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马革裹尸

Posted 乌桓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马革裹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

  《东观汉记。马援列传》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为经营得法,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

  后来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许多的战功,拜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有人劝他应该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场。但是马援拒绝了,并且很豪迈地说:「现在北方还有匈奴、乌桓为患,我正要去肃清他们。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乌桓之后,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当地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不肯离开,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

  后来「马革裹尸」被用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意思  反义词“临阵脱逃”。另有相关诗句和文章。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成语典故  因功封侯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初中历史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马革裹尸(mǎgéguǒshī)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决心。  出处南朝·宋&middo

初中历史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马革裹尸(mǎgéguǒshī)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决心。  出处南朝·宋&middo

马革裹尸历史人物

东汉的马援。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

历史典故 马革裹尸的故事

马援(前公元14.公元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历史人物 “马革裹尸”是谁的故事

“马革裹尸”是谁的故事?马援戎马一生,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为刘秀一统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江山打下来后,马援虽已年迈,可仍请缨东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