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谋略 置之死地而后生

Posted 项羽

篇首语: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兵法谋略 置之死地而后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兵法谋略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生存规则

“置之死地而后生”语出《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所谓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即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只能往前,不能往后,就能痛下决心,取得成功,否则就只能束手就擒。古人有云:初生牛犊不怕虎,人们也常说小溪常常不惧大山,新手常常战胜名家。人都具备惰性,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顾虑太多,会想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失败了会不会丢面子,又或许来自各种情绪,如恐惧、兴奋等,使人们更加恐慌,因而错过有利的时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还有退路,就会有各种理由,即使放弃、即使失败也是有借口的,这会让人畏首畏尾,必将受困于困境。

有人说留有退路才可以百密无一失,无后顾之忧,可要知道,有时候胜负只在一瞬间,机会也只在一瞬间,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给自己留了太多美好的后路,给自己太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要想做事情,就不要给自己留后路。因为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在那一瞬间就会抛弃一切,全身心地投入,从而铲除惰性超越自我。置死地而后生,能让人在没有退路的时候爆发出更大的潜力。

韩信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人,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自幼熟谙兵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为了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韩信于汉高帝三年即公元前204年,在攻取了关中,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后,和张耳率领几万大军,要通过一道极狭窄的山口,叫井陉口,往东攻打赵王歇。

赵王和成安君陈余听到消息后,随即带军20万在井陉口迎敌。赵王手下有一谋士李左车献计说:“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锋芒锐不可挡。所谓千里运输粮饷,士兵难免挨饿。此外,井陉关道路非常狭隘,两辆兵车都不能并行,必须一个一个地过。他们在通过的时候,行军队伍前后会拉开几百里,按形势来看粮食一定在后面。不如一面堵住井陉口,在此挖深护营的壕沟,加高兵营的围墙,牢守营垒不跟他作战;一面带骑兵数万抄小路切断汉军的粮草,到时他们向前无仗可打,向后无退路可回,如果再没有吃的、用的,我军不用与其交战,韩信的远征部队就一定会大败。”

但大将陈余不听,他自认为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他说:“兵书上曾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可以和它对阵。像韩信这样兵力薄弱又跋涉千里的疲惫不堪的军队,我们还避开不打?以后有更强大的,又怎么对付呢?如果让诸侯知道,一定会认为我们怯懦,也会随便来攻打我们了。”

韩信了解到陈余没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后,很是高兴,于是命令向井陉口进军。在离井陉30里的地方命令部队安营。到了半夜,命令副将分发点心让将士们先吃些东西,并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将领们虽然口中应着是,但都不相信,因为赵军已经抢先占据有利地势建立了营垒。随后,韩信挑选精兵两千人从小路隐蔽前进,每人手拿一面汉旗,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追赶我军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第二天天一亮,韩信就率军前进到井陉口,对赵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随后,韩信命令汉军假意打败,向水边阵地败退。赵军见了都大笑起来,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抢夺汉军的帅旗和仪仗鼓号。韩信早先派出的两千骑兵趁机冲入赵军军营,拔掉赵军全部军旗,竖起汉军红旗两千面。此时两军交战,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个个拼死作战,以求生路。全军上下以一当十,勇猛无比。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发现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俘虏了赵王及他们的将领们,于是个个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汉军见赵军阵势大乱,乘胜追击,两路夹击,大破赵军,杀了陈余,活捉赵王歇,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可现在元帅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没想到这样也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知道军兵里有不服我的,如果有退路的话,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将领们听了全都心悦诚服。

鉴历史,得智慧

韩信部署战斗并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的故事,被后人称为“背水一战”,运用了兵法上说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在古代,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即项羽破釜沉舟。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当时的项羽受楚派遣前去解救赵国的巨鹿,士兵因听说秦军势力强大,底气都不足。于是项羽亲自率领军兵过漳河,前去解救巨鹿。在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带足三天的干粮,就下令把所有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毁了退路,以此激励士兵要有取胜的决心。最后,士兵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向秦军冲杀过去,将秦军打得大败。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不为自己留后路,如果失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也让人免去后顾之忧,而每个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以一当十,竭尽全力,放手一搏。这也让我们看到在最坏的形势里也潜藏着最大的胜机,就看你敢不敢断己后路。

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把其做好的决心。一旦认定一件事,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因此而畏首畏尾,而是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自断退路的决心和信心,放手一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全力以赴,奋勇向前。如果总想着还有后路,就必定会患得患失,畏缩不前。

凡事都怕下决心,孤注一掷也能闯出一片天地。当你有做事的坚定决心、粉身碎骨的拼命心态时,遇事不畏怯、不气馁,勇往直前、锲而不舍,想不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相关参考

商战谋略 《孙子兵法》与商业——倒金字塔管理

第80节《孙子兵法》与商业——倒金字塔管理在市场竞争中,“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同样具有广泛的意义。一个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企业经济和技术实力都不足以与同行竞争的情况下,就应避免与对方正面交战,

军事谋略 如何理解《孙膑兵法》的​乐兵者亡军事思想

乐兵者亡思想“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孙膑认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地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

兵法谋略 兵法鼻祖孙武兵书传千古

兵法鼻祖孙武兵书传千古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出身将门,军事家孙书是他的祖父。孙武年少时就喜欢练武,研究军事理论。作为吴国的下级军校,曾参加过吴、楚战争。后来因负

军事谋略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与兵法核心观点介绍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吴子兵法》简介《吴子兵法》,又称《吴子》《吴起兵法》,我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之一,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所著。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

兵法谋略 张良与黄石公《三略》的兵法权谋

张良与黄石公《三略》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家五世为韩王相。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二十岁的张良雇一力士行刺秦始皇未遂。此后乃更名换姓,亡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后来,在那里遇一自称“黄石

谋略必读 《卫公兵法》

《卫公兵法》现存者为清人汪宗沂的辑本,分上、中、下三卷,主要是论述李靖的军事思想,其内容有:1.“兵无备则不应卒”。《卫公兵法》极为重视战前的准备。文中曰:“若兵无备则不应卒,卒不应则失于机,失于机则

兵法谋略 谋略家张良三拜良师

谋略家张良三拜良师公元前218年春天,秦始皇在皇宫里呆闷了,要到外地走走。这一天,他带着大队人马,前呼后拥地来到博浪沙(在河南省)。大队正走着,走着,忽然哗啦一声一个大铁椎(chuí)飞过来,把一辆车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与军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13节《孙子兵法》与军事——烛之武退秦师兵法中讲“上兵伐谋”,是指利用谋略而避免力拼从而取得胜利。所谓“善之善者”,是指那些运用高超的谋略、杰出的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公元前630年,晋国晋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孙子兵法》的影响与运用《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是我国和世界军事史上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专著,被中外学者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我国从战国时代起,《孙子兵法》即广为流传,

兵法谋略 谋略之道:天之正也,不可逆之

天之正也,不可逆之【原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译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