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孙中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军阀
篇首语: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孙中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孙中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青少年时期, 在檀香山、香港、广州等地英美人士创办的学校读书,学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中法战争以后,痛感民族灾难深重,产生了改造国家的念头,打算“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①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从1892年起成为一名西医,相继在澳门、广州开业。借行医为掩护,结识一些不满清朝腐朽统治的爱国志士和会党分子,寻找救国道路,开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办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章程》规定: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联系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②会员誓词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推出了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为实现这个政治目标,1895年1月,回到香港联络辅仁文社杨衢云等人,于2月21日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依靠秘密会党的力量准备广州起义,因运枪械赴广州时,事泄失败。1900年10月组织惠州起义,起义军一度发展达2万多人,血战逾半个月,但最后仍失败。
1901年至1904年,孙中山远渡重洋,为宣传革命奔走呼号。1901年他在日本,1902年冬到越南,1903年秋又从日本赴檀香山,1904年春赴美洲,至年底又转赴欧洲,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唤醒广大华侨和留学生赞助革命,为迎接革命高潮到来作准备。在这期间,他同梁后超为代表的保皇派进行了坚决斗争。1903年10月,他从日本来到檀香山,发现保皇派发展很快且广泛,华侨中十之八九加入了保皇会。梁启超主办的《新中国报》大肆宣传改良主义谬论,兴中会会员被保皇派夺去大半,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孙中山将一家商业性报纸《檀山新报》作为革命喉舌,亲自撰写文章同保皇派《新中国报》展开了激烈论战。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揭露梁启超等自称“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遁词,尖锐指出梁启超等保皇派是“真保皇”,“假革命”,还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他写的《驳保皇报》一文,揭露保皇派标榜“爱国”,不是爱“中华国”,而是“大清国”,实际是“害国”,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才能救中国。在这场论战中,孙中山成为革命派的旗帜,广泛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同盟会创立作了必要思想准备。
1905年7月, 孙中山由欧洲抵达日本,积极从事统一革命组织、建立统一革命团体工作。他一到东京,就会见华兴会首领及主要骨干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阐述了革命力量联合是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时还与华兴会会员及留日进步学生广泛接触,宣传了在清朝封建统治的废墟上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及革命联合主张。经过他不断努力,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商定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东京召开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推选孙中山为总理,会议通过了《中国同盟会章程》,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1月26日创办了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16字纲领归纳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6字纲领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自创立兴中会以来政治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所谓民族主义,要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朝贵族把持的反动政权;所谓民权主义,要铲除君主专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所谓民生主义,要通过“平均地权”改革陈腐的土地制度。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发展,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了重要作用。
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旗手,领导革命派更广泛地开展与改良派的大论战。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同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论战,同时波及广州、上海、天津、香港以及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外各地,双方参与论战的报刊20多种。革命派全面抨击改良派主张,阐明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才能拯救中国的深刻道理;揭露了改良派的咀脸,使许多人摆脱了改良派的影响,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这时期,孙中山还积极筹划革命武装斗争。1907年3月到越南河内建立了领导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同时派遣革命党人分赴各地做具体组织发动工作。他计划选择广东、广西、云南三省作为基地,首先点燃革命,然后再向长江流域推进,继而夺取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1907年至1911年,先后组织领导多次武装起义,主要有: 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 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 9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12月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之役, 4月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之役等。这些起义由于革命党人只热心在新军和会党中发动,没能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而遭失败。但对清朝反动腐朽统治仍是沉重打击,对动员和鼓舞群众也有重要作用,为武昌起义成功作了必要准备。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曾产生焦躁情绪,有的甚至恢心绝望。孙中山则坚信革命必然成功,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到来,对革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为迎接新的武装起义奔走呼号。他为国内武装起义筹集资金作了多方努力,首先在旧金山将美洲同盟总会和美洲致公堂两个组织联合起来,消除门户之见,成立美洲洪门筹饷局(又名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并亲自担任筹饷演说员,在美洲华侨中间广泛宣传革命,为革命筹集经费。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先后在美、英、法等国进行外交活动,争取这些国家政府支持革命政权。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独立各省代表会议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多年奋斗,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 3月11日公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但由于革命党人未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国内外敌人支持其代理人袁世凯通过所谓“南北和议”,阴谋篡夺了革命,迫使孙中山于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大地主大买办势力的政治代表篡夺了革命。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任全国铁路督办,致力于社会实业活动以报效国家。袁世凯以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换取帝国主义支持的倒行逆施教育了孙中山,认为“非去袁不可”,于1913年7月中旬, 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但因国民党涣散无力, “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次逃亡日本,标志辛亥革命最后失败。