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三十六计》中包含什么军事思想?
Posted 包含
篇首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三十六计》中包含什么军事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三十六计》中包含什么军事思想?
《三十六计》的作者
《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就是说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经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经考证《三十六计》的作者为南朝宋国著名武将檀道济。流传至今的《三十六计》版本是在原檀道济编的《三十六计》的基础上,于明清时期经后人增删编撰而成。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代名将。汉族,祖籍山东高平(今山东济宁),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出身寒门,从军二十余年,由普通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年,率军与宋武帝刘裕一起攻打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宋文帝刘义隆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被杀时,留下“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即自毁长城之典故。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他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全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南朝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相关参考
《三十六计》的军事思想胜战计思想胜战计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时实施的计谋。在己方处于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要弄清对手实力的变化,适时采取不同的作战谋略,获取战争的胜利。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
混战计思想混战计指处于敌我态势不明,诸军混战态势时采取的计谋。要求在局势混乱之时保持清醒的认识,寻找最可以取胜的途径,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打击敌人。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
败战计思想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反败为胜的计谋。在战局对自己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不能坐以待毙,要寻求或创造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条件,把握有利的战机,保存自己的实力,挽救自己的命运,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败
并战计思想并战计是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军备相当,在相持不下的战场形势下,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借助有利于自己的局势,扩大自己的胜算,才能步步为营,稳操胜券。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
敌战计思想敌战计指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时实施的计谋。在敌我实力均衡、双方对峙的情况下,要有意识地主动创造有利于己方的条件和时机,造成敌方的错觉,使敌方处于被动,受制于我。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
攻战计思想攻战计指处于进攻态势之时采取的计谋。在进攻时必须做到知彼知己,勇敢面对各种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势,寻求敌方的弱点,果断出击。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1.三十六计典故简介三十六计典故简介:《三十六计》一书,至今无准确年代和撰者可考,历代兵志也未曾收录。《三十六计》精炼概括了中国历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
檀道济三十六计檀道济是南宋的名将,他足智多谋,沉稳冷静,骁勇善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也因功高震主,而招来宋文帝的猜忌,招致杀身之祸。檀道济凭借着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总结出了三十六计,这也是他为后世留下
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全集导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一计一集,计计相扣,在展现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试想文化的同时,浓彩重墨描绘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与各阶层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历史
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为“走为上”。“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走为上”,指在两军搏斗,处于劣势的一方不宜恋战,撤退才是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