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Posted 井田制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文|飞鱼说史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社会性质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政治的动荡,因为一种社会性质会成就一批既得利益者,而变革要做的就是革掉这群人的既得利益,他们的竭力反扑亦在情理之中。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牛耕图 当上层建筑出现了不稳定,极可能是经济基础出现了变动,至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政治上的变动是如此。 牛耕和铁农具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和普遍推广,生产力得到了跳跃式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片「 ”私田”被开垦,这就导致了以周天子所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的崩溃,经济基础面临崩塌已成必然之势。 而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飞鱼本篇就来具体说说「 ”井田制”是如何兴起与崩溃的。 井田制的兴起。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杜佑《通典》 关于井田制的出现,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如果参考上述杜佑的言论以及《左传·哀公元年》中的记载: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意思是说拥有十里土地和五百士兵,或许可以证明井田制在夏朝已经出现。 当然此时并没有「 ”井田”一词,关于这个词的由来,最早记载在《谷梁传》中: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意思是说古代三百步为一里,这种土地性质就叫井田制,而井田就是将方里900亩的土地分成九块,中间的一块为公田。 井田制 而耕作的方式,是八家农户先把公田上的农活给干完了,确保了公田的产量之后,才能去私田上劳作,这就是保证旧贵族收入的一种有效手段,耕种者对于土地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正如孟子曾说: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到了西周,井田制发展到了顶端,井田制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已不单单是一种土地制度,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官员俸禄的等级单位和控制奴隶的单位,到了西周中期,贵族之间出现了土地的交换,井田制解体的萌芽已经开始滋生。 井田制逐渐崩溃的过程。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春秋公羊传注疏》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这也是春秋战国的开始,此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衰落,诸侯各自为政,原本作为周天子私有财产的「 ”国有”性质的土地,渐渐变成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私有财产。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 公田需要交给王室赋税,而私田则不必,这就导致了「 ”民不肯尽力于私田”现象的出现,当然这里的「 ”民”更多意义上是指的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和奴隶主们,毕竟对于最底层的人们来说,私田的出现,只是让他们被剥削的方式转变了而已。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旧贵族们对于土地的占有欲也越来越强,当周天子想要从贵族手中夺取土地的时候,贵族强烈不满,而发出「 ”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的牢骚。 意思是说,我们(旧贵族)有了田地,周天子想要夺走,我们有了奴隶,周天子也想要夺走,由此可见,井田制作为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了。 战国时期铁农具 当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时,随之而来的是王室财政收入的减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羊传》记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意思是说初税亩率先开始按照以亩为单位征收赋税。 换句话说也就是政府不再区分公田和私田,只要占有土地,那么就要按照实际占有的田地亩数来缴纳赋税,这一举措后来被晋、楚等国效仿,可以说初税亩敲响了井田制的丧钟。 井田制被商鞅彻底终结。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杜佑《通典》 当鲁国的初税亩适应了生产了而展现出威力时,不合时宜的井田制渐渐地被诸侯国所摒弃,土地私有也被认可,又加上诸侯国的纷纷效仿,无疑把这一制度推向了深渊,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彻底终结了这一制度。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也就是说商鞅变法的内容已从法律的层面上废除井田制,鼓励人民开垦私田,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此外还允许土地可以被买卖,此举无疑刺激了民众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了「 ”赋税平”的效果。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鲁国颁布的初税亩和商鞅商鞅变法可谓是划时代的,一个从法律层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一个从法律层面终结了土地「 ”国有”,可以说这两项举措直接推动了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而自此之后,土地私有制被正式确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大部分为封建地主所有,而农民只占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而这种土地私有制也维持了2000余年。 飞鱼说: 商鞅变法终结了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土地「 ”国有”,当然这个国有必须要加双引号,因为它的实质是以国家所有为名的国王个人所有,而后又演变成了以国家为名的贵族所有。 从这层次而言,井田制的国有性质和我们印象中的公有性质,也有千差万别,井田制的实质其实也是一种私有制,只不过他的所有者是以国王为代表的整个奴隶主阶级。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说说「 ”井田制”是如何兴起与崩溃的,可以说井田制的兴起和崩溃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所有制只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 周天子 以「 ”石、木”为主的生产工具能够适应奴隶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但是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有了「 ”质”的提升,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自然无法满足现状,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经济已应运而生。 当然,就土地性质的变迁而言,秦国虽然改革的时间较晚,但是它却是变革最为彻底的,真所谓「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秦国的经济基础向封建经济靠拢时,秦国的崛起自然已是水到渠成。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孟子》、《公羊传》、《左传》、《史记》、《谷梁传》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相关参考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变时期,那时,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已经破坏,政治上的等级制也失去了作用,奴隶制的旧
1、先秦: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春秋时期,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国家机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B、封建社会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北魏建国后,历代君主都给以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如课农耕桑、计口授田、分割京郊土地给百姓耕种等。可是,这些都没有解决豪强兼并,田连阡陌,逼得少地无地的农民,或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有说井田始于夏朝。其具体方式是将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井田制殷周时代中国奴隶社会特有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土地分配,始于商代,成于西周。西周井田制是以周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诗经·大雅·北山》里说:“溥
1.历史考试易错点总结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
文|飞鱼说史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痈,诸侯曰頖宫。——《礼记·王制》西周的立国,经济基础仍为井田制。这种以周天子所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致使生产资料完全被「”国家”
说到井田制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也是当时古代社会的一种产物,说到井田制其实很多人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那么有的人问了,到底什么是井田制呢?这个制度好不好,最后又是怎么瓦解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
井田制是商朝和西周的土地制度。商周时,商王和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王把土地和奴隶分赐给诸侯和百官。诸侯和百官可以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