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新希望——巴以签署怀伊协议

Posted 中东

篇首语: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新希望——巴以签署怀伊协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新希望——巴以签署怀伊协议

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新希望——巴以签署怀伊协议

克林顿、阿拉法特、内塔尼亚胡与侯赛因在签字仪式上握手互相祝贺

1998年,巴以和谈几经曲折和协商,终于在10月间达成了怀伊协议(又译怀河协议)。这一协议进一步确认了1993年巴以签订的奥斯陆协议所规定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从而为通过和谈途径解决阿以争端带来新的希望。但协议执行不久,就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协议面临夭折的危险。

根据1995年9月巴以签署的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和以前签署的多项协议,以军除犹太人定居点、交通干线和军事据点外,应分三阶段从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撤军,并全部移交给巴方。第一阶段的撤军应于1996年9月开始,然后每隔半年分别完成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撤军,每次撤出30%,1997年9月前完成从约旦河西岸大部地区的撤军行动。然而,自1996年6月以来,随着以色列政府的更迭, 巴以先前达成的所有协议均未实行。为此,巴勒斯坦民情激愤,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占领军和犹太移民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巴以双方的激进势力也乘机闹事,使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日趋恶化。由于以色列一再坚持以安全换和平的立场,而巴勒斯坦方面则强调土地换和平是保障安全的前提,结果,双方和谈就此长时期地中断。

1998年初,作为中东和谈倡导国之一的美国,为打破僵局,在充分顾及以色列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色列在巴以和谈的过渡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领土撤军的方案。尽管美国建议的以色列先行撤军的范围要比原来有关的巴以协议所规定的少得多,但为了重新启动中东和平列车,以便实现巴以最后阶段的谈判, 巴勒斯坦方面首先接受了这一方案。然而以色列却一直以安全问题为借口,就美国的撤军建议与美巴双方反复讨价还价,致使美方一度拒绝介入反复无常的巴以和谈进程。到了10月下旬,美国顾及多变复杂的中东局势,认为巴以和平进程长期陷入僵局,不仅会使中东局势带来动荡,而且也会危害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因此,克林顿亲自干预,把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等人“请”到华盛顿,要巴以双方非谈出个结果不可。鉴于克林顿总统的压力和调解, 巴以双方终于在10月23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怀伊种植园签署了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中国《环球时报》的报道曾这样描写怀伊协议签字时的情景:

23日下午4时25分,白宫东厅的大门缓缓打开,克林顿、侯赛因、阿拉法特和内塔尼亚胡四人沿着红地毯,并肩走到前排就座。

克林顿总统笑得很开心。他为美国赢得了一场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中东和平是美国外交的战略重点,与美国的长远利益休戚相关,他将与这次和谈一起被写入历史。

内塔尼亚胡铁青着脸,尽管舆论并不认为他是这个协议的输家。不过他还是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让步,答应在12周内撤出约旦河西岸13.1%的土地,他换得的是巴方铲除恐怖活动的书面保证。他也没有别的选择,他的82%的人民要求他带一个协议回家,不想看到中东和平进程继续搁置下去。而且,中东和平进程走到今天,已到了不进则退的地步。如果谈判破裂,到明年5月奥斯陆协议过期,他的国家和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将遥遥无期,甚至陷入灾难。

阿拉法特面无表情, 他的嘴唇不停哆嗦,据说是因为患上了帕金森氏症。健康原因使他达成协议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今年他刚经历了内阁危机,使他在巴权力机构内部的威望大打折扣,因此他急需这个协议,即使作出一些让步也在所不惜。他再三称这个协议是迟来的和平。

巴以美三方签字时,侯赛因国王微笑着坐在旁边,作为见证人。

根据巴以签署的这一协议, 以色列应在12周内分三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的领土撤军,并释放750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允许开放加沙国际机场和禁止采取建立定居点、拆毁房屋、没收土地和其他未经磋商的“单方面行动”等。11月20日,以色列军队在一夜之间撤出了约旦河西岸的杰宁、纳布卢斯等地的28个村镇。11月24日,加沙国际机场也正式对外开放。巴勒斯坦方面也加强了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巴全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12月10日还批准删除巴宪章中关于消灭以色列的条款。

