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土地能换回和平吗-——举步维艰的中东和会

Posted 布什

篇首语:遇到一些人,知道一些事,才能懂的理解与珍惜,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土地能换回和平吗-——举步维艰的中东和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土地能换回和平吗-——举步维艰的中东和会

土地能换回和平吗?——举步维艰的中东和会

中东和平第一阶段会议在马德里举行

1991年10月和12月,经过国际社会及中东地区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阿以冲突各方第一次坐到一起,举行了马德里中东和会及华盛顿首轮直接谈判。

随着海湾战争的平息,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纷纷呼吁尽早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阿以冲突,进而实现中东的和平与稳定。美国为了保住在海湾的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积极扮演阿以冲突调解者的角色。阿以双方虽然分歧依旧,但也有和谈的意愿。

3月6日,布什在关于美国战后的中东政策讲话时说:“全面的和平必须以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及‘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为基础。必须详细阐述这项原则,以便使以色列获得安全和承认,与此同时使巴勒斯坦人获得合法的政治权利。”这是自1978年美、埃、以三方签署戴维营协议以来,美国就解决阿以冲突所表达的最明确、也是最接近阿拉伯方面意愿的立场。布什认为,“结束阿以冲突的时机已经到来”。

7月31日,布什总统在访苏时与戈尔巴乔夫总统达成协议,联合提出10月召开中东和会的建议。10月18日,贝克在出访中东期间,与苏联外长潘金在耶路撒冷联合宣布,由美苏两国发起的中东和会将于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他们就此已向以色列和4个阿拉伯国家的外长,以及巴勒斯坦代表正式发出邀请信。

10月30日,中东和会在马德里如期召开。美国总统布什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专程飞往马德里,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布什在讲话中提出实现中东和解要“在土地问题上作出妥协”,但未提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未提耶路撒冷地位和在被占领土地上停建定居点问题。他措词谨慎,寻求微妙平衡,尽可能避开敏感点。美国领导人会前一再说美国没有解决方案,也不准备向任何一方施加压力,只想当“中东和平的催化剂”,解决争端靠阿以自己去谈判。布什还强调,和会只是和平进程的“开始”,他“不想使人产生过高期望”。这些话都表明美国仍存在一种担心,他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在会议上,苏联由于国内剧变、国力衰弱,只是当个配角而已。

与会的有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阿以冲突有关各方。他们进入会议大厅时,没有握手,没有交谈,围坐下来之后相互怒目而视。他们的发言都是重申各自的立场,未进入实质性谈判之前就摆出了争论架势,预示着谈判的艰难程度。阿拉伯方面强调,根据联合国安理会242号、338号决议及“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以色列只有归还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安全区”以及东耶路撒冷之后,阿以关系才能正常化。以色列方面认为不应集中讨论归还领土问题,而应先讨论如何使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的合法化问题,进而实现以“和平换和平”的目标。巴勒斯坦方面在和会上宣布,正式接受一段时间内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行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并要求美苏在这一过渡时期内对被占领土实行国际监督,最终实现建立一个巴勒斯坦人的独立国家。

11月1日,在阿以双方立场尖锐对立的气氛中,讨论进展甚微,中东和会第一阶段会议结束。11月3日,阿以双边谈判开始在马德里举行。因双方在第二阶段谈判的时间、地点等问题上争执不下,谈判未触及解决阿以冲突的实质性问题即告中断。后经美国斡旋,阿以双方同意于12月4日在华盛顿举行第二阶段谈判。但后来又因以色列代表团缺席而未能如期进行。以色列提出,把谈判推迟到12月9日举行。12月10—18日,阿以双边谈判在华盛顿进行。按照议事日程,谈判应分三大组进行,即叙—以谈判;黎—以谈判;约、巴—以谈判。在此期间,因约巴联合代表团与以色列代表团在程序性问题上发生争执,约、巴—以谈判未能正式举行。

叙以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戈兰高地问题。叙方在谈判中宣布,“先撤后谈”。他们认为,根据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立即无条件地从它占领的戈兰高地撤离,在此之后,叙利亚愿同以色列讨论媾和的具体问题。以方则坚持“先和后谈”的立场,宣称,除非叙利亚表示愿意同以色列签订和约,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否则以色列不同叙利亚讨论与戈兰高地有关的问题。

黎以双方谈判的主题是黎巴嫩南部被以色列占据的800平方公里的“安全地带”。黎方在谈判中提出了实现以色列撤出黎南部地区的合理途径。以方强调黎巴嫩南部“安全地带”对以色列安全的重要性,坚持必须把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与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联系起来加以解决。黎方认为,以色列应根据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立即从黎南部全部撤军,而不应提出附加条件。

约巴联合代表团与以色列代表团的谈判一开始就在程序问题上产生激烈争议。约巴方面主张约以、巴以分别谈判。巴勒斯坦代表团认为,按照“双轨”谈判原则,约以、巴以谈判议题不同,理应分别进行。以方坚持它只同约巴联合代表团谈,说巴勒斯坦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巴勒斯坦问题只能同约旦联系起来加以解决。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不同,约、巴、以三方始终未能就谈判程序达成一致。

全面解决阿以冲突的中东和谈虽然充满波折而举步维艰,但双方代表能在谈判桌旁坐下来,冲破了外交上暂不接触的禁区,这是难得的历史性举动,是为政治解决中东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为了和平的誓言——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和平的誓言——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参加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的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左一)、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左二)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右一)1994年,饱经战乱的中东似乎看到了和平之神迷人的笑脸。

历史百科 中东和平的功臣——萨达特和贝京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中东和平的功臣——萨达特和贝京分享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贝京和代萨达特领奖者马莱在交谈中东问题曾是历史上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长时期的阿以对峙一直不能得到实质性解决,严重地影响着世界的和平进程。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拼音:bālíhéhuì),音译同名条目,分别指:巴黎和会(1919),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

历史秘闻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拼音:bālíhéhuì),音译同名条目,分别指:巴黎和会(1919),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我国一念之差,永久失去百万平方公里土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禁运,中国举步维艰,不过好在有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的鼎力相助,在中国面临巨大困难面前伸出援手,与新生的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当时我国

历史百科 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新希望——巴以签署怀伊协议

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新希望——巴以签署怀伊协议克林顿、阿拉法特、内塔尼亚胡与侯赛因在签字仪式上握手互相祝贺1998年,巴以和谈几经曲折和协商,终于在10月间达成了怀伊协议(又译怀河协议)。这一协议进一步确

历史百科 他向中东和平“宣战”——内塔尼亚胡就任以色列总理

他向中东和平“宣战”——内塔尼亚胡就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中)在内阁会议上1996年5月29日,以色列大选爆出冷门,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以微弱优势击败在任总理佩雷斯,成为首任以色列本土出生和首

以色列在中东无敌,为何吞不下巴勒斯坦,原因很简单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够合二为一吗?这块曾经融为一体的土地,还能够再现大一统的局面吗?自以色列建国以来,与周围邻居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不计其数,以色列曾经数次占领

法国 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919年1月18日,为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新秩序,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历时达半年之久的和平会议。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会议产生了国际

中国历史 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巴黎和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而为战胜国之一,但战胜国的地位并没给中国带来荣誉和尊严。从1919年1月开始,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这次会议也被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