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翰林院是什么机构,为何士子及第后都要先分配到翰林院工作
Posted 史官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翰林院是什么机构,为何士子及第后都要先分配到翰林院工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翰林院是什么机构,为何士子及第后都要先分配到翰林院工作
作者:苏子韬,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翰林”一词,始见于汉代。汉代杨子云《长杨赋》中道:“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本意为文学之林,即文翰荟萃之地。到了唐代,“翰林”正式成为官署名。自唐以降,历朝皆设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为天下艺能技术见诏者之所处也”,乃网罗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后逐渐成为参政、修史的枢要机构。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早在公元1367年就初置翰林院,功能定位为辅政智囊团。但是丞相的存在架空了翰林院,成为皇帝掌权的掣肘,因此朱元璋在废中书省与丞相之后提高翰林院的地位,自此翰林院在明代的功能定位为:首先,接手丞相的行政工作,分担皇帝的工作压力;其次,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供皇帝驱使,加强了皇权;再次,作为官方编史、修史机构,掌握全国舆论的话语权。 >翰林院 >明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为专职史官。明英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据《明史》载:“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莛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如成化年间的“翰林四谏”,皇帝在元宵节时一时兴起,想让翰林院写几首诗词助兴,史官编修章懋、检讨庄昶等翰林四官便因拒绝皇帝的要求受到杖刑且被贬官。 >翰林院检讨 >那如何才能成为史官呢?条件是必须为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即殿试中前三甲方可获得资格。同时,殿试中的二三甲也可考取庶吉士后被授予史官。那何为庶吉士?公元1385年正式设立,科举考试中优秀之人才能进入,进入后国家进行为期三年“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培训之后进入翰林院进而获取担任史官的资格。 >科举考试 >参考文献: >【1】《明代翰林院之建制及史学功能的强化》陈彦朝 >【2】《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梁思立 >【3】《浅析明代秘书机构——翰林院的建制与发展》柯晓纯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相关参考
毛纪毛纪,字维之,山东莱州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乡试名列第一,又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学习。毛纪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因考试成绩优异,便留翰林院任职。弘治初年,毛纪任翰林检讨
李时一李时,字宗易,河北任丘人。其父李棨,进士出身,官至莱州知府。李时参加弘治十五年(1502)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学习,学习期满留翰林院任编修官。正德年间(1505—1521)
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简介,陈继昌有后人吗
简介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
焦芳是明朝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天顺八年中进士,入职翰林院为编修,正德年间受到重用进入内阁,参预机务。>>明朝内阁可以说是明朝权利和政治的中枢,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臣,也就相当于成为明朝政治地位最高的一批
翰林院官职◎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字叔大,号太岳。他自幼聪明绝顶,机敏过人,博闻强记,被人们称之为神童,闻名于乡里。年仅12岁的白圭,才气逼人。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被选入朝廷翰林院下属机构深造,从此踏上从政之
哪个朝代选皇后要先由太监验正身? 近年各种美女海选活动轰轰烈烈,每每都要到最后一刻才决出分晓。而这些美女的粉丝们在目睹自己偶像诞生之前,早已经被人意淫了一番。其实呢,这个海选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
从来行贿,意必求贪渎,都是以偷私行为,打破某种相对稳定和公平的格局。行贿者,必不自爱,也不爱人。其为官掌权,必不爱民,做事必不公正。有朋友问:知道古代有用钱捐官的,那么有没有用钱贿赂当翰林院学士,类似
罗钦顺1465年12月8日—1547年5月13日>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学者,官员,江西泰和人。1492年,罗钦顺中乡试第一名。次年又考取会试第三,授任翰林院编修。罗钦顺全神贯注地研究学问,他避开