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与马革裹尸

Posted 马援

篇首语: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马援与马革裹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马援与马革裹尸

2、光武帝麾下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介绍 马革裹尸

马援与马革裹尸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马援与马革裹尸的故事。
  马援,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人。先祖是赵国名将赵奢,因被封为“马服君”,遂以马为姓。
  公元32年,马援投奔刘秀,并协助他西平隗嚣。在破羌安陇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坚持直到获胜,刘秀赐他只千只羊、三百头牛,他将这些搞品分发部下,因而深得将士的敬重和拥戴。
  后来,马援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味夸奖我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马援说:“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封地多达三千户。赏大于功,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求当个先锋,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了由衷佩服。
  公元47年冬天,湖南地方暴动,朝廷多次派官兵镇压不能取胜,刘秀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这时,马援年已62岁,饱经风霜,有病在身,闻讯从床上一跃而起,披挂上马,请缨出战。刘秀怜他年老体衰。马援说:“老当益壮,我还能披甲上马!”他飞身上马,率军奔驰在疆场上,屡战屡胜。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好多士兵中暑死去,马援自己也病倒了,不久病死在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
  马援死后,刘秀亲自题写“马革裹尸”的金匾,派人送到他的家中,还命人把“马革裹尸”谱成曲子,作为军歌,规定汉军出征前必须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气。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光武帝麾下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介绍 马革裹尸

汉伏波将军马援是陕西扶风人士,通过了解汉伏波将军马援生平经历得知,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卒于公元49年,享年63岁。伏波将军马援不但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率兵打仗之前,曾担任了六年的太守。马援在京里时,喜欢给百姓讲故事。马援口齿伶俐,并且有着出色的思维能力,因此百姓们都爱听马援讲故事。

除此之外,马援还擅长兵法,每次说到军事策略时,马援总是滔滔不绝,东汉光武帝非常佩服马援,常常当着百官的面夸赞马援说:“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因马援军功显赫,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17年封马援为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越南大获全胜,马援班师回朝后,考虑到匈奴、乌桓仍在骚扰北部边境,为了保障汉朝领土的安定,马援向汉光武帝请命,让自己率兵前去讨伐匈奴和乌桓。

建武二十四年,是马援最后一次出征。不服老的马援亲自率领大军前往五溪攻打蛮人,马援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久之后,马援不幸染上了瘟疫,病逝在军中。正如马援所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活在儿女手中?”马援最终战死沙场,完成了马革裹尸的夙愿。由于马援性格耿直,在朝为官时得罪了很多小人,马援死后,一些朝廷官员恶意诽谤马援。汉光武帝听信了谗言,不让马援下葬。等到汉章帝即位后,才追谥马援为忠成侯。

马援答孟冀之贺

马援答孟冀之贺选自于《后汉书·马援传》,从这篇马援答孟冀之贺中,便可看出马援的优良品格。基于马援的生平贡献和人格魅力,后世对马援有着很高的评价。马援作为东汉开国功臣,他大半生都在战事中度过的。马援在朝为官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举荐他,全靠马援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公忠为国。即使马援后来身居高职,也从不结党拉派。

当初马援率军凯旋而归时,许多好朋友都到城门口去迎接他。平陵人孟翼是一个智谋双全的人,看到马援归来后,便站在席位上恭贺马援凯旋而归。马援到来后,对大家说,自己以为在座的都是一些智谋之人,没想到都和普通之人一样。当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设了7个郡县,才被陛下封赏了数百户。如今自己功劳微小,陛下却封赏大县市,如果一心痴迷于功劳之中,那么就无法专心建功立业了。孟翼听完马援一席之话后,非常羞愧。

马援继续说,虽然现在将越南平定了,但是匈奴、乌桓仍在骚扰北部边境,为了保障汉朝领土的安定,自己还想前去讨伐匈奴和乌桓。身为男子汉,就应该保家卫国,为边疆事业献身。如果只是一味地躺在床上,让老婆孩子陪在身旁,那么身为堂堂大丈夫有什么用呢?孟翼听完马援的话后,感慨万分,孟翼认为刚烈之人就应该向马援学习,只有树立大理想,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出自《后汉书》的《马援列传》,作者为东汉著名将领马援。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是名将马援写给侄子们的劝告之言。当时,在前方征战的马援听闻侄子马严和马敦喜欢议论别人的缺点,便写下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一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指导他们如何为人处世。

