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魏喦寿人物简介
Posted 霉菌
篇首语: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魏喦寿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魏喦寿人物简介
·魏喦寿
魏喦寿,微生物学家,应用化学家。我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从2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应用微生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研究发酵生产酒精和腐乳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培养了一批高级人才。
魏喦寿,字孟磊。1900年7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的一个绅士家庭。父亲魏伯桢。1921年魏喦寿在上海著名的私立南洋中学毕业后,于1922年入日本京都大学化学工程科,在喜多逸源指导下学习化学和微生物学,并进行真菌学研究。在京都大学学到的工程技术功底和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他归国后在应用微生物学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归国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过技术工作。1927年至1930年在上海国立卫生实验所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任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1930年至1937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主任和教授,该系是我国第一个农业化学系,此时他开始研究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1935年受实业部的推荐,魏喦寿曾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期间,魏喦寿奉资源委员会之命在四川筹建了内江酒精厂、泸州酒精厂,1940年又在云南省创建了昆明酒精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出了酒精,为战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能源。1945年台湾省归回祖国怀抱,他受命前往台湾接收由日本经营的台北帝国大学,该校更名为台湾大学。魏喦寿被聘为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并在农业化学系教授微生物学。1957年他在台湾筹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至逝世前一直任该所所长。
魏喦寿在日本求学期间,1926年即以大学生的身份出席了在东京举行的环太平洋地区科学会议,向会议提交了他的第一篇研究报告——“两种新的致东方木结构房屋腐朽的霉菌”。这表明魏喦寿从一开始就将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人类的生活。在此后的40余年中,他始终不渝地献身于发展我国的现代应用微生物学及其生产事业。1927年归国后,他在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带领学生们从事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研究工作,1929年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他在腐乳中分离的一个毛霉新种,1931年他和他的学生方心芳一起在《新农通讯》上发表了“中国酱醪中之数种酵母菌”,他分离的一种拟青霉曾被青霉菌专家C. 汤姆 (Thom) 于1930年出版的 《青霉菌》 (ThePenicillia)专著所收录,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出的第一批工业微生物菌种,为我国工业微生物学进行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从1959年开始,他主持编纂了 《应用微生物图谱》,这部著作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年报中分15次连续刊登了11年,从中反映出他对各类微生物认识和驾驭的高深造诣,对于科研、教学乃至产业部门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魏喦寿在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时,曾试验利用甘薯作为生产酒精的原料,并采用纯种酵母菌发酵以提高发酵效率。抗日战争期间,他领导的酒精厂在当时的大后方起了示范的作用,后来其它多个省都按照他提出的生产工艺建立起酒精厂,对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7年他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之联合作用”,向国外介绍了我国白酒酿造中用麦子制成的酒曲是结合采用了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可以协同地完成淀粉的液化和糖化过程。这一论文不仅从酶学水平总结和提高了传统东方酿造工艺中的复式发酵过程,而且后来被成功地应用于印染工业的退浆工艺中去。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魏喦寿是迄今为止研究腐乳最系统和深入的科学家。他从20年代后期开始就对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腐乳进行研究,一直延续到60年代后期,他在1968年完成的腐乳研究的《技术总结报告》,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当时具有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有关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些成就和在他临终那年出版的 《高粱酒》一书,表明他对于我国传统发酵技术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着他重视总结提高中华民族的优秀科学遗产,并从中吸取其精华加以发扬光大的责任感。
早在30年代,魏喦寿即在日本《发酵协会志》上多次发表过他以紫外线照射观察青霉菌、根霉菌和酵母菌的结果。这在当时是少见的。1953年他发表的“紫色花蜜腺酵母菌之研究”一文,介绍了他早年在紫外线下观察微生物的经验,成功地鉴定了从植物蜜腺中分离的用肉眼难以区分的红酵母。此外,在50年代他还用较多时间研究过藻类单细胞蛋白,连续报道过他对绿藻的生长、代谢和培养方法的研究结果。他还研究过柠檬酸、谷氨酸等的发酵生产和海水中的非硫细菌。
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创建人和所长,魏喦寿为筹划和建设该所付出了许多精力,对研究所的发展功绩卓著。他在化学方面也从事过多方面的研究。他进行过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建立了放射性元素钍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过从海水中提取铀和制备感光乳剂等。
魏喦寿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度过的,长期担任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但对高中化学教学也十分关心。曾编写过多部教材。
魏喦寿生平除读书作实验外,无任何嗜好。作为一个诞生于本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不断的年代,魏喦寿始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他是我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为开拓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微生物学做出了显著贡献,并在化学研究中做出了成绩。近50年中,他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级人才。他的学生于70年代在美国建立了魏喦寿教授基金会,在美国新泽西州州立罗特盖尔斯大学(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定期组织学术活动迄今。
简历
1900年7月23日 出生于浙江省鄞县。
1922—1926年 日本京都大学化学工程科学习。
1927—1930年 在国立卫生实验所从事研究工作。
1929年 任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
1930—1937年 任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系主任。
1937—1946年 任中国国家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
1946—1957年 任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1957—1972年 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73年6月4日 逝世于台北。
主要论著
1 魏喦寿 (主编). 化学词典. 上海: 中国科学仪器图书公司,1930.
