸》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丝绸通史》编审委员会顾问,《染整工业词典》、《纺织品大全》、《汉英纺织词汇》《上海丝绸志》、《丝绸染整平检修》、《喷水织造实用技术》等编委。现任?中国丝绸年鉴》副主编、《纺织学报》第六届编委。

陆锦昌1965年被评为上海市五好职工,197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9年荣获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优秀党员称号。

精心设计,改造老厂



陆锦昌是我国较早参与丝绸印染车间设计和引进设备改造老厂的技术人员之一。1957年广东佛山红棉丝绸厂和安徽芜湖丝绸厂各计划新建年产2500万米的印染车间,委托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设计。在此之前,全国各地的印染车间在设计方面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将陆锦昌等四人组成设计小组。设计小组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对以往印染车间建设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完成了印染车间的全部设计。这是建造丝绸企业印染车间第一次按设计程序进行的正规设计。设计资料汇编成册后,成为当时新建或扩建丝绸厂印染车间的主要参考资料。

20世纪60年代初期,广东省制定蚕桑丝绸发展规划,发现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丝绸印染厂束缚了丝绸业的发展,技术改造势在必行。当时,陆锦昌作为广东省纺织局的派出人员之一,会同广州市纺织局组织有关厂具体讨论方案,制定落实措施。还作为技术负责人和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一起与德国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谈判。根据谈判结果,决定从德国引进染色和整理设备。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德国引进成套染色和整理设备。先后??共引进自动卷染机、呢毯防缩整理机和热风拉幅机等25台设备。这些设备对广州和佛山印染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



1959年,陆锦昌代表广东省纺织工业局,参加了由纺织工业部科学研究院染化室主任郭卓民牵头组织的彩色莨纱绸(香云纱)研制小组,具体负责工艺试验。他与研制小组内的佛山晒莨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小样、中样到大样的反复试验,采用涂料生产出国内首批彩色莨纱绸。当时恰逢国庆十周年,在北京展出时,大受欢迎。

陆锦昌积极参与改进了传统产品莨纱绸的生产工艺。他组织佛山晒莨厂的有关人员,共同对莨纱绸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调研和试验,对生产原料薯莨及洗晒的河泥进行了分析,制定了新的工艺处方,并进行理论探讨,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为莨纱绸生产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科学生产打下了基础。他还组织广州市有关丝绸印染厂在丝绸印染中采用活性染料。活性染料的印染成品有较好的耐洗牢度,但当时主要用于棉布的印染。丝绸印染厂采用活性染料以后,在提高丝绸色牢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0年代初期,陆锦昌担任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技术研究所工艺研究组组长,具体负责试制新产品的染整工艺试验,为行业新品种小批量生产提供基础资料。当时生产的产品采用的都是真丝和粘胶纤维,涤纶和锦纶织物还刚刚开始使用。他结合新产品试制,与有关生产厂共同研究,提出了涤纶和锦纶长丝织物染整的生产工艺,为合纤丝绸织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后整理方面,除柔软等整理外,还首次研究了“合纤防水整理”。他与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一起研究军工项目“锦纶织物涂层防水工艺设备”,项目成功后为国防建设提供了急需的防水涂层织物。

1970年,为了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上海丝绸工业公司印染工艺研究室搬进上海第二丝绸印染厂。1971年,陆锦昌与上海第二丝绸印染厂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新产品涤绢绸的分散/活性染料同浴热熔染色和树脂整理。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对从试验室到车间,从试验到投产,再发展到涤绢粘三合一织物分散/活性染料同浴轧染到分浴套色,制定出一整套工艺,使这些产品成为产量高、产值高、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也成为当时上海第二丝绸印染厂的主要产品。

1974年,他参加上海第二丝绸印染厂攻关组,研究涤纶低弹织物染整工艺。经过反复试验,最后采用丝绸行业传统的挂练方式,再加热熔轧染和绳染热固工艺,终于攻克难题。产品质量达到要求,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同时还解决了厂里的产品积压问题。

研制印染设备,解决技术难题



丝绸行业长期以来都是沿用手工台板的方式进行印花,这种印花方式的弊病就是工人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容易波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陆锦昌于60年代初,组织广州协进印花厂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研制出“小电车”(自动筛网印花框架)印花,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小电车”丝绸印花技术的诞生,迈出了丝绸印花技术改革的重要一步,为以后进一步设计开发定型的自动筛网印花框架奠定了基础。

1971年,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因定型设备不足严重制约生产的发展。根据厂房和经费等条件,企业决定研制立式煤气红外线定型机。陆锦昌参加了由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和上海第一丝绸机械厂共同派员组成的五人研制小组,试制成功行业第一台立式煤气红外线定型机,解决了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真丝绸染色有一个主要病疵“灰伤”,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出口。陆锦昌组织科研人员对形成“灰伤”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提出采用“低张力,少摩擦”的喷射染色设备进行染色的设想,并写了立题报告,经公司同意后,成立了由研究所、第一绸缎练染厂和第一丝绸机械厂共五人组成的双喷染色工艺设备项目课题组。他是该项目的主要人员之一,负责项目理论部分,提出研究方案,并担任具体工艺试验。先由他设计了试验装置,对不同染料、助剂的工艺条件做了大量试验,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然后提出工艺要求,再由机械厂负责设计、制造设备,最后由练染厂负责生产试验。双喷染色工艺设备研制成功后,大大减少了“灰伤”病疵,提高了真丝绸染色的质量。该项目于1980年获纺织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有关研究结果及论文曾被推荐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1980年年会论文,并刊登在全国性刊物《丝绸》杂志上。

