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文武双全的虞诩》的历史故事
Posted 募兵制
篇首语:你不好好奋斗,拿什么显摆的自己的成功,对于背后的人看不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文武双全的虞诩》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文武双全的虞诩》的历史故事
文武双全的虞诩
虞诩是东汉中期的名将,他是陈国武平人,12岁的时候就能通读《尚书》。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对奶奶非常孝顺,县里推举他为顺孙,表彰了他。陈国国相认为他是个能人,想任用他为吏,但他以奶奶年老、需要人奉养而推辞了。后来奶奶去世,他服丧期满后被征召到太尉府当郎中。
不久羌人发动叛乱,在并州和凉州一带烧杀抢掠,大将军认为现在钱粮供应不足,决定放弃凉州,把力量集中在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上面。虞诩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对太尉说:“先帝历经辛苦才取得了这块土地,现在却因为害怕耗费钱粮而放弃它,这是不对的。况且凉州是三辅的屏障,如果凉州丢失,那么祖宗的陵园就会暴露在外面,这是绝对不行的!凉州人骁勇善战,胡人之所以不敢来侵扰三辅,完全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如果放弃凉州,那么那里的人民必然不肯迁移,反而会背叛,这样就很难抵挡了。所以我认为绝对不能放弃凉州!”太尉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但又没有计策可以保全凉州,于是向虞诩询问。虞诩回答:“现在凉州人心不安,可能会发生事变。我建议让朝中的王公大臣各自征召当地的豪杰之士,然后把当地官员的子弟授予官职,这表面上是一种奖励,实际上是把他们控制起来作为人质,这样就不会轻易叛变了。”大家都赞同虞诩的意见,就照他的话去做了。
东汉募兵制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改革兵制,中央禁军多采取招募,地方郡县不设常备军,废除都试制度。遇到战事,临时招募士卒组成军队,将原来的西汉时期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
募兵制是当有战事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卒的一种兵役制度,最早形成于战国时代,比如魏国的“武卒”。西汉时也曾招募一些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勇士组成精锐部队,但是不带有普遍性。
东汉募兵的来源主要有农民、商人和少数民族。主要方法有使用钱财、免除赋役和强抓壮丁等。
由于募兵是临时招募的士兵,缺乏军事训练,战斗力很差,导致“每战常负,王旅不振”。
募兵制的盛行,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使一批农民长期脱离土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应募者对将领有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演变为私人部队,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成为军阀割据的根源。
大将军因为虞诩反对他的意见,对他产生了不满,打算找机会陷害他。后来朝歌人宁季率领数千人造反,当地官府无力镇压,大将军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让他前去镇压。虞诩的朋友们都为他感到担心,虞诩却笑笑说:“立志不求容易达到的目标,做事也不回避难做的事,这才是我们做人臣子的责任啊!而且不遇到盘根错节,怎么能知道刀斧是否锋利呢?”于是轻松上任。他上任后请求上级允许他放开手脚去做,不要约束他,上级同意了。他四处招募勇士,制定了3个等级:抢劫行凶的,属于上等;打斗伤人、偷东西的属于中等;穿丧服而不管家事的属于下等。一共招募了这样的人100多个,把他们的罪行全部赦免,然后命令他们混在叛贼当中,把叛贼诱入埋伏圈,杀死数百人。还派会缝纫的人去给叛贼做衣服,在衣服上用彩线做好记号,等叛贼穿上那些衣服进城的时候就把他们抓起来。叛贼以为神灵在保护官府,全都吓跑了,朝歌从此安定了下来。
