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井田制

Posted 井田制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井田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井田制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井田制

殷周时代中国奴隶社会特有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土地分配,始于商代,成于西周。西周井田制是以周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诗经·大雅·北山》里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和百官,他们可以世代享用,不得转让或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周王和诸侯等大小奴隶主居住在城邑,城邑四周广大的原野上,分布着由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水渠划成一个个象井字形的方块。始见于《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约合今31.1亩,即20 733平方米),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即由国家将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分配农民耕作;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即八家);公田由八夫助耕,全部收获均缴给统治者;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土地不能买卖。至于井田制的性质,具体分配、耕作、缴纳办法等,历代学者意见纷纭,迄无定论。主要有三种说法:(1)奴隶社会奴隶主的计禄单位和奴隶主榨取奴隶劳动的计算单位;(2)领主经济下的封建份地制度; (3)村社的土地制度。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两税法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两税法唐中叶宰相杨炎建议并制定实行的赋税制度。玄宗开元末年,均田制名存实亡,租庸调法已不适用。安史乱起,民户流亡,田地荒废,记录簿册失散不全,赋税收入不足以维持军费。于是,按户征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向受田课丁(人丁)征派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等三项赋役的合称。619年(武德二年),定名租庸调法。租庸调,即“以人丁为本”,实行“有旧则有租,有

什么是“井田制”?井田制的含义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分配方式。有说井田始于夏朝。其具体方式是将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离骚》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为屈原所作。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辞”,其中以《离骚》最著名。诗共373句,2490字,表达了诗人对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火药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火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最卓越成就就是发明黑色火药。唐代中期的书籍里,就记下了用硝石、硫黄、木炭混合一起制成火药的配方。火药用于军事始于唐末,宋代使用更为广泛。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采邑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采邑亦称“采地”、“封地”。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时,周君封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封地上的居民)。采邑盛行于西周时期。分封以宗族制度为依据,按等级爵位定封地大小。卿、大夫在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禅让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禅让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考核三年,尧死后,舜继位。此后,以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的考验,舜死后,禹继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党项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党项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古羌人的一支,又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分布在今青海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据《隋书·党项传》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吐蕃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吐蕃今藏族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吐蕃”之称始于唐,其后史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蕃”或”西蕃”。吐蕃作为古代藏族政权,是6世纪来由雅隆(今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内经》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内经》医书名。因托名黄帝所作,故又称《黄帝内经》。成书约在公元前3世纪。原书18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各9卷。(现分为《素问》、《灵枢》两书,一般认为《针经》即今流传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