马援在开篇写到,自己从马严和马敦处听到了别人的过失,如同子女听见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听见就好,但是嘴上不可妄加议论。对自己而言,生平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在背后议论他人,并且胡乱评判朝廷的法度。所以,自己宁可死去,也不希望子孙有这样的行为。马严和马敦身为自己的侄子,就更应该严谨处事,做一个光明磊落之人。其次,马援还在《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告诫侄子们择友而交之道。

马援写到,龙伯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敦厚诚实,并且威严谦虚。对自己来说,非常欣赏龙伯高。但是,龙伯高行为谨慎,而杜季良是一个非常具有正义感的人,用“豪侠”来称呼他非常的贴切。杜季良在交友时,从不看中人品和出身,换句话说,无论好的人还是坏的人,杜季良都会结交。所以,杜季良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前往奔丧悼念。虽然龙伯高和杜季良都有很好的品行,但是马援希望两个侄子向龙伯高学习,而不要向杜季良学习,正如“画虎不像反像狗了”,一旦效仿不成,那么侄子就会走上歧途。

相关参考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墓暗藏蹊跷,盗墓贼挖入地下2米,连忙回填

「”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夫为将,死于边野,马革裹尸”,此一句千古良言,正出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口。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言语之间或催人自勉或壮赴沙场的豪气情怀,仍令人不禁慨叹。马援南征江海北出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一代名将,生前蒙冤,死后女儿成了皇后

马援,东汉著名的军事家。马援被认为是赵奢的后代,因为秦灭六国后,为避祸而姓马。赵奢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将领之一,牛得一塌糊涂,大败秦军的那一仗,名将廉颇都不敢打,现存的史料根本看不到弱点。我根本不相信有

铜柱折,交趾灭

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初年的名将,马革裹尸还说得就是他,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建武25年,他以63岁高龄出征五溪蛮,死在了路上。马援一生战功赫赫,他早年间参与过刘秀的统一战争,之后他西破陇羌,北击乌桓,南征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是个

她是未来的皇后,定会不治而愈

伏波将军马援,乃东汉的开国功臣,很早就跟着刘秀打天下,立下的功劳有目共睹,成语“马革裹尸”就是由他而来。马援六十四岁时病逝,在古代算是比较长寿之人,关于他妻妾的资料极少,只知道共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

把一国纳入中国版图的名将,历时七年,也是最后一次归属中国

伏波将军马援说出马革裹尸这句成语,是在远征交趾的时候,从此成为中国军人的一种崇高境界。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历史上曾有四次归属中国版图(非现越全境),分别是秦、汉、隋,最后一次是在明朝,当时越南被称为

马超庙在哪里 解析马援与马超是什么关系

马超是三国时期蜀国将领,被后人称为“蜀汉五虎将”之一。马超是扶风茂陵人,生于公元176年,卒于公元222年。马超十七岁的时候,已经穿上战袍,跟随父亲上战场作战。后来,马超的父亲马腾因被曹操设计杀害,马

水太凉,我怕冷

古代的读书人,从小就接受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入朝为官后更要把忠于皇帝和朝廷放在第一位。当面对忠孝两难全的境遇时,很多文臣武将会选择忠,含泪与亲人诀别,即使以身殉国、马革裹尸,也不会皱一下眉头,从而留下

马援是个怎样的人马援最后怎么死的 马援是谁

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巨浪和洪流中,有太多太多无名小卒成为了历史进程中的炮灰,也有太多的英雄豪杰在风云变幻的峥嵘岁月里,被时间的车轮碾压得粉碎。无名有名他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用自己的人生抒写了一个

马援

  马援(汉语拼音:mǎyuán),(公元前14~公元49),中国东汉初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汉光武帝刘秀曾赐予他“伏波将军”的称号,因而后世人也称他为“马伏波”。出身官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