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成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他为严密党组织纪律,规定入党都要按指印,立誓约,宣誓绝对服从总理,致使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未能承担领导革命重任。1916年5月,孙中山由日本回上海,积极投入反袁护国斗争洪流,发表了《讨袁宣言》。1917年7月, 孙中山率部分国会议员由上海赴广州,联合滇、桂军阀, 建立了反对北方军阀的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揭起“护法”的旗帜,极力维护《临时约法》和国会的尊严。但南北军阀一样,都不把《临时约法》和国会放在眼里,只是作为反对异己的箭碑。1918年4月,桂系军阀改组军政府,废除元帅一长制,实行总裁会议制,迫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①1920年8月,孙中山命令自己培植的陈炯明讨伐桂系。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 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揭起护法的旗帜,并组织力量拟定北伐,削平直系军阀。但由于留驻广州的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拉拢下,1922年6月发动政变,叛变革命,第二次护法运动又遭失败,孙中山遭受了有生以来最沉重地打击。
1922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第一次对于时局主张》,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内容,以及国民党的状况,指出: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但他们内部往往还有“不一致的行动及对外有亲近一派帝国主义的倾向,对内两次与北洋军阀携手,……实有改变的必要”。中国共产党还通过李大钊等人积极影响孙中山,在《向导周报》发表文章帮助孙中山,这样使处于徬徨中的孙中山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希望,鼓起了重新振兴国民党的勇气。1922年9月4日, 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了研究改组国民党的会议,初步成立了改组工作机构,并邀请共产党人参加工作,邀请李大钊等参加国民党,开始了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1923年1月,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提出:“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发抒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宣言》还第一次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与此同时,孙中山再次会见苏联代表越飞,双方联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提出: “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并声明完成中国革命大业,“当得到俄国公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靠也。”8月,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并邀请苏联的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的革命工作。这些说明孙中山由于接受共产党人的影响,思想发生鲜明的变化,使他晚期政治生涯放射出新的光芒。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方针以后,孙中山在共产党帮助下,开始实施改组国民党的具体方案。 8月,苏联代表鲍罗庭被聘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10月,孙中山指派廖仲恺等9人组织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办理国民党改组事宜。11月,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 《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12月,孙中山连续对国民党员发表3次演说, 阐明改组国民党和学习苏联的决心。年底,李大钊由北京到广州,帮助孙中山完成改组国民党和召开代表大会的最后准备工作。1924年1月20日,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努力下,冲破国民党右派的阻挠和破坏,孙中山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依据三大政策的革命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民之生计。这样就使旧三民主义获得了新的革命内容,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与三大政策相联系的新三民主义,即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纲领基本原则相符,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决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可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孙中山一生伟大的革命转变。
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更旗帜鲜明地领导了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平定了帝国主义买办、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相勾结的商团叛乱。然后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主张,致力于全国统一斗争,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他在弥留之际,留下“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并在《致苏联遗书》中,表达了实行三大政策的坚定信念。
孙中山著述极多,现出版《孙中山全集》11卷8000多篇500多万字,集一生著述之大全。
注释
① 《建国方略》,见《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68页。
②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9页。
① 孙中山: 《辞大元帅职通电》
相关参考
屈武,陕西省渭南县人,1889年生。1919年在北平(今北京)求学时参加“五四”运动,被推为学生代表之一。在向北洋政府请愿时以死力争,血溅总统府。同年6月,出席上海第一次学生联合会,受到孙中山的接见。
程潜,字颂云。18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904年考取官费,去日本东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此,他结识了黄兴、宋教仁等许多从事反清活动的革命志士,接受他们的影响,继而,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
刘斐,字为章,湖南醴陵人。1898年生。早年就读于广西讲武堂和广东西江讲武堂。毕业后任旧桂系广西陆军排长,参加过护法战争和桂粤战争。以后受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影响,投身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
周新民,原名周骏,安徽庐江人。日本明治大学法科研究科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书记长,坚决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拥护北伐战争,反对国民党右派反动行径。先
税西恒,四川沪县人。1880年生。1911年,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进行民主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从事爱国抗日民主活动。1944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西南,国民党军队
陈少白,原名闻韶,字夔石,后易名白,字少白。广东新会人,生于1869年。1888年入广州格致书院,1889年赴香港,与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肆业的孙中山结识。翌年1月,陈少白也入西医书院学习。这一期间又与尤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一个小商人家庭。幼读私塾,后入中学。1916年赴南洋谋生。翌年回国,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即追随孙中山革命。1921年在广西桂林参与北伐的准备工作。
朱蕴山,安徽省六安县人,生于1887年。早年参加光复会,进行反清活动。1906年7月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陪斩,临危不惧。随后,他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廖承志,原藉广东省惠阳县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19年回国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后入岭南大学学习。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