参与对古绸缎的技术分析和毛主席纪念堂丝绸织物的研制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情况尚未向外界宣布时,上海市纺织局受纺织工业部指示,委派15名专业人员去长沙实地考察研究。其中陆锦昌和上海纺织研究院两位工程师负责出土丝绸印染技术的分析、研究。他们在现场做了大量的分析试验。为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在返沪后又进行了仿制,将研究试验的结果写成专题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纠正了当时对出土丝绸印染技术的一些不正确的推断,如原来认为出土丝绸的印花是彩印的,经研究试验后却证实为彩绘的。此外,还对色彩使用的染料、颜料都提出了验证意见。他们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辛勤的劳动为中国考古工作作出了贡献。

毛主席逝世后,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接受了上级下达的生产毛主席纪念堂党旗垫绒和枕绒的任务。陆锦昌负责印染工艺的试验。他和染料厂、丝绸染整厂的技术人员一起,经过日夜奋战,解决了染色牢度、雕印技术等关键问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个人获得了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表扬奖状。

研究项目多项获奖



真丝绸精练剂及精练技术研究项目由中国纺织大学、上海丝绸研究所、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共同承担,陆锦昌代表上海丝绸研究所参加研制。从立题、分析和试验,在全部研制过程中,他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项目完成后,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项目和他个人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发展我国涤纶仿真丝绸产品,1980年上海丝绸研究所成立了涤纶长丝仿真丝绸研究小组,陆锦昌任研究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研制出了一批达到当时日本中上水平的产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陆锦昌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印染设备的选择、工艺的确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起皱设备及工艺的选择,碱减量工艺的试验研究等关键问题,对项目中印染后整理的完成起了主要作用。1981年项目结束,1982年该项目获上海市重大科技二等奖,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抓上海印染厂技术改造,完成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



上海第七印绸厂决定实施技术改造工程,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治理“三废”污染。陆锦昌是该项目的领导小组副组长,参与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该项目的主要工艺设备从瑞士、意大利等国引进。工程于1988年1月开工,1989年底建设投产。项目完成后年新增产量129万米,质量达到意大利同类产品水平,品种和档次均适应国际市场要求。

几乎与此同时,他还是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迁建改造工程项目的领导小组副组长,参与了项目规划实施的全程。该项目包括开发高级真丝练染绸、“三废”治理等内容,设计能力为年产丝绸4400万米。工程于1989年12月开工,1991年底顺利建成投产。

上述两个工程均被列入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尽管这两个项目工期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但他能集思广益、统筹安排,加强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措施,带领项目组成员同心同德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程项目。

他担任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副经理期间,上海丝绸行业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技改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由此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了企业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并建立了立项、审查、竣工、验收、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了项目的实施。

善于总结经验,促进技术发展



陆锦昌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使之推广。他一贯工作严谨细致,作风深入踏实,实事求是,不怕挫折和失败,常常日夜奋战在生产科研第一线。他多次参加新染料、新助剂、新设备的引进交流和推广工作。平时,他是个有心人,非常注意收集各种资料,又善于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凭着丰富的感性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他将长期从事丝绸印染??术和行业管理的经验,总结为《关于丝绸印染技术改造方向》、?上海发展涤纶仿真丝绸的对策》和《双喷染色工艺和设备的研究》等文章。他的文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又具有前瞻性,因此,对丝绸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促进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负责公司印染工艺研究室期间,积极做好科技情报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出版《上海丝绸科技》刊物,受到行业各厂欢迎。

他还兼任上海丝绸职工大学校长。通过努力,职工大学开展了多学科、多门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职务培训,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行业的科技发展。

简历



1934年8月26日 生于上海市川沙县

1958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毕业

1958—1963年 广东省纺织工业局技术处技术员

1963—1969年 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技术研究所技术员

1970—1978年 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印染工艺研究室负责人、技术员

1978—1982年 上海市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工程师

1982—1984年 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副厂长、厂长、工程师

1984—1994年 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副经理、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1996年 上海金达国际丝绸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1996年12月 退休

1996—1998年 中意合资埃迪尔丝绸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1997—1998年 杭州凯地丝绸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主要论著



1.陆锦昌.上海丝绸行业联苯胺结构染料代用情况.丝绸,1978(7)

2.陆锦昌.化学纤维在丝绸行业中的应用.合成纤维,1980(5)

3.陆锦昌.双喷染色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丝绸专业委员会198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

4.陆锦昌.丝绸染整手册.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82

5.陆锦昌.丝绸染整手册.第2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2

6.陆锦昌.关于丝绸印染技术改造方向.丝绸,1983(3)

7.陆锦昌.加速技术改造,振兴上海丝绸.上海丝绸,1986(1)

8.陆锦昌.涤纶织物低浴比快速染色的进展.丝绸,1987(4)

9.陆锦昌.加速技术改造,发展丝绸生产.上海丝绸,1988(4)

10.陆锦昌.丝织物染色(1—3章).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

11.陆锦昌.上海发展涤纶仿真丝绸的对策.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0(10)

12.陆锦昌.开发运用信息资料,为振兴上海丝绸服务.上海丝绸,1995(4)

13.陆锦昌.真丝低温射频干燥.丝绸,1997(5)

14.陆锦昌.都市纺织中的上海丝绸.上海丝绸,1998(3)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琼的人物简介 王琼的人物评价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葛洪的人物简介 葛洪的人物生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知名人物 姚錱人物简介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知名人物 丁儆人物简介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知名人物 余贺人物简介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中共人物传 施洋人物简介,施洋人物评价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知名人物 田奇镌人物简介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