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施趯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不学习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错误。——丘吉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施趯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施趯人物简介
·施趯
施趯,棉纺专家。他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承担和参与研制成功多种具有我国特色、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清梳棉机械,成为当时棉纺行业竞相推广的主流机型。他长期勤奋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为提高开清棉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
施趯,曾用姓名方翟,1932年1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今属上海市)向化乡丕林村。其父施鼎新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施趯从小学二年级起,就随游击队到处奔走,到小学毕业时已经换了十几所学校。他亲眼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和抗日军民的英勇气概,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947年,施趯考入江苏省立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在学校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反迫害、反饥饿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活动,1949年11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纺织科团总支书记、学生会宣传部长、中苏友协总干事、苏州市中苏友协干事等社会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提高了觉悟,锻炼了组织能力。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8月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毕业,分配到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实习。1953年3月到华东纺织管理局技训班清棉组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
1953年10月分配到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工作。曾在纺织部生产技术司参加“棉纺织厂技术管理规则”的起草,随后即参加工厂设备的安装,并在工艺调试中主动请缨攻克技术难关。1954年8月—10月,参与筹备和出席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清钢浆会议,参与编写《清棉工程的几项改进》一书。1957年下半年负责研究清花出地弄花设备,建成投产后,调厂技术科工作。
1958年4月调北京棉纺织印染联合厂总工程师室。1962—1981年在京棉三厂担任清梳车间主任期间,先后与纺织部研究院、纺织部设计院、纺织部纺机研究所、郑州纺机厂、青岛纺机厂、远东针布厂、全国针布协作组等单位合作,完成重大科技项目多项,其中如A004型矮式自动喂棉机1977年获北京市纺织局技术成果一等奖;A045型凝棉器1981年获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年调北京市棉纺织印染工业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兼技术科长,对全行业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等工作作出了贡献。
1985—1992年,先后任北京市棉纺织印染技术经济合作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总经理、总工程师,为开展纺织行业的咨询和技术服务,探索了一些经验。1985年3月—1987年12月,兼任海口纺织印染厂厂长、厂党委副书记,完成筹建该厂的任务,为创建海南省棉纺织印染行业作出了贡献。
1992年5月退休。退休后曾任《大纺织市场》、《纺织品外贸》、《当代企业形象》等期刊的编辑部任主任、主编、副主编多年,现任中国博采咨询策划集团公司顾问。
施趯于1955年1月被评为京棉一厂劳动模范、北京市工业劳动模范;1955年5月出席北京市第二届团代会,被评为北京市工矿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77年10月被评为北京市纺织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1979年10月被评为纺织局技术革新能手;1981年8月被北京纺织工程学会授予纺织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12月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纺织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8月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为用好开清棉设备做了大量工作
1953年,我国从民主德国引进5万锭棉纺成套设备,1954年安装在北京国棉一厂。由于当时国产原棉含杂率高,棉籽含量大,且引进的设备不能适应。试生产中为保证产品质量,曾采取加大落棉量的措施,导致大量落白花,完不成用棉量指标。施趯在工人师傅们的协助下,学习先进经验,抽掉了打手下主除杂区的几根尘棒,调整打手、风扇速度,在立式开棉机内加装裙式气流罩,在豪猪式开棉机、成卷机等打手下加装不同弧度及长短的气流导流板,使大杂早落,白花回收。经反复调试后,终于使清花除杂率、落棉含杂率、棉卷含杂率都达到了工艺规定,棉纱质量和用棉量达到了国家标准。
1957年6月,施趯主动提出研制自动出地弄花设备。课题列项后,他参考煤炭等行业用风力吸运煤粉的经验,采用高压输送风机作中继站,吸运地弄花并吹送到高速尘笼,将地弄花中的大部分沙土分离入尘室,较清洁的地弄花喂入打包机。经半年努力,全套设备调试成功,并投入使用。此项革新迅速在有关企业推广使用。
研制成功矮式自动喂棉机
1959年1月,施趯到北京纺织研究所工作,承担该所与京棉二厂合作的自动抓棉喂棉机研究项目。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AΠK200型下抓式自动抓棉喂棉机在生产上使用。 在京棉二厂大力支持下,决定用轨道上往复的双打手在棉包上方抓取棉块,经多节白铁伸缩管吸送到凝棉器。经一年多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一台样机,并进行了工艺试验,于1960年底完成研究试验工作。施趯是研制小组负责人。后因工作需要,施趯在1960年底调离研究所,该项目的研究于1961年中止,试验样机未投人生产使用。该样机于1963年8月由北京纺织局组织鉴定,项目名为:多包式自动取棉喂棉机。该雏形试验样机的研制,为随后于1964年由纺织部研究院、北京纺织研究所和京棉二厂联合研制成功的A005型自动抓棉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965年,京棉三厂让施趯用A005型自动抓棉机来代替人工混棉。他找纺织部要不到分配指标,找纺机厂加工主要部件也谈不成,如本厂自制,因A005型抓棉机采用钢制大棉台存棉包并上下运动的方式,整机需十多吨钢材。施趯组织了清花技革小组并自任组长,着手研究把A005型的上抓棉双打手往复小车从墙轨上行走改为落到地面上行走。小组研究后很快做出一台试验样机,拆开的棉包直接放在地面上,落地小车的四根螺杆控制??打手的升降,总机重量才几百公斤。因操作方便,深得推包工、混棉工、修机工的欢迎。1966年初,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纺织行业??术革新展览会上展出了试验样机的图片及资料,引起全国棉纺界的关注。样机经继续改进后在京棉三厂全面推广使用,取得了省料、省钱、推广快的良好效果。后经纺织部纺机研究所正式设计,由郑州纺机厂生产,1969年由国家定名为A004型自动喂棉机。1969年以后,施趯领导的技革小组,对A004型存在的缺点进??步改进,改变四根螺杆的位置,降低了小车的高度,用慢速电动机控制行走,同时取消变速箱,使往复行走更加平稳,也减少了机器故障。此机正式定名为A004型(矮式)自动喂棉机,1979年获北京纺织局技术成果一等奖。
