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Posted 典故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于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著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 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意思  反义词“临阵脱逃”。另有相关诗句和文章。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意思  反义词“临阵脱逃”。另有相关诗句和文章。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成语典故  因功封侯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是个

历史典故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  《东观汉记。马援列传》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

历史典故 马革裹尸的故事

马援(前公元14.公元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鸡鸣狗盗出自于哪个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鸡鸣狗盗出自于哪个典故  比喻有一手模仿鸡鸣狗叫的卑微的技能,有时却能解决大问题。  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慷慨好客,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多人。  孟尝君与食客谈话时,总让人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一鸣惊人出自于哪个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一鸣惊人出自于哪个典故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高山流水出自于哪个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高山流水出自于哪个典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