2 魏喦寿. 高粱酒.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3 魏喦寿,张曙明. 农业微生物学. 台北: 正中书局,1972.
4 魏喦寿,张曙明. 农业微生物实验法. 台北: 正中书局,1972.
5 Nganshou Wai. Two new kinds of mould putrifying wooden houses in the orient. Tokyo: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Pan-Pacific science congress,1926.
6 Nganshou Wai. A new species of mono-Mucor,Mucor Sufu on Chinese soybean cheese. Science,1929,70 (1813): 307-308.
7 Nganshou Wai,P. S. Ching. Observations on Microorganisms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Ⅰ. Aspergillus ; Ⅱ. Rhizopus ; Ⅲ. Saccharomyces. Journal of Fermentaion,1933: 294-298,814-819; 1934: 279-283.
8 Nganshou Wai,S. S. Mao. Studies on a Nectar-yeast. Taipei: Memoirs of the College of Agriculture,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953,1(3): 1-12.
9 Nganshou Wai. Effects of some antiseptics on the growth of Chlorela. Physiologia Plantarum,1955,8: 71-73.
10 Nganshou Wai. Effects of some chemicals on the production of citric acid by Aspergillus niger. J Chi Che Soc,Ser Ⅱ,1955: 163-167.
11 Nganshou Wai. Joint action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amylases on starch. 台湾大学工学院工程学刊,1957,(2): 1-6.
12 Liu H P,Qu L T,Nganshou Wai. Glutamic acid fermentaion by soil bacteri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59,(1): 19-26.
13 Nganshou Wai,et al. Atlas of applied microorganisms,Ⅰ-ⅩⅤ.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59-1969.
14 Nganshou Wai. Film formation in Acetobacter rancen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59,(1): 27-31.
15 Nganshou Wai,Qu L T. Co60 radiation-induced phenotypic mutation of soil bacteri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0,(2): 10-28.
16 Nganshou Wai,Wai C M. Microdifussion analysis of bromin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0,(2): 1-10.
17 Nganshou Wai,Wai C M. Isolation of nonsulfur bacteia in Taiwan sea water.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1,(4): 29-32.
18 Nganshou Wai,Lo S N. cartesian diver respirator for the study of oxygen uptake of yeast cells irradiated by X-ray.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3,(7): 1-25.
19 Nganshou Wai,Hung T C. Aqueous terephthalic acid as a sensitive dosimeter for ionizing radiation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5,(11): 9-16.
20 Nganshou Wai,Sung S C. Hydrolysis of lecithin by phospholipase of Mucor.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7,(13): 1-7.
21 Nganshou Wai. Determination of sulfhydryl groups in yeast cell.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7,(13): 8-13.
22 Nganshou Wai. Cell wall composition of Actinomucor elegan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68,(15): 1-6.
23 Nganshou Wai. comparison of hexosamine contents in cell walls of Aspergillus and Mucor.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70,(17): 1-8.
24 Nganshou Wai. Ultraviolet light and gamma-ray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Gold Sol.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 1970,(18): 100-101.
25 Mao S H. ,Nganshou Wai. Experiments in light scattering: Ⅰ. Shrimp Moysi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71,(19): 53-57.
26 Nganshou Wai. Biosynthesis of protein in bacteria (Ⅰ).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72,(20): 5-9.
27 Nganshou Wai. Soybean protein and its fermented product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Academia Sinica,1972,(21): 9-21.
相关参考
王琼是明朝的军事人物,他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从六品官做到了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生平有三大功绩为人所称赞,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人物简介>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葛洪,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人物简介>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历史人物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王珞丹个人资料_王珞丹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珞丹 英文名:May 国家或地区:中国内地 生日:1984-01-30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职业:演员 星座:水瓶座
·姚錱个人人物简介姚錱,实验形态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肿瘤学家。毕生围绕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调节控制这一重大的生物学问题,或从正常的发育,或从肿瘤细胞异常的分化深入探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
丁儆人物简介丁儆,爆炸力学和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
·余贺人物简介余贺,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毕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提出风湿热的细菌变态反应假说。创用抗血清治疗伤寒。领导寻找噬菌体控制绿脓杆菌感染。余贺,字幼臣,后改为幼尘。祖籍浙江绍兴
少年时代施洋,字伯高,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在湖北竹山县杨家湖桂树村(现太平公社双桂大队施家湾)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施洋的祖父施廷瑾,是清朝的廪生。他很钟爱他的孙儿。当施洋喃喃学语时,就把他抱在
·田奇镌个人人物简介田奇镌,区域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长期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领导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多年,对该省地质事业贡献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是重要的经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