但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签署这一协议的基础并不牢固,加上双方反和势力的干扰破坏,进一步执行协议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力。首先,巴勒斯坦方面指责以色列政府违约,搞偷梁换柱的把戏,在先期释放250名巴勒斯坦人中,只有93人是战俘和政治犯。而以色列明确表示,以计划释放的750名巴勒斯坦人中,约有550人是刑事犯,其他许多政治犯都是“哈马斯”激进组织的骨干分子,是不能放虎归山的。对此,巴勒斯坦群众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展开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浪潮,加剧了双方流血的冲突。其次,临时和平协议签署后,内塔尼亚胡面临反对党和联合政府内反和势力的巨大压力,不得不借以色列犹太居民和士兵遭巴方袭击的事件,举行小型内阁会议,向巴方提出执行协议的3项先决条件,即巴方必须正式声明放弃明年5月4日单方面宣布建国、立即停止“煽动暴力”的言行和不再要求释放“双手沾满鲜血”的巴勒斯坦罪犯及“哈马斯”成员。

眼看临时和平协议难以继续执行,克林顿为维护美国在中东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和自己切身利益,12月中旬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访问,并同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举行三方首脑会谈,就继续执行临时和平协议的诸多问题进行商谈,结果未能说服内塔尼亚胡改变立场。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从战争走向和平——波黑签署和平协议

从战争走向和平——波黑签署和平协议波黑和平协议在巴黎正式签署1995年12月14日,巴黎气温很低,寒风刺骨,但富丽堂皇的爱丽舍宫却鲜花绽放,春意盎然。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总统克林顿、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历史百科 北爱尔兰和平初显曙光——英国、爱尔兰政府与北爱签署和平协议

北爱尔兰和平初显曙光——英国、爱尔兰政府与北爱签署和平协议1998年4月10日,历时22个月的北爱和谈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一项结束北爱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性的和平协议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签署。这

历史百科 为了和平的誓言——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和平的誓言——中东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参加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的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左一)、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左二)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右一)1994年,饱经战乱的中东似乎看到了和平之神迷人的笑脸。

墨西哥 墨西哥·1992年1月16日萨尔瓦多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在墨西哥城签署和平协议

1992年1月16日萨尔瓦多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在墨西哥城签署和平协议1992年1月16日,萨尔瓦多政府与游击队组织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在墨西哥城查普尔特佩克公园的城堡中签署了历史性的和平协议,从而

世界历史 1983年11月29日美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983年11月29日美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了进一步加强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关系,巩固和提高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增加以色列在阿以关系中的筹码,1983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和以色列总理沙米尔

历史百科 1987年11月29日拉美8国集团签署阿卡普尔科协议

1987年11月29日拉美8国集团签署阿卡普尔科协议全名为《为争取和平、发展与民主的阿卡普尔科协议》,由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巴拿马、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等8国于1987年11月29日

历史百科 1988的12月13日《布拉柴维尔协议议定书》签署

1988的12月13日《布拉柴维尔协议议定书》签署为解决安哥拉和平及纳米比亚独立问题,在美国出面调解下,安哥拉、古巴、南非和美国四方从1988年5月起共举行了10轮谈判。在此基础上,1988年12月1

巴以冲突的详细历史渊源

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间所发生的4次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5日。结果巴勒斯坦领土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第二次中东战

历史百科 中东和平的功臣——萨达特和贝京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中东和平的功臣——萨达特和贝京分享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贝京和代萨达特领奖者马莱在交谈中东问题曾是历史上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长时期的阿以对峙一直不能得到实质性解决,严重地影响着世界的和平进程。

历史百科 1951年10月中美洲国家和平进程的发展

1951年10月中美洲国家和平进程的发展1951年10月,中美洲国家的外长在萨尔瓦多签署了《萨尔瓦多宪章》,宣告中美洲国家组织成立。成员国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