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

Posted 租庸调

篇首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租庸调法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向受田课丁(人丁)征派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等三项赋役的合称。619年(武德二年),定名租庸调法。租庸调,即“以人丁为本”,实行“有旧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624年(武德七年)规定:租,每丁每年纳粟2石或稻3石;调,随乡土所产,蚕乡每丁每年纳绫、绢、絁各2丈,绵3两,非蚕乡纳布2丈5尺,麻3斤;庸,每丁每年服役20日,不服役者,每日纳庸绢3尺或布3.75尺。中男受田后,纳租调并服力役,成丁后再服兵役。国家有事,加役15日者,可免调;加役30日者,租调都免;连同正役不得超过50日;如遇水旱虫蝗成灾,损失4/10以上免租,损失6/10以上免调,损失7/10以上课役都免。皇室、贵族、勋臣、官吏等,租庸调均免。工匠不服役的也缴庸税。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作为唐初主要税源的租庸调法渐不适用,780年(建中元年),改行两税法 。

相关参考

租庸调

  租庸调(汉语拼音:Zuyongdiao),中国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永业田

括户

  括户,中国古代通过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又称括客。这种清查浮客的活动,历代均有。隋代的租调徭役和唐代的租庸调都以人丁作为征发对象,因此封建国家十分重视对户口的

杂徭

  杂徭(汉语拼音:Zayao),中国唐代正役以外的一种劳役,杂徭一名始见于北魏,唐代与租庸调并列为赋役正项。服正役的称丁,服杂徭的称夫;正役只由丁男(21~59岁)承担,杂徭则除丁男外还征发中男(1

唐朝历史问笞

唐朝的历史618年-907年)唐朝建国后,继续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制及租庸调等制度,社会迅速发展。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此后政坛风云多变,并产生武则天改唐建周的历史。开元时期,唐朝国势登峰造

两税法的内容及意义,唐朝两税法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

唐朝两税法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一、两税法的主要内容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离骚》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为屈原所作。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辞”,其中以《离骚》最著名。诗共373句,2490字,表达了诗人对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火药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火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最卓越成就就是发明黑色火药。唐代中期的书籍里,就记下了用硝石、硫黄、木炭混合一起制成火药的配方。火药用于军事始于唐末,宋代使用更为广泛。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采邑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采邑亦称“采地”、“封地”。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时,周君封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封地上的居民)。采邑盛行于西周时期。分封以宗族制度为依据,按等级爵位定封地大小。卿、大夫在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禅让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禅让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四方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考核三年,尧死后,舜继位。此后,以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的考验,舜死后,禹继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党项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党项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古羌人的一支,又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分布在今青海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据《隋书·党项传》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