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强国用时多久
Posted 斯大林
篇首语: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强国用时多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强国用时多久
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它方方面面的实力都占绝对优势,无法超越。然而,二十世纪中叶的历史则与如今大为不同,因为那时存在一个可与美国一较高低的国家——苏联。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苏联在成立之初,国家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综合国力还很弱小。然而经过斯大林时期以后,苏联就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强国。尽管苏联早就解体,但作为唯一一个曾与美国争霸的国家,我们还是难以抵挡它特殊的魅力,尤其好奇它崛起为大国的历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讲述的斯大林时代。 一、斯大林接手之前的苏联 在斯大林之前,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当时人称俄国是「 ”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可见国家面临着什么局面。 伏尔加河的纤夫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经济略有起色,然而,不到半个世纪,一战和内战接踵而至,这对俄国来说自然是个不小的打击。直到1925年左右,得益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苏联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然而,整体却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 ”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1%,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6%……机器制造业、冶金、燃料、店里等部门仍然很不发达,甚至有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根本还没建立。” 斯大林 斯大林接过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贫弱国家。 二、「 ”斯大林模式” 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难局面,斯大林必须带领这个国家做出改变。 一五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图片 为了改变农业国的面貌,斯大林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比如军工,金属冶炼,矿藏开采,机器制造等,集中力量争取早日实现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同时推行农业集体化,引导农业个体户合并为比较现代的大规模农场,提高生产效率,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再者,制定经济计划,使国内各方面的发展高效有序地进行。 五年计划时期宣传海报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效用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三、改革完成后的苏联 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整个国家的工业产量达到一战前的2.7倍,工业产值增加了234%。与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的1928年相比,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总产值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70.7%。 第聂伯河水电站1939年建成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 ”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1.2倍,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1%,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77.4%”。放之世界,苏联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917年3%骤升至10%,高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13-1937苏联工业产值世界排名 并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苏联海报 二战爆发以后,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然而,据战后斯大林演讲,苏联从「 ”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一共只花费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个13年指的就是从一五计划开始到三五计划开始的13年,因为斯大林的集中和果决,苏联得以在德国进攻前基本完成工业化。 二战时期苏军对日作战 基于工业化的完成,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苏联才能在二战中西击德军,东扫日本。战后,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始终是得益于斯大林的改革成果。 白杨导弹相关参考
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而难以自拔之际,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联共(布)领导下,从1928年至1933年,轰轰烈烈地
苏联的建设与宪法的确立列宁逝世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1925年12月,联共(十四大后,俄共改称为联共)十四大召开。大会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12月7日,中航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林左鸣参与录制的《对话》栏目——“角力天空的中国力量”节目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播出。对话围绕我国首款由中航工业自主投资研发的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
为什么一场以大对小的反侵略战争,竟然要打八年?首先二战的日本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元,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而他的对手中国却是一个落后且不统一的农业国家。图为
中国自古重视农业,农业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中之重,但是这个朝代不一样,工商税远远超过农业税。它就是大宋王朝。自古以来,重农抑商是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而农业税无疑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封建社会,社会生产
应当记取的经验教训——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正式提出农业全盘集体化。1927年,苏联的农业仍然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提供的商品
1929年4月联共(布)党内的反右倾斗争在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问题上,布哈林提出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即: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强调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积累和消费按比例协调发展,反对牺牲农业
苏联·联共(布)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争论20年代后期联共(布)内部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中央多数和以布哈林等为代表的少数人就苏联农业集体化问题所发生的一场争论。2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
苏联·联共(布)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争论20年代中期联共(布)内部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发生的一场争论。1925年底,联共(布)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大会确定,动员全党为把苏联从农业国家变
苏联·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苏共中央培训理论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员、科学研究机关和科学杂志工作者的高级研究机构。1946年8月2日建于莫斯科。该院在苏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