后来羌人到武都骚扰,太后知道虞诩有将帅之才,任命他为武都太守。羌人得到虞诩上任的消息后,派了几千人在半路上埋伏堵截。虞诩得知后,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宣称自己已经请到了援兵,等援兵到了再出发。羌人放了心,转到周围的县城抢劫去了。虞诩趁这个机会赶紧前进,走了一百多里才停下来。他让部下每人做两个灶,每天增加一倍,羌人于是不敢接近他们。有人问道:“以前孙膑用的是减灶的计策,现在您却用增灶的计策,而且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好保持士兵的体力以防意外,而您却一天行军将近两百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回答:“现在敌众我寡,走慢了万一被追上就麻烦了,走快的话,敌人就不知道我们的底细。至于增灶嘛,那是为了让敌人以为武都已经派来了援兵,这样敌人以为我们人多,走得又快,那么就不敢来追了。孙膑是故意示弱,而我是故意示强,这是因为形势不同而已。”羌人果然不敢来追赶,虞诩他们顺利抵达了武都。
到达武都后,一点兵,发现武都军队人数不到3000,而敌人却有1万多,已经围攻赤亭达数十日之久。虞诩下令,不准使用强弩,只能使用弱小的弩。羌人以为汉军的弩箭力量弱,射不远,于是发动猛攻。虞诩这才下令使用强弩,每20个弩射一个敌人,因此百发百中,羌人大惊,被迫后退。虞诩乘胜发动攻击,杀死敌人无数。第二天,他集合全部部队,命令他们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换衣服,往返循环多次。羌人以为援军源源不断,非常害怕。虞诩估计羌人会撤退,事先在河道上埋伏了500人,等羌人一撤军,伏兵杀出,把羌人杀得大败,解除了武都的危机。随后虞诩构筑了180个堡垒,把逃亡的百姓都召集起来,渐渐恢复了生产。
后来虞诩担任了司隶校尉,刚上任几个月就接连弹劾了好多朝廷重臣,人们对他很不满,认为他太苛刻了。虞诩辩解说,自己是为了严肃法纪,并声明自己并不怕死,哪怕是尸谏也要和恶势力斗争到底。
当时中常侍张防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虞诩多次上书请求将其法办,都没能得到批准。虞诩十分愤怒,跑到廷尉的监狱把自己关了起来,向皇帝上书控诉。张防向皇帝哭诉,于是虞诩被判有罪。但张防没有放过他,他唆使别人多次拷打虞诩,狱吏看不下去了,劝虞诩自杀,但虞诩认为自己问心无愧,不肯死。宦官孙程、张贤等人知道虞诩冤枉,在皇帝面前替他申诉,洗清了虞诩的冤情,把张防流放。皇帝对虞诩的忠诚很赞赏,重新征召他为议郎,又提拔他为尚书仆射。
虞诩上任后,废黜了许多盘剥百姓的陋规,并勇于和恶势力作斗争,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他喜欢揭发不法,从来也不包庇,所以多次触犯权贵,9次被责备,3次遭受刑罚,但他刚正不阿的个性从来没有变过。他在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为官以来一心忠君爱民,没有可以惭愧的行为。唯一一件让我后悔的事是当初镇压朝歌叛贼的时候杀了几百人,其中怎么会没有冤枉的呢?以后20多年来家里没有增加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事得罪了上天啊!”
相关参考
中文名:虞诩 别名:虞升卿、定安 国籍: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陈国武平县(今河南鹿邑西北) 逝世日期:公元137年(东汉永和二年) 职业:将领www.cha138.com 主要成
虞诩虞诩出生陈国武平县(今河南鹿邑西北),是东汉时期的名将,著有《请复三郡疏》《荐左雄疏》《上疏谏输义钱》等作品,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耿直不屈。那么虞诩有什么故事值得我们记住?虞诩为武都郡>公
虞诩虞诩是东汉时期著名将领,曾在平定朝歌叛乱、增灶计大破羌军等方面贡献卓越,他治理武都、开通水运、绥聚荒余,组织邓骘放弃凉州。一生宦海沉浮,尽管多次被斥责、惩罚都刚正不阿,直至公元141年去世。虞诩的
(?~137),名将。字升卿。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长于谋略,初任太尉府郎中。汉安帝永初四年(110),羌人攻掠并州、凉州,大将军邓骘等欲弃凉州专保北方,被劝阻。后受命为朝歌长,镇压当地农民起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虞诩奇谋破羌兵的故事。 公元114年至119年,西南方的羌人发动武装起义,进攻汉朝的城池,汉安帝刘枯派任尚为中郎将,到与羌人交界的地方去驻守。朝歌长虞诩对任尚建
郎中虞诩善用奇兵虞诩(生卒不详),字升卿,陈国武平(河南麂邑西北)人,主要活动于东汉安帝,顺帝时期(公元107年~144年)。自幼聪明好学,12岁即通《尚书》。历任郎中、县令、太司、司隶校尉及尚书令等
西羌大概是迁徙到今甘肃、青海一带的古三苗族的后裔,以游牧为生,性格坚强,英勇善战。西汉宣帝时赵充国屯田陇西,元帝时羌族归服汉朝,彼此相安无事。王莽采取歧视掠夺政策,羌族又起而反抗,后来发展到经常攻扰汉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
公元115年,羌人进攻武都郡。朝廷派虞诩去作武都太守,要他设法尽快征服羌人。虞诩带领3000人马,进到陈仓以后,突然被数千羌兵拦住了,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