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虞诩妙计破敌
篇首语: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虞诩妙计破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虞诩妙计破敌
西羌大概是迁徙到今甘肃、青海一带的古三苗族的后裔,以游牧为生,性格坚强,英勇善战。西汉宣帝时赵充国屯田陇西,元帝时羌族归服汉朝,彼此相安无事。王莽采取歧视掠夺政策,羌族又起而反抗,后来发展到经常攻扰汉朝边境,掠夺财物,杀死官吏和百姓。
永初四年(110年),西羌攻破劫掠并州、凉州的很多地方,大将军邓骘甚至想放弃凉州。当时,虞诩在太尉李修的官府中当郎中,他力陈放弃凉州之害,主张选拔当地豪杰担任官吏。李修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朝歌发生动乱,邓大将军派虞诩担任朝歌县长。虞诩是个儒生,别人都为他担心,他却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不碰到盘根错节,怎能显示出刀斧的锋利呢?”他果然很快平定了动乱。元初二年(115年),西羌进犯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才能,便派他担任武都太守。西羌发重兵拦截他,虞诩假装等朝廷援兵到了再前进,羌兵因而分开劫掠近旁的地方。虞诩乘机穿过防线,日夜兼程赶路,命令手下人每天都增加一倍灶,最后每个人平均一天要挖两口灶。有人说:“大军事家孙膑减灶战胜庞涓,您却增加灶;兵法规定一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现在一天将近行军两百里。这是为什么?”虞诩说:“孙膑是表示弱,我是表示强。羌军见我们灶多,便认为人多;行军快,又使他们感到神秘莫测。”于是顺利到达武都。不久,羌兵1万多人围攻赤亭,虞诩率3000人迎敌。虞诩命令部下用小弩射箭,羌兵见箭力很弱,便猛攻到阵前;这时,虞诩命令换强弩射箭,集中20支强弩射一个敌军,逐个消灭。羌兵后退,虞诩乘胜追击,又预先在退路上设了埋伏。这一仗便基本平定了武都郡。
相关参考
虞诩虞诩出生陈国武平县(今河南鹿邑西北),是东汉时期的名将,著有《请复三郡疏》《荐左雄疏》《上疏谏输义钱》等作品,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耿直不屈。那么虞诩有什么故事值得我们记住?虞诩为武都郡>公
虞诩虞诩是东汉时期著名将领,曾在平定朝歌叛乱、增灶计大破羌军等方面贡献卓越,他治理武都、开通水运、绥聚荒余,组织邓骘放弃凉州。一生宦海沉浮,尽管多次被斥责、惩罚都刚正不阿,直至公元141年去世。虞诩的
(?~137),名将。字升卿。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长于谋略,初任太尉府郎中。汉安帝永初四年(110),羌人攻掠并州、凉州,大将军邓骘等欲弃凉州专保北方,被劝阻。后受命为朝歌长,镇压当地农民起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虞诩奇谋破羌兵的故事。 公元114年至119年,西南方的羌人发动武装起义,进攻汉朝的城池,汉安帝刘枯派任尚为中郎将,到与羌人交界的地方去驻守。朝歌长虞诩对任尚建
郎中虞诩善用奇兵虞诩(生卒不详),字升卿,陈国武平(河南麂邑西北)人,主要活动于东汉安帝,顺帝时期(公元107年~144年)。自幼聪明好学,12岁即通《尚书》。历任郎中、县令、太司、司隶校尉及尚书令等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
公元115年,羌人进攻武都郡。朝廷派虞诩去作武都太守,要他设法尽快征服羌人。虞诩带领3000人马,进到陈仓以后,突然被数千羌兵拦住了,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
文武双全的虞诩虞诩是东汉中期的名将,他是陈国武平人,12岁的时候就能通读《尚书》。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对奶奶非常孝顺,县里推举他为顺孙,表彰了他。陈国国相认为他是个能人,想任用
虞诩巧布疑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东汉丧失了西汉帝国的铁血豪情之后,经常被西北的羌人“欺负”。公元115年,掌权的邓太后再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决定任命有将帅之才的虞诩为西北重镇武都的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