对比研究清钢联和棉卷自动运输两种清梳连续化方式
1964年,纺织部从日本引进三套NCF清钢联,连同真空连续抄针,交京棉三厂试验。施趯组织有关人员通过长期生产实用,摸清了清钢联对并条支数不匀率、成纱支数偏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办法,对清花成卷机和梳棉机运转效率,清花、梳棉两工序用电单耗,用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写出报告交纺织部。
1975年,京棉三厂与纺织设计院合作,研究棉卷自动运输线。施趯任组长,探索与清钢联不同的清梳联合方式。清花保持成卷不变,棉卷自动输送,这样便于翻改产品品种。自动运输线由棉卷自动储存架、循环自动运输线、运卷斗、梳棉自动接卷信号装置等组成。1978年投入生产试验,1979年12月由北京纺织??组织鉴定。此项成果虽未获推广应用;但从技术上说是一项大胆的尝试。由施趯、李光添执笔的论文《棉卷自动运输试验报告》在1979年北京纺织学会年会、中国纺织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发表。
对“中长化纤混合设备机组及工艺”的研究作出较大贡献
1962年,施趯调到京棉三厂后,对如何控制维棉产品混纺比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抓棉机在抓包顶、中间、包底时混纺成分产生规律性差别”的结论。1973年试生产中长化纤仿毛织物,曾使用两台抓棉机,分别抓包顶和包底,对控制混纺比、减少印染布色差,起到了重要作用。1974年,京棉三厂、郑州纺机、轻工部第二设计院合作,由施趯牵头组织称量斗等各种试验。1981年,由京棉三厂、郑州纺机、部纺织研究院、上海纺织研究院共同组成“中长化纤混合设备机组及工艺”课题。当时施趯是重要成员之一,参与了课题试验方案的讨论;后因他于1981年底调离京棉三厂,没有参与课题的具体研究试验,但他对课题组的组建和工作的??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该项目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施趯在1982年全国清梳技术座谈会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涤纶混纺产品工艺和技术讨论会上,两次发表了《我国中长化纤混纺??术和减少染色差异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论文。
1976—1977年,北京市纺织工业局要求各棉纺厂加强与轧花厂的联系与合作。施趯与北京纤维检验所研究后,为河北固安轧花厂设计了一套全自动的轧花流水线,在原锯齿轧花机组之前增加了四滚筒籽棉除杂机、远距离籽棉吸运风机、皮棉自动收集与装入打包机系统。这样,从籽棉仓库将籽棉喂入吸运管道吸口起,经过籽棉除杂、配棉到多台锯齿轧花机,轧出皮棉吸运入打包机,实现了全自动联动。这条流水线投入正常使用后,减少了轧花厂用人,而且可有效降低原棉含杂率,得到棉麻公司的好评。
带领北京技术服务队,参与建设海口纺织印染厂
1985年3月—1987年12月,施趯受北京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和北京市棉纺织印染技术经济合作公司的委派,带领北京纺织系统15个单位的128名技术管理干部和老工人去海南岛,担任海口纺织印染厂厂长,负责协调设计、施工、设备供应、设备安装、培训职工等工作,在边建设边生产期间就完成产值5400万元,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为海南纺织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86年被评为海口市优秀党员。1987年12月如期将建成的海口纺织印染厂交当地干部管理。
施趯一辈子在企业基层工作。他注重实践,关心和尊重职工,特别尊重老工人,有良好的群众关系,他的技术创造始终能够得到职工们的理解和支持。
简历
1932年1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
1952年 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毕业
1952—1953年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保全科实习
1953年 华东纺管局技术干部训练班清棉组毕业
1953—1958年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清棉保全工长、技术科技术员
1958年 北京棉纺织印染联合厂总工程师室技术员
1958年 北京市第一地方工业局技术室技术员
1958—1960年 北京市纺织科学研究所棉纺织组技术员
1960—1962年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清棉、精梳保全工长
1962—1981年 北京第三棉纺织厂,先后任工程师、清梳车间主任、清花车间主任、气流纺实验工场主任
1981—1985年 北京市棉纺织印染工业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科长
1985—1992年 北京市棉纺织印染技术经济合作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总经理、总工程师
1985—1987年 兼任海口纺织印染厂厂长、厂党委副书记
1992年 退休
主要论著
1.施趯. A2型无级变速箱.纺织通报,1956(2)
2.施趯.从北京国棉一厂的修机车间谈起.中国纺织,1957(12)
3.施趯.气流吸引式半自动出地弄设备研究.1964年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年会论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年会论文
4.施趯.先进中看不足.人民日报,1970—7—4(2)
5.施趯.纺织原料包装规格统一化的研讨.纺织学报,1979(2);北京纺织工程学会1979年年会论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论文
6.施趯,李光添.棉卷自动运输试验报告.1979年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年会论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论文
7.施趯.新型凝棉器使用于化纤机台的试验.纺织科技报,1979(19)
8.施趯,张庚年.清花气流吸铁落杂斗试验报告.1979年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年会论文
9.施趯.解决化纤卷粘卷的一项有效的工艺措施.北京纺织,1981(1)
10.施趯.中长化纤的混和技术和染色差异问题.北京纺织,1983(4);1984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年会论文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